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为何能够用“二桃杀三士”?二桃杀三士是真的吗_桃子_晏子_功劳

本文目录

  • 晏子为何能够用“二桃杀三士”
  • 二桃杀三士是真的吗
  • 二桃杀三士是什么意思
  • “两桃杀三士”具体是怎么回事晏婴是如何用桃子杀人的
  • 在《二桃杀三士》这个典故中,晏婴为什么要用二个桃子

晏子为何能够用“二桃杀三士”

晏子为何能够用“二桃杀三士”?

因为晏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抓住了三位大将的心理,所以不费吹灰之力将三者诛杀。

一、晏子的心机。

晏婴,史称晏子,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外交家。晏子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50多年,是一名富有远见卓识的人才。“晏子使楚”是广为流传的佳话,他的聪明睿智、能言善辩不禁让现代人为之钦佩。古人对晏子的评价很高。

苏轼:贤哉晏平仲,事君不以私。
王夫之:管仲、晏婴,功书并作。

正是这样一位人才,位居三朝元老,为齐国江山鞠躬尽瘁。

齐景公时期,帐下三位大将:公孙接、田开疆和古冶子。此三人虽为大将,但都有居功自傲之戾气,长此以往,齐景公唯恐内乱,影响江山社稷之安委,实为大患。怎么办,齐景公让聪明的晏子为其想办法,看怎么“和谐”(不动声色地处死)了他们。晏子一生聪明,处理这三位,肯定也不在话下,而且手段非常高明。

二、三位将才实为“直男”。

(这里说明一下“直男”并非对他们藐视,而是觉得此三人性格直爽,太过直溜,不会仔细去考虑问题。)

自古以来,要说上得了战场、出入得了庙堂的,不在少数,但总的来说,逞匹夫之勇者还是众多。公孙接、田开疆和古冶子就是其中的三位。

三位英勇无比自不必说,但他们不讲礼仪,自恃功高,目中无人。此等人物就是武功再高,又怎样呢,保不齐哪天走上歪门邪道,做出叛逆之事也是分分钟的事情。如果说武功可以,傻得可爱也行,但这三位做事太出格,没有把文武群臣放在眼里,这就是你们的死穴和大忌。最终,晏子略施小计,将三人灭之,为齐景公解除后患。计是小计,但晏子的智慧确实难以企及。

三、话外之音。

三位将士最终被齐景公以士礼安葬,因为他们为齐国江山立下汗马功劳。

我们在品读历史的时候,往往为那些英雄所不惜,源于他们征战沙场,源于他们的壮士情怀和对国家的一腔热血。然而,历史就是历史,政治就是政治,当你的“过”有朝一日掩盖了“功”的时候,那么统治阶级最终还是要把你置于死地。他们有心的也好、无心的也罢(基本上都是有心的),站在他们的江山社稷立场上,都会刀刃相见,只是有的在明处,有的在暗处而已。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欢迎关注、欢迎点评。)

二桃杀三士是真的吗

二桃杀三士的故事,流传已久,很多人把这段晏子杀三士的故事封为智谋的经典场景,但是仔细推敲起来,我觉得这段记载实在是不可信,甚至有点鬼扯。

我们先看看原文,出自《晏子春秋·内篇·谏下第二》:

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事景公,以勇力搏虎闻。晏子过而趋,三子者不起。

晏子入见公曰:“臣闻明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有君臣之义,下有长率之伦,内可以禁暴,外可以威敌,上利其功,下服其勇,故尊其位,重其禄。今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无君臣之义,下无长率之伦,内不以禁暴,外不可威敌,此危国之器也,不若去之。”

公曰:“三子者,搏之恐不得,刺之恐不中也。”

晏子曰:“此皆力攻勍敌之人也,无长幼之礼。”因请公使人少馈之二桃,曰:“三子何不计功而食桃?”

公孙接仰天而叹曰:“晏子,智人也!夫使公之计吾功者,不受桃,是无勇也,士众而桃寡,何不计功而食桃矣。接一搏猏而再搏乳虎,若接之功,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援桃而起。

田开疆曰:“吾仗兵而却三军者再,若开疆之功,亦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援桃而起。

古冶子曰:“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流。当是时也,冶少不能游,潜行逆流百步,顺流九里,得鼋而杀之,左操骖尾,右挈鼋头,鹤跃而出。津人皆曰:‘河伯也!’若冶视之,则大鼋之首。若冶之功,亦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二子何不反桃!”抽剑而起。

公孙接、田开疆曰:“吾勇不子若,功不子逮,取桃不让,是贪也;然而不死,无勇也。”皆反其桃,挈领而死。

古冶子曰:“二子死之,冶独生之,不仁;耻人以言,而夸其声,不义;恨乎所行,不死,无勇。虽然,二子同桃而节,冶专其桃而宜。”亦反其桃,挈领而死。

事件的起因是因为晏子有一次见到三士,快步上前打招呼,因为三个人没理他,他就觉得没有面子,于是就向齐景公建议,杀掉三个人。

首先,晏子在历史上的评价还是比较高的,心胸也是比较开阔的。有的评价说他身体力行,为民楷模,虚怀若谷。那么这么一个光明磊落的人,只是为了三个人没和他打招呼就要杀人吗?而且这三个还是国家的猛将,屡立战功,作为有效仿齐桓公想称霸的齐景公,这么轻易的就同意杀掉三个丝毫无错的将军吗?

