那些捐献解剖的“遗体”,在使用完毕后,它们最终的归宿是什么?_遗体_捐献_器官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人们的生命是有限的,正是因为是有限的,才显得格外珍贵。不管是谁,不管你生前对社会、对国家亦或是对整个世界有多大贡献,生命也仅此一次。

人们去世后,家人们大多数时候会将他们的遗体焚烧,然后进行掩埋,再竖立具有纪念意义的墓碑,以示哀思。

等到他们的忌日或是清明节的时候家人们就会前去祭拜,以表示对他们的哀思。

其实,除了将遗体掩埋,还有其他处理遗体的方式,只是,不为世人所接受罢了。比如说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相应的机构或是将自己还健康的器官捐献给有需要的人。

只是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有的本身不愿捐献,即使是当事人同意,过后家属也会极力反对,使得遗体捐献无法顺利进行。在我国,愿意进行遗体捐献的还是少数。

这些遗体大多数是被医学机构和医学院校回收,用于医学课程教学或是临床医学研究。那么,这些被利用完的遗体最后都去了哪里呢?又是被如何处理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展开全文

我国遗体捐献的现状

我国现在的器官和遗体捐献情况不容乐观,甚至可以说很是严峻。虽然还是有人愿意进行遗体捐献的,但毕竟是极少数,在各项医学研究实验和医学科学研究中,真正的遗体可谓是稀缺资源了。

研究显示,我国每年需要器官捐献的人在一百五十万左右,真可以开展的器官移植手术仅有一万台左右,也就是说,剩下的一百四十九万人相当于是在“等死”。我国的器官需求者远高于器官捐献者。

不仅如此,我国大多数国民并不愿意将自己的器官捐献出来,近三十年来,遗体捐献率仅仅在4%-20%,由于捐献数量低,人体标本较少,给很多医学科研工作增加了不少难题。

现有的器官分配状况更是令人堪忧,分配时,根本无法遵循按需分配的原则,分配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大多是医生,由医生根据病人的情况进行分配,这期间,医生也同样面临着道德压力。

大多数人是无法制定自己去世后器官捐献给谁,因此,只能是各地的医生整合当地仅有的器官资源,根据病人患病的严重程度来进行器官分配和移植。这其中,又有很多不可没描述的细节。

综上所述,我国器官捐献和遗体捐献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愿意捐献的人数只占极少数;器官和遗体的需求量远高于捐献数量;器官和遗体捐献后,分配不均,多数情况下,家属根本不知去向。

影响捐献的原因

凡事有因才有果,造成我国器官和遗体资源紧缺的原因还是有很多的,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丧葬文化流传几千年,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无法根除。死亡是每个人都避免不了的,它意味着人体生命的终结,人们去世之后,处理这些遗体的方式也有很多。

传统的火葬、土葬,还有近几年新兴起来的海葬等等。凡此种种都离不开一个“葬”。虽然说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国民的文化水平也有显著的提升。

但是,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依然在人们心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无法根除。绝大多数人始终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轻易的损坏。更是觉得“死无全尸”是很不吉利的。

第二,人们对器官、遗体捐献的认识不足,这种不足对遗体捐献相对较小,对器官捐献影响极大。毕竟,遗体捐献是在人去世后进行的,人们不会担心捐献后是否会对人体有害。

但器官捐献就不痛了器官捐献是在人还活着的时候进行的,是将一个人的器官移植到另一个人的身体中,这时,很多人就会有顾虑:器官移植后,会不会对自身有损害。

有这些顾虑也是人之常情,毕竟有些器官的缺失对人体的影响的确是不可小觑的。对于遗体捐献来说,虽然不存在这样的烦恼,但是,捐献的程序和家人的顾虑仍是影响捐献的重要因素。

第三,相关法律的普及程度较低。除却上述的两大原因之外,人们最大的顾虑还是相关法律是否完善,器官和遗体捐献的程序是否正规合法。

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缺乏全面性,目前正处于初探阶段,达到完善的程度还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很多捐献者在捐献后产生的问题无法得到妥善的解决。

对捐献者来说,这何尝不是一个让人心寒的问题呢?捐献者相应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法律的保障又怎么可能放心的将自己的器官和遗体交给与自己完全不相关的陌生人呢?

