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葬场搬尸工:不印名片、不拍照,终日与尸体打交道,收入高薪?_殡仪馆_尸体_工作

殡仪馆,搬尸工。一个不愿踏足的地方,一个众人不愿提及的职业。

深圳某殡仪馆曾发布了招聘启事,诚邀“胆大的人”前往殡仪馆,担任抬尸工作。

工资还是日结的,白天工资为800,夜晚则为1600元。如此,殡仪馆搬尸工每月便可以获得近5万元的工资。

这样诱人的工资条件,来应聘的人却少之又少。搬尸工这份工作,注定让大部分人望而却步。

有人曾经疑惑,为什么搬尸工有如此高的收入,却常年招聘、人员奇缺?

事实上,成为一名搬尸工,不仅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失去的也远远比得到的多。

一、身心俱疲

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搬尸工,首先需要克服的就是人们内心的恐惧。在殡仪馆的搬尸工黄先生回忆起自己刚刚从事这份工作时的感受,依旧心有余悸。

展开全文

刚刚来到殡仪馆,黄先生看着覆盖着白布的身体,内心十分害怕,甚至开始双腿颤抖,不敢上前。

一直以来,中国对死亡都十分敬畏,火化等流程也有着严格的时间规定。众人不敢怠慢,百般催促,他只能硬着头皮上前。

在移动的过程中,黄先生突然感觉尸体的头部在摇晃,他瞬间脸色煞白,后背惊出一声冷汗,浑身脱力,差点跌倒在地上。

“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碰到了我的手,还是湿湿的感觉......”黄先生如是说。

第一次搬运尸体,黄先生内心颇为忌惮,结束工作后,他用消毒液洗了无数次手,鼻尖却始终充斥着异味。后来他才知道,所谓的异味,所谓的“诈尸”,都只不过是人们的心理作用。

随着在殡仪馆搬运尸体的次数不断增加,黄先生并没有发现异常的情况,内心的恐惧与排斥也逐渐消散。而今的搬运尸体于他而言,不过是同他人一样的工作。

与黄先生相比,45岁的蒋师傅第一次搬运尸体的经历则坎坷得多。他第一次负责搬运的,是从水里刚刚打捞上来的女尸。

一般而言,泡在水中的尸体,面貌都十分狰狞。第一眼见到女尸时,尸体泡发,几乎已经变形。蒋师傅看了一眼,三天三夜没有从恐惧中脱身,更别提吃饭。

“我一闭上眼睛,脑子里面就是当时的情景,我是好长时间才缓过来的。”蒋师傅如是说。

二、严格限制,困难重重

随着对搬运尸体工作逐渐熟悉,搬尸工们才发现,他们需要承担的责任,远比人们想象地更多、更复杂。

23岁的搬尸工王师傅,刚刚来到殡仪馆工作,险些犯下错误。地址错误、用词不当……而这些,恰巧是搬尸工的大忌。

如果患者在家中离世,搬尸工便需要从殡仪馆出发,将死者从家中搬运出来。在前往死者家中之前,他们需要反复确定地址,一旦敲错了其他住户的门,便成为了重大事故。

“要是有火葬场的站到人家门口,他们怎么想啊。这个是万万不能弄错的。”王师傅如是说。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在进入死者家之前,搬尸工们还需要四处观察,死者是什么身份,又是什么样水平的家庭,以便斟酌下一步的话语。

搬尸工是服务行业,为了礼貌,他们在到达死者家中时总会习惯性地向家人打招呼。

王师傅说:“之前和别人告别的时候,说再见很正常。可是我们在工作的时候,尤其是在丧户家里,这样的话是绝对不能说的。”

一直以来,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死都是痛苦且忌讳的事情。如果搬尸工脱口而出再见,将会被死者家属视为诅咒。是以,在将尸体从家中搬离时,搬尸工们总会用“我们走了”替代。

搬尸工最痛苦的经历,便是在搬运尸体时遇到高层的住户。不论多高的楼层,为了不引起其他人的反感,搬尸工不敢乘坐电梯,只能一步步用担架抬着尸体下楼。

与此同时,为了避免出现停在其他住户门前的情况,他们中途不能停下。搬运的过程中,他们还需要保证尸体的平稳,一刻也不敢放松。

从高层住户家中将尸体搬运下来,搬尸工们已经是双手颤抖。

在搬运尸体过程中,如果遇到特殊情况,搬尸工面临的困难,更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疫情之下的美国,便是有力的证明。

