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有西游记里所有的妖怪的名字啊?为什么说明朝只存在了34年_蜀汉_魏国_正统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篡逆 蜀汉 魏国 正统

本文目录

  • 谁有有西游记里所有的妖怪的名字啊
  • 为什么说明朝只存在了34年
  • 汉末三国,曹操、刘备、孙权皆非庸主,为何他们的政权都是数代而亡
  • 宋朝国土面积比同吋期辽、金小为什么反而被历史学家奉为正朔
  • 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王朝是哪个
  • 曹操和魏国到底什么关系曹操和鲜卑族什么关系曹操是为哪个国家打工的
  • 刘备不征曹魏而伐吴的战略真的错了吗你怎么看
  • 唐,宋的开国是篡位还是农民起义
  • 为什么都说曹丕篡汉,却没人说刘邦篡秦

谁有有西游记里所有的妖怪的名字啊

傲来国界:
一。坎源山脏水洞:
1 混世魔王
二。花果山水帘洞:
2 蛟魔王(复海大圣)
3 大鹏魔王(混天大圣)
4 狮驼王(移山大圣)
5 猕猴王(通风大圣)
6 獝狨王(驱神大圣)
大唐国界:
三。双叉岭:
7 熊山君
8 特处士
9 寅将军
四。黑风山黑风洞:
10 黑熊精(守山大神)
11 白衣秀士
12 凌虚子
乌斯藏国界:
五。黄风岭黄风洞:
13 黄风怪
六。骷髅山白骨洞:
14 白骨夫人(千年骷髅)
宝象国界:
七。碗子山波月洞:
15 黄袍怪(奎木狼)
八。平顶山莲花洞:
16 金角大王
17 银角大王
九。压龙山压龙洞:
18 压龙大仙(九尾狐)
乌鸡国界:
十。乌鸡国:
19 青狮道人
十一。号山枯松涧火云洞:
20 圣婴大王红孩儿(善财童子)
十二。衡阳峪黑水河河神府:
21 鳖龙(龙王第九子--椒图)
车迟国界:
十三。车迟国三清观:
22 虎力大仙
23 鹿力大仙
24 羊力大仙
十四。通天河灵感庙:
25 灵感大王
26 老鼋
十五。金兜山金兜洞:
27 独角王
女儿国界:
十六。谢阳山聚仙庵(破儿洞):
28 如意真仙
十七。毒敌山琵琶洞:
29 蝎女妖
花果山水帘洞:
30 六耳猕猴
十八。翠云山芭蕉洞:
31 铁扇公主(罗刹女)
32 牛魔王(平天大圣)
十九。积雷山摩云洞:
33 玉面公主
祭赛国界:
二十。乱石山碧波潭:
34 九头虫
二十一。小西天小雷音寺:
35 黄眉老祖
二十二。七绝山稀柿衕:
36 大蟒精
朱紫国界:
二十三。麒麟山獬豸洞:
37 赛太岁
二十四。盘丝岭盘丝洞:
38 春十三娘(蜘蛛精)
二十五。蜈蚣岭黄花观:
39 多目怪(蜈蚣精)
狮驼国界:
二十六。狮驼岭狮驼洞:
40 青狮魔王
41 白象魔王
42 大鹏魔王
43 虎威魔王
44 狮吼魔王
45 狮毛怪
比丘国界:
二十七。柳林坡清华洞:
46 美后
47 国丈
二十八。陷空山无底洞:
48 地涌夫人(半截观音)
二十九。隐雾山折岳连环洞:
49 金钱豹王
玉华府界:
三十。豹头山虎口洞:
50 黄狮精
三十一。竹节山九曲盘桓洞:
51 九灵元圣
金平府界:
三十二。青龙山玄英洞:
52 辟寒大王
53 辟暑大王
54 辟尘大王
55 玄鹤老
天竺国界:
三十三。毛颖山狡兔三穴:
56 玉兔精
三十四。铜台府地灵县华光禅院:
57 蠹妖
三十五。玄阴池:
58 蛙怪
三十六。天竺山幽谷山岗洞麋老洞:
59 麋妖
三十七。大树岗:
60 古柏老
三十八。长年涧:
61 灵龟老
三十九。南山:
62 峰五老
四十。赤炎岭赤炎洞:
63 赤蛇精
四十一。黑松林镇海寺:
64 虺妖
65 蚖妖
66 蝮子怪
67 蝎小妖
四十二。如意庵:
68 狐妖
四十三。莫耐山:
69 凤管娘子
70 鸾萧夫人(妈妈帐)
四十四。蟒妖岭蟒神庙:
71 七情大王
72 六欲大王
73 三尸魔王
四十五。黯黮林:
74 阴沉魔王
四十六。饿鬼林:
75 独角魔王
四十七。狂风林:
76 啸风魔王
四十八。霪雨林:
77 兴云魔王(泾河龙王)
四十九。蒸僧林强荤店:
78 六耳魔王
五十。迷识林:
79 迷识魔王
五十一。三魔林:
80 消阳魔王
81 铄阴魔王
82 耗气魔王
五十二。寂空山:
83 黑鱼精
五十三。 元会县官御园:
84 蜂妖
五十四。高冈林:
85 灵鹊
五十五。溪洞河:
86 玄武灵
五十六。嵯峨山美蔚洞:
87 美蔚君(猩猩)
五十七。赛巫峡福缘洞:
88 福缘君(猿猴)
89 善庆君(白鹤)
五十八。长溪岭:
90 孟浪魔王(白鳗)
五十九。慌张洞:
91 慌张魔王(獐子)
六十。浪潮溪回澜穴:
92 大锿?BR》六鲲魔王:
93 司视魔(老大)
94 司听魔(老二)
95 逐香魔(老三)
96 逐味魔(老四)
97 具体魔(老五)
98 驰神魔(老六)
六十一。崔嵬山五蕴庙:
99 病魔
100 鼯精
六十二。五庄观:
101 蝠妖

