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古庙被废弃了,并非没有过香火鼎盛的时候,却被人们遗忘了,到底是什么原因?
古庙产生于古代,大多修建在人们认为神佛显灵的地方,有神灵塑像,还要有善男信女朝拜,献上供品和功德钱。一般的来说,古庙的建设要有人出资。有富商出资独立建设,也有和尚化缘建设古庙。富商为了保佑家庭平安,子孙繁衍,财源广进,就要许下愿望,出资修建庙宇,请和尚来做主持。当然,那时候人们的思想比较纯洁,并不想用庙宇做赚钱的买卖,而是把庙宇的收入拿出来,纯粹作为维修或扩建庙宇的费用。庙宇的建设有富商出钱,也可能是富商集资建设。还有的僧人为了积攒功德,要建立寺庙。他们身无分文,只是凭借一个人的能力化缘,化缘的钱财积攒多了就可以建成一座庙宇。僧人在里面做主持,也可能让别的僧人做主持,而建设寺庙的僧人到别处去化缘,去建设别的寺庙去了。还有就是人们集资建设寺庙,算是积攒功德。当然,还有皇家或官府主持的建设,都是公家拨钱搞建设,也就没有人们集资的事了。也就是说,不管是富商建设寺庙,还是僧人化缘建设寺庙,抑或是人们集资、官方拨款建设,都具备一定的功利目的,并非无功利目的的建设。
按理说,神佛不具备功利属性,都是一种概念,而不是实体的东西。但相对于凡夫俗子来说,没有什么让他们信仰的捷径,只能让他们迅速迷信,朝拜一些身外的土偶木梗,甚至还要大捐功德钱。如此一来,人们就会认为寺庙里的泥胎才是神佛,到寺庙捐钱才是真正的虔诚。其实,只是心理上起到了一定的舒缓作用,却并不会有什么真的神佛显灵的神迹出现。古庙大多是在功利心的驱使下建立起来的,并不是神佛自己建立起来的。而所谓真正的神佛并不主张建立寺庙,接受供奉,而是化为虚无,甚至只是一个名称,而不是什么神秘力量的代表。神佛要人们内省,发现内心的光明,而不是专注于外求。可是,人们大多是凡夫俗子,都带有极强的功利心,不会跳出世外看一看世界,当然就只能被手制的偶像迷惑了。
展开全文
带有极强功利心的庙宇建立起来之后,会给人们带来祷告的方便,也会在一定的时候让人们深信不疑。可是,要是人们祷告了,也上香火钱了,献上供品了,却不管用,甚至有的人求神拜佛之后,所求的事情不但没有变得好办起来,反而变得更加难办,也就不相信神灵了。尽管和尚们说,这种难办是一种考验和磨炼,但求神拜佛的人还是不会相信,甚至根本不信。毕竟,他们花了钱,就要见到效果。要是花了钱,见不到效果,反而比原来更坏,岂不是花钱买罪受?要是有同样感触的人联合起来,就有可能坏了寺庙的名声,断了寺庙的香火。僧人没有生存的供养,也就离开寺庙了,时间长了,寺庙就变成了古庙,也就被废弃了。还有的寺庙由富商出钱修建,富商出钱供养和尚,但神佛没有保佑富商赚钱,富商赔了钱,也就无力供养寺庙的花销了。即便人们来上香,香火钱也不够寺庙的花销,时间长了,和尚就跑了,寺庙就荒废了。人们集资捐助建的寺庙大多没有和尚,只是一座小庙,甚至只有一个小屋,屋里供着一尊神像。人们在小屋前烧香跪拜,就不上香火钱了,也不会请和尚来主持了。毕竟,庙宇太小,没办法住人。时间长了,人们不来了,庙宇也就荒废了。
官府主持修建的庙宇一般比较大,还会给僧人或尼姑拨付一定的房产、地产。有的皇帝笃信佛教,要建立很多寺庙,度化上万的僧尼。当达摩到东土的时候,问梁武帝有何功德。梁武帝说:“朕一生造寺度佛,布施设斋,有何功德?” 达摩说:“实无功德。”建造佛寺、布施设斋、度化僧尼在达摩眼里一点功德都没有。而梁武帝确实不理解禅宗的奥义,也就和达摩说不到一块去了。很多寺庙都在皇帝或官府的拨款下建立,要是寺庙有一定的田产,香火鼎盛,还能够维持;要是寺庙没有田产,只是靠香火钱维持,就有可能慢慢衰败。毕竟,有人诋毁寺庙的灵验水平,也有人不想让寺庙持续下去。尤其经历改朝换代,经历兵荒马乱,经历盗匪横行的时代,寺庙就变得难以维持,慢慢变成古庙,也就慢慢不为人知了。
当然,对于名山中建立的寺庙,大江大河等地方的寺庙,一般情况下都会成为人们认为比较灵验的寺庙,不会被荒废,而对于不知名的地方的寺庙,也不是人们认为的灵验的地方,就会被荒废。不过,对于书生们来说,废弃的古庙会成为他们栖身读书的地方,免费居住,还不用担心外界的烦扰。当然,一些知名的寺庙也会接受书生寄居,给他们提供方便,其实也算是投资潜力股,他们发达了,就会回报寺庙。
古寺的消亡本身有着经济、政治、民间信仰等多种原因,当然和人们的功利心有关系,验证着功利心的失败,也验证着世俗的沧桑。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