自疫情席卷全球以来,美国因感染而死亡的人数不断增加,纽约市也成为了重灾区。大量人口集中死亡,纽约停尸房空间告急,万般无奈之下,医院只能用冷藏车来暂时存放尸体。

死亡人数迅速增加,导致纽约对搬尸工人数的需求量也急速增长,一名纽约的搬运工,也向人们讲述了自己工作的全过程。

疫情发生以前,46岁的弗兰普顿曾经是一名相框制作师,经济收入相当可观。然而疫情爆发后,弗兰普顿的生意无人问津,他的店铺也无法维持下去,只能被迫关闭。

一次偶然的机会,弗兰普顿得知:殡仪馆正在大量招募搬尸工,每个小时的薪资为75美元。对于难以维系生活的弗兰普顿来讲,这是十分诱人的条件。

是以,在邻居的介绍下,弗兰普顿来到了纽约的殡仪馆,成为了一名临时的尸体搬运工。弗兰普顿同其他的9名搬尸工,共10人组成一个小组,负责两辆冷藏车上的尸体搬运工作。

打开冷藏车的那一刻,弗兰普顿大吃一惊。据他回忆,每辆冷藏车内都有临时拼装的三层木板,木板上密密麻麻地停放着尸体。

这原本只能容纳40具左右尸体的车,此时已经被100多具尸体挤满。这些尸体横七竖八地躺着,场面一度混乱不堪。

因纽约裹尸袋紧缺,工厂加紧生产,袋子变得极薄,十分容易撕裂。因此,尸体经常外露,露出死者有些狰狞的脸。当劣质的裹尸袋库存告急时,弗兰普顿只能先用医院的床单暂时裹住尸体。

为了验证死者的身份,搬尸工需要先行打开袋子,查看死者手上的腕带,这是搬尸工的手上总会沾上一部分未干的血迹,甚至是排泄物。

为了防止被误伤,搬运工们只能穿上两层防护服、两副手套以及两层口罩。如此,搬尸工全身上下几乎为密封的状态,稍稍行动后背就会渗出一层薄汗,搬尸工的皮肤通常会被泡白。

与此同时,他们带着口罩呼吸困难,常常有窒息之感,面对死亡与恐惧,搬尸工的身体和心理都承受着巨大的折磨。搬尸工工作辛苦,相当一部分人无法忍受,中途退出。

为了防止这一现象,医院实行工资日结的策略,每天早上发放前一天的费用,防止有人第二天离开。尽管医院想尽办法,搬尸工的数量依旧在不断减少。

疫情肆虐的情况下,医院的搬尸工更显伟大。这种将自己生命置于危险之下,为他人解决困难的行为,原本就是高尚、宝贵的。

三、非议,纷至沓来

选择成为搬尸工的那一刻,他们就做好了忍受孤单的准备,对此,戎师傅深有体会。

刚刚从事工作时,戎师傅还未与女友结婚。得知自己前往殡仪馆担任尸体搬运的工作,女友十分生气。逛街时,戎师傅想要牵女友的手,都是极大的奢侈。

“摸过死人了,不要碰我!”女友如是说。

记者疑惑不已,既然女友如此排斥,戎师傅为什么还是将女友娶回家。戎师傅开心地回答:“我丈母娘支持我。”

原来,在老人看来,戎师傅搬尸工的工作是积德行善的好事,一直对他十分满意。

后来,女友逐渐了解到搬尸工背后的辛酸,也渐渐理解了戎师傅,二人历经重重困难,终于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除了家人不理解外,搬尸工这一工作也很少得到朋友的体恤。日常生活中,搬尸工接触到了新的朋友,二人交谈甚欢。

其他身份的朋友在告别时会说道:“下次有事找我。”对于搬尸工来说,这是一句永远无法说出口的话。

殡仪馆,没有人愿意踏足,而在殡仪馆工作的搬尸工,同样也是生活中的独行者。他们代表着丧葬,从不在聚会、喜事的邀请名单之内。

身为搬尸工,他们很少拍摄照片。在殡仪馆工作的人,不印名片,不拍照,不合影。工作之余的他们很少出门见人,大多数时间都是待在家中做“宅男”。

正因如此,晚婚、晚育,是搬尸工行业的一个显著标签。

崇高的社会责任

恐惧、忌讳、孤独……搬尸工的工作充满着危险、困难,却总有人坚守。支撑着他们前行的,其实是内心对生命的敬畏,对死者家属的同情,以及对社会的责任。

搬尸工李文,2007年从军中退役,原本被分配到政府部门的他主动请缨,前往殡仪馆担任搬尸工,着实震惊了众人。

1999年,载有302人的渡轮发生海难,280人遇难、失踪,那年,跟随部队参与救援的李文内心颇受触动。

李文站在太平间的门口,负责将尸体转遇到内部。提及那些遇难者,李文依旧痛彻心扉:“他们太可怜了,什么样子都有,几乎所有的尸体都经过我的手。”

