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之外的茶认定比较简单,分级别,特级贵,余下级别次之;分区域,龙井茶贵,都匀毛尖次之。普洱则比较复杂,按绿茶的方式选茶,级别上去了,陈香则不显,耐泡度不够,厚度也有所欠缺。
朋友送来一款大树茶,特意叮嘱仔细喝,因为树高大,树径超过日常所见古茶树数倍,感觉不知几百上千年,其地为外人不得知,友人极兴奋,我则表示泰然,云南茶不要说之前的历史,就算是这十来年发展,哪个山头无人知晓?
山头不知名,抑或投入资金炒作也不能知名,一定与茶质有关系。
明清时代,红河州石屏人不在本地种茶、贩茶,周围的峨山、元阳、绿春、墨江、新平都是大茶区,为什么舍近求远,千辛万苦跑到易武?为什么跑到古六大茶山?一定有其茶质本身的原因。
朋友言其树大而高,姑且喝之,姑且信之,开汤冲泡,寡淡而无回味,涩虽轻然苦不化。问之土质为黄壤,遂言土质以赤壤,夹石为上,陆羽有言:下者生黄土,并且举例曼松,纵然小树,然而土质红壤夹石,茶理亦然。
友人做了十年茶,一下子茫然,不知何为好茶?
展开全文
世人皆求单株,求树高,求树粗,但见特大树必然封为当地茶王树,必当茶叶最高档原料。然而,山上抢茶,山下则要以口感来说话,任何原料,压成饼,树高树粗的优势顿失,留下的,唯有口感,在山头上,有高树在旁,心理有气势,必然影响口感,在山下,流于他口,未必影响。
很多人会感叹,微信的盛行,人人成了哲学家,读了太多的警句,或其左,或其右,读的太多,反而不知道该怎么活了。
喝茶的道理如是,不要谈离茶区太远的销区,就算是在山头上,各种派别,各种评审的方法,绝大多数无非是传闻,只不过,传来传去,谁也不知真假,甚至有人写作成文,成书,那就坐实了传言,古树的概念,老茶的概念,都是如此,茶学教授都照抄江湖茶书的历史,市场哪里会不乱呢?
结果就是,大家按传闻收茶,按树高收茶,按树粗收茶,北京一个朋友说有人专门有人卖野生茶,30米高的才好喝。其实,野生茶有微毒,不提倡做普洱,野生茶是茶属组,不是栽培型茶树,如同山茶树也是茶属组,总没有人拿山茶来做茶。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好比猿人和人都是一个科,但是,完全是两码事。
再则,几十米高的茶树,到底是不是茶树呢?是传闻还是故事呢?估计是望天树了,与茶树有什么关系?
但是,市场一听到古树、大树、特大树,大家就抢原料,大家说单株好,于是,大家都抢单株。
有人问我,该如何收茶,什么是好茶,什么是烂茶?
其实不好说,我喝老茶,评审新茶的要求则与喝新茶的群体截然不同,不过,历史的记录其实有些,陆羽说:野者上,园者次。李拂一也说:山茶上,坝茶次。如今的市场情况也雷同,勐海县城边上的茶滋味普通,周围南糯山、布朗山的茶叶口感好。深山中的易武镇周围的茶树口感平淡,进入落水洞、麻黑则不同,再深入薄荷塘、弯弓则滋味上佳。
陆羽再言:
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叶卷上,叶舒次。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
阳坡上,阴坡次,阴坡茶喝了腹胀,这倒是没有经验,不过,阴坡茶次之,有一定道理。
其后又言,茶之理犹如人参,上者生上党,中者生新罗,下者生高丽,其他地方人参,虽为药其实无效。茶叶何尝不是?普洱何尝不是?古茶何尝不是?
其实,研究古人的说茶很有意思,都是经验之谈,而无理论,更无理化指标,读者只需要切入当时的时代背景,结合当下的流行茶类加之分析,即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
我是茶球儿,我是Tea_Ball,期待您【关注】,欢迎您【留言】!
每天一篇茶知识,推荐更好的养生方式,茶球儿希望您越来越健康!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