其次,如此看来,在个人气度上,晏子比蔺相如差的太远了。廉颇同样的也是持功自傲,非常蔑视蔺相如,甚至还堵着他要当面羞辱他。但是蔺相如听说后,就处处刻意躲着廉颇,这是何等的胸怀啊。这三士只是因为没有和晏子打招呼,就招来这么大的祸患,晏子的心胸何其狭小啊,简直和小人无异啊。这种结果导致晏子的形象大打折扣,和历史记载也不符合。

最后,我觉得晏子此招如果是真的,那真的是一步昏招。这三士代表的也不是仅仅三个人而已,背后也是有家族势力的。特别是齐景公上位之后,齐国由田氏、鲍氏、栾氏、高氏几大家族把持,这里的田开疆就是田氏的主要代表。而且这三个人意气相投,共生死,同进退。特别是田开疆,史书记载说他有为齐国开疆拓土的功劳,这可不是一般的功劳啊。如此大的功劳,如此庞大的家族,齐景公一点都不怕后患吗?不怕几大家族的反弹吗?

果然,事后的发展也真的是这时候引发了后患。齐景公死后,田开疆的弟弟田乞很快的架空了齐国,几代之后的田和,更是废掉了姜氏齐王齐康公的位置,自己取而代之建立了田氏齐国。这就是晏子这步昏招引发的严重后果。俗话说,斩草要除根,利用这种诡计杀了田氏的掌门人,又不彻底铲除后患,晏子此招十分不智。

再来看看此阴谋的过程,也是漏洞百出,不能令人信服。

首先,在自述功劳的时候,公孙接说自己“接一搏猏而再搏乳虎”,猏(jian)发一声,和豜(jian)是一个意思,指的是野猪等猛兽。他的功劳就是同时和野猪以及幼虎搏斗,这实在是有点可笑啊,和野猪搏斗也就罢了,野猪发起疯来确实很勇猛。不过再勇猛也是野猪啊,一般见到人也就跑了,就算是厉害一点的勇士,拿着刀枪盾牌,勉强搏斗一番,也算比较勇猛了。但是你和小老虎搏斗是什么鬼,幼虎啊,不就是乳虎吗?可能牙都没有长齐吧,你是和猫咪搏斗吗?这种功劳也值得拿出来炫耀啊,真是让人笑掉大牙。

既然是勇士,当然是开疆拓土,征战搏杀,这才是真正的功劳啊,故事开头说三人靠着战功因为骄横,你这里又说只是和野猪小老虎搏斗,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就这功劳就敢上前拿桃子,你心可真大啊!

其次,田开疆确实有功劳,他说自己“仗兵而却三军者再,若开疆之功”,这个功劳就比较大了,所以我认为这三士其实只有此一士而已。之所以说三士,只是为了衬托这个故事而已,不值得相信。

最后,就是最厉害的古冶子,这简直就是个神人啊,比田开疆厉害太多了。他说有一次和国君渡黄河,忽然从水里钻出一只大鳖,这个鳖可真的是太大了,大到什么程度呢?可以一口咬住“左骖”拖入水里。左骖就是驾车的马中最左边的那一匹,要知道,这可是一匹马啊!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能一口把马拖进水里的鳖那要多大?

还有更厉害的,他追了9里路,也就是在水里游了4500米,才抓住大鳖,然后把鳖杀了,头砍下来。然后才从水里冒出来,一手牵着马,一手拿着鳖头,从水底就那么冒出来了。这一举动把小伙伴们都吓呆了,以为河神出来了。他还是比较谦虚的说自己当时年纪小,不太会游泳,你也太能吹了,你咋不上天呢?

然后很突兀的,三个好兄弟忽然就不和谐了,特别是没有拿到桃子的古冶子,马上拔出宝剑就要火拼。你的功劳说白了不就是救了国君的一匹马吗?这件事情虽然难度比较大,但也只是救了一匹马而已啊。你就凭这个就敢拔剑和好兄弟拼命吗?有点脑子好不好呢?

