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著名的《关雎》这首诗,到底说的是爱情还是国家大事你如何理解
- 如何赏析《国风·周南·关雎》
- 《关雎》中为什么要写荇菜,而不写其他植物
- 《关雎》这首诗里的雎鸠指的是什么
- 诗经《关雎》中的“河”指的哪里的河
- 《诗经》中《关雎》和《蒹葭》哪个描写的爱情更美为什么
- 《关雎》和《蒹葭》在写法上有哪些异同
著名的《关雎》这首诗,到底说的是爱情还是国家大事你如何理解
《关雎》实际上是用来劝谏周康王的,而不是爱情诗。
一、《关雎》的出场
周康王是西周的第三代天王。他在位期间,“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太平盛世。但是,在他统治的晚期,骄傲自大、沉湎女色、疏于朝政这些君王的坏毛病就都来了。有一天晚上,周康王与他的夫人饮宴做乐,结果第二天就起晚了。这时候,《关雎》这首诗就出场了 。专门负责周王起居的官员,不好直接批评他,就委婉地念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那么,《关雎》只是《诗经》中的一首诗,能起到劝谏的作用吗?
二、《诗经》的由来
在周宣王的时候,有个大臣叫尹吉甫,他专门组织了一批采诗官,在农闲的时候,去乡下收集诗歌,前后一共收集了3000多首。尹吉甫拿到诗以后,就会定期交给周康王看。周康王通过这些诗,就可以了解到民间的疾苦。后来,这些诗就传到了春秋时期的孔子手里。孔子认为这些诗很重要,甚至说,“不学诗,无以言”。这些诗,既可以用来感化天下,又可以指导君王治理国家。于是,孔子经过删诗,最后留下了305首,成了《诗经》。
三、《关雎》说的到底是什么
孔子认为,《关雎》这首诗,说的是后妃之德。《春秋》上说,“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周以一妃兴,殷以一妃亡”。《诗经.正月》说的更是直白,“赫赫宗周,褒姒灭之”。因为后妃的品德是如此重要,所以,孔子就把《关雎》放在了《诗经》的第一篇。就要要告诫国君和士大夫们,要用“贤女以配君子”,“正夫妇、厚人伦”。所以,那个起居官念这首诗,是劝谏周康王不要沉湎女色,荒废了朝政。劝谏周康王人的夫人,要谨守后妃的本分,作好君王的贤内助。
四、关于《关雎》内容的争论
当然,后世对《关雎》要表达的意思,有多种看法。现在的人,更多是把它当成一首纯粹的爱情诗来看待。但是,我们再来看看《诗经》下面的几首诗。《诗经》的第二首《葛覃》,是要求后妃在富贵的时候,依然能作到勤劳和简朴。这说的是后妃之本。第三首《卷耳》,是让后妃帮助君王考察官员,招纳贤才。这说的是后妃之志。第四首《樛木》,是让后妃去掉嫉妒之心,管理好后宫。说的是后妃的逮下之道。第五首《螽斯》,是让后妃要像螽斯一样,为君王多多繁衍子孙。第六首是有名的《桃夭》,是让后妃关心国民,让老百姓适时嫁娶,繁衍人口。所以说,《诗经》前面这几各首诗的顺序,并不是随便排列的。《关雎》说的确实应该是后妃之德。
总之,《关雎》这首诗,不管创作者的本意是什么,都不妨碍它成为一首好诗。
***** 如果您喜欢我的观点,欢迎点赞、留言*****
如何赏析《国风·周南·关雎》
诗情画意白蘋洲与师友们一起欣赏:
《诗经》之《关雎》
一、作品原文:
关雎/先秦:佚名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二、作品简介:
《关雎》选自《诗经.周南》。“周南”是“国风”之一。后人认为所收大抵为今湖南、河北之间的民歌,颂扬周德化及南方。
三、内容理解:
关关鸣春雎鸠鸟,在那河中小洲岛。姑娘文静又秀丽,君子求她结情侣。
长短不齐青荇菜,姑娘左右采呀采。文静秀丽好姑娘,朝朝暮暮把她想。
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渴慕思如潮。相忆绵绵恨重重,翻来覆去难成眠。
长短不齐青荇菜,姑娘左右采呀采。文静秀丽好姑娘,琴瑟传情两相爱。
长短不齐青荇菜,姑娘左右把它捡。文静秀丽好姑娘,钟鼓齐鸣换笑颜。
四、主旨梳理:
这首诗描写了一位男子对心上人的思念与追求的过程,描述了在爱情过程中的苦闷与欢乐,表现了古代青年男子对爱情或其他美好事物的大胆追求。
五、特色品鉴:
1、运用起兴的手法
本诗运用起兴的手法。起兴,作为《诗经》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就是触景生情,因事起兴。比如这首诗写雎鸠鸟鸣叫,即象征男欢女爱。
2、采用双声叠韵词
