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大秦帝国里赵国的韩徐为是谁
- 据说日本人不敢考古,因为考古会暴露其祖先是中国人徐福的,这是真的吗
- 十岁即位的赵惠文王是如何将赵国发展成强国的
- 徐州东夷徐国为何打不过楚国和吴国被楚国打败,还被吴国打败
- 如果长平之战,战国胜利了,最后赵国会统一六国么
大秦帝国里赵国的韩徐为是谁
是战国时期赵国赵国的将领,主要活动于赵惠文王前期,曾经在苏秦联合五国攻击秦国函谷关,告发李兑,后期并没有太多事迹流传,主要是因为和廉颇一样主要以防守见长。
据说日本人不敢考古,因为考古会暴露其祖先是中国人徐福的,这是真的吗
徐福是不是日本人的祖先?中国人说了不算,日本人如何看待的?
在回答问题之前,需要说明两点:
第一,日本人是敢于考古的,事实上日本人对考古相当着迷
第二,徐福是不是日本人的祖先,日本人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日本人
日本大和民族是否起源于中国,目前最权威的说法是日本学者埴原和郎的“二重构造说”。二重构造说,简单来说就是日本大和民族由两部分组成:一是3万年前的绳文人,二是2300年前的弥生人。据日本东京大学医学部的实验数据显示:今天的日本本土民族血统有70%以上来自东北亚的弥生人,有30%的人来自东南亚的绳文人。
以埴原和郎为代表的日本学者认为,无论是弥生人还是绳文人,都起源于古中国,日本大和民族起源于古中国,属于古中国人后裔,日本人与中国人有着割不断的联系。
空口无凭,用事实与证据说话。为证明这一论点,日本学者给出了7个证据:
证据一:最古老的的“明石原人”化石
1931年4月18日,日本学者直良信夫在日本兵库县明石郡大久保町西八木海岸的洪积地质层中发现了原人腰脊化石。经过长达数年的研究之后,直良提出这是日本的祖型人种,因此将其命名为“明石原人”。日本在3万年前是无人岛,明石原人最早在中国江南一带繁衍,更新世之后明石原人从台湾、琉球一带来到日本,明石原人之前没有更古老的日本古人化石,而在中国江南一带却有超过了3万年的明石原人化石。由此可知,日本的明石原人不可能从天上来,只能从中国来。
明石原人
证据二:日本绳文陶器来源于中国古越人
1995年,日本考古学界经过对出土的文物进行碳十四检测,发现在距今12000年至2000年的这10000年之间是日本进入绳文时代的区间。绳文时代最大的特点是用绳子在陶器上缠绕,然后拍打陶器形成绳子纹路。中国古越人的绳文陶距今10000多年,时间超过日本的绳文时期,日本的绳文技艺与中国一模一样又出现在中国之后,只能从中国传播过去。
绳文陶
证据三:日本贝冢遗址出土的绿豆、漆器来自中国
1975年,日本考古学家在日本福本县二方滨干涸的河床上,发现了一处绳文时代前期至中期的贝冢遗址。在贝冢遗址里,日本人发现了制作精美的石斧、红漆木容器、独木舟等,而且还有核桃、葫芦的外壳以及绿豆等。绿豆原产地在印度,经东南传到中国,大约在6000年前绿豆才传到日本。漆器,当时能掌握这项技术的,只有7000年前的中国河姆渡人,日本的漆器只能是中国渡海而去的古越人所制作。绿豆与漆器,证明了日本岛陆沉分割出去之后,依然有中国古越人渡海去日本,教会了日本人这些技艺。
日本出土的漆器
证据四:日本凿齿习俗来自中国古越人
1980年代,日本考古学家在《新研究·日本史》一书中指出:在日本绳文人遗址里,发现了大量的门齿被拔掉的头颅骨,这种现象占所有发掘头骨的95%以上。这种风俗称之为“凿齿”,凿齿行为源于中国濮人习俗,后来古越人跟着效仿,这种习俗是中国古人独有的,日本绳文人大量出现这种凿齿习俗,这并非是一种巧合。
证据五:最早的弥生人来自中国,日本与中国沿海习俗相近
日本学者铃木尚曾对日本神奈川县三浦岛出土的人骨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日本有大量来自绳文时代的古越人,还有大量来自中国的弥生人。日本学者鸟居龙藏在《漫话中国少数民族地带》一书中指出:中国彝族人的纺织物、铜器图案、墓穴等与日本的一模一样,日本话与浙江、江苏一带很多方言类似,日本和服起源于吴服,这并非是偶然现象。
