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之夜全程抓马,能否放过我的微博热搜_粉丝_明星_文化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放过 全程 能否  粉丝 明星 文化

昨天的娱乐话题,简直被微博之夜承包了。

不仅热搜霸榜,更是在多个平台上引爆传播热度。

有人点评明星红毯,有人吃瓜各路八卦,有人注目粉丝动态……

这样热闹的媒介事件,怎么能少了我们新传er们呢?

那么,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一起前排围观!

用新传er的眼光

一起来看看这场精彩的微博之夜吧!

1

微博之夜,被设置的议程

丹尼尔·戴扬和伊莱休·卡茨在《媒介事件》中提出了媒介事件的概念,即那些令人乃至世人屏息驻足的电视直播的历史事件,它们对受众来说是事先策划的、带有一定表演性质的、具有仪式化特征和象征意义的活动。

展开全文

媒介事件一般具有三个特点,第一是突破空间界限,使观众直接参与到事件的进程中;第二是打破时间限制,让受众改变日常生活的规律,投入到“表演”的观看中;第三是媒介事件在发生之前,就具有相当的知名度。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微博之夜频频冲上热搜,但它本身并不是一个客观发生的新闻,而是一个主动策划出的媒介事件。而它之所以大篇幅地霸占流量榜单,也是社交媒体主动进行议程设置的结果。

1972 年,麦库姆斯和肖在《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一文中正式提出议程设置理论的概念。该理论认为,大众媒体对某一问题强调得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也越高。新闻媒体的报道内容成为了公众议程的主要来源,它们“促使公众关注并回应某些议题,因而抑制了对其他议题的关注”。

网友热议微博之夜《仙剑奇侠传》剧组重聚

议程设置功能是“舆论导向”的第一个阶段,即传媒通过有选择的报道新闻来把社会的注意力和社会关心引导到特定的方向。此次微博之夜的众多热搜便是通过社交媒体的宣传,烘托出一种全民关注、全民讨论的氛围,大肆宣传明星阵容、炒作“85花”比美、《仙剑奇侠传》剧组重聚热点等,从而激起受众的兴趣,为活动宣传造势,促使大众关注这一事件。

2

众星云集,为何如此引人注目

1

颜值即正义,消费社会下的身体审美

鲍德里亚将消费主义定义为“一种操纵符号的系统性行为,是实现社会控制的重要手段。”在消费社会的语境中,资本会筛选出符合消费社会价值观念的元素,并将这些元素通过各种手段转换为充满诱惑力的消费符号。

在消费社会中,对身体外观的推崇是当前消费文化最显在的表现,外貌自然就成为这个社会关注的重点。

众星云集的微博之夜,各明星的红毯造型自然是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当代视觉文化转向的根本语境是身体感性的解放,视觉文化的视像化首先成为一个身体性的文本”。对明星来说,身体既是物理载体,更是形象价值的重要资源。“红毯”上的明星利用自己的身体进行形塑,以强壮、修长、凹凸有致、体态均匀等各种形象加以展现。

其中,最突出的身体对象为女性明星。她们的身体一直以来始终被定位为被看的客体,观看的视角便是以男性角度出发所构造的社会视角,以对女明星身体的窥视获取快感满足。于是,各类身体动作在“红毯”上展演,明星身体的各部位如眼睛、嘴唇、胸、腰、腿等得以分解并被高度聚焦,“身体”已然超越私人身体而成为公共身体,成为明星夺取关注度的巨大张力场。

微博之夜迪丽热巴红毯造型图

同时,明星成为“商品”符号,兼有消费价值和促进消费的作用。明星“商品化”的过程也是对其“祛魅”的过程,明星头上环绕的光晕消失,呈现出赤裸裸的商品性。对明星形象的消费。明星是时尚流行的先驱,这是其不可或缺的形象构成。

费瑟斯通说:“消费文化的内在逻辑取决于培养永不满足的对形象消费的需求。”明星以华丽服饰、奢华珠宝、顶级品牌化身为时尚、美丽、高贵等各种大众渴望的形象符号,从而成为“消费偶像”受到追随。明星的使用价值体现在其形象符号对受众的影响力,利用受众对其偶像形象的关注度来对其消费进行引导。

