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变美,后“买单”?别太天真,小心背上一身债丨2022十大维权案例⑥_消委会_佛山_互联网

十大案例⑥

CASE RELEASE

“美容贷”乱象多

谨慎消费避陷阱

案情简介

近日,佛山消委会接到消费者咨询,她是一名大四学生,在某视频网站中刷到一家美容店29.9元的皮肤护理体验套餐,于是立刻预约到店体验。在美容店内,美容师为她做脸部护理期间,美容师却不断劝说她办年卡更优惠。

起初她以没有现金为由拒绝,但美容师却推荐她下载某分期贷平台,称“0利息0首付,先美丽再支付”。在美容师与店员的轮番洗脑推销下,消费者办了一张年卡,却背上了近6000元的贷款及高额服务费,但她并没有能力偿还。事件发生后,她频繁地接到借贷公司的催收电话,根本不知道如何处理。

处理过程及结果

佛山消委会收到咨询后,向消费者详细了解情况,发现消费者并没有和商家签订相关合同,也没有收款收据。消费者还反映虽然没有利息,却要支付合同总额30%的服务费。

针对该情况,佛山消委会建议消费者先及时与家长、学校反映问题,后可以要求商家出具收据及合同,与商家协商退款事宜。如果与商家沟通协商不成,收集好相关证据,向商家当地的相关金融监管部门进行投诉。

律师点评

近年来,“美容贷”乱象丛生,一些小额贷款公司甚至以大学校园为目标,与美容公司合作,以“无本无息”、“无抵押”的噱头对有美容需求,但是又没有经济能力的大学生进行诱导性营销,诱导大学生陷入高额贷款陷阱,社会影响恶劣。佛山市消委会也经常收到此类投诉。

针对该种现象,为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加强教育引导工作,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在2021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中,对小额贷款公司、金融机构、金融监管部门及高校做了具体要求。

其中,小额贷款公司要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放贷行为,加强贷款客户身份的实质性核验,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严守风险底线,审慎开展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建立完善相适应的风险管理制度和预警机制。

与此同时,各地方金融监督管理部门和各银保监局要强化对小额贷款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各类放贷机构的风险整治及监督检查;各高校也应加大对学生的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和诚信意识教育,不断完善帮扶救助工作机制,全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念。(佛山消委会坐班律师点评)

● 女生使用产品时突然爆炸,致手臂二度烫伤!厂家:想赔钱?要删帖

● 网络消费纠纷涉及多平台,理清平台责任很关键丨2022十大维权案例⑤

● 微周刊№.75|佛山消委会十大典型案例微剧场登上“学习强国”平台

更多消费维权资讯尽在消委君的手机网里面哦!

编辑:陈洁茵

校审:李嘉慧

主编:黄玮晶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