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存知己,天涯诺比邻中,海内指什么?山海经分为哪几部_海内存知己_天涯若比邻_少府

本文目录

  • 海内存知己,天涯诺比邻中,海内指什么
  • 山海经分为哪几部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谁写的
  • 如何看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赏析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好在哪里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思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在诗中表达了对友情怎样的态度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什么意思你赞同这种说法吗
  • 《山海经·海内南经》中的“反踵”是代表什么意思

海内存知己,天涯诺比邻中,海内指什么

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知己:了解、理解、赏识自己的人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诗人王勃的作品。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此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

山海经分为哪几部

《山海经》全书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共约31000字。记载了100多邦国,550山,300水道以及邦国山水的地理、风土物产等讯息。其中《山经》所载的大部分是历代巫师、方士和祠官的踏勘记录,经长期传写编纂,多少会有所夸饰,但仍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山海经》从东、南、西、北四个方面介绍了中华腹地的山川宝藏,特别是一些异鸟怪兽、奇花异石,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其中《海外经》介绍了传说中的海外异国,如双头国、三首国、女子国、丈夫国、大人国、小人国等国的风俗习惯,更是奇中有奇,不但使人赏心悦目,而且能使人增长很多知识。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谁写的

唐王勃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一首诗的其中两句,诗的名字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如何看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出自初唐四杰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古代诗词中的不朽名句,意思是:我们分手之后,虽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伤,海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如同是近邻一样。寓意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这是诗人在当时对真挚友情的一种抒怀,既体现了诗人乐观积极的态度,也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那么在现实中,是否存在这种不受空间距离、时间距离所限制和影响的永恒的友谊呢?答案是有,但应该是比较少见。这种永恒的友谊和永远不变的知己只不过是被诗人理想化的人与人之间最高的情感境界。首先,距离远所造成的无法相见是否能让友谊一直保持下去?诗人当时是在长安供职,他送的好朋友杜少府(官名)去上任的蜀州在今天的四川崇州一带,是在古代“少则月余,多则半载”才可到达的地方,可见路途之遥远。古时候象这么远的距离,两个人想见上一面是非常困难的,“杜少府”到底是何许人也?王勃在诗中没有说明,至于二人分别之后有没有再次相见,历史上也没有明确记载,有生之年没有再见面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也就是说没有条件再像以前那样去交流思想和沟通情感了,在这种情况下,曾经的知己还能像从前那样彼此相知了吗?地理和空间上的距离所导致的无法相见,在客观上会造成两人关系的渐行渐远,永恒的友谊最终也可能会因为无情的阻断而中止。其次,岁月沧桑,时间流失中的友谊是否能经得住考验?逝者如斯夫。时间能改变一切,包括人与人的感情,有的感情愈久弥珍,而有的感情是靠不断的交往、长期的共处而维系的,尤其是朋友之间的感情,更需要持续的交往和不间断的联系。诗人与杜少府在分别之后,是否相互间一直保持书信联系和正常交往,历史上没有留下点滴痕迹。很有可能,由于客观上的原因,二人分别之后就没有再联系过或者开始偶有书信往来,后来就少有音讯了。诗人所抒发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情怀或许永远定格在了二人分离那一刻。对很多人而言,由于岁月的无情,时间的磨蚀,年轻时有过的激情往往会逐渐散去,长时间没有联系,没有主动去经营的友谊也会渐渐淡化。蓦然回首,过去的相处已成回忆,曾经的知己已是陌生之人,年轻时朋友间的友谊也只能在梦中回味,从梦中醒来,一切空空荡荡。诗词是阐述心灵、抒发人类情感的文学艺术,是作者表达理想化事物的一种载体。对王勃诗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观点无法评价其对与错,虽然是人类追求的理想化的最高境界的友谊,这种友谊并不会在现实中普遍存在,但作为人类对美好情感、正确价值观的追求,仍然称得上是千古不朽的佳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赏析

