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科技学院在劳动教育中锻造时代新人_劳动教育_劳动_实践

“劳动教育课上,我们学习制作泡菜,并且品尝自己生产的产品。作为食品的生产者和品尝者,直面食品安全和检测等问题,社会责任感和专业使命感也油然而生。”金陵科技学院动物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2020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李真传参与了“泡菜的制作”劳动教育课程后,深有感触。

作为一所新兴应用型大学,近年来金陵科技学院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专业优势,从顶层设计、分类实践、评价引导等方面,积极探寻开展劳动教育的具体举措,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推进劳动教育走深走实。

立足劳动教育 赋能人才培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金陵科技学院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劳动实践。

劳动教育不同于单纯的劳动训练,不仅是为了提高劳动技能水平,更要通过劳动过程实现提升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标。谈起学校劳动教育总体思路,金陵科技学院校长刘永彪表示,通过开设专门的劳育类通识必修课程,帮助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社会主义劳动关系,掌握相关劳动法律法规,熟悉劳动关系的政策和运行机制,了解社会保障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由衷认可并尊重普通劳动者,形成共享发展、体面劳动的意识等。

2021年5月,学校出台了《金陵科技学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劳动教育工作实施方案(试行)》,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教务处副处长刘旭明介绍,学校建立“通识劳动教育课+专业劳动实践课”的劳动教育课程群,其中,通识教育必修课《大学生劳动教育》包含理论课程学习和公共劳动实践两个环节,《电工工艺劳动实习》等课程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实践和创新活动中,通过一系列顶层设计,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各学院结合自身学科专业特色,新建了一批劳动特色课程。“为提高废旧服装回收利用率,我们以环保、创新为理念,在实践课上进行废旧服装循环再造,参加第十二届‘挑战杯’江苏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并获得铜奖。这个过程让我觉得有意思、有意义、有成就感。”艺术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丁科尔在学习了刘素琼老师开设的“服装与服饰”课程后,对劳动价值有了深刻的感悟。

依托内外资源 丰富实践场景

实践性是劳动教育的显著特征。金陵科技学院从劳动实践场所的分类建设和劳动教育的专业优势两个角度,分类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指导。

在劳动实践场所建设上,学校分类拓展劳动实践基地,满足各类专业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我们依托校内专业实验中心、实习场所、校外实习基地开展专业劳动实践和企业生产劳动实习。如服装专业开展服饰裁剪工艺加工,动科专业开展生猪养殖培育,园艺专业开展农作物生产栽培等专业生产实践劳动。”刘旭明说。

学校构建多方协同的劳动教育实践模式,不仅在校内提供教室、食堂、宿舍庭院、草坪、校内道路等校园公共区域实践岗位,还结合各专业优势将劳动实践拓展到校外,走进社区、敬老院、福利院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育活动。如材料工程学院眼视光专业的学生与江宁区双金社区建立志愿服务结对共建关系,定期为社区居民做好眼健康检查及视力保护科普。艺术学院组织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融入创作实践中,通过墙绘为高淳隆兴村村民打开艺术新视角,弘扬乡村之美。

高校培养学生的“终端”已经突破校园,延伸进了社会。作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需要成为能够胜任社会发展新动态新需求的劳动者,因此,高校劳动教育需要具备务实、与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的特征。刘永彪认为,强调劳动教育,就是强调在真实完整的场域中解决问题,这也就是劳动教育独特的价值所在。

优化评价体系 提升育人实效

没有评价,就没有管理;没有评价,就没有改进。评价体系是“指挥棒”,也是“方向盘”。基于大学劳动教育的创造性特点,其评价方式需要进行创新,要大力引进协商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

“与中小学以体验、认识为主的劳动教育不同,大学生劳动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要具有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我们以《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普通高校劳动教育的要求为指导,不断优化具有金科院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大学生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刘旭明说。

学校要求,各个专业的劳动实践课程在授课结束后及时提交课程实习总结,定期开展经验交流。对开展专业劳动实践成效明显的学院,院部考核时予以优先考虑。通过不断完善多形态、多样化、多路径劳动教育与实践评价机制,把劳动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评价监督体系,强化反馈和指导。学校依托2022年获批立项的江苏省教育评价改革试点项目——《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应用型人才培养多元评价改革》,将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依据。

此外,学校注重劳动氛围营造,通过学校官方网站、微信、微博、校园电子屏、宣传海报等宣传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以专题讲座报告、劳动教育基地参观体验、劳动微视频征集、劳动教育成果展等形式,大力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学生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强化劳动意识,养成劳动习惯。

韩旭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