六十二。不满山 102 缺陷大王(獾子精) 六十三。解脱山阖洞 103 解脱大王 六十四。阴山鬼国 104 玉面娘娘 105 黑孩儿太子 六十五。玉架山 106 文明大王(麒麟怪) 六十六。生香村 107 麝鹿精 六十七。十恶山 108 篡恶大王 109 逆恶大王 110 反恶大王 111 判恶大王 112 劫恶大王 113 杀恶大王 114 残恶大王 115 忍恶大王 116 暴恶大王 117 虐恶大王 上善国界: 六十八。九尾山九尾仙山千变佛洞 118 九尾狐仙 六十九。阴阳二气山 119 阴大王 120 阳大王 七十。造化山 121 造化小儿 七十一。皮囊山 三尸大王: 122 行尸大王 123 立尸大王 124 眠尸大王 六贼: 125 看得明 126 听得细 127 嗅得清 128 吮得出 129 立得住 130 想得到 七十二。大剥山大剥洞 131 长颜姐姐不老婆婆 七十三。五脏庙 132 虱怪 《西游补》中的也算进来了,呵呵… 七十四。碧波潭 133 鲭鱼精 七十五。踏空村 134 青春世界大王小月王 七十六。翠云山芭蕉洞 135 蜜王

为什么说明朝只存在了34年

说明朝只存在了34年,意指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1368年称帝,至1398年去世,其孙朱允炆继承帝位,是为建文帝,到1402年,被他的叔叔朱棣经过靖难之役后夺取皇位,这期间正好34年。为什么说这34年是明朝,而朱棣以后的就是另一个明朝了呢?这里有三方面的原因:

其一,明成祖朱棣的皇位不是继承来的。皇太孙朱允炆上位后,倍感藩王对中央政权的威胁,就听取朝臣的建议,着手削藩,结果大部分藩王都被削夺了,只剩下最有实力的燕王朱棣。朱允炆继位后,燕王朱棣就有夺位的愿望,早早就积蓄力量,朱允炆开始削藩,朱棣自然很不满,就以“清君侧”为名,发起了靖难之役。由于朱元璋生前害怕皇太孙继位镇不住那些开国的功臣悍将,就趁自己在位,大杀功臣悍将,几近灭绝。朱棣反叛,朝廷却没有了能征惯战的大将前去领兵平叛,结果被燕王得势,很快攻占了南京城,建文帝不知去向,一说被烧死,一说逃走了。朱棣就做了皇帝,由于他的皇位不是继承得来,而是重新经过战争夺取的,因此朱棣可以看作是又一个开国皇帝,只是他自己不愿如此承认罢了。

其二,朱棣夺取皇位后,进行了迁都。由于朱棣是通过战争夺取的皇位,总觉得自己呆在南京,没有呆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地北京安全,于是就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为名,营建北京城,迁都北京。一个朝代一个都城,如果再迁都城,就会被视为两个朝代。如历史上的商王盘庚迁都,商朝从此又称殷朝;汉朝的都城由长安迁到洛阳,历史上汉朝就分为东汉、西汉;北宋定都开封,南宋则定都临安。因此,朱棣将大明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应该说等于是朝代又更新换代了。

