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称“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是个怎样的家族?袁绍四世三公名满天下为何最后会输的一败涂地_三公_汝南_司徒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四世三公 三公 汝南 司徒

本文目录

  • 人称“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是个怎样的家族
  • 袁绍四世三公名满天下为何最后会输的一败涂地
  • 四世三公的袁家(袁绍、袁术等)、杨家(杨彪、杨修等),杨家为什么没有袁家实力大
  • 三国演义上说袁绍四世三公,是什么意思
  • 三国时期的杨修是四世三公吗
  • 汉代的大将军与三公哪个权力更大地位更高

人称“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是个怎样的家族

先要明确:“四世三公”不是四世人之中有三个高官,而是同族四世人当中,都有做官位列“三公”之位的人,象征着这个家族世代都有人官居高位。

汝南袁氏的确是有“四世三公”之称:

  • 汝南袁氏自汉代便有人出居“三公”。

  • 汉代袁安在汉章帝时为司徒;

  • 袁安的儿子袁敞为司空;

  • 袁安的孙子袁汤为太尉;

  • 袁安的曾孙袁逢为司空,袁隗为太傅;

自袁安到袁逢、袁隗,累计四世,已经出现五人出任三公之位的高官。到东汉末期,汝南袁氏最知名的便是袁绍、袁术,都是袁逢之子,不过袁绍过继给了袁成。

袁绍和袁术都是东汉末期割据一方的诸侯,等到两人率军讨伐专权的董卓,董卓将还在洛阳的袁隗等,汝南袁氏二十余口全部处死。

之后,袁术自立为帝,被各路群雄讨伐而死。袁绍与曹操争斗,在官渡之战中被曹操击败,不久之后袁绍便病死。袁绍的儿子袁谭、袁尚、袁熙,最后也被曹操击败。

可以说,到东汉末期以来,有着“四世三公”底蕴的汝南袁氏,随着袁绍、袁术的陨灭,也随之没落。

而魏晋南北朝时期,袁氏的另一支——陈郡袁氏,在乱世之际南迁,反而鼎盛于江左。成为江左“王谢袁萧”四大家族之一。

不过,陈郡袁氏的崛起,与汝南袁氏的发展路线不一样,陈郡袁氏依靠结交士族,通过联姻等方式,逐渐成为江左的高门士族。

汝南袁氏的“四世三公”是通过累世做官的方式,让家族昌盛。但是随着东汉末期乱世中,汝南袁氏的代表人物袁绍、袁术的陨落,汝南袁氏也就随之没落。反而在动荡时期,迁徙到南方的陈郡袁氏,随之崛起。

(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袁绍四世三公名满天下为何最后会输的一败涂地

袁绍(字本初,?——202年五月),出身于大官僚家族。从高祖父袁安开始,连续四代人都有担任“三公”的。“三公”,指的是太尉(掌控全国军事)、司徒(掌握全国政务)、司空(掌握全国监察执法)。在东汉王朝,“三公”的实际权力不大,可是,地位要高于其他官员。而且

,“三公”可以自己挑选属吏(部下)。因此,袁氏家族“门生(不仅单指学生,还包括投靠门下的人)故吏”遍天下。所以,在东汉末期天下大乱之际,袁绍凭借着袁氏巨大的权势,迅速地建立起了自己的武装集团(文臣武将众多),并用了几年的时间占据了黄河以北的广阔的地区。可是,袁绍在随后的官渡之战中惨败,袁氏集团也在他病逝后五年的时间里灭亡。这是何种原因造成的呢?当时的曹操、郭嘉,均指岀了袁绍本人和他的集团的弱点。仅从袁绍本身上找岀原因,可简单地概括为,驾驭臣僚的能力太差了。也就是说袁绍,既不会识人,也就更不会用人了。再有,犹豫、独断。另外,在立接班人问题上,袁绍也犯了错误。若是说,选择一位合格的接班人难度较大,那就按照当时合情合理,甚至是合法的方法——立长不立幼。可是,袁绍却反常的选择了幼子袁尚。结果,在袁绍亡后,袁氏三兄弟(袁谭、袁熙和袁尚)就开始了祸起萧墙。导致了,曹操坐收渔人得利。

四世三公的袁家(袁绍、袁术等)、杨家(杨彪、杨修等),杨家为什么没有袁家实力大

我是人者仁义也,用正史说三国。

这个问题十分有趣,我可以从历史记载中,为大家解读一二。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问题,那就是四世三公的威力有多大,四世三公很多朋友都谈过,意思是家族四代人代代都出现三公官阶的官员,东汉官制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官阶万石。关于石我以前在微头条里面说过,不做重复。