本诗采用双声叠韵连绵词,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比如“窈窕”,是叠韵;“参差”,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本诗用这类词语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模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这些词语的运用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
六、心灵感悟:
从《关雎》可以看出,先秦之时,情窦初开的青年男女在表露相思之情时是非常坦率、毫不掩饰的。在面对真爱时,现代人相对来说反而少了那份勇敢。“窈窕淑女,琴瑟友之”也成为历代相互倾慕的青年男女表达内心感情的一种方式,众所周知的就有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千古佳话,司马相如在卓府的一曲《凤求凰》换来了卓文君的跟随。
七、“爱情”诗文名句:
1、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卓文君《白头吟》
2、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
3、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李之仪《卜算子》
4、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迢迢牵牛星》
5、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
6、天天多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7、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8、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苏轼《江城子》
9、思君如明烛,煎心且衔泪。陈叔达《自君之出矣》
10、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李白《三五七言》
《关雎》中为什么要写荇菜,而不写其他植物
荇菜是一种水生植物,圆叶细茎,根生水底,叶浮水面,参差不齐,顺流漂动,姿态优美,可供食用,但采摘不易。
《关雎》是运用比兴手法,描写“君子”追求淑女的一首爱情诗。作者以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和“左右芼之”来隐喻“君子”的努力追求淑女,取悦淑女和择取淑女,以配佳偶的场景。
在古代。正如“红豆”代表相思,“杨柳”代表怨愁一样,“荇菜”也喻指着美丽的女子和“君子”求取真爱之不易。而其它的植物都无法表达此意。故诗人在《关雎》中才选择了荇菜予以描写和歌颂,而不写别的!
《关雎》这首诗里的雎鸠指的是什么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诗经》的第一首诗,我们大家都耳熟能详,这首诗用“在河中央的小岛上,一对恩爱的雎鸠”引申出了对美好女子的向往,在当时属于比较大胆的真情流露。
但是,对于雎鸠究竟是什么鸟,许多人不太清楚,因为在目前的鸟纲中没有一种叫雎鸠的鸟。那么,雎鸠究竟是什么鸟呢?我们试着来还原一下。
首先,我们来从古人对雎鸠的描述中找一下答案
其实在古代,文人们对雎鸠也存在较大的争议,这主要是因为这首诗虽然收录在《诗经》中,但是作者是无名氏,对于诗句中的雎鸠也没有做相关的描述,所以,即便是古人也只能猜测。
到了东晋时期,陆机首先给了雎鸠定义,他认为:
雎鸠,大小如鸱。深目,目上骨露。幽州人谓之鹫。
意思就是雎鸠大小像鹞鹰一样(体长50厘米左右),眼睛凹陷,上方没有羽毛,幽州人称它为鹫(鹰形目鹰科下的一类猛禽)。对于这个说法,郭璞也比较同意,只是郭璞认为它更像是一种雕类(鹰科雕亚科下的鸟类)。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鹞鹰
到了南宋时期,著名地理学家朱熹则提出了异议,他认为雎鸠应该是一种水鸟,形态与野鸭有些相似(状类凫)。这个说法其实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因为雎鸠被描述时就停留在河流中央的小岛(或者凸起)上,而只有水鸟才有这种习性, 只有鹞鹰、鹫以及雕(海雕除外)都没有临水而居的习性。
野鸭学名绿头鸭
不过,即便是朱熹也只是说它状似凫,没有说它真的是野鸭,所以,一直以来雎鸠到底是何种鸟类,存在很大的争议,时至今日,关于雎鸠究竟为何物依然有很大的分歧,有人认为是白腹秧鸡、有人认为是大雁,有人认为是苇莺,也有人认为是鸿雁,有人认为是䴙䴘(pi ti),也有人认为是鸬鹚等等,下面我们就对这些争论较多的鸟类来梳理一下,看看究竟哪种鸟与雎鸠的描述最为接近?