其三有考证说,朱棣并不是马皇后所生。据《明史》记载,马皇后前后生五子二女:长子懿文太子朱标,次子秦愍王朱樉,三子晋恭王朱棡,四子明成祖朱棣,五子周定王朱橚;以及两个女儿宁国公主、安庆公主。但后来在明末清初有不少学者考证,关于明成祖朱棣的生母,说法不一。有说马皇后只生了两个儿子,有说马皇后根本没亲生子女。明末清初史学家潘柽章在《国史考异》中说:“按照明朝皇族族谱,太祖的第四个儿子明成祖朱棣,第五个儿子周定王,不是孝慈高皇后所生的。”明代藏书家郎瑛在《七修类稿》中称:“孝慈高皇后生有两个儿子,在鲁府玉牒里有记载。”明朝的汪宗元所撰写的《南京太常寺志》中说:“孝陵神位,左一位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秦愍王、晋恭王。右一位碽妃,生成祖文皇帝(朱棣), 孙贵妃生周定王(朱橚)。”清代诗人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十三沈元华条:“在南京太庙奉先殿孝慈高皇后牌位的南面,诸位嫔妃灵牌在东列,西面唯独只有碽妃一人的灵牌。孝慈高皇后从没有怀孕,懿文太子并不是她生的。”明崇祯年间进士李清《三垣笔记》中说:“《南京太常寺志》记载成祖为碽妃所生,我很惊讶。钱宗伯谦益有博学名,我去问他,他也不能断定。所以开启孝陵寝殿检验,进去一看神位果然是那样的,我就相信了。”清初刘继庄著作的《广阳杂记》则称:明成祖的母亲瓮氏,因为是元顺帝的妃子,所以隐瞒。以上的几种考证,除《明史》外,朱棣的生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说朱棣为一位朱元璋后宫的碽妃所生,这种说法看来支持者较多;而另一种说法说朱棣为元顺帝的一妃子翁氏所生。据说朱元璋有一年北征,打垮了元皇室,元顺帝逃跑,朱元璋就接收了他的后宫妃嫔,其中就有一个已怀有身孕的翁氏。如果这是真的话,朱棣根本就不是朱元璋的儿子,而成了元朝蒙古人的后裔。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大明二世之后,就被已被元顺帝后裔所窃取,血统上可真的已变味了。不过这一传说极不真实,基本上没有认同者。

那么为什么朱棣擅改史实,坚称自己是马皇后之子呢?因为马皇后是皇后,她生的孩子都是真真正正的嫡子。明成祖朱棣夺了侄子明惠帝朱允炆的帝位,托称自己是马皇后所生,想进一步证明自己身份高贵,是嫡子,以嫡子身份继承皇位名正言顺,便不为过,于是他就篡改了自己的出生史。

汉末三国,曹操、刘备、孙权皆非庸主,为何他们的政权都是数代而亡

我们知道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争霸天下,最后诸侯之间经过几十年的争斗,仅剩下三势力,它们的领导者分别是曹操、刘备、孙权。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曹操、刘备、孙权皆非庸才,为什么所建立的政权都是草草灭亡了呢?我们来逐一分析一下。

1.魏国:魏国的基业是曹操戎马四十年余年打下来的,曹丕继承魏王之后,加紧称帝的步伐,最终逼迫汉献帝让位。但是曹丕为人阴险,气量也很小,所以它的很多兄弟都被排挤,导致宗室势力衰弱。曹丕早亡之后,曹睿继位,此时魏国比较稳定,但是在曹睿托孤没有做好,让曹爽和司马懿辅政,曹爽哪里玩的过司马懿,在高平陵事变之后,司马懿掌握大权,自此魏国衰亡是早晚的事了。

2.蜀国:刘备从一无所有到称霸一方,建立蜀汉政权,可谓历尽艰辛。但是自从关羽失去荆州之后,蜀汉一蹶不振。因为在蜀汉有三大势力,互相争斗,荆州势力笼络东洲势力,压制益州势力。当魏国大军直指成都城下的时候,很多益州势力都主张投降。而且蜀汉后期,由于姜维连年北伐,导致民不聊生。刘禅也非明主,所以蜀汉灭亡也是必然的趋势。

