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系列谈家训的力量之21-家长的责任(作者:关巍)_家长_曾国藩_孩子

孩子的教育需要家庭与家长、学校与老师,和社会共同负起责任。这一点,不仅仅是今天这样讲,古往今来都是这样。我们透过中国古代的祠堂、学堂、中堂的“三堂”教育或“三堂”文化,即可略知一二。

做家长的切不可忽视家庭教育。家长们觉得把适龄孩子交给学校,交给老师,自己只需负责保障吃喝用度、保证学习花销,做好后勤服务,就旁无他事,理所当然,这是极不正确的。可是,我们好多家长仍是以工作忙、谋生不易为借口,在孩子教育上完全放弃了自己应尽的责任。

去年有一个例子,颇能说明问题。高考发榜,广东某市一学子高考成绩235分,竟偷偷摸摸地找办假证的伪造了一份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家长见后,大喜过望,不仅大排筵宴,款待乡邻,还要披红挂彩,游行炫耀,不料被前来贺喜的客人看出破绽,发现录取通知书上的错别字,经和教委核实,一场喜事变成了一出闹剧。家长气得血压飙升,躺在病床上想不明白:这是怎么学的?考的分数还没我血压高。一时之间,孩子也羞愧难当,没脸见人,竟然离家出走了。

看到这则新闻,我的第一反应认为这是一条假消息。孩子的学业什么状态、平时什么水平,家长不知道吗?平日里,家长不和学校、老师沟通情况吗?家长会都是谁去开的?235分上清华,家长竟然不清楚?却不想,这个消息是真的,这就令人大跌眼镜了。家长对自己的孩子竟如此不闻不问,家长把自身的教育责任丢的一干二净,真是奇了怪了。

回过头来,我们读《曾文正公家训》,通过曾国藩与儿子纪泽、纪鸿的往来家书,字里行间,都是一位在京为官或在外远征的父亲,在日理万机之时,忙里偷闲之中,从为人、孝敬、读书、习字、勤俭等多方面对孩子的反复提醒、谆谆叮嘱,那种为人父母的责任担当、良苦用心,跃然笔下,力透纸背。古人讲“子不教,父之过”,讲“严父慈母”,曾国藩做到了。这个“严”字,不单纯是严厉、严肃、严格,更是作为家长对孩子教育的责任和价值所在。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应是要求中透着“严”,指导中透着“慈”,严慈相济。

看曾国藩对儿子的日常要求和及时勉励。信中说“家中人来营者多称尔举止大方,余为少慰。”“尔在省进至丁、左两家,足不轻出,余慰远怀。”“十六日接尔初二日禀并赋两篇,近日大有长进,慰甚。”

看曾国藩关心儿子的生活状态,特别是参加高考情况。信中说“接尔初七日第五号家信并诗一首,具悉次日入闱,考具皆齐矣。此时计已出闱还家。”

看曾国藩叮嘱儿子当好兄长、带好弟弟妹妹。信中说“尔为下辈之长,须常常存个乐育诸弟之念。君子之道,莫大乎与人为善,况兄弟乎?”“常存休戚一体之念,无怀彼此歧视之见,则老辈内外必器爱尔,后辈兄弟姐妹必以尔为榜样,日处日亲,愈久愈敬。若使宗族乡党皆曰纪泽之量大于其父之量,则余欣然矣。”

看曾国藩教育儿子养成勤俭习惯。信中说“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矣。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尔尚年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简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早起是先人之家法,无恒是吾身之大耻,不重是尔身之短处,故特谆谆戒之。”

看曾国藩教导儿子读书学习。信中说“譬之富家居奇,看书则在外贸易,获利三倍者也;读书则在家慎守,不轻花费者也。譬之兵家战争,看书则攻城略地,开拓土宇者也;读书则深沟坚垒,得地能守者也。看书如子夏之‘日知所亡’相近,读书与‘无忘所能’相近,二者不可偏废。”“凡有所见所闻,随时禀知,余随时谕答,较之当面问答,更易长进也。”

展开全文

事例多多,不胜枚举。

正是得益于父亲的谆谆教诲,训导指正,长子曾纪泽不仅学贯中西,还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二位驻外公使,清朝著名的外交家,在对俄谈判中,他据理力争,成功收回伊犁;曾纪鸿酷爱数学,通晓天文地理,著有《对数评解》《圆率考真图解》等数学专著,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数学家。

不能不说,曾国藩为家长们做出好榜样,特别值得我们学习。

作者简介

关巍,中国航发沈阳黎明公司研究员级高级政工师,教授。国防工业战线一员老兵。业余时间喜读书码字,习传统文化,写散文随笔,作品散见于《中国航空报》《沈阳日报》《航空人》《航空画报》等报刊。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