DNA检测
证据六:日本人白血球抗原数据检测显示,东北亚人是日本人的始祖
1998年,日本东京大学医学系人类遗传学教授德永胜士从人类白血球抗原(HLA)的分析中,将日本始祖弥生人分为4个组群,其中B46-DR9型的人(东北亚人)最多,其他组的如中国南方人、泰国人、越南人等都与B46-DR9相似度极高。由此可知,B46-DR9东北亚人才是日本最初的始祖。
日本绳文时期的东北亚人,对应中国历史属于古肃慎人,肃慎人从朝鲜半岛驾船南下,东渡到日本海。记载日本古代历史的书籍《古事记》就曾有大量祖先驾驶木船从天上降落日本的记载,驾驶船只的人极有可能是第一批到日本的肃慎人。
肃慎人渡海到日本
证据七:日本皇室、首相都称自己是徐福后裔
大和民族起源于古越人和肃慎人,起源于中国。这是从日本民族起源上,日本学者给出的定义。实际上,在日本国内有不少人认为自己是徐福的后裔。最为典型的有:
1994年初,日本昭和天皇的弟弟三笠宫亲王在参加香港徐福会成立的贺词中写道:“徐福是我们日本人的国父,乃日本的立国者神武天皇”。
1994年4月26日,日本首相羽田孜在参加日本作家饭野孝宥的著作《弥生的日轮——徐福与日本天皇世系考》出版纪念会上公开表示,“我的祖先是中国人哩,他们是随徐福一起东渡日本的。”日本学者家永三郎在其著作《日本文化史》中指出:日本人大多数都是琅琊人后裔,属于徐福后人。
羽田孜到中国祭拜徐福
从日本学者的证据来看,早期的日本原人起源于中国,一支为江南的古越人(包括东南亚),一支为东北的肃慎人,古越人因为带着绳文文化进入日本,被日本称之为绳文人,肃慎人因为从东北下到日本教会日本学会了种植水稻,因而称之为弥生人。
至于徐福,因为徐福进入日本时年代太晚,那时的日本已经有人存在,因此徐福最多能成为部分日本人的祖先,而不能成为全部日本人的祖先。在10万年前,大陆桥断裂、日本岛从台湾陆沉“漂”到日本海后,日本孤岛上并没有人存在。
古越人
在3万年左右,中国江南的古越人利用日本暖流驾驶船只远渡日本,成为了日本最早的祖先,并构成第二大族群。大约在1万年左右,东北的肃慎人陆续南下日本,构成了日本第一大族群。后世的日本,随着移民的加入,日本成为了一个大混血的国家,但其主体民族依然是来自古越人的绳文人和来自肃慎的弥生人,直至今天检测日本人的DNA依然如此。
徐福庙
至于徐福,最多能称之为一个殖民者,而非日本人共同的祖先。
8月26日 晚22点16分 于桂
十岁即位的赵惠文王是如何将赵国发展成强国的
赵惠文王赵何,是战国后期一位杰出的治世君主。他在位时期,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加之善于用人,轻徭薄赋,睦邻友好,为国家的发展营造出了一个有利的内外环境,最终将赵国推上鼎盛治世。他是赵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称王的君主,为赵国的发展壮大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一、首位赵王 。赵何,是赵武灵王赵雍的儿子,也是赵国第一位正式称王的君主。 至于赵武灵王,据现在能确信的资料来看,很可能生前就没有称王。 有一种说法是,公孙衍发动五国相王,赵武灵王也称王了;但是不久,赵武灵王又取消了称王,他认为自己的国家还不强盛,称王是有名无实,便自降一格,自称赵君。 有人认为,赵武灵王最初没称王,后来见国家强盛了才称王,就应该称呼他为赵王。但更多的学者认为,赵武灵王生前并未称王,只称“君”,他所谓的“称王”之事实际上是儿子赵惠文王称王后,对他的追谥之号,其本人在生前并未直接、公然称王。
也有人说,赵武灵王生前的确是称王了,因为他尊夫人吴娃为惠后,他若不是王,又何来后呢?但是,历史上的君主,自己本身不称王,夫人称后的又不是没有。故,不能将妻子称后与君主本身称王直接牵连一起。 还有人说,赵武灵王晚年,在国内已经称王,但对外还是自称赵君。这种可能性不能说没有,只是不会太大。在国内都已经公然称王了,对外还有必要遮遮掩掩的吗?从赵武灵王的一贯作风来看,不像那回事儿。 所以,现在的影视剧中一致称呼他为赵王,实际上是欠妥的。