雎鸠究竟是什么鸟?
首先我们将白腹秧鸡排除掉,因为白腹秧鸡虽然主要栖息在河流、沼泽等水体附近,但是它有两个特点不太符合,第一白腹秧鸡作为鹤形目秧鸡科下的鸟类,它的眼睛并没有明显的深陷,第二,白腹秧鸡生性胆小机警,看到人就会躲入水草之中,很难被人发现。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大雁和鸿雁,我们之所以把它们一起说是因为大雁是雁形目雁亚科下所有鸟类的统称,其中就包括了鸿雁、灰雁、豆雁等等,这些鸟类虽然有一定的差异,但是总体上说习性还是很像的,它们确实喜欢在水边嬉戏,但是它们有着高度的群居性,一出现往往就是一大群,而且作为一种大型的鸟类,它们的平均体长在90厘米左右,与描述的“与鹞鹰差不多大”是不符的。
并且从习性上看,大雁在繁殖期是在水边的芦苇丛中筑巢的,雌雄鸟都不会离巢很远,因此,雎鸠也不像是大雁。
我们再来看一下苇莺,苇莺是鹟科苇莺属下所有鸟类的统称。从习性上看,苇莺也是临水而居的,但是它们不会“在河中间的小岛上落地”,通常都是在芦苇上或者树木上,因为它们的爪子比较的适合抓握,反而不适合在地面上。
而且从体型上看,苇莺属下的鸟类中体型最大的就是下图中的大苇莺,它们的体长平均在14-17厘米之间,与鹞鹰的体型相差甚远,所以雎鸠也不是苇莺。
我们再来看一下鸬鹚,鸬鹚是鹈形目鸬鹚科鸬鹚属下所有鸟类的统称,该属下的鸟类一共有多达39种,在我国分布的就有5种,它们也是临水而居的鸟类,而且擅长潜水捕鱼,所以许多鸬鹚被驯化为捕鱼的工具。
从体型上看,鸬鹚体型都比较大,就算是最小的成年侏鸬鹚,也有平均45厘米的体长,这一点是符合雎鸠的原始描述的,而且鸬鹚虽然是群居性的鸟类,但是在繁殖期它们是两两成对出现的,也会在水体中的一些凸起物上休息,发出叫声。
只不过,它们眼部周围都有羽毛而且呈黑色,这一点不太符合眼睛上面无毛露骨的特征。
最后就剩下䴙䴘了。䴙䴘是䴙䴘目䴙䴘科下所有鸟类的统称,目前有6属22种不同的种类,它们也是临水而居的鸟类,而且特别的喜欢在水中嬉戏,这一点符合雎鸠的描述。
其次,䴙䴘在繁殖期与其他鸟类不同,它们会在水面上或者水体中间的一些凸起物上用漂浮的树枝、树叶等筑巢,这一点非常符合雎鸠的描述。
从体型上看,䴙䴘属于大型鸟类,它们的平均体长也在50厘米以上,符合描述,最关键的是䴙䴘中的凤头䴙䴘,眼睛属于内陷的,而且眼睛周围是白色的,远远看上去就是没有羽毛,露着白色骨头的形态,这是我们说了如此多的鸟类中,唯一一个符合描述的。
并且䴙䴘在繁殖期也是两两成对出现的,因此,在众多的鸟类之中,䴙䴘是最符合雎鸠的描述的鸟类。
凤头鸊鷉
写在最后
在古代出现的许多有描述的动物中,大部分很难找到原型,这与不同时代古人的描述不同以及物种可能会灭绝有很大的关系,所以雎鸠究竟是哪种鸟,从目前来看,极有可能是凤头䴙䴘,当然也不排除是一种已经灭绝了的鸟类的可能性。
诗经《关雎》中的“河”指的哪里的河
这个“河”可能指的是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与长安区交界处狄寨镇南2公里的鲸鱼沟上游水段
当然,仅仅是可能。请听小可片面的解释一番。
从诗中看,诗中的故事应当发生在陕西一带,而且诗中的河肯定也不是黄河主线。
诗里有“在河之洲”,所谓“洲”指的是水中的小陆地,重要的是后面还有“荇菜”一词,荇菜的生长环境要求水流平稳,比如水池,湖泊,沟渠等处。因此,有荇菜的地方水流一定平稳,黄河似乎不大符合。
而且,荇菜的分布位置陕西附近,这一点与西周相符。西周的疆域并不小,但其主体仍然是河南,陕西附近。
诗中的后面还有“琴瑟”、“钟鼓”,显然,喜欢这个河边女子的男人,不是百姓,能够随时调来乐队的人,绝对是王孙公子。