第一次面对如此脆弱的生命,第一次见到死者家属撕心裂肺的呼喊,李文做出了一个决定:如果自己有一天也能从事这样的职业,一定想办法让他们走得更好。

后来,抱着对人性的怜悯,李文义无反顾地到殡仪馆从事尸体搬运工作,为此坚持了10多年。

在他看来,成为一名合格的搬尸工,不仅需要克服心魔,还要对生命保持绝对的敬畏。

2009年冬天,李文接到了派出所的电话,一名男子躺在火车轨道上,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李文匆匆赶到,看到的便是男子已经尸首分离的场景。

恰逢冬天,天空飘起小雪,给搜索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众人四处寻找,却只找到了男子的躯干。大多数人都放弃了寻找,只有李文还在坚持。

为了给家属一个交代,也为了给死者完整、体面离世的机会,李文顺着血迹寻找着,走了许久,终于找到了死者的头颅。

搬尸工常说,对尸体越尊重,就越不会害怕。只有心怀对职业的敬畏,带着一颗尊重的心,对死者负责,也对自己负责。

担任尸体搬运工作多年,搬尸工看惯了生离死别,也正因如此,他们的内心是柔软的,也是无比善良的。“人生由命非由他,在亲历死亡的过程中,也有很多让我动容的事。”

2011年,李文接到了一个小女孩打来的电话,女孩的母亲因病去世,需要殡仪馆搬运尸体。李文匆匆赶到指定地点,却被眼前的场景狠狠击中了内心。

一个年仅15岁的小女孩,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后续的工作。她独自一人为母亲擦拭身体,换衣服,已经不眠不休地陪着母亲一天一夜的时间。

很久之前,女孩的父亲因病去世,而今唯一的亲人也离开,小女孩失去了所有的依靠。

面对突如其来的人生打击,女孩儿显得十分冷静,只是李文从她红肿的眼睛和嘶哑的声音中,同样看到了悲痛欲绝。

为了减轻女孩的生活压力,李文和同事们为她买了骨灰盒,同时捐赠了500元钱,用于之后的生活。小女孩双手颤抖地接过钱,连连道谢。

身为搬尸工,他们每天经历着太多的生离死别,有人撕心裂肺,有人沉默淡然,有人冷漠,也有人失控。当所有家属面对死亡手足无措时,搬尸工就是他们最坚强的依靠。

未经历过死亡的人眼中,搬尸工不吉利,而亲身经历过绝望的人,才真正懂得搬尸工的善良与价值。

多年来的工作经历,也让搬尸工们养成了积极的生活态度。逝者已逝,生者却仍需坚强,唯有好好活下去,勇敢面对现实,才是对死者最大的告慰。

正是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终日与尸体打交道的搬运工们,从不沉闷,反而积极融入生活,融入社会。

在工作的同时,每个搬尸工都谨记自己刚刚进入行业的初衷:让逝者走得体面。

也正因如此,殡仪馆的工作人员也花费了极大的心思,不断提高内部的舒适度。

烟台芝罘区殡仪馆,为了完成子女尽孝道的愿望,新开设了两间守灵室。守灵室内,殡仪馆设置了供奉桌,桌上有遗像、香、鲜花等供品。

守灵现场,舒缓的音乐,被鲜花簇拥的棺椁,庄严而又肃穆。守灵室外,殡仪馆还为死者家属提供了休息的场所。

搬尸工与殡仪馆一同努力,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最大的帮助。他们忍受着最大的孤独,却想方设法地将死者家属拉出悲伤的泥淖,也为改变社会对死亡的看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社会上广泛流传的信息,搬尸工工资高?答案是否定的。

他们需要24小时值班,中间没有休息时间,他们四处奔波,甚至没有与家人团圆的机会,至于其收入,也远远低于同龄人。

纵使如此,无数搬尸工还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他们说道:

“我已经习惯了,苦是苦一点,也不被人理解,但我已爱上了这一行,我愿意一直干到退休。”

牺牲小家、成就大爱,每个搬尸工都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忍受着非议,承受着不知情者的指指点点。

他们看惯了生命的冷漠,却始终保持着一颗炙热的心,在平凡的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他们是生活的勇者,值得社会的尊敬。

参考资料

[1] 胶东在线,2014年4月6日,《揭秘殡仪馆“搬尸工”:“恐怖”职业亦有温情》

[2]中国新闻网,2012年4月2日,《揭秘搬尸工生活状态:身份“吓人”大多晚婚晚育》

[3]《寻情记》,第20170403期,《九零后遗体接运工的百味人生》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