袁氏家族的四世三公,第一代人是袁安,历任司徒,司空。第二代是司空袁敞,第三代袁汤担任过司徒太尉,第四代就是司空袁逢,袁隗。这两人也生活在汉朝末年天下大乱的时代,袁绍和袁术起兵后这两人被董卓所杀。

杨氏家族的四世三公,第一代太尉杨震,第二代太尉是杨震儿子杨秉,第三代杨赐,历任司空,司徒,第四代杨彪为司空。杨彪的后半生就是汉朝末年天下大乱的时候。

杨家为什么在汉朝末年没有袁氏的实力大呢?

  1. 袁氏家族和杨氏家族的理念不同,这也是杨氏家族为什么没有发展地方势力的原因之一。在史书上杨氏家族的评价是要高于袁氏家族的,要知道在汉朝末年时,外戚和宦官的势力十分强大,为非作歹,当时朝廷上敢于针对宦官和外戚的三公只有杨氏一族,杨震抨击过宦官中常侍樊丰,最后被樊丰报复。杨秉不满外戚梁冀专权,称病不出,后来又打击宦官中常侍单超,而且杨秉此人不喝酒,夫人去世后不娶老婆,也不爱钱,号称酒色财三不惑,儿子杨赐又抨击宦官,杨氏此后在关东战乱时一直追随汉献帝,汉献帝东归时,杨彪,杨奇,杨众都是一路护送和帮忙,忠于王室。而袁氏家族不同,袁逢,袁隗和当时的宦官袁赦相勾结甚至把袁赦认为宗亲,袁氏家族由此得以累世传承,《华峤书》说袁氏家族世为宰相,家门很是豪奢,而相反杨氏家族世代守着家风,为当时的士人所称道,所以杨氏追随王室是当时杨氏家族理念的一种体现,并没有像袁氏家族一样让两个子孙前往关东招兵买马最后搞得天下大乱。但是杨氏家族的影响力一直在,杨彪一直活到曹魏建立,当时魏文帝曹丕曾经想让杨彪担任曹魏的太尉,但是被杨彪拒绝了。
  2. 杨氏家族的家族根基所在的地方是弘农郡华阴县,弘农郡在历史上是东汉朝设立在函谷关以西的一个郡,这是杨氏家族的根基所在,但是在汉朝末年,函谷关以西也就是关西地界是西凉军阀盘踞的地盘,在东汉末年,羌人北宫伯玉引发的叛乱一直延续到韩遂,马腾等凉州军阀,后来的董卓,李傕又一直都占据关西,这导致杨氏家族就是想派人联系地方势力也很难,而袁氏家族出生函谷关以东也就是关东的汝南郡,汝南郡地处黄河以南,和当时的名士所在的陈留郡,颍川郡,南阳郡相连很紧密,这导致袁氏兄弟到达地方后很容易得到当地士族豪强的支持,袁绍逃出洛阳后,被董卓封为渤海郡太守,很快就聚集一大批势力,而袁术在南阳也一样。相反杨氏家族很难这样。
  3. 跟随王室的选择看上去在当时似乎不行,但是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看还是可行的,袁绍,袁术兄弟看似在汉朝末年势力很大,但是此后被消灭,基本上汝南袁氏到了汉朝末年已经灭亡了,而弘农杨氏一直延续到了唐朝,这不得不说是有先见之明。

三国演义上说袁绍四世三公,是什么意思

四世三公,就是四代人官居高位,家族里连续担任三公之职,古代的三即司空、司徒、太尉之职,在朝中有显赫的官位的高官。袁高祖父袁安为司陡,祖父袁汤为太尉,其父袁逢为司空,袁隗为太傅。官宦家庭的意思。

三国时期的杨修是四世三公吗

四世三公,名门望族,袁绍经常把自己身世挂在嘴边的四世三公,傲慢的说明他出身高贵无比。而除了袁绍如此显赫,三国中还有没有家族跟袁绍家族是同等身世呢?答案是有的,这个家族就是杨家。

咱们先来看看朝廷栋梁支柱的三公如何理解。

《礼记》:“夏后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设四辅及三公,不必备,惟其人。言使能也。”)。

殷商亦三公九卿。及至周朝,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以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为九卿。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以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为三公。

秦时三公图:

秦末年,刘邦得天下后,在西汉初期,仍然沿袭秦制,以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为三公。