3.吴国:陈寿评价孙权有勾践之奇,有这一语双关的意思。孙权在前期的确是英明的君主,稳固江东、夺取荆州。但是孙权后期却是昏庸无比,在继承人上,废掉孙和,刺死孙霸,导致两宫之争。朝政混乱。虽然孙权以吴人治吴的方法,但是它本身根本不信任江东士族,还气死了大将陆逊。在孙权死后,内部争权夺利。到了孙皓这一代,蜀汉已灭,天下归晋已是必然趋势。孙浩本人又是残暴的君主,东吴必然灭亡。

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请把你的想法写在评论区,喜欢的朋友可以加个关注,谢谢。

宋朝国土面积比同吋期辽、金小为什么反而被历史学家奉为正朔

题主说宋朝是正朔是对的,但是题主搞错了一点,辽国和金国也是正朔,正朔不只一个,和国土面积也没关系。

这是怎么回事呢?得从正朔说起。

一、何谓正朔。

所谓正朔,正是正月的意思,为一年的第一月,朔是初一的意思,朔日就是每月初一。

综合起来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因此,正朔的原义就是某朝历法的第一天。

但是,在汉武帝之前,每个朝代的正朔并不是统一的。

夏朝以寅月(一月)为岁首,夏朝的正朔就是一月初一;

商朝以丑月(十二月)为岁首,商朝的正朔就是十二月初一;

周朝以子月(十一月)为岁首,周朝的正朔就是十一月初一;

秦朝亥月(十月)为岁首,秦朝的正朔就是十月初一;

西汉在汉武帝之前,也是以十月为岁首。

所以有人可能感到纳闷。

刘邦是在汉高帝十二年四月二十五日驾崩的。

可是,他在汉高帝十二年十月的时候还活蹦乱跳的平定英布叛乱。

同样是高帝十二年,四月已经死了,怎么十月还在打仗,难不成诈尸了?

实际上,西汉那时候的历法,同一年的十月,就是在同一年四月的前面,十月才是一年第一个月。

而用现在的历法算,汉高帝十二年十月在公元前196年,而他驾崩时候的四月是公元前195年。

于是就出现了这种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情况。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在著名天文学家落下闳的建议下,改用太初历,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一月为岁首。

从此,历朝历代,都以一月为岁首,以一月初一为正朔,每个皇帝都没有改过。

哪怕是改朝换代了,每个开国皇帝也只是改国号,改年号。

唯一例外的是武则天,这娘们绝对是史官天敌。

唐睿宗载初元年(690年)九月九日,武则天登基称帝,改国号周,改年号天授,这些都是常规操作。

要命的是,武则天宣布改历法,以周朝的十一月为岁首,将正朔改回周朝的十一月初一日。

也就是说,在690年,中国有两个正月初一,一个是唐朝载初正月初一,一个是武周天授正月初一,老百姓因为武则天过了两个新年。

这可苦了史官们,历法全乱套了。

现在问题来了,为什么,武则天要这么费劲的改正朔,改历法呢?

《史记·历书》明确记载:

“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推本天元,顺承厥意。”

新朝新气象,中国古代每逢改朝换代,必改正朔,颁历法,这就叫改朝必改朔。

因为正朔、历法就代表了受命于天的皇权,正朔代表一个王朝的合法性,是一个王朝的标志。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只有用该王朝的正朔,才能代表该王朝对这片土地有合法的统治权。

因此,奉正朔,成为服从该王朝的一个体现。

比如,南唐的李璟、李煜父子就用后周、宋朝的正朔,以示臣服;

宋高宗逃到南京的时候,也赶紧写信给金国人道:

“愿用正朔,比于藩臣”。

而在古代,正朔在我国古代天命理论,大一统思想,以及华夷之辨等古代思想理论的发展下影响下随即产生、代表了另一个的政治概念——正统!

二、何谓正统。

正统,出自儒教圣经《春秋》一书,又称法统、道统、礼仪之统,意思是以宗周为正,尊先王法五帝,为天下一统。

《汉书》曰:

“《春秋》法五始之要,在乎审己正统而已”

而后,儒家道统与帝王之统,并行于世,形成了所谓的正统王朝。

正统,最早的原义是“天统之正绪”,其实就是皇权天授的一个体现,是一个王朝合法性的体现。

这也是一些古籍一直强调的观点,

比如《汉书·郊祀志》谓:“帝王之事,莫大乎承天之序”;

《白虎通义·文质》云:“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如夫成功,则天也”;“受命之君,天之所兴,四方莫敢违”;

