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为何仕途坎坷?为何汉文帝不采用贾谊提出的类似“推恩令”的削藩策略_贾谊_汉文帝_自己的

本文目录

  • 贾谊为何仕途坎坷
  • 为何汉文帝不采用贾谊提出的类似“推恩令”的削藩策略
  • 汉文帝为什么十分欣赏贾谊
  • 如果贾谊、韩愈、欧阳修、苏轼等还活着,不申请能入作家协会吗

贾谊为何仕途坎坷

想知道的历史,不得不说的真相。大家好!我是史道驿站x,感谢关注与点评。

在湖南省会长沙市五一广场附近,有一条步行街,名字叫太平街,太平街上有一个著名的景点,名叫‘’贾谊故居‘’。贾谊故居始建于西汉文帝时期,汉武帝在位时曾命人对贾谊故居进行过修缮。明朝成化期间,建成祠宅合一的格局。后因历史战乱和其它原因,多次毁而又建。目前我们看到的‘’贾谊故居‘’是1998年重新修建的,里面有《贾谊生平事迹陈列》等。

贾谊(公元前200年~前168年),河南洛阳人,他是西汉初期著名政论家、文学家。大家对他的名篇《过秦论》比较熟悉,此文文风朴实,议论酣畅。后世对他的作品评价也是很高的,因此与屈原一起被后人称为‘’屈贾‘’。才华横溢的贾谊一生命运多舛,郁郁而不得志,英年早逝,去世时只有33岁。

贾谊少年成名,河南郡守吴公把他招到自己的门下,在贾谊的协助下,吴公治理河南的政绩斐然。因此得到汉文帝的提拔,贾谊在吴公的举荐下,被汉文帝授以博士之职,时年21岁,贾谊表现优异,不到一年又升迁为太中大夫。

贾谊对汉文帝提出礼制改革,上《论定制度兴礼乐疏》,此建议没有被刚刚登基的汉文帝接受。后贾谊又上《论积贮疏》,被汉文帝采纳。贾谊出色的表现,让汉文帝非常欣赏,汉文帝想重用贾谊,但他的这个想法因周勃、灌婴等老臣的反对而搁浅,此后贾谊也被汉文帝冷落。

公元前176年,贾谊被外放到长沙,授为长沙王太傅。年轻气盛的贾谊在湘江边,写下了《吊屈原赋》,以此表达自己的愤懑之情。并向汉文帝上疏《阶级》,建议汉文帝以礼对待下臣。汉文帝冷落贾谊,贾谊却不忘自己的志向。

贾谊在长沙呆了3年后,汉文帝又想起了贾谊,于是又把他调到京城,让贾谊做了他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虽不算重用,不过离京城很近,汉文帝也算是把他留在了身边。在陪伴梁怀王的这段日子里,贾谊矢志不渝,多次上蔬提建议,大多没有被汉文帝采纳。公元前169 年,贾谊陪梁怀王入朝晋见,没想到梁怀王刘揖竟然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虽说梁怀王摔死,贾谊并没有直接责任,但他自感身为太傅,没有尽到责任,不愿原谅自己,因此精神抑郁,次年便追随梁怀王而去了。

贾谊短暂的一生,虽说在政治上不得志,但他却为中华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是骚体赋的代表作家,是汉代骚体赋的开山鼻祖。在西汉政论散文领域,堪称西汉时期的翘首。刘勰在《文心雕龙·奏启》称赞贾谊的政论文章为:“理既切至,辞亦通畅,可谓识大体矣‘’。

贾谊正是因为自己的才华出众,才引起太多人的关注,也会成为了时代的焦点。锋芒毕露的后果就是处处受挫。有能力没人欣赏,就好比表演再精彩没有观众捧场一样。在封建社会,有才不一定能够发挥,这就是时代的悲哀。年轻有才,往往被老夫子们看成是华而不实。所以就算贾谊遇到的是像汉文帝这样的明君,也只能坐冷板凳。

为何汉文帝不采用贾谊提出的类似“推恩令”的削藩策略

汉文帝是从边陲代王的身份而意外登上皇位;

他是很有谋略才干的明君,在当时的世态中,

还得依靠各诸侯王来稳固皇位,所以不能骤然而削藩,釆取安民重农桑增强国,所以历史上有了文景之治,直到武帝时才敢削藩痛击匈奴的国势;所以他不采用贾谊的削藩政策,是他的明智之举;拙见。谢谢邀请。