期间经历皇帝,三公称呼多有变化。

到了王莽篡西汉亡,刘秀建立的东汉时期,朝廷最高官职太尉、司徒、司空成为“三公”,在这三公之中,依然以掌握兵权的太尉居首位。

杨家首代发家人物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大将军邓骘听人说杨家杨震素有贤才,亲自派人去请杨震出仕当官,因杨震做官清廉,治理有方,故多次升迁,屡任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杨震剧照:

 永宁元年(公元120年),替代刘恺的官职,升为朝廷司徒,这是首次升级成朝廷三公之一。到了延光二年(公元123年),替代刘恺升为太尉。

 杨震有五个儿子,而中间的儿子杨秉最为出色。四十岁开始做官,在朝廷司空的应征下,出任侍御史一职。到了延熹五年冬(公元162年),替代刘矩成为朝廷太尉,又官居极品,位列三公。

杨秉剧照:

杨秉的儿子杨赐,本来又是学父亲祖父隐居教授学生的,后来应大将军梁冀的请,出任陈仓令,可杨赐看不惯梁冀弄权,自身有又些毛病,故连连推辞做官。后来因为司空考核到他的才能,又出仕做官——侍中、越骑校尉。

杨赐剧照:

熹平二年(公元173年),杨赐替代唐珍升为司空,杨家又出一个朝廷官位极品三公。熹平五年(176年),杨赐代袁隗位置升为司徒。光和元年(公元178年),替代刘郃成为司徒。光和五年冬(公元183年),又换官职成为太尉,中平元年(公元184年),这时候的杨赐又变官位成司徒,二年九月,又代替张温成为司空。

杨赐在三公的几个职位上转来转去,也算是全东汉第一人了。

时光流逝,轮到杨赐的儿子杨彪登上历史舞台。

杨彪,字文先,起初,朝廷举孝廉,举茂才,辟公府,这三个方法请他出仕做官,他都不理。后来朝廷公车去请他,他才出山做议郎,迁侍中、京兆尹这些官职。

杨彪剧照: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董卓祸乱京师,自领相国一职,空出来的董卓原职位司空由他杨彪代替,杨家又位列朝廷三公。同年冬天,替代黄琬为司徒。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汉献帝从长安回归京师洛阳,因洛阳被董卓焚为废墟,时曹操又亲自带大军前来迎接,并劫持汉献帝迁都许昌。新迁都,献帝被胁迫,杨彪对曹操极其愤怒,曹操因为杨彪与敌人袁术有姻亲关系,袁术的姐妹之一嫁给杨彪。想随便找个理由诬陷杨彪并杀了他,孔融听闻后,对曹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极力死柬。曹操被说服,遂没有杀杨彪。

杨彪的儿子杨修,字祖德,因为博学多才,被曹操征为主簿,杨修多有卖弄学问的喜好,在曹操与刘备两军对垒汉中之时,见连日阵雨,粮草将尽,又无法取胜,心正烦恼。

杨修剧照:

这时掌管禁军的护军将领,前来问晚间巡逻的口令,曹操因为正在出神,随口答:鸡肋而已。当“鸡肋”这个口令传到主簿杨修那里,这家伙自作聪明,怂恿兵士们收拾行装准备撤兵。有人问这是什么原因啊。杨修说:鸡肋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今丞相进不能胜,恐人耻笑,明日必令退兵。于是大家都相信了。这件事被曹操知道了,曹操便以鼓惑军心之名砍了杨修的头。其实后汉书里记载,曹操还因为杨修是敌人袁术的外甥,怕他这么聪明,留在军中会成为隐患。自此杨氏家族的荣光止于杨修。

杨修剧照:

《后汉书杨震传》: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业相继,与袁氏俱为东京名族云。

说明杨修亦是四世三公出身,名门望族,世代簪缨,与袁绍袁术的袁氏家族,同等显贵!

汉代的大将军与三公哪个权力更大地位更高

通常来讲,大将军权力更高。

东汉时期的官制大致可以分为两条线,政务线和将军线。“三公”是指司空、司徒和太尉。三公虽然并不一定具有实权,但是名义上为最高官职。

实际最高官职一般是上一任皇帝任命的太傅(也就是太子的老师),太子登基后一般会任命老师录尚书事,实际上相当于丞相,东汉之前一直是没有丞相这一官职的,直到曹操在建安十三年复设丞相。

太傅一般来讲地位高于大将军,三公次于大将军但高于骠骑、车骑、卫将军。九卿次于以上三种将军但是高于前后左右将军。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