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生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贾生》古诗赏析_贾谊_鬼神_文帝

本文目录

  • 贾生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贾生》古诗赏析
  • 李商隐《贾生》全文及赏析
  • 李商隐《贾生》
  • 《贾生》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联系诗歌加以分析.
  • 李商隐《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 李商隐咏史诗贾生抒发了什么情感
  • 贾生李商隐诗歌主旨句所要表达的意思是
  • 李商隐《贾生》赏析

贾生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贾生》抒发了诗人在对贾谊怀才不遇的同情中,寄寓作者自己在政治上备受排挤、壮志难酬的感伤。

出自:唐·李商隐《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译文:汉文帝求贤,宣示召见被贬臣子。贾谊才能,确实高明无人能及。只是空谈半夜,令人扼腕叹息。文帝尽问鬼神之事,只字不提国事民生。

贾生:指贾谊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了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

宣室:汉代长安城中未央宫前殿的正室。逐臣:被放逐之臣,指贾谊曾被贬谪。

苍生:百姓。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写作年代,有两种说法。其一为冯浩在《玉溪生诗集笺注》中所言,“此盖至昭州修祀事,故以借慨”,意谓此诗为李商隐在大中二年(848年)正月受桂州刺史郑亚之命,赴昭州任郡守时所作。因李商隐时为一郡之长,故须主奉祭祀大事,于是借题发挥,创作了本诗。

另一说为杨柳提出,认为此诗当于大中二年三、四月间李商隐离开桂林北上后滞留荆巴时期所作。(见《李商隐评传》)。

这首诗的作者李商隐生活在唐王朝日趋衰败的晚唐时期,他对皇帝昏庸、宦官当权与藩镇跋扈深为不满。而且李商隐被卷入了牛李党争,屡受排挤,怀才不遇。

于是借吊贾谊来抒发自己的感慨,通过讽刺汉文帝虽能求贤却又不知贤的行为,反映了晚唐的社会现实——即晚唐帝王也像文帝一般,表似开明,实则昏聩无能。

《贾生》古诗赏析

【作品介绍】

《贾生》的作者是李商隐,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40卷第149首。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

【原文】

贾生

作者:唐·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注释】

①贾生:贾谊,西汉著名的政论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

②宣室:汉未央宫前殿的正室。逐臣:被贬之臣。贾谊被贬后,汉文帝曾将他召还,问事于宣室。

③逐臣:被放逐之臣,指贾谊曾被贬谪。

④才调:才气。

⑤可怜:可惜,可叹。苍生:百姓。问鬼神: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文帝接见贾谊,“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

⑥虚:空自,徒然。

⑦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

【翻译】

汉文帝为了求贤曾在未央宫前的正室里召见被逐之臣,

论那贾谊的才华和格调确实是十分脱俗超群。

可惜的是虽然谈到三更半夜,

竟是白白的向前移席,

因为他问的并不是天下百姓,而是鬼神。

【赏析】

这首诗是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

贾谊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作者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史记。屈贾列传》载: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刚举行过祭祀,接受神的福佑),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这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盛事。但诗人却独具只眼,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之事,翻出了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诗的议论。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前幅纯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首句特标“求”、“访”(咨询),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所谓求贤若渴,虚怀若谷。“求贤”而至“访逐臣”,更可见其网罗贤才已达到“野无遗贤”的程度。次句隐括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之词。“才调”,兼包才能风调,与“更无伦”的赞叹配合,令人宛见贾生少年才俊、议论风发、华采照人的精神风貌,诗的形象感和咏叹的情调也就自然地显示出来。这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推服器重。如果不看下文,几乎会误认为这是一篇圣主求贤颂。其实,这正是作者故弄狡狯之处。

