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翰林院的掌院学士,作为从二品高官,到底能够拥有多大的权力
- 宋朝的翰林学士是什么官儿,都做哪些具体工作
- 清朝翰林院庶吉士相当于什么品级的官
翰林院的掌院学士,作为从二品高官,到底能够拥有多大的权力
首先,我们聊一下什么是翰林院。翰林院是古代中央政权的一个重要机构,起初翰林院并不起眼,但到了宋元时期,翰林院成为了帮助皇帝起草各种文件的机构。到了明清统治时期,翰林院更是成为了清流们的根据地。按照当时科举考试的规矩,成绩最靠前的几个人进入翰林院工作,担任编修等非常枯燥的工作。与外放担任知县的同年们相比,进入翰林院的读书人非常清贫。但两者的前途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如果没有在翰林院工作过,基本上与高级干部无缘。那些外放官员的仕途,很有可能在中级干部岗位上止步。因为很多高级官职,已经形成了惯例,只有在翰林院工作过的官员才能担任。例如几位内阁大学士和六部九卿的当家人,这些岗位都至关重要。尤其是大学士,出现了不是翰林出身不能担任大学士的潜规则。清流们在翰林院主要是为了熬资格,一旦担任其他官职,一般都是升级跳。 所以说,对于科举考试出身的官员来说,如果能够进入翰林院,自己绝不会担任什么地方官。在翰林院熬几年出来,六部九卿的五品官职,基本上都能够担任。例如吏部的文选司、考功司,兵部的武选司等等,这都是实权很重的部门。我们回过头来聊聊翰林院的掌院学士,从品级来说,翰林院的掌院学士仅仅是从二品官,与地方上的巡抚等级相当。从实际权力来说,不如各地的巡抚,更不如各个衙门的侍郎们。
但是没有人敢轻视掌院学士,因为掌院学士的人脉网太强大。朝廷的很多重臣都和掌院学士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毕竟都是翰林院出来的。例如内阁大学士和各个部门的尚书们,很有可能与掌院学士,属于同年或者同门。所以说,掌院学士的权力虽然并不大,但是没有人会轻易得罪,除非自己达到了位极人臣的地步。在清朝统治时期,这一情况更加明显。
鉴于翰林院的重要性,从康熙皇帝在位时期开始,开始由朝廷重臣兼任掌院学士,例如南书房大臣、军机大臣等等。仅仅是翰林掌院学士并不可怕,如果担任了军机大臣等位高权重的头衔,那么,一般人绝对不敢轻易得罪。 我们顺便聊一个明朝重要官员张居正,张居正学习成绩非常好,被家乡人称为张神童。年轻的张居正便进入了翰林院担任庶吉士,几年以后,成为了裕王的侍读。
嘉靖皇帝只有裕王一个儿子,换而言之,裕王就是未来的皇帝。身为裕王的侍读,自然是前途无量的。果不其然,裕王登基以后,张居正开始进入内阁工作。利用几年时间,成为了仅次于高拱的次辅。万历皇帝登基以后,鉴于一系列的原因,高拱被罢官还乡,张居正成为了内阁首辅。由于皇帝年幼,张居正负责帝国的实际工作,被称为张摄政。由此可见,在翰林院工作的经历是张居正的亮点,否则,张居正最多就是四品官的命运。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和一些明清时期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
宋朝的翰林学士是什么官儿,都做哪些具体工作
翰林学士,具体是什么官职呢?
