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累了可以睡在鸟窝,但是下雨了,它在哪里躲雨呢?农村老话说“麦稍黄女看娘,女不看娘麦不黄”,真的会麦不黄_鸟窝_鸟类_避雨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黄楝 鸟窝 鸟类 避雨

本文目录

  • 鸟累了可以睡在鸟窝,但是下雨了,它在哪里躲雨呢
  • 农村老话说“麦稍黄女看娘,女不看娘麦不黄”,真的会麦不黄

鸟累了可以睡在鸟窝,但是下雨了,它在哪里躲雨呢

一位60多岁的农村老人告诉我:鸟类的体温不能低于38.5度,一旦小于这个温度,鸟类就会有生命危险,然而大部分鸟窝都是开口朝天的,没有避雨的功能,一旦下雨鸟类的身体就会被淋湿,导致体温骤降,从而威胁生命。

所以,每当下雨的时候,鸟类都会回到自己的“秘密基地”躲避雨水,那么鸟类究竟在哪里躲雨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关于鸟窝

世界上一共有9020种鸟类,但每种鸟的窝都长得不一样,因为无论是什么鸟,筑巢对它们来说都是一件浩瀚的工程,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成功。

比如灰喜鹊,虽然它们的窝很小,小到刚好只能坐进它一个屁股,但它们打造一次巢穴却需要取材600多次,包括树枝、树叶、羊毛等各种材料,十分繁琐。

与之相比,麻雀的鸟窝就十分粗糙,因为它们喜欢在电表盒子里筑巢,而且窝里也乱七八糟,除此之外,白头翁的鸟窝也不大,但它们的鸟窝全部由细树枝编成,极其精巧。

而金雕的鸟窝却十分巨大,但制作的就有些粗糙了,和金雕差不多大的还有秃鹰,它们的鸟窝大约有5米长,就算是大象都能住下,十分惊人。

值得一提的是,地球上最大的鸟窝位于非洲草原,是由无数只厦鸟搭建而成的,据估算鸟窝的重量约为1800斤,整体厚度在2米左右,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鸟类聚集地。

鸟窝的用途有哪些?

通常情况下,鸟窝都是用干草、树枝、羽毛、口水搭建而成的,因此一旦下雨就会变湿,但不会积水,不过鸟类并不会像人类一样,一直在“家”中生活,甚至可以说人类对鸟窝的作用一直存在严重的误解,那么鸟窝真正的用途究竟是什么呢?

1.鸟窝最大的作用就是繁殖

鸟窝是刺激鸟类发情的关键,因为鸟类在建巢的时候可以促进体内激素的分泌,所以鸟窝一旦建成,它们就会加快繁殖的频率,这对鸟类来说极其重要。

此外,鸟类对温度的也要求远比其他动物高,而鸟窝正好可以起到减缓热量散失的作用,这样就能保证幼鸟一直生存在最适宜身体生长的温度中,而且在鸟蛋数量多的情况下,鸟窝还能让鸟蛋聚集在一起,防止四散滚落,这对一次孵卵数量较多的鸟类十分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鸟类的智商很一般,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它们在产卵后就会本能的孵卵,所以就算把鸟窝中的鸟蛋换成小石头,鸟类也会照孵不误,直到把它们的鸟窝破坏,才会停下孵卵的行为。

2.鸟类大部分时间并不在鸟窝中休息

其实,鸟类只有在产卵和抚育后代的时候才需要鸟窝,因为鸟窝的作用是维护种族延续,保证血脉流传,所以除了照顾幼鸟外,成年鸟类并不在鸟窝中居住,而且一旦幼鸟能飞了,它们也就不需要鸟窝了。

可以说鸟类无家,而且认窝不认蛋,平时连休息都不在鸟窝中,所以鸟窝并没有日常功用,一些鸟类比如信天翁,非繁殖期甚至可以5年不着陆,连睡觉都在天上飞,根本不需要鸟窝。

而且很多鸟类平时都是在树上或者草丛里休息的,它们的作息时间也和人类不一样,每天基本上都是在外边飞来飞去,到处觅食,十分忙碌,只有在养育幼鸟的时候才会经常返回鸟窝中。