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承,即所谓“夜半前席”,把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维妙维肖,使历史陈迹变成了充满生活气息、鲜明可触的画面。这种善于选取典型细节,善于“从小物寄慨”的艺术手段,正是李商隐咏史诗的绝招。通过这个生动的细节的渲染,才把由“求”而“访”而赞的那架“重贤”的云梯升到了最高处;而“转”,也就在这戏剧高潮中同时开始。不过,它并不露筋突骨,硬转逆折,而是用咏叹之笔轻轻拨转——在“夜半虚前席”前加上可怜两字。可怜,即可惜。不用感情色彩强烈的“可悲”、“可叹”一类词语,只说“可怜”,一方面是为末句——一篇之警策预留地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这里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比剑拔弩张的“可悲”、“可叹”更为含蕴,更耐人寻味。仿佛给文帝留有余地,其实却隐含着冷隽的嘲讽,可谓似轻而实重。“虚”者,空自、徒然之谓。虽只轻轻一点,却使读者对文帝“夜半前席”的重贤姿态从根本上产生了怀疑,可谓举重而若轻。如此推重贤者,何以竟然成“虚”?诗人引而不发,给读者留下了悬念,诗也就显出跌宕波折的情致,而不是一泻无余。这一句承转交错的艺术处理,精炼,自然,和谐,浑然无迹。

末句方引满而发,紧承“可怜”与“虚”,射出直中鹄的的一箭——不问苍生问鬼神。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诗人仍只点破而不说尽——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有的结论。辞锋极犀利,讽刺极辛辣,感概极深沉,却又极抑扬吞吐之妙。由于前几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第三句又盘马弯弓,引而不发,末句由强烈对照而形成的贬抑便显得特别有力。这正是通常所谓的“抬得高,摔得重”(也就是反跌手法)。整首诗在正反、扬抑、轻重、隐显、承转等方面的艺术处理上,都蕴含着艺术的辩证法,而其新警含蕴、唱叹有情的艺术风格也就通过这一系列成功的艺术处理,逐步显示出来。

点破而不说尽,有论而无断,并非由于内容贫弱而故弄玄虚,而是由于含蕴丰富,片言不足以尽意。诗有讽有慨,寓慨于讽,旨意并不单纯。从讽的方面看,表面上似刺文帝,实际上诗人的主要用意并不在此。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不任贤才,诗人矛头所指,显然是当时现实中那些“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封建统治者。在寓讽时主的同时,诗中又寓有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诗人夙怀“欲回天地”的壮志,但偏遭衰世,沉沦下僚,诗中每发“贾生年少虚垂涕”、“贾生兼事鬼”之慨。这首诗中的贾谊,正有诗人自己的影子。概而言之,讽汉文实刺唐帝,怜贾生实亦自悯。

【作者介绍】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祖辈迁至荥阳(今河南郑州)。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据《新唐书》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溪生诗》三卷,《赋》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佚。

李商隐《贾生》全文及赏析

  《贾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诗中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则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此诗寓慨于讽,深刻而具有力度,在对贾谊怀才不遇的同情中,寄寓作者自己在政治上备受排挤、壮志难酬的感伤。

  《贾生》

  作者: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注解】:

  1、宣室:汉未央宫前正室;

  2、逐臣:指贾谊曾被贬谪。

  3、才调:才气。

  【韵译】:

  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

  贾谊的才华和格调更是无可比伦。

  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近他,

  可惜他不垂询民生却是穷究鬼神。

  【评析】:

  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选取汉

  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

  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诗寓慨于

  讽,讽刺效果颇好。


李商隐《贾生》全文及赏析

李商隐《贾生》

  借贾谊来抒发自己的感慨,通过讽刺汉文帝虽能求贤却又不知贤的行为,反映了晚唐的社会现实——即晚唐帝王也像文帝一般,表似开明,实则昏聩无能。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了李商隐的《贾生》,欢迎阅读。

  原文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译文

  汉文帝求贤,宣示召见被贬臣子。贾谊才能,确实高明无人能及。

  只是空谈半夜,令人扼腕叹息。文帝尽问鬼神之事,只字不提国事民生。

  注释

  1.贾生:指贾谊(前200—前168),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了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

