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即将建成投用、京津冀核心区1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河北取消赴京津异地就医备案手续、北京3600余个政务事项将延伸至北三县……九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成绩不菲。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经过九年的发展,京津冀三地从过去的“单打独斗”转变为协同发展,区域竞争力大幅提升、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协同创新越来越快、公众获得感越来越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生机勃勃。
2月24日,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现场。王贵彬 摄
从“双城”到三地
京津冀协同跑出“加速度”
从京津“双城记”到京津冀协同发展,九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纳入国家战略布局,京津冀协同创新进入全面布局推进、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阶段。
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调研,提出加快京津双城联动,谱写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京津“双城记”。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就此,京津冀协同发展由京津“双城记”到进入国家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布局。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要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并确定了京津冀三地“功能互补、区域联动、轴向集聚、节点支撑”的布局思路。
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如何进行?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这是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作为千年大计,雄安新区是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与北京城市副中心形成北京新的“两翼”。
2018年4月,《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批复,此后,雄安新区建设全面提速。截至2022年底,雄安新区启动区北部骨干路网搭建完成,生态系统工程骨架初显,互联网产业园、国贸中心、体育中心等重大项目拔地而起。
展开全文
同时,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高质量发展路线愈渐明晰。2021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为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并提出加快建设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目前,副中心城市建设生机勃发,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保持千亿量级,超级工程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施工如火如荼。
此外,减量发展也在有序推进,北京市内部功能逐渐重组。首批标志性疏解项目陆续在雄安新区落地建设。2014年以来,北京市累计退出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近3000家,疏解提升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个。
纵观九年发展,京津冀协同已经跑出“加速度”,区域经济整体实力迈上新台阶。2022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合计10万亿元,其中,北京、河北生产总值跨越4万亿元量级,均为4.2万亿元;天津生产总值为1.6万亿元。
对此,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院长、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杨开忠认为,三地共同富裕在近年来取得了历史性进步。
“从地区内部看,2020年,京津冀地区历史上首次消除了环京津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告别环京津绝对贫困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京津冀地区正在重新全面成为带动北方、平衡南北的强劲区域型发展极。”杨开忠说。
2月16日,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图/IC photo
交通、医疗、产业等领域
共享发展成果
九年来,京津冀三地立足共享发展成果,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均衡配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持续提高,京津冀协同发展也在百姓生活中得到体现。
2月10日起,河北率先取消参保群众赴京津异地就医备案手续。这意味着,河北患者到京津看病就医直接持社保卡或医保电子凭证即可,医保结算与河北一致,京津冀三地医疗资源同城化迈出关键一步。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杨帆表示,因为距离优势,河北患者到北京看病的很多,仅2022年,该院就接待河北住院患者近1万人、门诊患者近3万人,这些患者将直接受益。
随着北京各类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津冀延伸,京津冀三地公众跨省就医越来越方便。目前,京津冀4800余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跨省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5500余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这对于三地公众来说,是一项巨大的便利。
京津冀协同发展秉持“民众福祉改”的导向,保障京津冀全体公民能共享区域经济发展成果,在地区、城乡和不同人群之间实现均等化,实现区域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化更成为目标之一。
医疗领域的改变只是一个缩影,从谋划蓝图向重点突破转变,京津冀协同发展在交通、生态、产业和公共服务四个领域实现了快速突破。
北京市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京津冀核心区1小时交通圈、相邻城市间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轨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形成,截至2022年末,京津冀区域营运性铁路总里程达10848公里,较2014年末增长38.3%。
“三地通过制定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规划》,基本建成了多节点、网格状的区域交通网络、城际铁路主骨架和‘轨道上的京津冀’,以及安全可靠、便捷高效、经济适用、绿色环保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杨开忠表示,九年来,京津冀三地交通一体化从蓝图变成现实。三地交通互联互通进一步提速,由“走得了”向“走得快”转变。
在生态领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有力推进。2022年,三地PM2.5平均浓度与2013年相比降幅均在60%以上;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Ⅰ-Ⅲ类)比例均动态达到国家“十四五”目标要求,全面消除劣V类断面;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提高,北京密云水库入选全国首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天津海河河北区段入选全国首批美丽河湖提名案例、河北秦皇岛湾北戴河段入选全国首批美丽海湾优秀案例。三地居民都享受到了更好的生活环境。