而赵惠文王即位后,国内外形势已经大不一样了,因为战国七雄,甚至小小的宋国、中山国也跃跃欲试,要称王。在这种情况下,综合国力已经跻身各国前列的赵国,已经没有理由不称王了。 于是,赵惠文王也就正式称王了,是为赵国历史上首位正式称王的君主。
二、初政之路 。在赵何之前,赵武灵王就生有儿子,其中还有赵武灵王夫人韩氏所生的嫡子赵章,且已经被立为太子。赵何幸运之处在于,他出生的时候,韩氏夫人已经去世,他的母亲吴娃深得赵武灵王爱宠,且生下了三个儿子。 可惜,惠后吴娃红颜薄命,在赵何八岁那年就香消玉殒了。不过,很有政治头脑的吴娃,在自己临死前,从不求赵武灵王的她求下了一件事:立自己生下的大儿子赵何为太子。
赵武灵王晚年最爱的女人就是吴娃,见她临死前这么请求,也没怎么考虑就点头了。 改立国储,这不是件小事儿。而且,太子赵章也没犯下什么非要废黜才能惩罚的大错,所以,改立赵何为太子应该不会多么的顺利,势必遭到朝臣的反对。 但是,赵武灵王一贯的雷厉风行作风,认定的事儿,谁反对估计也挡不住。所以,虽然遇到了困难,但是他还是克服了,赵何也就真当成了储君,而赵章则被废黜。
此时的赵何年仅八岁,赵章应该比他大十岁左右。 赵武灵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99),才当了二年太子的赵何继位做了赵王,赵武灵王退位做了主父。 赵何虽然年纪不大,但是却很聪颖,明白自己的王位并不稳固,所以努力结好群臣,将权力下放,让群臣感受到赵王的尊重。 即位初期,赵何将肥义、周袑、公子成、李兑、信期、高信、韩徐为等文武大臣均授予要职,表示出充分的信任,而他们也乐于为少年君主效力。 这样一来,主父的权力就逐渐被架空了。作为退二线的老领导,主父的年纪并不老,还只有四十多岁,权力欲望正强的时候,猛然间如此,十分的不习惯。他还想掌权,但是群臣却不买账,因为国家只有一个君主,那就是赵何,尽管他年龄小。
为了重掌权力,主父利令智昏,怂恿赵章起来与赵何争权夺利,妄图以此来充当协调人,把已经让出去的权力要回来。可是,赵惠文王赵何不同意,群臣也不同意。 后来,便出现了在赵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沙丘宫变,赵章一党被剿杀,主父被困饿死。 沙丘宫变后,赵何虽然巩固了王位,但是主父的英年早逝,对于赵国和赵王来说却未必是好事。因为只要有主父在,赵国朝臣中无人敢擅权,但是他死后,情况就不一样了。
沙丘宫变,死的人中,也有肥义。肥义早在赵武灵王父亲赵肃侯在位时就十分得志,被委以重任,是三朝重臣,德高望重。肥义一死,公子成被委以重任,为相邦,封安平君。公子成是赵武灵王的叔父,是赵惠文王的大父。爷爷做相,孙子做王,且孙子年幼,朝政大权自然被爷爷所专。 公子成死后,李兑又接着专权,赵惠文王形同傀儡。 赵惠文王一直在瞅机会,想一举夺权。不久,机会来了。
赵惠文王十二年(前287),苏秦发起合纵攻秦运动,李兑大力支持,但是,赵国大将韩徐为却建议联燕抗齐,发生了冲突。 后来,在韩徐为等人支持下,赵惠文王罢免了李兑,重用自己的弟弟平原君赵胜为相。自此,二十二岁的赵何算是彻底把控了国家大权。
三、治世之路 赵惠文王在位时期,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善于用人,朝中确也人才济济,多为一时之选,文有平原君赵胜、平阳君赵豹、蔺相如等,武有韩徐为、廉颇、赵奢、楼昌等。 赵惠文王不但善于发现人才,更善于使用人才,对于自己的朝臣,他给予较高的待遇和充分的信任。此外,赵惠文王还乐于听取朝臣们的不同意见,善于纳谏。 赵惠文王主政期间,赵国在列国中继续发挥着大国作用和影响,加入到苏秦发起的合纵攻秦运动中,迫使秦国取消了“西帝”的称号,回归王位,还收复了之前被秦国攻占的王公、符逾城。