  2.宣室:汉代长安城中未央宫前殿的正室。逐臣:被放逐之臣,指贾谊曾被贬谪。

  3.才调:才华气质。

  4.可怜:可惜,可叹。虚:徒然,空自。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

  5.苍生:百姓。问鬼神: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汉文帝接见贾谊,“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

  赏析

  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

  此诗是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

  贾谊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作者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史记。屈贾列传》载: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刚举行过祭祀,接受神的福佑),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这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盛事。但诗人却独具只眼,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之事,翻出了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诗的议论。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前幅纯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首句特标“求”、“访”(咨询),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所谓求贤若渴,虚怀若谷。“求贤”而至“访逐臣”,更可见其网罗贤才已达到“野无遗贤”的程度。次句隐括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之词。“才调”,兼包才能风调,与“更无伦”的赞叹配合,令人宛见贾生少年才俊、议论风发、华采照人的精神风貌,诗的形象感和咏叹的情调也就自然地显示出来。这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推服器重。如果不看下文,几乎会误认为这是一篇圣主求贤颂。其实,这正是作者故弄狡狯之处。

  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承,即所谓“夜半前席”,把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维妙维肖,使历史陈迹变成了充满生活气息、鲜明可触的画面。这种善于选取典型细节,善于“从小物寄慨”的艺术手段,正是李商隐咏史诗的`绝招。通过这个生动的细节的渲染,才把由“求”而“访”而赞的那架“重贤”的云梯升到了最高处;而“转”,也就在这戏剧高潮中同时开始。不过,它并不露筋突骨,硬转逆折,而是用咏叹之笔轻轻拨转——在“夜半虚前席”前加上可怜两字。可怜,即可惜。不用感情色彩强烈的“可悲”、“可叹”一类词语,只说“可怜”,一方面是为末句——一篇之警策预留地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这里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比剑拔弩张的“可悲”、“可叹”更为含蕴,更耐人寻味。仿佛给文帝留有余地,其实却隐含着冷隽的嘲讽,可谓似轻而实重。“虚”者,空自、徒然之谓。虽只轻轻一点,却使读者对文帝“夜半前席”的重贤姿态从根本上产生了怀疑,可谓举重而若轻。如此推重贤者,何以竟然成“虚”?诗人引而不发,给读者留下了悬念,诗也就显出跌宕波折的情致,而不是一泻无余。这一句承转交错的艺术处理,精炼,自然,和谐,浑然无迹。

  末句方引满而发,紧承“可怜”与“虚”,射出直中鹄的的一箭——不问苍生问鬼神。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诗人仍只点破而不说尽——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有的结论。辞锋极犀利,讽刺极辛辣,感概极深沉,却又极抑扬吞吐之妙。由于前几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第三句又盘马弯弓,引而不发,末句由强烈对照而形成的贬抑便显得特别有力。这正是通常所谓的“抬得高,摔得重”(也就是反跌手法)。整首诗在正反、扬抑、轻重、隐显、承转等方面的艺术处理上,都蕴含着艺术的辩证法,而其新警含蕴、唱叹有情的艺术风格也就通过这一系列成功的艺术处理,逐步显示出来。

  点破而不说尽,有论而无断,并非由于内容贫弱而故弄玄虚,而是由于含蕴丰富,片言不足以尽意。诗有讽有慨,寓慨于讽,旨意并不单纯。从讽的方面看,表面上似刺文帝,实际上诗人的主要用意并不在此。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不任贤才,诗人矛头所指,显然是当时现实中那些“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封建统治者。在寓讽时主的同时,诗中又寓有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诗人夙怀“欲回天地”的壮志,但偏遭衰世,沉沦下僚,诗中每发“贾生年少虚垂涕”、“贾生兼事鬼”之慨。这首诗中的贾谊,正有诗人自己的影子。概而言之,讽汉文实刺唐帝,怜贾生实亦自悯。


《贾生》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联系诗歌加以分析.

