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薄勋 以另一种方式读史_的人_于谦_明朝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方式 的人 于谦 明朝

薄勋

初遇《明朝那些事儿》,是2009年大三时,某次在大学食堂吃饭时被同学推荐的,原本只想着吃饭的时候找点轻松的读物下饭,彼时书中的一些语句如“暴力也许解决不了问题,但是可以解决你”“他只有两样不会,这也不会,那也不会”常在当时的流行网站猫扑、人人网上刷屏,本以为这只是一部轻松搞笑的小说,没想到一看进去就无法自拔,原来历史也可以用如此有趣的文字呈现,这看似调侃一般的语言,却让人轻松地进入那些岁月,去了解那些曾活跃在历史中的人物。

接触《明朝那些事儿》之前,我对历史读物涉猎不多,除了历史教材,有印象的大概也只有《上下五千年》这类基本读物和《三国演义》了。但教科书上的历史却显得那么匆忙,一句话就概括了一个人的一生,一个章节就跨过了一个王朝的兴衰,历史仿佛就是一个个代表年份的数字和一件件标志性的重大事件。

读了《明朝那些事儿》后,我才发现,历史不仅仅是教材上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事件的记录,它还充满了诸如希望、痛苦、愤怒、犹豫、冷漠、热情、刚强、气节、度量、宽仁、忍耐、坚持等等复杂的情感,历史也是由一个个人性弱点与光辉并存、感情丰富、有血有肉的人物组成的。在整部书中长达二百七十六年的明朝历史画卷中,有一个人让我印象深刻,他就是“力挽狂澜,两袖清风”的于谦。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从古以来,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为帝王将相作家书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人的脊梁”,而于谦正是这样的人。土木堡之变后的京城,一派亡国之象。在面对大军压境、南迁流言四起的危急局面,于谦挺身而出:“言南迁者,皆杀!”经历了寒窗苦读、青云直上、身陷牢狱等等的磨砺和考验后,在面对国家和自身最重要的抉择时,于谦选择直面犹豫和恐惧,最终战胜并征服了它们。于谦少年时的偶像正是南宋名臣文天祥,他还在书斋中写下了两句话作为对文天祥的赞词:“殉国忘身,舍生取义;宁正而毙,不苟而全!”这一刻,他做到了。

让于谦流芳千古的,不仅是北京保卫战中“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英雄风采和雄才大略,更令人肃然起敬的是,于谦位高权重却两袖清风,功绩显赫却低调谦和,他是一个真正品格高尚、有始有终的人。书中描写了这样一件令人动容的事:于谦被诬陷谋反后,奉旨去抄于谦家的锦衣卫都没有脸再抄下去,因为于谦家中实在是家徒四壁……最后于谦被押往崇文门外,就在这座他曾拼死保卫的城池前,得到了他的结局——斩决。史载:天下冤之!……于谦的结局令人扼腕叹息,但由始至终,他的品格就像他的诗一样:“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正如他的一生,坦坦荡荡。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明朝那些事儿》以其独特的文风,为我们带来了一段“情感丰富”的历史,也让我对历史充满了学习兴趣。书中的一个个历史人物,不再是教材上那些或熟悉或陌生的名字,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