不久,又参与五国伐齐之中,在乐毅的主持下,赵国廉颇督军攻克阳晋,而后又与燕军联合进入临淄,将东方首富齐国重创。 赵惠文王时期,赵国不断进攻魏国、齐国,攻占了大片领土,国势蒸蒸日上,逐渐成为关东六国中唯一能与秦国匹敌的大国,也成为秦国东出的最大障碍。 在对待秦国冒犯时,赵惠文王也毫不软弱,“和氏璧”风波时,他毅然派蔺相如到秦国去,就是要让天下人看看赵国的胸襟与胆量。 而最后,蔺相如的不辱使命,给秦国的强权和仗势欺人扇了一记响亮的耳光。 之后的渑池会上,赵惠文王带领蔺相如等人更是用超人的才智与胆略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宴会上,秦王请赵王鼓瑟助兴,赵王恐却之不恭,就鼓瑟一曲。
秦国御史却记道:某年、月、日,秦王令赵王鼓瑟。 对于此等明显挑衅和侮辱,有损国家尊严的事儿,蔺相如等人自然不会坐视不理,便“强”秦王为赵王击缶,挽回面子。 蔺相如如此对待秦王,秦国大臣自然无法心平气和,当场予以反击:请赵国献出十五座城来为秦王祝寿! 蔺相如的回击则更加有力:赵国出十五座城为秦王祝寿可以商量,不过有一个前提,那便是秦国需要把咸阳城献给赵国,为我们赵王贺寿! 秦王虽恼怒,却也知道廉颇带领大军在边境做好了作战准备,自己倘若扣下赵王,也捞不到什么好处,毕竟赵国不同于楚国,而这位赵王也不是当年的楚怀王熊槐,况且又有蔺相如、信期等文武大臣随驾,只好礼送其出境。
赵惠文王治下一班文武大臣,在他的强力领导下不仅能团结起来一致对外,于治国理政上也毫不含糊,将国内治理的井井有条,赵国国势日盛,迎来了鼎盛时期。他在位的三十多年里,赵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军事勃兴,综合国力持续提升,成为当时除秦国之外,列国中最为强大的地区大国。 赵惠文王十岁即位,在位三十三年后,于公元前266年去世,享年四十三岁。他的去世,代表着赵国一个时代的结束。 太子赵丹继位,是为赵孝成王,预示着赵国的历史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而这个崭新时代的到来,对于赵国来说,却未必是一个好时代。
徐州东夷徐国为何打不过楚国和吴国被楚国打败,还被吴国打败
时代不一样了,采用的方式就要不一样,如果还用以前的老路子,就必然会失败。时移则事异,三皇五帝之时,行仁义可以得天下;春秋战时代,只有用铁与血可以得天下。徐偃王大行仁道,东南有36个国家割土来朝,徐国的强盛严重威胁到了周王国和楚子国,于是周楚合兵击徐国。徐偃王不想打仗,弃国逃走了,于是徐国被击败了,周王国缩小徐国领土,改封为徐子国。
徐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夏启建立夏朝后,封伯益之子嬴若木为徐国国君。周朝建立后,徐国势力进一步扩大,但是徐国的爵位只是一个子爵,跟楚国的爵位一样。徐偃王大行仁义之道,为东南诸国排忧解难,于是东南夷有36个国家脱离周王国的控制,向徐偃王进贡朝拜。周穆王得知后,十分惊恐,又怕王室的力量不足以击败徐国,于是联合楚国对徐国发动攻势。楚国一直垂涎于徐国的领土,得到王室的支持后,立刻发兵击徐。
《韩非子.五蠹》古者大王处丰、镐之间,地方百里,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荆文王恐其害己也,举兵伐徐,遂灭之。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徐偃王不想战火伤及无辜,于是主动退位避难。周楚联军肢解了徐国,改立徐偃王之子为徐国国君,爵位为子爵。徐国原本是方千里的大国、强国,一下被降格为子爵国,领土不足百里,势力自然而然一落千丈。周王室不仅仅打压楚国,同样打压徐国,那怕徐国已经被降格了。徐国在晋、楚、吴等强国的夹缝中苦苦求生存,最终被吴国攻灭。
春秋晚期,晋国支持吴国发展国力,目的是牵制楚国,当时徐国依附于楚国,因此吴国有攻灭徐国的打算。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三年)夏天的时候,吴国派出使臣,责令徐国和钟吾国交出领兵在外的公子掩余和烛庸。徐国不肯将两位公子交给阖闾,就将两位公子送到楚国去,受楚国保护。同年秋,吴王阖闾派孙武、伍子胥率兵攻灭徐国和钟吾国,徐国就此亡国。孙武是兵家之祖,其用兵神鬼莫测,徐国势孤力薄,如何能打赢孙武率领下的吴军呢?