早在李世民还是秦王的时候,就曾设立文学馆,用此来招揽天下人才。而这些人才,对他夺取天下以及登基称帝发挥了重要作用。
李世民登基后,继续招揽有才学的人,留在身边。这种做法,被后来的皇帝保留了下来。这一批围绕在皇帝身边的人,被称为翰林待诏,主要负责给皇帝讲学,供皇帝文娱消遣。
中书舍人,是专门帮皇帝起草诏书的官职。唐玄宗时期,因为事务较多,很多重要的事情不能及时起草。开元二十六年,唐玄宗设置学士院,从翰林待诏中选拔一批人才进学士院,帮助中书舍人。
但是,翰林学士又不同于中书舍人,因为中书舍人直接隶属于中书省。而翰林学士,是直接对皇帝负责。一般的诏书由中书舍人起草,称为外制。而重要的诏书,则由翰林学士起草,称为内制。
起先,翰林学士是没有品级,也没有官署的,他们往往在朝廷里还兼任着其他官职。但是,“安史之乱”后,朝局日趋复杂,因为经常和皇帝一起讨论国家大事,其地位逐渐重要了起来。
翰林学士经常值宿禁中,所以能够参与起草将领任免、册立太子、宣布征伐等大事,当时被称为“内相”。唐朝的翰林学士,往往能够通过中书舍人这一官职,升为宰相。
唐宪宗时期,从翰林学士中选拔一名德高望重者,为翰林学士之长,称为学士承旨。北宋前期的翰林学士,承袭唐朝,起先也是没有品级的。宋神宗元丰改制后,翰林学士承旨和翰林学士成为正式官员,正三品,并且不再兼任其他官职。
相较于唐朝,宋朝翰林学士权力有所下降,能入翰林学士院的,都是一些文学之士。但是,地位仍很尊贵。宋哲宗去世时,蔡京为翰林学士,朝廷急诏他草拟哲宗遗诏。当时,宰相亲自递笔,副宰相磨墨。
宋朝之后,没有纯粹的“翰林学士”一职。明朝也有翰林院,学子在殿试之后,成绩优异者,会被授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翰林院编修(正七品)、翰林院检讨(从七品)等职。
清朝设立“翰林院掌院学士”,由两人担任,满、汉各一位大臣,从二品。底下又设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从四品。
综上可知,唐朝的“翰林学士”权力最大,地位也最尊贵,翰林学士有时甚至被称为“内相”,而明清时期的内阁首辅,也被看作是等同于宰相。
那么,这两个官职有什么异同呢?
说到它们相同的地方。
首先,两者都类似于宰相,权力都很大,地位都很尊贵。
但是它们又不是官方正式承认的宰相。唐朝时,除了有内相,还是有宰相这一正式官职的。而在明清,宰相是被废除掉了。
其次,两者的出身很相似,都出身翰林,都是饱学之士。而且,开始都是皇帝的秘书,没有官阶或者官阶很小,后来权力才逐渐变大的。
然后,两者设立的初衷是相同的,主观上都是为了加强皇权。内相,是皇帝用来对抗日益强大的宦官的权力。内阁的崛起,是因为皇帝废除掉丞相这一职位后,需要内阁来帮忙处理政务。
最后,它们的结局是相同的,走向衰落。宋朝没有宦官、藩镇的势力,不需要翰林学士来牵制,所以,权力下降。清朝内阁的权力也逐渐衰落,尤其是军机处出现之后,取代了内阁的地位。
但是,两者之间的区别还是很大的。
首先,它们的产生背景不同,内相权力变大,是因为皇权旁落,宦官和藩镇权力增强,内相的权力是用来制衡前两者的。而内阁首辅权力的增大,是因为皇权极度加强,皇帝不理政事导致的。
其次,权力大小不同。内相是皇帝为了和宦官、藩镇争权而产生的。但内阁首辅权力很大,在明朝,有时甚至可以制约皇权,甚至凌驾于皇权之上,例如嘉靖初年的“大议礼”事件、张居正任首辅时的权势。
最后,性质不同。历史上,有内朝和外朝之分,宰相领导的百官,被称为外朝。皇帝领导的亲信,被称为内朝。内相的权力,实际上是来自于内朝,是服务于皇权的。而明朝的内阁首辅,是文官之首,对皇帝的旨意不满意,是可以封还的,可以制约皇权。
无论,内相也好,内阁首辅也罢,他们最初的目的,其实都是为强皇权服务的。而当其权力一旦做大,最后必然会遭到抛弃。
清朝翰林院庶吉士相当于什么品级的官
一般我们说的翰林,就是进士及第刚进翰林院的庶吉士,没有品级,国家给七品的俸禄。最多也就是个副局或者处级干部。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