那么,那些已经捐献的遗体被解剖完之后,又是被如何处理的呢?

遗体最终的归宿

其实,遗体被捐献后,大多是都被用于临床医学的研究和医学科学事业。利用这些遗体的人对这些捐献者也很是尊敬,在医科大学中,学生们称呼这些遗体为“大体老师”。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大体老师”没有像普通老师那样为学生们传道受业解惑,也毕竟为学生们的血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被叫一声“老师”也不为过。

由此可见,人们对遗体捐献者的遗体还是很尊重的,因此,对于这些被解剖完的遗体的最终去向倒也不必过多担心。目前为止,这些被解剖完的遗体有以下三个处理方式。

其一,这些遗体被解剖完后,往往会将遗体送到其他科是,看看其他科室是否能够对遗体进行再次利用。众所周知,我国愿意捐献遗体的只占极少数,仅有的遗体在医学实验中就显得尤为珍贵。

往往是循环利用,这个科室用来研究完相关的医学知识和相关的试验后,下个科室还可以利用同一具遗体研究与其相应的医学研究,直至将遗体发挥其最大的利用限度。

为其他科室提供完研究素材后,若是部分器官仍有活性或是能正常运转,就会考虑捐献给有相关需要的人。让其在其他人身上继续发挥作用,相当于是那个病人延续了捐赠者的生命。

毕竟资源有限,就只能利用有限的资源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不要辜负“大体老师”才是对捐献者最大的尊重。

其二,通常情况下,医学工作者们会将部分器官和组织制作成标本以供学生进行观察和学习。通过标本,学生们可以更直观、更清晰的认识人体结构和相关疾病的临床表现。

大多数医学院的学生认识人体结构还是通过模型,模型虽然是仿造人体结构制造的,但是,也是有其缺陷。人与人的生存环境不同,这就导致不同的器官病变的程度不同。

有些人的某些器官天生就与常人有些许不同,这也是导致致病因素和临床表现也会有不同,医学生需要广泛接触病患以扩展知识储备,这样才能推动国家医学事业的不断进步。

因而,将遗体捐献者的部分器官做成标本供后续的学生继续研究学习是很有必要的。毕竟,学无止境,见多才能识广,见识过不同的病变表现,才会有新的课题、新的研究方向和突破。

其三,将遗体彻底利用完后,医学工作者们处于家人的理解核对传统文化尊重会将遗体的一部分进行火化,交还给遗体捐献者的家人。将遗体捐献者进行安葬。

就算是不能保留完整的尸体,将部分尸体进行安葬,也算是给逝者的家属留下一个念想了,中国的丧葬文化是自古就流传下来的,是根植于中国人的骨血中无法轻易动摇的。

交还给家人后,这也表示“大体老师”的使命结束,同时,也表示一个生命的终结。这种终结只是生命的终结,“大体老师”所做的贡献将永远留在莘莘学子和科研工作者的心中。

出于对遗体捐献的尊重和感谢,在解剖之前,医学科研工作者都会对遗体鞠躬并默哀。这也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医学生们也都很珍惜每一次解剖实验的机会。

由此看来,医学科研机构对于解剖完的遗体的处理方式是非常妥善的,并不会出现随意处置或是“曝尸荒野”的荒唐现象。更不会有违法乱纪的事件发生。

结语

遗体捐献对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积极作用,由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影响,人们对遗体捐献抱有很大的抵触情绪,而且我国遗体捐献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

要想改变现状,就必须改进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广大人民群众普及相关的法律知识,消除人们的刻板印象和消极情绪,提高医院相关技术和程序。

遗体被利用完之后,也不会发生随意抛弃的现象,而是会被医院工作者和相关人员进行妥善的处理,要么被其他科室再利用,要么是被做成标本供学生们学习,或是交给家人们安葬。

毕竟,这些直到生命的最后还在为社会做贡献的人,是值得被尊重、被感谢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