并且,这个王孙公子之前肯定不认识这个女子,诗中的这个女子在采荇菜,因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这个平稳水流的区域,绝不是私人领域或皇家领地,只能是公共湖泊,所以自由采摘。
不是黄河,陕西,贵族,平稳水域,公共水域,这几样加起来,再查翻地图,得到了一个地名。
鲸鱼沟!
鲸鱼勾上面有瀑布,还有河,水也清澈,而且迂回成一个小湖泊。而且还是公共湖泊,湖里肯定生长有“荇菜”,同时离西周都城也不远,这完全符合这首诗中的“河”和“故事”的所有要求。
一个贵公子出了都城来游玩,看到心仪的美女,然后追求,又调来乐队。请记住,这不是一般的乐队,因为有“钟鼓”,按现在的解释,代指乐队,可是在西周年代,钟鼓是重大节日所用的礼乐之器。
能拿出礼乐之器的,要么是诸侯王,要么就是周天子家人。可如果是诸候王,他们的属地未必有“荇菜”,因此,而能有“荇菜”的地方只能是都城的特级权贵。
所以,小可的片面之辞就是,这个河指的就是
鲸鱼沟!
胡乱猜测,方家莫笑!
《诗经》中《关雎》和《蒹葭》哪个描写的爱情更美为什么
相对来说,我更喜欢蒹葭带来的意境和可遇不可求的感觉把。可以称得上是诗经里的上乘之作,蒹葭这首诗每个人都读过,其中所营造的意境被历代文人歌颂
《蒹葭》是一首写追求心中思慕的人而不可得的诗。思慕的人是谁呢?历来众说纷纭。一说是思念贤才的,一说是招求隐士的,还有认为是想念朋友或追求情人的。这首诗写景凄清优美,写人虚无缈,全诗无一个“思“字、“愁“字、“求“字,但其中那企慕之情和惆怅之思却表非常充分。可以说这是一首不可多得的诗歌佳作,也是诗歌爱好者不可不读的经典之作。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首诗共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句之法,反复吟咏,具有强烈的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三章之间句式相同,仅改变数字。但正是这变化的几个字推动了诗情的发展。从写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久;到“伊人“的空间的转换;再到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凸现抒情主人公锲而不舍的精神。
三章重叠,各章各含四句:首二句以蒹葭起兴,河畔间芦苇苍苍,晶莹的露水凝结成霜。这是一幅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色彩的渭河图。目睹斯情斯景,谁人心中能不顿浮凄凉之感。这一句既奠定了本诗的感情基调,又为诗情的展开提供了背景。三、四句是叙述。描写的是抒情主人公在河畔凝望河对岸的“伊人“,一条渭河使“伊人“被阻隔。那“伊人“近在眼前,抬眼便可看见,但又远在天边,可望而不可及。抒情主人公虽望穿秋水、万般煎熬却不得相聚。诗中充满了无可奈何的心绪和落寞惆怅的情致。后四句是并列的两个层次,分别是对可望而不可及境界的两种不同情景的进一步描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是写逆流追寻时遭遇的困境,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是描画顺流而下追寻时的幻象。这两层实则是表明无论使用什么方法或途径,那令人神乱情迷的“伊人“始终无法接近。