董仲舒《春秋繁露·为人者天》道: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

……

那怎样才算正统王朝呢?这是争论不休的话题。秦、汉两朝正统是没有什么争议的。

三国时期,蜀汉和曹魏时期、南北朝分裂时期、宋辽金对峙时期的正统之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争吵。

食堂就以欧阳修为例,说个古代最有名的正统观。

按欧阳修看法,夷狄,也就是少数民族,不能是正统;乱臣贼子,就是篡位的权臣和农民起义领袖,也不能算正统。

实际上,他也就一说,后唐、后晋、后汉都少数民族,欧阳修承认他们是正统,赵匡胤也是权臣篡位,他也承认宋朝是正统。

更搞的是,欧阳修总结宋以前的历史,提出了“绝”的观念:

“故正统之序, 上自尧舜, 历夏商周秦汉而绝, 晋得之而又绝, 隋唐得之而又绝。自尧舜以来, 三绝而复续。惟有绝而有续, 然后是非公, 予夺当, 而正统明。”

他认为,尧、舜、夏、商、周、秦、汉,是正统,晋朝得了正统,却又绝统了,隋唐得了正统,又绝了。

这就是著名的正统“三继三绝”论。

可他又提出“进魏而统之”论,他认为三国时期,曹魏是正统。

而后,东晋和北魏,欧阳修却“今皆黜之”称为绝统。

欧阳修一会这样,一会那样,前后矛盾,完全不能自圆其说。

但甭管怎么争,有个人,有个政权,在古代永远都不会是正统。

这个人叫王莽,这个政权叫新朝。

王莽的皇帝之位从来都不被承认,新朝永远都不能是正统,王莽就是乱臣贼子,篡逆之臣。

古代就没有一个读书人敢说王莽是皇帝,新朝是正统。

现在问题来了,王莽篡位不假,司马昭、杨坚、李渊、赵匡胤就不是篡位了吗?为什么他们是正统,王莽就不是了呢?

如果王莽的新朝也传个几代,会不会是正统呢?答案显然是肯定的。

那到底谁才是正统呢?

三、何人正统。

何人是正统,那就有得说了。

王莽称帝的时候,就觉得自己是正统;

三国时期,蜀汉就认为自己是正统,诸葛亮说“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曹魏就是贼,蜀汉才是正统。

曹魏一巴掌就拍过来了,我禅让来的天下怎么就不是正统?

西晋对此表示:对,曹魏说得对,曹魏是正统。

南北朝时期。南朝和北朝都自居正统,都认为对方不是玩意。

到了南北朝后期,北周、北齐、南陈都认为自己是正统。

最后唐朝拍板了,你们哥仨都是正统,北周、北齐、南陈三个正统。

在我们讨论谁是正统的时候,千万别听当事人以及后来的司马光、欧阳修、方孝儒们瞎扯淡。

是不是正统很简单,去看《二十四史》,《二十四史》里那个政权的国君被称为皇帝,哪个政权就是正统。

因为《二十四史》是中国历代官方认可的史书,代表官方说法,也是古代统治者给出的最终答案。

《二十四史》里,正统政权分别是:

秦朝;

汉朝(东汉、西汉);

曹魏;

晋朝(西晋,东晋);

南朝:宋、齐、梁、陈;

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隋朝;

唐朝;

五代(梁唐晋汉周);

宋朝(北宋、南宋);

辽朝;

金朝;

元朝;

明朝(不包括南明);

算上民国时期,将《清史稿》加入二十四史,成为二十五史,清朝也是正统王朝。

结语

从《二十四史》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宋朝、辽国、金国都是正统,三国的年号,历法都是正朔。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是元朝人定的。

元朝史官们在修史的时候,《宋史》、《辽史》、《金史》并列,哥仨都正统。

此后,明朝和清朝也没有改变这个观点,那哥仨就都是正统。

就这么简单,不用搞其他虚的。

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王朝是哪个

应该是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从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到公元前256年,秦灭东周,整个周朝共存在790年左右。这在中国历史上成为毫无争议的寿命最长的一个王朝。在这里我们自然而然地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周朝为什么能延续这么长的时间呢?笔者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以下两点至关重要:

第一,实行了合乎当时国情的分封制。周天子将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功臣、亲属,封其为诸侯。诸侯又在自己的封地内对土地和平民、奴隶再分封。诸侯并不是无偿得到这些东西,必须要履行多方面的义务,首先要服从天子政令,要向天子纳贡,平时替天子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天子作战。通过分封,天子成为诸侯共主,而诸侯又拥有相当大的自主权,有点类似于现在的联邦制国家,不但实现了中央和地方的和谐平衡,同时通过分封,加强了对边远地区的开发,使周朝的整体国力大为上升。