《贾生》这首诗采用了“欲抑先扬”(或“先扬后抑”)的手法。

先写汉文帝求贤若渴,调回贾谊,虔诚求教,后笔锋一转,点出汉文帝垂询的内容。诗由赞叹化为慨叹,由歌颂化为讽刺,表达了诗人对汉文帝的讽刺,对贾生的同情。

原文:

贾生

李商隐 〔唐代〕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译文:

汉文帝求贤在未央宫前殿召见被贬的臣子,贾谊才气纵横无与伦比。

可惜文帝半夜移膝靠近贾谊听讲,不问百姓生机只问起鬼神之事。

作品介绍:

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

这首诗中的贾谊,正有诗人自己的影子。概而言之,讽汉文实刺唐帝,怜贾生实亦自悯。

李商隐《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首先,李商隐的这首诗是为了表达自身在晚唐昏暗的朝廷官场环境下怀才不遇的心境。

其次,《贾生》是李商隐用来借古讽今的诗作。西汉初年的贾谊虽然曾一度被贬谪外放,却并没有不受重用。相反,汉文帝对贾谊的观点非常重视,甚至拜其为自己儿子的老师。宣室谈话,是二次召贾谊入朝时的会见,只因宣室中的祭品还在,二人的话题才转移到了鬼神方面去了。

  作为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贾谊其代表作有《过秦论》、《治安策》和《论积贮疏》等,风格朴实峻拔、议论酣畅,被后世誉为“西汉鸿文”。

  据《汉书·贾谊传》记载,汉文帝刘恒执政初期,就因听闻贾谊从小就有“洛阳神童”的名号,故而特意召其入朝担任博士,而当时贾谊才二十余岁。当时的博士,多为年老时多的学者,主要用来执掌天下典籍和文献,以备皇帝随时咨询。换言之,类似于后世的参谋部或者智库的角色。

  相较于其他博士,贾谊可谓是英气逼人、少年得志。每当文帝与诸位博士进行策论之时,其他老博士欲语不能之际,贾谊总能提出独到的见解,他也因此深受文帝的宠信。入朝不足一年,贾谊就被破格提拔成为太中大夫,俸禄千石。

  面对汉文帝求贤若渴般的询问,贾谊向其抛出了一系列策论,并明确提出了居安思危、革除弊政的建议。在《过秦论》中,贾谊明确引述秦朝二世而亡的故事,向文帝讲述‘前车覆,后车鉴’的道理。“看到前面的车子倒下了,后面的车子就应当引以为戒”,这便是成语“前车之鉴”的由来。

  然而,自古以来改革变法多为不易。任何一个时代的改革者,都会面临巨大的阻力。抱残守缺的既得利益者,是无法在短时间内清理干净的。比如战国时期,楚国吴起变法就曾因时间急促、政策过于激进而夭折;相比之下,秦国商鞅变法则在汲取了魏国李悝变法经验、承袭了秦献公新政的基础上得以长久推行,并“奋六世之余烈”,到了秦始皇时期才算基本完成。

  贾谊入朝后不久,便向汉文帝提出了“兴礼乐、改正朔、易服色”等一系列改革建议,并明确提出了包括削弱藩王和列侯、收拢天下财权的主张。可是问题在于,当时汉文帝才刚刚在宗室和功勋元老们的支持下清理了吕氏势力,权势尚未稳固,贾谊的建议不仅阻力甚大,反而不符合汉初修生养息的国策。

  当然,汉文帝绝非庸主,他非常清楚贾谊在削藩、削弱功勋集团、增加中央财政等主张对于巩固皇权是多么的重要。文帝二年,皇帝依据贾谊《论积贮疏》中的建议,加强了重农轻商的政策,促进了天下农耕的繁荣。不久,文帝又依照贾谊的献策,迫使功勋元老集团的列侯们陆续离京,前往自己的封地,削弱了元老派对朝局的影响力。基于此,文帝决定再度提拔贾谊,准备任命他为公卿,这遭到了元老朝臣们的强烈反对。