再看公孙接和田开疆,听到古冶子如此厉害的功劳和神迹,立马就惭愧了,无地自容,而且连活下去的勇气都没有了,直接拔剑自刎。

楚汉争霸,项羽兵败,乃自刎而死,这是对前途对命运再无留恋,心如死灰。也是对自己一生征战,最终穷途末路的交代。更是无颜见江东父老的愧疚和自责,这是失败者的死法。

齐国贵族田横,在刘邦一统天下之后,本欲投降刘邦,无奈无法面对国破家灭的现实,又不甘心忍辱偷生,更觉对不起齐国历代列祖列宗,无法面对至此自己的部下,爱戴自己的百姓。这是生无可恋啊,是不得不死,这是失败者的死法。

现在看看这两个人,只是因为觉得先拿了桃子有点惭愧,就活不下去了,这也太玻璃心了吧。当然了,古人的思想我们现代人或许无法理解。如果真的因此而自刎,这或许也是一种君子之风吧。羞耻心人人都有,但是因羞耻而舍生,这是一种大义,也是一种高贵的精神,古冶子后来的行为也同样如此。但是故事的主旨或许并不是体现晏子的计谋,以文杀武无论如何都是有点阴谋的意味。阴谋并非不好,惩恶扬善当然无话说。但是用如此歹毒的阴谋诛杀三位义士,我觉得十分的不耻。

后来诸葛亮写了一篇《梁甫吟》,其中有“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的语句,对晏子的阴谋诡计给予了无情的讽刺。

二桃杀三士是什么意思

话说一日鲁昭公来访,齐王宴请鲁国国君。有人提议采摘金桃款待鲁昭公,齐王很高兴的同意了。不大一会儿工夫,端上六个大桃,齐王问:“今年园子里就结这几个吗?”有人回答说:“别的都还没太熟,所以只摘了这六个。”说完毕恭毕敬地献给鲁昭公和齐景公一人一个。齐王吃完桃子又对晏子说:“这桃儿实在难得,你和叔孙先生也一人尝一个吧!”叔孙蜡和晏子谦让一番后,一人吃了一个,盘子里就还剩下两只。齐王说:”让给为国家功劳大的臣子吃吧!”晏子听了说:“三位壮士屡建奇功,还是请三位壮士享用吧!”齐王说:“好吧!”晏子赶紧将两只桃子送到三位壮士跟前说:“请三位壮士下去好好享用吧!”

“我们是三个人,两只金桃怎么分啊?”三位壮士盯着两只桃子发愣。这时候晏子说:“是啊,桃子只有两个,三位壮士就按你们各自建立功勋的大小去分吃吧!”

只见这三人开始争桃了。公孙接起身说:“我曾经一人杀死一头野猪,后来又打死一只老虎,像我这样的功劳,可以吃一个桃子,不用和别人去分!”说完就抓起了一个桃子。田开疆不甘示弱,愤愤地说:“我帮国家开疆扩土四处征战,屡建战功,也用不着和别人分桃子吃吧!”说完也抓了一个桃。古冶子看到两个桃子就这样没了,气得呀呀直叫:“你们两个人,只不过就打死一只老虎,打了一场胜仗而已,这算什么功劳啊?我曾经跟随国君横渡黄河,救过国君一命!像我这样立下大功的人,才配单独吃一个桃子!你们两个人还不赶快把桃子给我交出来。

公孙接、田开疆两人听完顿时愣了,好半天才惭愧的说:“我们的勇气确实赶不上您,功劳也不及您,抢了您的金桃,以后传出去,还有什么脸面活在这个世上呢?”说完两个人竟相继拔出剑自尽了。古冶子看到这种情形,内心大为震动,叹了口气说:“我刚才羞辱别人、吹捧自己,这是不义!现在,他们两个都死了,唯独我还活着,这是不仁啊!”说完,羞愧的拔出剑也刎颈自杀了。就这样,有着万夫不挡之勇的三杰,为了两个桃子都死了。

在这个故事中,表面看晏子用二个桃子除掉了三个壮士,觉得晏子过于阴险。但细细分析你会发现,如果站在齐王角度考虑这三个人也必须要死,因为他们三人居功自傲。尤其是以田开疆为代表的田家的力量,越来越大,直接威胁到了王权。如果不除掉田家的力量,就会威胁齐王。所以,为了国家的稳定就必须除掉这三人。还有,我真觉得这三个人的智商太有问题了,如果上边发好东东,就不会谦让谦让?如果老大说:“让给你们吧,我是老大哥,让着弟弟们!”这多好,而他们三个都去争利益,而不会谦让,所以才会有这样的后果。我觉得孔融四岁皆知让梨,知道礼仪知道谦让。所以他们是自己的自私与失礼葬送了性命。后人有人认为晏子在这件事情上太过于毒辣,但我从晏子的生平来看,他处处为国家着想、为齐王着想、为别人着想,他并没有为自己的个人利益而考虑。所以我觉得在这件事的处理上相当漂亮!而且这三人带剑上殿,本身就是对王权的极大不尊敬,所以三人的灾祸皆为自己错误的言行所致,与别人无关。