如果长平之战,战国胜利了,最后赵国会统一六国么
首先,可以肯定的说,就是长平之战赵国胜了,赵国也不会统一天下,原因和理由如下:
一,秦国就是战败,也会积蓄实力,卷土重来。
秦国经过春秋战国几百年来二十多位君主的奋发图强,开拓疆土,国力日渐强盛。特别是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和以后釆取的远交近攻等国策,废井田,开阡陌,增加了土地面积,改革了土地制度,最终便利了私有土地的发展,极大刺激了秦国生产力的发展。而奖励军功,则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商鞅变法建立了封建国家制度,造就了强大的秦国。秦国在长期与游牧民族的决战中,逐渐养成了尚武,坚韧的性格。保持了长期的强大地位。
另外,秦国的地理位置比较优越,东方六国只能向东从函谷关方向进攻秦国,而且秦国还有富饶的巴蜀和肥沃的关中平原保证粮食供应,保证秦国的基本国力,为秦国日后的统一打下坚定的物资基础。
更为重要的是,秦王赢政登基后,公元前247年13岁继承王位,公元前238年平定了嫪毐的叛乱,之后,又除掉权臣吕不韦,开始独揽朝政,重用李斯治理国家,重用王剪富国强兵,显示了雄才大略,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家,战略家,一统天下,人心所向,水到渠成,非秦莫属!
二,自身条件决定,就算长平取胜,赵国也无法统一天下
1.外在秦国攻势强大。公元前236年,秦王赢政乘赵国攻燕,国内空虚,兵分两路,大举攻赵,经过数年攻赵,极大的削弱了赵国实力。秦将王剪先后攻取赵国邺城和安阳等9座城池,赵国实力大减。公元前234年十月,秦王赢政再度攻打赵国的平阳,武城,斩首十万,大败赵军,杀死赵将扈辄。赵国经过秦国数年攻击,死伤数十万,再无组织进攻能力,仅能退守邯郸自保。公元前229年,赵国发生大旱灾,国内饥荒,秦国兵分三路,大举进攻赵国,赵幽缪王派大将李牧,将军司马尚率军御敌。如果此时,赵国能全国上下,团结一心,加强经济建设,充实军事实力,把强秦拖垮,亦有可能。
2.秦国用反间计,赵国自毁长城。
秦王派奸细进入邯郸城,用大量金银财宝贿赂赵王宠臣郭开,郭开密告赵王,说李牧暗通秦国,意欲谋反。昏庸的赵王误以为真,马上下令革除李牧的职务,改派赵葱和颜聚代替李牧和司马尚。在郭开的怂恿下,赵王将李牧逮捕并加以杀害。在赵国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巨奸郭开唆使赵王先后逼走廉颇,害死李牧,无疑加速了赵国的灭亡速度。
3.自然灾害频发,令赵国雪上加霜。
公元前231年,赵国发生大地震,前230年,又发生大旱灾,造成全国大饥荒。公元前229年,秦国兵分两路,南北夹击邯郸,次年,大败赵军,攻占邯郸,赵国灭亡。
综上所述,赵国经济和军事实力较差,加上自毁长城,君王昏庸,自然灾害频发,不具备统一天下的条件,自然也担当不起统一天下的历史使命!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