视觉文化下,注意力本身就是经济。受众会爱屋及乌,把对明星的喜爱与追捧转移到跟明星相关的一切事物中去,以审美移情的方式使明星“商品”的交换价值得以实现。明星用现身说法的方式为消费品做广告并带动消费潮流,从而使这样的媒介事件成为受众消费的大卖场,具有无穷的消费潜力。

2

媒介文化从景观走向奇观

媒介奇观(Media Spectacle)是美国学者凯尔纳提出的概念,指的是“非常规的,显著的,有娱乐性的事件,能体现当代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引导个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并将当代社会中的冲突和其解决方式戏剧化的媒体文化现象。”

陈龙老师在《媒介文化通论》一书中认为,20世纪以来,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传媒文化越来越倾向于视觉化的表现,所以传媒的奇观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视觉的奇观,媒介文化正在从景观走向奇观。

网络时代,大众参与媒介文化细细品味的时代结束了,取而代之的是快餐式的文化,用快速的浏览对待一切信息。因此,只有那些最新奇、引人注意的内容才是大众喜欢的。媒介文化所注重的正是制造这种“奇观”,以不断制造社会热点,刺激人的感官,获取更多的广告收入。随之而来的,就是“娱乐至死”式的过度娱乐化、过度商业化的大众文化,在资本推动下不断野蛮生长。

微博之夜现场图

3

看客的凝视与自我投射

在荧幕上,明星是被“凝视”的对象,受众因“凝视”他者而获得视觉快感。明星的展演成为受众欲望的投射体,包括身体的欲望、财富的欲望、名气的欲望等。

他者既是注视者欲望投射的产物,也是受众借助他者发现自我和认识自我的过程。中国政法大学刑法教授罗翔也认为:“人们对偶像的尊崇,其实爱慕的只是自己心中的一个投射。”

所以,观众对明星“看”的过程,便是自我认识的过程。比如观众对明星的“看”是基于在明星身上有着自身所欠缺的东西,如美貌、身材、才能、成就等,因缺乏而产生对明星的崇拜或欣赏。观众从自身出发对明星进行自我投射而产生,实现了自己遥不可及的“白日梦”。舞台和聚光灯把明星与大众分隔开来。“他人即自我”,正是观众把这种情感移情于明星。

3

粉丝的狂欢与失范

在明星霸榜的信息洪流中,或许很多人可能看到了这样的情况:为了迎接微博之夜,许多粉丝连夜赶到,露天睡在会场外,只为第一时间给喜欢的明星进行应援。

甚至,因为粉丝太过拥挤,现场秩序混乱,红毯走到一半,官方突然宣布红毯取消。

微博之夜官方微博发文称:“粉丝们请不要在场馆附近聚集及逗留”。从公告来看,现场聚集粉丝太多,没有办法保障公共安全,明星粉丝们高调影院,很可能是逼停红毯的主要原因之一。

看到这样的情况,不禁想问,粉丝何以疯狂至此?

随着社交媒体的强势崛起和媒介融合的深化演进,媒介平台资源边界走向模糊化,基于趣缘性社会关系而建立的粉丝共同体,其主动性、互动范围和创造能力极大提升。最初简单的粉丝共同体,以互联网为纽带,以情感认同和价值观念为粘合剂,步步进阶发展,形成有着明确分工、具备组织结构、专用规章制度的饭圈。

在饭圈中,粉丝以亚文化为纽带,形成了一类狂热、易极化的群体,很容易朝着“失范”一路狂奔。

如非理性的偶像应援,天价集资应援事件不在少数,粉丝还将奢侈昂贵的礼物送给工作人员,只求“照顾一下我家爱豆”;各种破坏隐私、甚至威胁明星本人人身安全的狂热追星行为,比如一些偶像团体“私生饭”,跟踪骚扰、侵犯私生活、扰乱公共秩序,游走在违法的边缘。

饭圈里集中化的“众意表达”,还时常转变为公共空间里的“暴力广场”。以追星为名的粉丝,在情感投射、价值维护、自我宣泄等多重心理机制下,不顾后果地放纵着负面的言行举止步步升级,留下一地鸡毛、一片乌烟瘴气。

