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刀为什么不能磨得太锋利?老兵的经验:磨得越锋利,死得越快_刺刀_白刃战_这就

刺刀是一种古老的兵器,在新的现代化战争中,刺刀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敢于刺刀见红的的军队,才是真正的雄狮,这已经被历史千百次见证。全体都有上刺刀!这其实就是一种战神精神的呼唤,是视死如归的铁血誓言。然而你知道吗,关于刺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奇的故事。

这就带来今天的话题,刺刀不一定非要锋利,因为这会给你带来杀身之祸,事情真的如此吗?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刺刀的事。

今天我们常见的电视剧画面里,拼刺刀可以说是最后一搏,因为此时双方可谓是弹尽粮绝,只有靠白刃战来最后解决。因此一旦上了刺刀,敌我双方也就没有回旋余地,要么胜者为王,要么两败俱亡,总之是没有好下场。

而事实上,白刃战更是逆袭成局的最好的时机,这就要看谁的战术高超,谁不怕死,谁的决胜能力强,再直白一点,就是看谁的运气好。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狭路相逢勇者胜,因此可见,敢打敢拼不怕牺牲才是王者的风范。在可歌可泣的抗日战争中,八路军新四军与小日本的殊死搏斗,其实说到底就是勇力的拼搏。虽然说决定战斗胜负的不仅仅是武器,然而在具体的较量之中,武器往往是化腐朽为神奇的王者之道。

之前一直有传闻说,日本兵与中国军人的格斗往往吃亏,是因为三八大盖在白刃战之前要退出子弹,也就是在这关键的环节,八路军往往是先声夺人,这才使得鬼子兵命撒黄泉。

其实这只是一种误传,因为在当时日本的三八大盖已经是非常领先的武器,它的射程远达800多米,是中正枪的两倍还要多,也就是凭借着三八大盖的威力,很多的抗战将士惨死在三八大盖的枪口之下。

然而正所谓事物的长处恰恰是它的短处,就拿三八大盖来说,因为射程远,出弹快,要是敌我双方离得太近的话,就不敢开枪。因为一开枪即便是射中对方,也仅仅是贯穿伤,对敌人的杀伤力几乎为零。

不仅如此,因为近距离射击,这子弹穿透对方的身体后开始改变运行路线,更有可能误伤到自己,这也就是为什么日军强调士兵在白刃战的时候要关掉保险。

因为三八大盖在管保险的时候要用右手按住保险盖向右旋转,因此上看起来像是退子弹的动作。然而也就是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八路军先发制人,于是在日本兵还没有醒开劲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已经中招。

展开全文

更离奇的是,八路军最好的武器也不过是汉阳造,这枪又挫又笨,但是有个好处就是不怕流弹,因为射程很近速度又慢,于是八路军直接朝着鬼子的大腿来一枪,然后趁他病要他命,直接就把日本兵送回老家了。

这就回到话题,为什么有老兵告诫新兵不要把刺刀磨得太锋利,这是因为中国的刺刀钢水原本就不好,因此上这刺刀最怕两种情况,一个是直接刺到敌人的骨头上,这个时候再拔出来就非常困难,厄运就在混战中发生,敌人看你手里没有刺刀,顺势来一下你也受不了。

这还只是一种情况,因为中国的钢水不好,因此刺刀就有可能在白刃战中被热血给凝华,很难再继续刺杀。我们在实际战斗中就经常发现刺刀卷刃等情况出现,这对于身处险境的战士们来说可不是一件好事,因为此时你就如同赤手空拳。

把刺刀磨的锋利自然是好事,但问题是我国的刺刀原本就很单薄,再加上使劲地磨着刺刀,往往就会造成刺刀的断裂,这可是白刃战的大忌,会反噬战士们的性命。

刺刀又叫枪刺,是冷兵器与现代火器的结合产物。它的出现不仅弥补了现代火器的近距离拼杀的不足,更是一种自我保护。在现代战争中,刺刀更多的是一种威慑,比如战士们上岗,往往就会佩戴上了刺刀的枪支。因为枪本身并没有威慑力,只有子弹射出来才会爆棚,但这个时候往往是难以补救。

而上刺刀的枪本身就是一种彪悍的外泄,对于警示人们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更彰显着战士的威风凛凛。不信你试试看,有人腰里别着手枪,并不见得有人会听他的,因为这手枪没有煞气,也就没有人忌惮这东西。

刺刀有刀体和刀柄两部分组成,在与步枪结合的形式上有两种形态,一个叫分离式,也就是随时可以取下来,再一个就是折叠式,不用的时候与枪体折叠在一起,也不算碍事。

在长期的作战实践中,刺刀的形态也在发生变化,逐渐从刀片型朝着多棱进化。这当然是从实战的要求出发,因为三棱刺刀在刺进人体的时候会把外面的空气携带进去,这样就会消减血凝,进而造成大量失血。

三棱刺刀的设计不仅仅是造成的创伤面积很大,这就好比是给敌人放血,直接灭掉。当然多棱最大的好处是刺刀不会弯折,因为在所有的物体形态中,三角形最为稳定,这就会避免在白刃战中因为刺刀弯折出现尴尬无助的局面。

因此上老兵的提醒非常有道理,毕竟是佼佼者易折,因此上我们在实际的军旅生活中,还是要尽量减少对刺刀的打磨,因为毕竟就那么一块单薄的刀片,你要讲究锋利,就不能不顾及到它的使用寿命。

今天我们回顾刺刀的渐进史,实际上就是在回顾武器的发展史。拼刺刀固然能够展现勇者的霸道,然而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年代。无论在何时何地,战争永远是最后的选择,当然白刃战和上刺刀更是我们不愿意见到的画面。珍爱生命爱好和平,这是我们的初衷,更是人类的福祉所在。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