蒹葭还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历来为研究者所称道。其艺术价值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字词的妙用。首先,本诗多用叠词,如“苍苍“、“凄凄“、“采采“这三对修饰蒹葭的词。叠字的妙处在于加强所描写景物的形象性和真实性,读其诗如睹其物。其次,有的词使用非常巧妙,如“所谓伊人“的“所谓“。“所谓“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断念叨着的。一个朝思暮想的人突然出现在眼前会带给人怎样的惊喜啊,可是这个人又千般追求却不可得,就更增加了主人公的伤感。二、情与景的交融。情景交融是诗歌的一种高级境界,本诗堪称这方面的代表。诗中开篇的景色描写写出了一种苍茫感这种苍茫感来源于对宇宙和生命的体悟。
岁月易逝,人生苦短,但是宇宙运行有常,不会因为人们不喜欢秋天就不让秋天到来。这一种感触和后文描述的令作者倾慕不已的意中人无论怎样努力追求也不可得的感受是相似的,都是人们在不可改变的现实面前的惆怅和无奈,以及更深层次的痛苦。三、意象的空灵。本诗只有一种具体的真实,那就是主人公对美好的“伊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惆怅与苦闷,其余的东西都显得很缥缈,很难一一落实,连主人公是男是女我们都很难找到依据。但是它的妙处也正在于意象的空灵,每个读者可以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填充它。
就我个人喜好来看,这首诗的美在于意境的打造,通过借助某一物象所展开的画面以及无尽的想象。其中“在水一方“,则集中凸显了这一点,也是历代文人所歌颂的。它所营造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既能理解为爱情的境遇,又可以是那种可望而不可及的人生常有的境遇,使得读者能立马产生共鸣感,辛弃疾那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也是同样的手法。往大的说,这个“伊人“,可以是友人、爱人,可以是功名、理想,也可以是心中的圣地。
陌上佳人,叩我心门,粲然一笑,恍若星辰。
陌上佳人,叩我心门,嫣然一笑,风华倾城。
陌上佳人,叩我心门,莞尔一笑,何以此生。
印度佛教中讲人生有六种苦,最后一个,也是人生最大的一种苦“求不得“。生命中有的东西是通过努力可以追求得到的,可是还有一些东西无论我们如何努力却也得不到。但是越是那些追求不到的,人们就越是想得到,比如绝对自由、百分之百纯洁的爱情等等。生命的悲剧便因此而诞生,这种悲剧是也不可能改变的。可是也只有这种悲剧才是最强烈、最持久的,同时也是最感人的。这种悲剧意识便是悲天悯人的终极关怀。这也许就是《蒹葭》这首诗歌触动人心的地方。
《关雎》和《蒹葭》在写法上有哪些异同
謝邀!
《关雎》和《蒹葭》都是描写诗中的主人公为寻求恋人或钟情之人而苦苦寻求。
在写法上,二首诗的相同之处在于:都以水生植物为引,以植物的不同形态来展开铺叙。《关睢》以荇菜为引,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以浮萍为引;《蒹葭》则以芦苇为引。二者都以植物的动作形态来作为整诗铺展的依存。
二首诗在写法上的不同之处在于:
《关睢》的目标是固定的,所以借荇菜的不同动作来暗喻淑女的心理,循序渐进。从荇菜的左右流之,到左右采之,最后左右芼之来衬托对姑娘的寤寐求之、琴瑟友之、最后钟鼓乐之。《关睢》是平铺直叙,一目了然。
《蒹葭》则以芦苇苍苍、萋萋、采采的形态为引,以白露的为霜、未晞、未已作为时间点来推进,用以衬托"伊人"的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的飘忽不定。《蒹葭》则曲折委婉茫然若失。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