汉文帝为什么十分欣赏贾谊

简单地说,贾谊大名显于君王求才之际,有与汉文帝价值观一致,王佐之才,有报君之忠,无权位私心。

春雨贵如油,好雨下在皇帝心田

陈平、周勃、灌婴等功臣与齐王兄弟三人诛灭诸吕,皇位空缺。功臣为私心迎立代王刘恒入京称帝。刘恒听从宋昌的建议仅带七人赴虎穴探险。刘恒继位之后,如走钢丝一样平衡在诸侯王和功臣之间。刘恒是位有雄心的皇帝,继位之后,从地方选拔能力。河南郡守吴公因为治理地方有功,进入朝廷。吴公趁机向汉文帝举荐贾谊。汉文帝即刻召见。一见面才发现,贾谊是少年才子,年龄与汉文帝相当,知识渊博。汉文帝任命贾谊做顾问。

贾谊一上来就给文帝提供建议,以宽仁之政治天下。提出善待乡老,减税赋,取笑诽谤朝廷罪等一系列措施。这些策略正合汉文帝的执政理念。功臣迎立代王为帝,在去京城前代王府中的大臣都担心中功臣的阴谋不让刘恒前去,只有宋昌分析天下局势,认为可以大胆前去,就曾经提到过一条:

汉兴,除秦苛政,约法令,施德惠,人人自安,难动摇

文帝很清楚,实行仁政,是他立足于暗流涌动的朝局的重要一条,而且各方的阻力最小。所以,贾谊提出这些政策的时候,文帝不知道有多高兴呢。贾谊不但提了好的建议,而且,前面的建议都说到文帝的心眼儿里了,而且可实施性都很强。

贾谊王佐之才,只有忠君之心,无权位之心

汉朝初期,虽然对秦法有选择实施,但是大部分都继承过来了,还是有些严苛。贾谊的建议,正是形成数千年的帝制思路---外儒内法,王霸之道杂之。贾谊提的建议都是立足长远,基于国家大政方针的事,不是一时之功。

而且,贾谊不避权贵,建议控制功侯的权力,并建议不在朝廷任职的功侯到自己的封地以减轻京城的物资供应和治安压力。也不避私人关系,上书该变正朔,历法---当时流行的一种思想,按金木水火土生克演绎理论每个朝代都有自己代表的五行标志,如周为火德,秦为水德--汉朝初年因承秦制,所以依然以水德为自己的标志,而这一套制度是贾谊的老师制定的。贾谊认为,汉朝应该是土德。

为施行遣送功侯,文帝甚至把周勃免职,让他带头到封地居住,后因为匈奴入侵,没有完全执行。改正朔也因为时机不成熟而没有立刻执行。甚至,因为大量功臣的反对,文帝被迫把贾谊放到地方任用。

贾谊被派往长沙,虽然内心惆怅,但是仍然继续上书,提出治安策,其中重要一项就是‘众建诸侯’--让诸侯王的所有儿子都能继承土地而不是仅长子继承,实际上就是削番。虽然汉文帝没有立即实施削番,但是,众建诸侯,汉文帝已经听进去了,并开始不动声色的实施。

后来贾谊被文帝任命辅佐文帝最喜欢的儿子--梁王刘揖。结果刘揖骑马时受伤死亡。贾谊认为自己没有尽到照顾刘揖的责任伤心欲绝。但是他却明白了文帝不削番的良苦用心,并提议将梁王的地盘封给刘武,梁地富庶而且地处战略要冲,刘武与太子为同母的兄弟,让刘武成为朝廷的重要屏障。果然,在景帝即位后,吴王等反叛,梁王在平叛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看看,贾谊在这些建议的时候,可曾有半点私心?以如此大才,如此忠心,任何一个有作为的皇帝怎能不爱惜?

引用毛主席的诗词看看对贾谊才华的评价也很高:

七律·咏贾谊

毛泽东

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

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

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

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汨罗步尘埃。

如果贾谊、韩愈、欧阳修、苏轼等还活着,不申请能入作家协会吗

我认为不管是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愿,即是愿意不愿意。这是第一。第二,要看人家吸收不吸收你。古文豪如果还在世的话,他们的声名已经影响深远,我相信多数出版社都会喜欢出版他们的书的。如果属于违法的话,那就必须提议改革。我的意见是,文艺复兴以及文艺作品,不是几个作家协会会员才能写的。如果是这样,不是霸道一点吗?我不抄其业,也不十分清楚。请问一问作家协会吧!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