3.鸟窝是躲避天敌的工具

由于很多鸟类都把鸟窝建在极其隐蔽的地方,再加上一点伪装,所以成鸟在喂养幼鸟时很难被天敌发现,这样鸟窝就成了一个完美的躲避天敌的工具。

像老鹰这样的猛禽,还可以凭借超强的飞行能力,把鸟窝建在悬崖绝壁上,这样即使天敌发现它们的窝,也望尘莫及,根本无法对鸟窝产生实质上的伤害。

另外,鸟类中还有像营冢鸟这样的伪装大师,它们喜欢在树林底下建巢,先用爪子抛出一个1.5米的大土坑,然后在铺上各种树叶,并将蛋埋于其中,最后留下一个小洞供自己出入,这样的鸟窝可以极大提高孵化后幼鸟的安全。

可见鸟窝的避敌功能是多么的强大,可以说鸟窝就是鸟类维系族群存亡最大的依仗,不过大部分鸟窝都有一个缺点,那就是不能避雨(家燕等除外)。

那么,下雨的时候鸟类会在哪里躲雨

众所周知,在下大雨的时候,我们很少会看到鸟类在天空中飞翔,因为为了维持身体的温度,大部分鸟类一般都会去选择合适的地方避雨,那么它们究竟躲到哪里去了呢?其实主要有3个去处。

1.鸟类会在树杈较多的地方避雨

其实在野外,生存环境以人类的标准而言,是相当恶劣的,只有找到生存秘诀的动物,才会存活下去,从而确保种族延续,而鸟类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它们浓密的羽毛,是保暖和飞行的关键,但是在遇强降雨的时候,就会浑身湿透,把羽毛连在一起,导致无法飞行,时间一长还会还会散失大量的热量,最终命丧黄泉。

所以一旦大雨来临,鸟类就会飞进森林中,在树杈比较多的地方避雨,当然它们也会寻找巨大的树叶来阻隔雨水,有时候还会飞到树干侧面,用爪子死死抓牢树干,利用树木的避风处,躲避雨水的侵袭。

除此之外,一些格外害怕雨水的鸟类,还会躲在树木的树洞避雨,当然这种鸟类对大雨天的预测能力都很强,可以提前跑到安全的地方,躲避危险。

2.鸟类会在石洞中躲雨

我们都知道很多鸟类对天气情况十分敏感,可以通过本能预测出大致的天气情况,并及时的飞到树林里,但凡事都有例外,大雨还是会夺去一些鸟的生命,因为并不是每只鸟类都可以准确的避雨处。

所以一些鸟类就会放弃飞入森林中,而是选择在山崖的石洞中避雨,毕竟石洞空间大,一次可以停留很多鸟类,而且石洞中的温度也比深林要好,比较适合生存。

而且,还有许多鸟类本身就喜欢把鸟窝建在山崖的石洞当中,它们会拾取一些树枝和泥土,搭建一个简易的巢穴,并且在这里建巢位置也很隐蔽,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一只小鸟要建造一个巢穴是需要很长时间的,即便这个巢穴很简单、很简陋,但依旧要经过成百上千次的取材才能够把鸟窝搭建好,所以我们在野外遇到鸟窝,千万要保护起来。

3.与人类比较亲近的鸟,会利用建筑物躲雨

众所周知,像家燕、麻雀这种与人类比较亲近的鸟类,会利用人类的建筑物来建巢,它们会把鸟窝建在人类的屋檐、房子、空调出口甚至桥梁下面,因此它们的鸟窝是有顶棚的,这样就能具备很好的防雨作用。

现在,随着都市范围的不断扩大,人类的建筑物,对鸟而言就像山川河流一样平常,因此它们习惯性的利用都市建筑物来避雨,不过可惜的是,鸟类毕竟只是一种动物,它们很难分辨出建筑物的玻璃,使得许多鸟都因此付出了生命。