不过从这件事上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弱点,表面上所谓的兄弟情深,但只要有一点利益冲突,有的人就会做出损害感情的事情。所以,我们遇到事情先考虑一下,把利益让给别人。别人也不是傻瓜,下次有机会别人也会偿还给你。所以不要把自己的利益看的太重,这样反而能赢得利益。

因此,二桃杀三士的故事很有深意,它警示世人要懂得礼仪,懂得让利。

生活中的小事情,

变成美丽的音符,

穿越岁月的长河,

留下经典的记忆。

我把生活变成诗

你也能做到!

小诗开满园,

在这烦乱的社会中,

找到心灵栖息的地方,

给你轻松,休闲,快乐!

编者茹立文,文学爱好者,喜欢写诗。

愿生活因诗而美、因诗而亮!

图片自网络

“两桃杀三士”具体是怎么回事晏婴是如何用桃子杀人的

故事来自于《晏子春秋 谏下》:春秋时齐景公将两个桃子赐给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论功而食,三人弃桃自杀。

这是一个红果果的阳谋,而原因则是晏子从三位勇士身边经过的时候,三位没有起身,惹恼了晏子。晏子则进谗言:君子的勇士对内可以禁止暴乱,对外有威慑力,上面赞扬他们的功劳,下面赞扬他们的勇气,这样的勇士才值得尊重。而景公豢养的勇士,没有上下尊卑,傲慢无礼,实在是国家的祸害。景公一听有道理,不过顾虑这些勇士难以诛杀。而晏子让景公将赏赐2个桃子给三位勇士,让他们三人按照功劳大小分配桃子。最终导致三人的自杀。

从三人最终自杀的角度来说,这三人还是有羞耻之心的,正如公孙接所说,不要桃子说明自己不勇敢,没有功劳;拿了桃子,就代表否认别人的功劳,羞辱他人。于是进入进退两难的情况,于是三人自杀了。

二桃杀三士的典故类似于借刀杀人,也从另一个侧面表述了,宁得罪君子别得罪小人。有些时候能看破的阳谋别看不破阴谋更可怕,因为你是清醒的跳进去。或许,人过的厚黑一些,会更容易生存。

在《二桃杀三士》这个典故中,晏婴为什么要用二个桃子

二桃杀三士故事源于《晏子春秋》,春秋时齐景公帐下有三员大将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他们战功彪炳,情同兄弟,逐渐恃功生骄,晏子怕他们危害国家,征得景公同意后,便设计除去他们。

在一次齐景公宴请鲁昭公的筵席上,晏子就对齐景公进言,席上还剩下两枚桃子,让三位勇士根据自己的功劳大小来分桃,齐景公同意了。晏子便让三人自我表功,自认功劳大的可以拿一个桃子吃,功劳小的要合吃一个。(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公孙接说:我曾打败了野猪,又打败过老虎。像我这样功劳,可以吃桃子,不用和别人共吃一个。说完拿走了一个桃子。

田开疆说:我曾连续两次击退敌军。像我这样的功劳,也可以自已单吃一个桃子,用不着与别人共吃一个。于是,他也拿走一个桃子。(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古冶子说:我曾经跟随国君横渡黄河,大鳖咬住国君车左边的马,拖到了河的中间,那时,我不能在水面游,便潜到水里,顶住逆流,潜行百步,又顺着水流,潜行了九里,才抓住那大鳖,将它杀死了。我左手握着马的尾巴,右手提着大鳖的头,跃出水面。渡口上的人都惊讶地说“河神出来了”。像我这样的功劳,也可以自己单独吃一个桃子。而不能与别人共吃一个!你们两个人为什么不快把桃子拿出来!说完,抽出宝剑,站了起来。(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公孙接、田开疆二人惭愧地说:我们勇敢不如您,功劳也不如您,拿桃子时却不谦让,这就是贪婪;贪婪却不身死明志,连“勇敢”也要失去了。说完二人都交出桃子刎颈自杀。

古冶子看到这种情形,说道:我们情同手足,他们两人都死了,唯独我自已活着,这是不仁;羞辱他人吹捧自己,这是不义;悔恨自己的言行,却又不能以死明志,这是无勇。他感到很羞惭,便放下桃子,也刎颈自杀了。

这件事放现在看来匪夷所思,难以想象。这一计策成功的前提是施用的对象必须是极重仁义爱惜名声的人,放在春秋那个极重“士人”操守的时代,才可能行得通。晏子用差额赏赐,利用三人居功自傲的特点,挑起他们内讧以达成目的。但后来人们对这件事也议论纷纷,并不认为三人有必死的罪过。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