  以周勃、灌婴、张相如、冯敬等人为代表的元老们,诬蔑贾谊独断专权、破坏国家祖制,强烈反对汉文帝的这项任命。 除此之外,因贾谊经常对文帝身边的宠臣邓通鄙夷和讥讽,招致后者的忌恨,于是也在文帝面前煽风点火、诋毁贾谊。看到阻力甚大,文帝便放弃了对贾谊的任命,转而将其外放到南方楚地的长沙国去了。长沙国是汉高祖刘邦留存下来的唯一一个异姓诸侯国,第一任开国君主是汉朝开国功臣吴芮。

  贾谊受命前往楚地担任太傅之时,长沙国已经是第五任君主吴著时期了。或许在汉文帝眼中,将贾谊外放既可以锻炼这位年轻人的施政手腕,又能够将其暂时摘除中枢权力的漩涡之中。不过,贾谊显然并未领悟汉文帝的良苦用心,长途跋涉、远离家乡的经历,促使其充满了挫败感和悲观情节。身在楚地的文人,不可避免地想到了离世尚不足百年的屈原。当年,屈原亦是力主楚国革新,却遭佞臣权贵的谗毁而被楚怀王贬谪出京的。为此,贾谊在途经湘江之时还特意写下了千古流传的《吊屈原赋》,借以抒发心中怀才不遇的愤慨。

  按理说,贾谊身在长沙国之后,应该反思自身,改变自己政治手段过于刚硬、主张过于激进的缺点,吸取当年屈原失败的前车之鉴。但是年轻气盛的贾谊,实在难以改变自身的性情,并在外放长沙的第三年向文帝上了著名的《谏铸钱疏》,并在里面明确指出宠臣邓通和吴王刘濞自铸铜钱势必引发经济动荡、天下大乱。可是问题在于,吴国坐拥汉朝上好的铜矿资源、自成体系,朝廷难以长臂管辖。邓通身为宠臣,其私自铸造铜钱的背后,本就是朝廷对抗藩王的暗棋,同样也无法废黜。所以,贾谊的这次上奏不仅未能起到效果,反而加深了邓通对他的憎恨。

  不过,恰在贾谊担任长沙王吴著的太傅之时,朝中的功勋元老集团却接连遭受重创。原来曾压制过贾谊的灌婴已死,周勃也在冤案被赦之后不问政事了。很快,汉文帝就将贾谊从楚地召回,二人在未央宫祭神的宣室相谈甚久。需要指出的是,晚唐诗人李商隐曾有诗作《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然而事实上,汉文帝绝非故意冷落贾谊,只是双方谈话太过于投机,后来话题又从祭祀拓展至鬼神了而已。

  当然,汉文帝既不是晚唐皇帝,也不是楚怀王。作为“文景之治”的开创作,他非常清楚人才治国的重要性和贾谊的才干。为了能够将改革措施长久落实,文帝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他在贾谊二次入朝之后,“拜贾谊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刘揖是文帝的少子,自幼喜好读书,可以说是汉文帝诸子中寄予希望最大的一个。在汉文帝看来,贾谊关于巩固朝政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不宜过于急迫。文帝吸取了秦朝的前车之鉴,最终做出了让贾谊对自己的继承人言传身教的决定。

  凭借多年外放的见闻,以及对时局的潜心研究,他一方面依据异姓王和同姓王接连造反的教训提出了削藩的必然性;另一方面也指出了和亲政策绝非长久之计,在匈奴问题上必须保持居安思危的态度;最后,他一直对商人经济力量膨胀的警惕,极力主张收拢铸币权回归中央,并推行重农轻商政策。

  然而遗憾的是,在贾谊担任梁怀王太傅之职的第四年,梁怀王在朝见文帝的途中不幸坠马而亡。此事对贾谊的打击极大,这不仅仅意味着其身为师长和监护人的严重失职,更是影响了自己和汉文帝宏大改革计划的实施推动。此后,虽然贾谊依然尽心尽力地替汉文帝出谋划策,并制定了预防吴楚藩王叛乱的策略,但最终心力憔悴、丧失了对人生的信心。去世之时,年仅33岁。