【诗文赏析】
  这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京城长安送别一位姓杜的朋友到蜀地任县令时所作的抒情诗。朋友即将上任,诗人劝慰他不要为远别而悲伤:虽然远隔天涯,但友谊不会因为距离的遥远而淡薄,他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虽为送别诗,但全诗却无伤感之情,诗人的胸襟开朗,语句豪放清新,委婉亲切,表现了友人间真挚深厚的友情。
   全诗结构严谨,起承转合章法井然,用朴素的语言直抒胸臆,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
这是王勃的一首赠别名作,它和一般送别诗充满伤感情调迥然不同,有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诗中第五六两句更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全诗抑扬顿挫,壮阔谨严,是五律的典型作品.从平仄,押韵来看,这首诗符合五律的要求,但在对仗上却和后来标准的五律有异,即首联对仗,颔联散行.这正表明初唐律诗还没有定型的特点.
别离之苦,文人墨客笔下的永恒主题。诗人王勃却一反别离的愁怨,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抒写送好友上任的情怀。
王勃送他的一位姓杜的好友去上任蜀州的少府,不知不觉间已来到城外。回望那长安城在三秦的护卫下显得如此无奈;遥望那蜀州的五大渡口,在风烟迷雾中竟是如此凄迷。好友此去,何日才能相会?离别的伤感,袭上王勃的心头。但想到为官的友人与自己,上任、调离,实在是平常之极的事,又何必徒伤别离。悲伤的情绪也去了不少。高兴地面对别离,只要我们彼此心中着对方,即使远隔千里,我们的心却紧帖在一起。念及此时,所有的离愁别绪似乎都已荡然无存。
送君千里,终有别。在即将分手的岔路口,好友的眼眶已然湿润。“快别像女孩子一样,流泪送别。看,只要我们彼此心里有着对方,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也如同近在咫尺啊。”
这是何等开阔的胸襟,何等超脱的情怀。空间上的距离永远隔不断心灵的联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将千古传颂。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两句诗,意味深远,是全诗中最重要的部分。它表现出诗人的宽阔胸怀和远大抱负,使真挚的友情得到升华。人们都有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叫做“知己”,他有时近在身旁,有时却远在天涯海角,但无论空间怎样的改变,时间如何的推移,友情应该是牢不可破的。而且,决不能狭隘地认为“知己”只有一个;世界上到处都有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同样都可以建立起深厚的友谊。抱着这样的认识和心情与朋友分别,那就不会感到孤独寂寥,相反地却是感到乐观进取,不管到了何处,都会觉得好像仍在与自己的老朋友在一起,促膝谈心,那样的快乐、幸福。
  说到这里,诗人还嫌余意未尽,再加上两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他语重心长,勉励朋友在分手的时候,千万不要象小孩子那样掏出手绢来揩眼泪,悲伤难过,而要勇往直前,去迎接新的生活。这样的诗句,扣人心弦,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传诵。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好在哪里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说明了“知已之人”在天涯海角也似在一起一样。太别在这样一个网络时代。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思

解释:四海之内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像邻居一样近。

出处:是初唐的一位诗人王勃在长安赠送一位姓杜的少府到四川上任时写的一首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全诗如下: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思是说:我们分手之后,虽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伤。海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

最后两句就此再推进一层说:“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意思是,不要在分手的岐路上因离别而悲伤,就像那些青年男女一样地别泪沾巾。以上四句是从曹植的《赠白马王彪》脱化出来的。

创作背景:

写这首诗时,作者正在京城长安沛王府任修撰之职。约作于乾封元年至总章元年(666—668)。豪气满怀、积极向上、努力求仕是王勃此时的思想核心。杜少府,王勃的好友,姓名不详。少府,是当时对县尉的通称。唐代县令称明府,县尉为县令之佐(助手),遂称少府。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在诗中表达了对友情怎样的态度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曹植《赠白马王彪》的诗句: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

王勃诗句比曹植的更精炼,更概括。

四海之内还有知心朋友存在,彼此虽然天各一方,也好象近在咫尺。我们志向一致,心意相通,友谊忠贞,所以我们不孤单不寂寞。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什么意思你赞同这种说法吗

这是初唐文坛四杰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我在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期末考试,作文题目就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那时候我大约写了300多字吧……

这句诗意思其实就是说四海之内只要有自己的知心好友,即使远在天涯也像近邻一样,本首诗是来称颂两位诗人的真挚友谊!我赞同这它种的说法,就像我现在,如果心里烦闷的时候,我会给远方的朋友打个电话呀,或者开视频聊一下呀!