此外,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体内容和关键支撑,产业协同发展也实现率先突破。京津冀三地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优化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实现了由“转移承接”向“产业链合作”转变。
截至目前,京冀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已签约北京项目465个,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新增注册企业累计超过4000家。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综合保税区进入实质化运营阶段,注册企业超百家。中关村企业在津冀两地设立分支机构累计达9500余家,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超2100亿元。
杨开忠表示,近年来,京津冀功能协同升级转型强劲突破,以产业协同升级转移为率先突破口,三地建设京津冀国家大数据综合实验区、中关村和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北京市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北京证券交易所,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深度融合,形成区域创新共同体,打造中国经济发展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和全球化支撑带,初步建成了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和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引擎。
1月31日,京津冀定制快巴燕京航城至国贸线路率先开通试运营。郑新洽 摄
从“一城独大”到“两翼齐飞”
在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北京从“一城独大”转向“一核两翼”,中心城区不再“摊大饼”,把雄安新区和城市副中心作为北京“两翼”,来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如今,“两翼齐飞”的新态势折射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气象。
“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即将建成,我非常期待,我要带着儿子、儿媳妇和孙子享受这里的文化生活。”程广森已经在通州区住了66年,在他看来,随着三大建筑正式亮相,未来将有更多市民来到副中心这座未来之城、绿色之城,在城市绿心森林公园中感受绿色生活的舒适和惬意。
居住在城市副中心的人们正在见证着这里的巨变。随着近年来北京市落实支持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意见和北京市实施方案,副中心城市框架全面拉开,保持着生机勃发的良好势头。
人们不仅期待着城市副中心剧院、图书馆、博物馆三大文化设施今年建成投用,北京文旅新地标——环球主题公园开园迎客,也给居民在家门口增添了旅游新去处。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完成结构总工程量50%,东六环入地改造西线隧道首段贯通,人们今后的出行也将更加方便。
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也进入新阶段,两地跨界道路通达性不断提高,区域内已建成对接道路10条、跨潮白河桥梁5座;厂通路公路部分总体工程进度过半,潮白河大桥北京段、河北段已于去年年底同步开工,轨道交通22号线(平谷线)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北三县至北京国贸地区通勤定制快巴试点开通。“区域通办”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依托城市副中心政务服务“云窗口”,3600余个政务事项延伸至北三县。
近年来,北京还积极引导适宜产业向北三县布局,已连续4年举办项目推介洽谈会,在2022年北京通州与河北廊坊北三县项目推介洽谈会中,签约项目37个,意向投资额280亿元;2019年以来累计签约项目160余个、意向投资额1080亿元。
作为另外一“翼”的雄安新区,城市框架正全面拉开。雄安新区建设从“规划先行”到“雏形显现”,“四纵三横”高速公路和对外干线公路网全面建成。目前,中国星网、中国中化、中国华能3家央企总部全面开工,中矿集团注册落户并完成总部选址,20多家央企子公司和中国中铁产业集群落户雄安新区;4所高校确定设计方案,2所医院选址落位;北京援建“三校”交付,雄安宣武医院封顶。
过去九年,北京一如既往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始终把支持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作为北京分内之事,扎实落实京冀两省市共同推进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战略合作协议。
除了以“交钥匙”方式支持雄安新区建设“三校一院”项目,北京40余所学校、5所医疗卫生机构对接支持雄安新区相关机构,17家市管国企在雄安新区投资项目100余个,涉及基础设施、城市运营、生态环境等多个领域。京雄城际铁路全线贯通运营,京雄高速北京段六环至市界段完工通车,今年将全线通车,京雄直联直通的交通体系初步成形。
雄安宣武医院项目施工现场。资料图片/IC photo
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加快推进
现代化首都都市圈是建设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必经阶段。
在今年1月14日北京“市民对话一把手”节目中,北京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穆鹏表示,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的初期往往都是打造都市圈,东京、纽约、伦敦等都是发挥好核心城市作用,通过都市圈带动形成城市群,这是必然规律。国内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区域也都在积极建设都市圈。
“国家已经明确要求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将有利于北京在更大范围配置资源,优化提升首都功能,加快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穆鹏说。
近年来,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迈出新步伐。
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由“通勤圈”“功能圈”“产业圈”三个圈层构成。其中,“通勤圈”是现阶段首都都市圈建设的重点,主要是促进环京地区深度融合,完善区域快线,加强公共服务配套,形成同城化效应;“功能圈”主要是促进京津雄联动发展;“产业圈”主要是促进节点城市强链补链,聚焦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工业互联网、氢能等重点产业链,形成紧密分工协作格局。
穆鹏曾指出,环京地区“通勤圈”是北京发展的重要腹地,居住了大量的北京就业人口,约有40多万人,其中北三县就有17.5万人。“可以说,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的当务之急,就是把‘通勤圈’建设好。”
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首都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6万亿元,占京津冀地区的四成,“通勤圈”“功能圈”“产业圈”占首都圈的比重分别为9.9%、37.6%和52.5%。首都圈产业结构为4.7:39.9:55.4,“通勤圈”三产占比最高,达67.7%,“产业圈”二产占有较高比重,为45%。
2015年以来,北京企业对都市圈企业投资次数累计超3.2万次,投资额超1.6万亿元。2022年,北京企业对“通勤圈”“产业圈”投资次数均为2015年的2倍,对“功能圈”投资次数也达到1.5倍。
“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可谓是生机勃勃。”穆鹏表示,近年来,北京紧紧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更好发挥“一核”辐射带动作用,推动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两翼”联动发展,交通、生态、产业、公共服务等四个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京津冀三地完善协同对接机制,现代化首都都市圈迈出实质性步伐。
扫码查看专题
记者/徐美慧
编辑/白爽
校对/吴兴发
运营编辑/刘茜贤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