  后来汉景帝、汉武帝时期,朝廷频频对地方藩王做出削藩试探,并在平定了吴楚七国之乱以后,又以“推恩令”的方式加速了藩国的瓦解。至于功勋元老集团,则以名将周亚夫的冤死而烟消云散。那位颇受文帝喜爱的佞臣邓通,更是被景帝以过境采矿的罪名,罢了官、没收其全部财产,最后饿死于雅安。而当藩王、元老集团和商人势力相继剪除以后,汉朝开始在武帝的统御下抛弃了对匈奴的和亲政策,掀起了一场席卷整个东亚大陆的战略大反击。

  贾谊宛若文帝时期上的一颗流星,却因此照亮了西汉帝国的霸业!

李商隐咏史诗贾生抒发了什么情感

  咏史诗向来是李商隐诗词中常见的题材,比较出名的有《贾生》,那么李商隐咏史诗贾生抒发了什么情感?下面是我为你 收集 整理的李商隐贾生翻译及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李商隐贾生翻译及赏析
  《贾生》是李商隐的一首托古讽今的咏史诗,他假借贾谊的境遇,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感慨。他没有从个人的得失上来着手描写,而是点出了统治者对于人才的忽视、浪费,没能使人尽其才,在 政治 上为朝廷效力。

  这首诗选用的是刘恒接见贾谊后,两人于半夜彻谈的场面。写出了汉文帝不能识贤才,并且揭露了当时唐代皇帝谋求长生不老、不问民生与政事的荒诞行为。这首诗在讽刺中寄托了自己的感慨,深沉有力,通过对于贾谊不幸遭遇的同情来抒发自己在官场上沉沦失意的苦闷、忧愁。

  李商隐在这首诗中写出了汉文帝广求贤才,宣见被贬职的官员。然而贾谊的高明才干,的确是没有谁能够企及的。然而君臣二人却不过仅仅空谈半夜,实在是让人无比的感叹与惋惜。汉文帝只专心于 鬼神 之事以谋求长命百岁,丝毫不关心国家大事与百姓生活。

  李商隐在创作这首诗歌时,正是原本强盛的唐王朝一步步逐渐走向衰落的年代,他对皇帝昏庸无道、宦官掌权的现象十分不满与愤恨。此外,当时的李商隐刚好被卷入牛李两党斗争的漩涡之中,因此他左右为难、两边不是人,被挤压在夹缝中饱受排挤,屡遭屈辱,因此他通过对于贾谊徒有一身才能却没有机会施展的遭遇来自喻。通过讽刺汉文帝只知求贤却不识贤的举动来反映当时的唐朝现象,皇帝看似开明其实也是昏庸至极。
  李商隐咏史赏析
  咏史诗向来是李商隐诗词中常见的题材,而这首《咏史》就是李商隐直接以此为题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咏古怀今,他回顾过去的朝代,从中得到 经验 教训,表述了他对于当今统治的 意见 与政治倾向,反映了强烈的爱国情怀。

  该诗的首联是诗人对于以往的 反思 ,认为勤俭节约能够使国富民强,而奢侈腐败只会导致国家的衰败灭亡,提出了他认为 决定 政治成败的关键原因。而颔联则是指出了他认为一个王朝的兴衰,除上文提出的要点以外,还有更加本质、复杂的缘由所在。到了颈联又再推进一步,诗人认为比勤俭节约更加重要的是一个国家的运气与实力,然而这一句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而尾联是诗人表现出了对于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

  全诗大意在于,反思自古以来的 历史 ,我们可以发现所有贤明的国家,都是因为节勤俭而兴盛,衰落则都是因为奢侈。究竟是为什么非要用琥珀当枕头,又为何难道只有镶满珠宝的才是能坐的好车。渴望远行却从来没有看到过千里之马,想要拔动蜀山之蛇却势单力薄不够能力。有几个人真正听到过舜帝弹着琴唱着南风歌,只有身处君王的陵墓对着翠羽流泪哭泣的份。