《山海经·海内南经》中的“反踵”是代表什么意思

我是小七,一个喜欢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一个沉迷于扯淡的萌妹子。

《山海经·海内南经》:“枭阳国在北朐之西,其爲人人面、长唇、黑身、有毛、反踵,见人笑亦笑,左手操管。”

《山海经·海内经》也说:“南方有赣巨人,人面、长臂、黑身、有毛、反踵,见人笑亦笑,唇蔽其面,因卽逃也。”算是这段文字的异文。

但其中“反踵”是相同的。

《海内南经》“反踵”晋代郭璞注说是:“脚跟反向。”

我们知道,一般人都是脚跟在后,脚掌在前。枭阳却是反踵,与正常人相反。

这是传统的解释,本来并没有什么可以过多谈论的。

但是“反踵”其实也是有异文的。

《海外北经》有“跂踵国”,《淮南子》也有,但唐代李善《文选注》引《淮南子》高诱注却写作“反踵国”,并说:“其人南行迹北向也。”直接翻译就是:“反踵国的人向南走的时候,其足迹就像正常人往北走。”

意思也是“脚跟反向”。

郝懿行说,“跂踵”的异文“反踵”,就犹如“岐舌”的异文“反舌”。

“岐舌国”见《海外南经》,但《淮南子》就写作“反舌国”。一个是舌头分叉,一个是舌头根儿长在前面。

一般的理解,“跂踵”就是“企踵”,就是垫脚尖,即脚趾着地,脚跟悬空。但“跂踵”有时也写作“大踵”,“大”跟“反”“支”字形相近。

所以,《山海经》的原文到底是“反踵”“跂踵”,还是“大踵”,这个还不好说。也就是说,《山海经》愿意可能是说“足跟反向”,也有可能是说“垫脚尖”,还有可能是说“大脚丫子”。

回到《海内南经》原文上分析,梟阳就是《海内经》的赣巨人,两段经文的“人面”“黑身”“有毛”“见人笑亦笑”是相同的。“长唇”“长臂”不同,从后文“唇蔽其面,因卽逃也”来看,“长唇”应该是对的,“长臂”应该是错的。

但偏偏“反踵”这两个字,《海内南经》和《海内经》是一样的。这个时候,我们一般不再无事生非,直接把照着今本解释就行。

可是我们知道,今天我们看到的《山海经》,并不是最原始的版本。在其漫长的成书过程中,还有成书之后人们的传钞过程中,其实是有很多变化的。

这些变化,有时是无关紧要的,但更多的时候却会造成歧义。

最明显的例证是,《中次九经》“熊山,席也”郭璞注:“席者,神之所凭止也。”清代的大儒郝懿行、俞樾等人,都指出郭璞见到的《山海经》版本其实已经出现了错误,原文应该是“熊山,帝也”,郭璞根据错误的本子做出解释,闹了笑话。

这样晋代郭璞版《山海经》已经出错的例子并非一处。

比如还有《海外北经》“范林……洲环其下”其实应该是“渊环”,而郭璞却解释说是:“洲,水中可居者。”

也莫要说晋代的郭璞,即使汉代的刘歆,见到的《山海经》其实也早就面目全非了。

所以“跂踵”到底该怎么解释,其实还不是特别确定。

我是小七,一个沉迷于研究山海经与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喜欢可以关注我,有不同意见也欢迎指正。

参考典籍:《山海经》、《淮南子》、《文选注》。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