据动物专家统计:在大雨中因撞击大楼而死去的鸟,比不撞击大楼的鸟,死亡率高出50%,比例十分高,而且这个难题将一直存在下去,很难找到解决方法。

总而言之,在下雨天避雨是鸟类的本能,因为不会避雨鸟类,都已经在漫长的岁月中被大自然淘汰了,它们的基因也永远不会遗传下来,就此泯灭在时间中。

有的鸟不怕雨淋,不需要躲雨

其实,不同种类的鸟,对于雨水的耐受度是不一样的,比如老鹰这种猛禽,完全可以依靠强壮的体格克服风雨,只有在台风这种恶劣的天气时,它们才躲避到森林中。

另外,还有一些鸟类是完全不怕雨水的,比如鸬鹚、苍鹭这种依靠河流生活的水鸟,它们根本不需要避雨,而且雨下得大,它们越容易捕捉河中的鱼虾。

因为这种鸟的身体中会分泌一种尾脂腺,这种腺体可以起到防水的作用,能极大减轻雨水的侵袭,相当于自带雨衣,即使在雨中散步,也不会被淋湿透。

除此之外,它们的羽毛还有极强的保温效果,可以极大的减少它们身体热量的消耗,使身体随时都可以正常运转,而且在下暴雨的时候,这些鸟类还会站得很近,可以相互温暖,减轻失温的危险。

总之:

鸟窝对于鸟类而言,就是繁育后代的地方,所以在非繁育期的时候是很少在里面休息的,而且很少有鸟窝具备防雨功能,因此在下雨的时候,鸟类就会寻找树林、山崖的洞穴、人类的建筑物来躲避雨水,从而保护自己的安全。

农村老话说“麦稍黄女看娘,女不看娘麦不黄”,真的会麦不黄

农村老话蕴藏着丰富的知识内涵,细细品味也富有一番道理,也是劳动人民积累下来的富贵财富。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些老话和俗语已经不为人们所知,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嘛。

农村老话说:“麦稍黄女看娘,女不看娘麦不黄“真的会麦不黄吗?

麦稍黄女看娘,人们都知道,小满忙种这两个节气中,正好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这也是女儿女婿孝顺丈母娘的时候,也是父母望眼欲穿的时候,是一种期盼,也是一种牵挂和不舍。

中国人讲究的是一个孝道,百善孝为先,而端午佳节在农村仪式感比较隆重,女儿女婿必须买上几样礼品,或爸妈喜爱的饮品,而“女婿到门,小鸡断魂“,这就是丈母娘对女婿的热情度。

麦稍黄,女看娘,女不看娘麦不黄。这就是一种观望,一种期盼。上了岁数的人应该深有感触,在青黄不接之时有弄青团习俗,把麦穗割回来,搓弄下来的青麦仁子,用石斛加工而成,那可以说简直是人间美味了。过去生活条件并不富裕,盼女儿女婿回来一起分享那人间美味“青团“。可怜天下父母心,谁家父母都不是把最好吃的东西留下来盼孩子回家一起分享,平时省吃俭用,就是为儿为女。

一种传承,一个习俗,反咉了天下老人一片苦心,“麦稍黄,女看娘“。那是一个惦记,那是一份感恩。愿天下儿女们不要辜负了父母的一片苦心,常回家看看,父母在,家就在,希望就在。不要让父母望眼欲穿,寒心就行。陪伴也是圆父母牵挂之梦。

女不看娘麦不黄,那是过去一种说法,无事不登三宝殿嘛。平时忙于孝敬公婆,携手并肩和老公创造自己的未来,天下父母也知道,也懂得,不必劳师动众,麦稍黄,回来品尝妈妈做的青团,吃粽子。年青的朋友们,你们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吗?麦稍黄,女看娘,父母已经步入老年阶段,正如麦子一样,已经年老色衰了,孩子们要懂得感恩,等待父母离世了,再回家那就是渺茫。到时候真的是后悔莫及了。

朋友们,你们应该了解“麦稍黄,女看娘,女不看娘麦不黄“的意思了吧。观望等待就能错过机会,农村有一句谚语:“麦要抢,稻要养“。何不乘父母健在,赶紧赶快,让父母不再惦念,常回家看看,让老人有一个快乐晚年。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