  李商隐在创作这首诗歌时,唐文宗刚刚去世,据悉唐文宗在位时期深知先帝们的腐败统治,因此他致力于改革,只可惜政权受制于宦官,难以施行最终无力回天。然而李商隐写此诗,一方面旨在惋惜悼念唐文宗,一方面担忧唐王朝,于是悲伤痛哭。
  李商隐的蝉讲了什么
  咏蝉有三绝,其中之一李商隐的《蝉》是诗人托物言情的一首五律,这首诗起初通过描述蝉的境况,中间转而跳跃到对于自身境遇的叙述,直抒胸臆,字里行间浓烈的情感溢于言表,在诗文的最后又 自然 地回述到蝉的身上,与开头相呼应,言意通畅。

  李商隐的诗文多言情,他的这首《蝉》诗以蝉开头,以蝉结束,章法紧凑,中间又加入对于自身的描述,做到了对蝉的形象刻画以及对于诗人自己内心情感的婉转表述,做到了二者之间的融合统一,李商隐借蝉高洁的个性来彰显自己的品格,堪称托物言志的绝佳之作。

  这首《蝉》诗的主要意思是,你正是因为停留在高高的树枝上栖息才会使自己难以填饱肚子,你用悲伤的孤鸣来传达愁意只不过是白费力气因为根本没有人会来理会。夜里的五更过后寥寥的声响已经如同消失了一般,然而树木整片的苍绿始终如故依然无动于衷。我在官场中的职位如此底下,就像是随波逐流,飘飘荡荡的桃梗,而家园中丛生的杂草因为长期的肆意疯长已经变得齐平一致了。劳烦了你的鸣声能够时刻提醒我保持警醒,我的家中贫穷得早已如同清水一般。

  然而此诗创作时,正好是诗人李商隐因为两次于秘书省为官,却始终难得得志,生活境况一日不如一日,因此郁郁寡欢。这首《蝉》表达的就是诗人虽然仕途不顺却依然坚守自己清高的品性。
猜你喜欢:

1. 贾生原文及翻译赏析

2. 贾生 李商隐

贾生李商隐诗歌主旨句所要表达的意思是

李商隐的《贾生》这首诗歌的主旨句是“不问苍生问鬼神”,所要表达的意思是:汉文帝在宣室召见贾谊,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

《贾生》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

诗人仍只点破而不说尽──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有的结论。辞锋极犀利,讽刺极辛辣,感概极深沉,却又极抑扬吞吐之妙。

李商隐《贾生》赏析

《贾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此诗是一首咏叹贾谊故事的七言绝句,但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

【原文】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注解】

1、宣室:汉未央宫前正室;

2、逐臣:指贾谊曾被贬谪。

3、才调:才气。

【译文】

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贾谊的才华和格调更是无可比伦。

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近他,可惜他不垂询民生却是穷究鬼神。

【创作背景】

关于本诗的写作年代,有两种说法。其一为冯浩在《玉溪生诗集笺注》中所言,“此盖至昭州修祀事,故以借慨”,意谓此诗为李商隐在大中二年(848年)正月受桂州刺史郑亚之命,赴昭州任郡守时所作。因李商隐时为一郡之长,故须主奉祭祀大事,于是借题发挥,创作了本诗。另一说为杨柳提出,认为此诗当于大中二年三、四月间李商隐离开桂林北上后滞留荆巴时期所作。(见《李商隐评传》)

这首诗的作者李商隐生活在唐王朝日趋衰败的晚唐时期,他对皇帝昏庸、宦官当权与藩镇跋扈深为不满。而且李商隐被卷入了牛李党争,屡受排挤,怀才不遇。于是他借吊贾谊来抒发自己的感慨,通过讽刺汉文帝虽能求贤却又不知贤的行为,反映了晚唐的社会现实——即晚唐帝王也像文帝一般,表似开明,实则昏聩无能。

【赏析】

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