第二,推行礼乐治国。周朝建立伊始,在周公的带领下,周人在意识形态领域方面对夏商以来的传统礼乐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将各种礼仪和音乐作了严格的等级规定,使其成为系统化的社会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其本质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孔子所景仰的“郁郁乎文哉”的礼乐文化,从而加强周人的血亲联系,维护了宗法等级秩序,同时通过礼乐文化的无形渗透使整个臣民形成对周朝统治合法性的高度认可,即达成“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共识。

曹操和魏国到底什么关系曹操和鲜卑族什么关系曹操是为哪个国家打工的

中国历史上一共有八个以魏为名的国家和朝代,即姬姓之魏邦国,战国七雄中的魏国,三国时期的魏国,拓跋氏建立的元魏(北魏,东魏,西魏),冉魏和翟魏。曹操是三国时期曹魏的实际建立者。

西周初期,周成王封宗室在今天山西运城芮县古魏镇一带建姬姓魏国,这是第一个以魏命名的地区。魏,有高大美好的意思,以后有许多个朝代对这个名字情有独钟,以魏为国名。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命令毕公万等人把娅姓魏邦国灭掉,把魏地封给毕万,子孙以地为姓,姓魏。公元前453年,魏桓子等人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周王封魏武子为候,魏国(公元前405年一公元前225年)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东汉末年,汉献帝封曹操为魏公,魏王,治所在魏郡邺城。公元220年,曹丕禅让建立魏国,追封曹操为魏武帝。曹操是曹魏政权的实际建立者。

拓跋魏(元魏),公元386年,拓跋跬建立代国(魏),史称北魏。公元534年,北魏分成东魏和西魏两个国家。

公元550年,高洋废东魏静帝,建立北齐。公元557年,宇文党废西魏末帝,建立北周,拓跋魏走近历史,共148年。

冉魏(公元350年一公元352年),后赵将军石闵(冉闵)尽诛赵氏皇族,以邺城为中心建立魏国,史称冉魏。后来,被鲜卑穆容氏灭国。

翟魏(公元388年一公元392年),十六国时期,丁令人翟辽在黎阳建立政权,以黄河为凭障建立国家,史称翟魏。魏国有高大美好之意,万史上,以魏为国号的朝代数量,仅次于汉的数量。

刘备不征曹魏而伐吴的战略真的错了吗你怎么看

孙权袭荆州,先主大怒,欲讨权。云谏曰:“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三国志裴松之注引云别传

刘备准备讨伐东吴的时候,赵云劝说刘备先伐魏,如果从结果来看,刘备伐吴兵败夷陵,致使蜀汉精锐损失殆尽,人才出现断层,给刘禅留下一个千疮百孔的蜀汉,致使蜀汉彻底失去争夺天下的资本,的确是非常愚蠢的举动。但是,假如刘备接受赵云的建议,选择先讨伐魏国,结果真的会比伐吴好么?先伐魏真的比伐东吴更高明么?笔者以为不然,如果说刘备伐吴是关羽毁败,荆州失守之后,蜀汉最后的挣扎;刘备伐魏,那就是自取灭亡。

蜀中无大将

众议咸云:“蜀,小国耳,名将唯羽。羽死军破,国内忧惧,无缘复出。”——三国志

蜀汉要讨伐魏国,谁能够担任主将?

魏国众臣都认为,蜀汉国力弱小,只有关羽称得上名将,关羽身死,哪里还有力量再出兵呢?张飞,因为准备伐吴之时与下属发生冲突被下属杀害,这是他的性格导致的,即使不伐吴,迟早会被下属害死,这一点刘备很清楚,曾提醒过张飞,可是张飞不以为然。后来张飞身死,刘备似乎在预料之中,轻描淡写的说了一句“噫,飞死矣!”魏延虽然不失为一代名将,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主要是诸葛亮北伐时期才展现出来的,在刘备时期只不过是小小的汉中太守。

反观魏国,“良将千员,带甲百万”无论是名将数量和质量都远远强于蜀汉。蜀汉没有荆州,实力不到汉中王时期的一半,又失去了逼得魏吴双方以最豪华阵型对抗的威震华夏的关羽,如果选择讨伐魏国,无异于以卵击石,自取灭亡。