因此,粉丝文化的正向引导、饭圈治理在这几年一直是热度很高的讨论话题。那么,应当如何引导粉丝群体健康向上,避免类似的失范情况?同学们可以可以参考《人民日报》2019年11月28日的《人民时评:营造健康向上的粉丝文化》一文:

近年来,从网上“打榜”,到形成“粉丝经济”,再到策划自己的文化产品,以年轻人为主体的粉丝群体,早已不再是文化娱乐产业的被动接受者,而成为主动的参与者乃至生产者。如何营造健康向上的粉丝文化,让更多人了解、接受这个群体,引发人们思考。

人们还记得,改革开放之初,一盘磁带、一幅海报、一部电影就能形成一批“追星族”。如今,从电影到电视剧、从综艺节目到网络直播、从演唱会到见面会,多元多样的文化娱乐形式,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让年轻粉丝拥有了更加开放的选择空间。而“追星”的方式,也从以往自下而上的仰慕,变为更加直接的接触;从以往多局限在私人空间和熟人圈子里的交流,变为粉丝之间以社交媒体为载体的、更加扁平化的互动。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一种文化消费共同体,粉丝群体及其活动已经形成了一种新的媒介景观,丰富着我们时代的文化样态。

对于年轻人来说,“粉”什么、怎么“粉”就成为关键。据媒体报道,2018年微博上的娱乐明星粉丝年度累计总人次达到167亿。面对如此庞大的文化消费群体,迫切需要积极向上的引导。需要看到,不少人对粉丝群体还有着相对负面的印象,将其等同于“缺乏理性”。在线下,也有少数粉丝因对明星的狂热爱好而做出不良行为,如漠视隐私、扰乱秩序等。这提示我们,对社会来说,要提高包容度,接纳和规范粉丝文化的发展,引导年轻人去追积极阳光、富有内涵的“星”;对粉丝群体来说,形成健康的粉丝文化,有赖于每个人用理性的行为、礼貌的举止、文明的语言要求自己。

给粉丝文化以正面引导,需要在深入了解这一群体的基础上,放大其积极的一面。有人指出,相较以往,今天的粉丝群体是一种“参与式”“陪伴式”的追星。对这一热情加以正面引导,有利于鼓舞年轻人通过对标偶像,增添“变成更好的自己”的动力。有调查显示,以90后、00后为主体的粉丝群体,受教育水平更高、自律性更强。一个粉丝有可能是一名勤奋的公司职员,也可能是一个专业的摄影师、一个充满想象力的绘画设计师。近年来,在各类粉丝群体中,粉丝们都表现出文明有序的自制力和良好的秩序感。在社会层面,从关爱听力障碍的儿童到改善贫困山区儿童的学习环境,从为城市的清洁工们送上免费午餐到捐赠爱心图书,粉丝们带来的正能量逐渐呈现和放大,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让‘爱豆’(粉丝对偶像的称呼)和我们一起变得更美好”。粉丝们的心声,也要求明星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真正成为年轻人在各方面的“偶像”。比如,有的明星鼓励粉丝多读书、读好书,使阅读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习惯,也让名人名著被更多年轻人喜爱;有的明星带动粉丝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被年轻群体熟知和传播;还有的粉丝在明星的带动下,参与到环保、公益等公共事业中去,让人们感受到充满温暖和阳光的粉丝群体力量,等等。期待更多粉丝借由共同喜爱的偶像聚集在一起,营造更多彩的娱乐景观、形成更丰富的文化生态。

参考资料:

[1]《传播学教程》,郭庆光

[2]郭盈伶.视觉时代的“红毯文化”[J].文艺研究,2012,No.250(12):76-84.

[3]盛莹莹. “饭圈”文化中粉丝行为失范及引导策略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21.

[4]道格拉斯·凯尔纳, 史安斌. 媒体奇观[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5]曾洪玺,王中伟.新媒体环境下粉丝文化探究[J]. 新闻论坛,2018(2):97-99.

[6]人民日报:营造健康向上的粉丝文化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