兼弱攻昧才是明智之举

隆中对说曹操“此诚不可与争锋”,说孙权“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对曹操是避其锋芒,对孙权是结为同盟,根本原因还是因为曹操、孙权当时实力远远强于刘备,这时候去挑战他们是不现实的。隆中对提到“跨有荆、益”,也是建立在荆州刘表、益州刘璋实力相对于曹操、孙权弱小的前提之下,实力弱小的时候怎么样才能迅速扩充实力?兼并弱小的国家,进攻愚昧的国家,才是明智之举,日本敢于偷袭珍珠港,也是建立在日本海军横扫亚洲的前提下。

此时天下主要势力就三个:蜀汉、曹魏、东吴。失去荆州以后的蜀汉,无疑是实力最为弱小的,最为弱小的蜀汉,去讨伐最为强大的魏国,并非明智之举,荆州失守意味着隆中对策化为泡影,如果不收复荆州,蜀汉根本无力统一天下,当时东吴刚刚夺取荆州不久,民心未附,而蜀汉刚刚经历汉中大捷不久,士气旺盛,关羽非常爱护士兵,蜀中很多将领都曾是关羽手下,他们都想着为关羽报仇,江东以水军为主,陆军其实不堪一击,吕蒙夺取荆州靠的是偷袭。

因此,从军事实力看,蜀汉当时和东吴差距并不大,如果说,蜀汉讨伐东吴,还有希望收复荆州甚至灭亡东吴和魏国二分天下的话,蜀汉讨伐魏国,根本就是送死。后来诸葛亮、姜维北伐也证明了这一点——失去荆州的蜀汉,是不可能动摇得了魏国的。

蜀汉将失去人心

世人都知道刘备和关羽的关系非同一般,连魏国人都说“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认为刘备一定会出兵为关羽报仇,如果刘备不出兵为关羽报仇,那么因为敬佩刘备的“仁义”而投靠的人才会怎么想呢?如果关羽身死,刘备依然无动于衷,蜀汉将失去人心,刘备失去兄弟都不报仇,谁还敢为他效力?而且蜀汉有很多荆州官员,看着自己的家园失守,能全心全意辅助刘备伐魏?

综述,刘备伐魏,并非明智之举。

参考文献:

《三国志》

唐,宋的开国是篡位还是农民起义

引言

历史的改朝换代,是没有和平与良善的。多的是尔虞我诈,有的是刀光剑影。每一次改朝换代的背后,都少不了无辜百姓的丧失生命。

无论是谋朝篡位也好,亦或者农民起义也罢。想要真正做到没有流血与牺牲就完成朝代更迭那是绝不可能的。

看似和平的谋朝篡位,在他的背后,也少不了上层权力之间的洗牌、暗杀、谋害。农民起义就更不必说,任何一场农民起义的背后,都会牺牲无数的生命。

分析

唐、宋两个王朝,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两个朝代。即便是今天,很多外国人对中国人的称呼也是“唐人”,其影响力可见一般。而宋朝虽然并不强盛,但这个朝代的文化自由、经济发展,在中国历史上亦是无法替代的。

俗话说的话,水有源树有根,唐、宋无论如何了不起,都离不开建国的过程。那他们的建国过程又都各自属于什么呢?今天就跟大家阐述一下个人的观点。

  • 释义:篡位与农民起义

开宗明义,在讨论之前我们先需要了解两个词的意思。

何为篡位,在《方言》中,对篡的解释是: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取物而逆谓之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篡的本意是以不合理的方式获取财物。

那么篡位一词我们基本上就可以明白了,臣子以非法手段获得帝位。这个词有几个重要之处,首先,篡位者的身份当是臣子;另一个就是“非法”手段。

说完了篡位,咱们再来说说农民起义。这个名字听上去就非常的浅显易懂,说白了就是农民阶级以武力的方式来反抗统治阶级。

  • 另一种改朝换代的方式

其实改朝换代的方式并不能简单分类为篡位与农民起义。还有一种方式就是新兴的政权力量替代旧的政权。

这种新兴的政权力量也有内外之分,比如说周王朝的建立,他是统治者统治范围内部的新兴政权力量。而清朝的建立,则是非统治者统治范围内的新兴政权。

  • 浅论唐、宋开国

回到问题中来,题目中所问的是唐、宋的开国算篡位还是农民起义。

首先,我们可以很明确的排除一个答案。那就是唐、宋开国都不能够算做农民起义。原因很简单,唐、宋开国并不具备农民起义的基本性质,也就是说唐、宋都不是农民阶级对统治阶级的反抗。

排除掉了农民起义,那么就还剩下一个篡位。上文中我们已经讨论过了,篡位的意思是臣子以非法手段获取帝位。

如果根据这个定义来看,唐、宋应该都归为篡位当中来。因为无论是李渊还是赵匡胤都是前朝统治者的臣子。而他们所采用的手段也都不能算做是合法。

李唐开国:起义与篡位并存

谈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注意一下李唐开国过程中的细节。李渊从晋阳起兵,这个方式可以算做起义,但绝非是农民起义,而是地方武装力量的起义。

如果他就这样,一直以起义军的身份来完成他的政治目标,那他的夺取政权方式在我看来可以归为新兴政权替代旧政权。

但李渊的开国过程并非如此,他起兵之初,为了更加顺利的完成自己的最终目标,采用了一个口号——废皇帝而立代王。

而在李渊夺取长安之后,确实也这么做了。大业十三年十一月,李渊攻入长安,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立杨侑为帝,史称隋恭帝。

但所有的人都明白,所谓的隋恭帝只不过就是一个过渡而已,皇位最终还是要落到李渊的手中。

义宁二年三月,隋炀帝被杀于江都,五月隋恭帝被迫禅位于李渊。李渊如愿以偿的取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

可他取得胜利的方式虽然是以起兵为开端,但最终夺取政权的手段则是篡位,而并非直接夺取。

赵宋开国:赤裸裸的篡位

唐末大乱,地方割据势力兴起。那是一个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便是草头王的年代。不到百年的时间里,中原大地上屡次易主。

先是后梁夺取了李唐的江山,再然后李存勖登场夺取了后梁,建立后唐。那个年代,豪杰辈出,李嗣源、石敬瑭、刘知远、郭威、柴荣,再到赵匡胤。

纷乱的五代十国,最终在赵匡胤时代完成了统一,天下基本归于平静。从民生的角度来说,赵匡胤绝对可以说的上是大功一件。

可赵匡胤夺取帝位的方式也确实不怎么光彩。早在柴荣还在世的时候,赵匡胤就开始觊觎皇位,但柴荣太牛,威望也高,赵匡胤是没有希望的。

如果没有柴荣的早逝,或许也没有后来的宋太祖。但历史就是那么吊诡,号称五代最强君主的柴荣在38岁的时候就一命呜呼了。

柴荣死后,后周的领导权传承给了儿子柴宗训。然而,他只是表面上的领导人,实际当时真正有影响力的人绝对是赵匡胤莫属。

接下来的事情大家就都知道了,赵匡胤亦真亦假的上演了一出陈桥兵变,从孤儿寡母手中夺取了天下,建立了赵宋王朝。

虽然说,赵匡胤夺取天下的过程并没有见什么血。夺取天下之后,也还算善待前朝之人。但篡位这个事实却是千真万确的。

结语

唐、宋的开国,毫无疑问都应该算做篡位,但过程又有所差别。

李渊夺取天下,是由起兵而始,篡位而终。他所接手的是百废待兴的天下,他所用的班底也是晋阳起兵的班底。

赵匡胤则不同,赵匡胤从基层干起,一直做到国家重要岗位,再然后通过篡权得到了天下。而他所接手的班子基本上是后周的老班底,他只是在这个老班底中有着重要位置而已。

为什么都说曹丕篡汉,却没人说刘邦篡秦

刘邦统一了天下,坐在了大一统皇帝的宝座,没人与他相争了,还有谁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说他篡秦呢?

曹丕篡汉,汉人不服,除了北方外,还有刘备丶孙权两大军事集团与他鼎足而立,曹丕能不背负篡汉的骂名?

刘邦是在秦末大动乱中脱颖而出,与项羽楚汉相争,秦朝早已不复存在。刘邦最后是战胜了西楚霸王才实现大一统。

曹丕完全如曹操一样,本是汉臣,挟天子以令诸侯,最后逼汉帝禅让,天下各方才群情激愤。最后还要被司马氏依样画葫芦,就可理解了。

中国历史分久必合丶合久必分。刘邦是大一统皇帝,天下咸服,万人仰慕。而曹丕是逼宫自立的军阀集团,割据一方,就如曹操自己所说的那样,把自己放在烤炉上烘烤了。曹操当年不逼宫,就欲像周文王那样,让后人做周武王那样去统一天下。可曹丕没有周武王的雄才大略,相反却是一个窝里斗的角色,差点七步就要了曹植命的割据者。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