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人生中最没用的东西是什么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意思真的只是现在的“学习了而且时常复习不也感到高兴吗”的意思吗
- 古诗词中你认为最豪放的一句是什么
- 庄子思想对于现实人生的意义有哪些
人生中最没用的东西是什么
1、没有行动的决心。
2、虚伪的面子观点。
3、大过能力的脾气。
4、无意义的悔恨。
5、心血来潮的雄心壮志。
6、高高在上的自尊心。
7、不能兑现的诺言。
8、杞人忧天的恐惧。
9、不敢说出口的暗恋。
10、分手后的悔恨,不爱后的关怀。
11、拿不起、放不下的满腹抱怨。
12、没有实力的尊严。
13、捕风捉影的焦虑。
14、莫名其妙的优越感。
15、没有能力的愤怒。
16、盲目跟随崇拜。
17、向不关心你的人诉苦。
18、对不喜欢自己的人讨好。
19、毫无心计的掏心掏肺。
20、总活在童话故事里。
21、和三观不一致的人的争执。
22、没有自知之明的怨天尤人。
23、成功前的自夸和失败后的借口。
24、单方面感动自己浪漫。
25、低情商的善良。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意思真的只是现在的“学习了而且时常复习不也感到高兴吗”的意思吗
题主好,你的问题非常有价值,“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孔子的这句话,通常被解释为“学习并不断复习,不也是很快乐的事吗?”这样的解释没有阐明这一章句的精神实质,而且曲解了孔子的意思。就“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章句,野狐来做一个全面细致的解释。
一“学”、“习”的古今意义的差别
词是语言中最具有革命性的要素,它的意思会随时代变化,会出现义项的强化、弱化、转化等现象。“学”古今都有学习的义项,但古人讲“学”主要是指学习别人的正确认识与积极经验,虽然也不排斥书本知识的学习,但更主要的是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朱熹在《四书集解》中就把这个“学”字解释为“效仿”,这大概与古人传授知识以言传身教为主有关。从“处处留心皆学问”,“世事洞明皆学问”这些古语中,也可以看到,古人讲“学”主要是指“做人”、“处事”。现在讲“学”,主要是指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习”现在常用意义是“复习”、“练习”。习字上面是一个羽毛的羽,下面是一个日字,在六书里属于会意字,本意指“鸟多次拍着翅膀学飞翔”,强调的是“多次”、“反复”。《礼记 月令》就有“六月,鹰乃习之。”就是说六月时节,雏鹰开始练习飞翔了,小鹰不断拍打翅膀,反复练习。
“时”有“时间”、“按时”、“定时”、“经常”等义项,“经常”这一义项在现在语言习惯中也远没古代语言中应用的广泛。“时”与“习”在这里强调的是对所学的做人处事的道理“反复”、“多次”、“经常”去实践应用。
二“学而时习之”章句的真实意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通常被理解和翻译为“学习并按一定的时间复习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从情理上讲,这个理解与翻译是不通的。学生或做过学生的人大都深有体会:学习并不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大多数人并不是发自内心的爱学习。如果这样理解翻译这句话,这一章句中的“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与“学而时习之”之间不但缺乏语言上的逻辑联系,更不是一个统一的思想。同时,这样的一句话放在《论语》的首篇首章叫人很费解,似乎《论语》的编排是无序而杂乱的罗列一些章句。
《论语》虽为语录体著作,但它的篇次与章句在编排上是有一定的思想贯穿其中的。古今许多学者对这个问题都有研究,台湾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就指出:第一篇《学而》讲求学的宗旨;第二篇《为政》讲为学的外用;第三篇《八佾》讲把个人的内圣为学,外用为政综合起来的文化精神。
“学而时习之”章句被放在《论语》的首篇首章中,是因为这句话体现了孔子教育的主导思想:为学的宗旨是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从这一认识出发,“学而时习之”章句应该理解为: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在自己的生活中不断去应用实践这些道理,通过不断体会、认识这些道理使自己有所提高,同时自己也会因为不断进步而内心高兴;知已难得,有志同道合的人登门与自己切磋论道,共求进步与提高,这更是令人高兴的事;即使没有人认识、了解自己,自己也会不断追求自我完善,不怨天不尤人,不是更能显示出君子的风范吗?这样理解,这一章句中的三句话不但在语言上有着逻辑关系,在思想上更是一个统一体。
三《论语》其他章句中的“学”
“学而时习之”中的“学”主要是指“做人”,这在《论语》别的章句中可以得到印证。“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为学的真谛就是做人。“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先学好做人,再学习书本知识,做人的教育远远高于书本知识的传授。当齐哀公问孔子弟子中谁最好学时,孔子回答说:“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而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雍也》)“不迁怒”,“不贰过”是做人的修养,孔子以此说颜回好学,可见孔子的为学主要是指“做人”。
四 此章句被曲解的原因
孔子第一个把道德教育(做人的教育)摆在教育的首要位置,并在他的教育实践中将其贯彻始终,这一点对后世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封建社会的士大夫,知识分子重视人格与自我修养、自我完善与此有着直接的关系。在中国传统教育中,特别强调立德树人,把道德教育一直摆在了首位。
现在对“学而时习之”章句的错误理解与不当译注,其原因有三个方面:首先是没有注意古今词义的变化,特别是把“学”狭隘的理解为“书本知识的学习”。其次把“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理解为对书本知识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这里面体现了教师、家长对学生的一个良好愿望,而这个愿望是有悖情理与客观事实的。再次,反映了现行教育中道德教育(做人的教育)没有被真正充分重视,而这方面的不足所产生的问题已越来越多的暴露出来了。
结束语
对孔子这句话的理解正确与否并非至关重要,而教育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则不能不充分重视,许可馨事件绝非偶然,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中国教育必须认真面对积极面对的一个严肃问题。
古诗词中你认为最豪放的一句是什么
谢邀。
其实我挺喜欢豪放的诗风,觉得读来非常有气势,令人通体舒畅。豪放的诗句真的是太多太多了。
1、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其实《满江红》整首都非常霸气,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有人说不是岳飞写的,但是谁写的有什么关系呢。
2、大柄若在手,清风满天下。万里车书尽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
话说我把完颜亮放在岳飞下面真的好吗?!!!等等,我时刻牢记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
其实完颜亮这个人挺霸气的,生平三大志向:国家大事,皆自我出;帅师伐远,执其君长而问罪于前;得天下绝色而妻之。
可惜时运不济,命途多舛。
3、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气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写完颜亮就想起黄巢。其实黄巢还有一首: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不过宋江更牛逼:他年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4、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邦子的《大风歌》还是很有大汉气势的。
比起虞兮虞兮奈若何,更有大家风范。但霸王是英雄,而刘邦不是。
5、轩辕皇帝初得仙,鼎湖一去三千年。周流三十六洞天,洞中日月星辰连。
还是不选皇帝的诗词了,他们不是豪放而是霸气。我觉得顾况这首短歌行非常特别,有气势恢宏之感。
6、安得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论豪放,李白首屈一指。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啊。
戴老师说,一看他狂得那个样子,就知道他做不了大官。
7、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写了李白,当然要写杜甫。之前读这两句没什么特别的感受,后来在听一首古风歌曲《风华录》的时候,听到一个很好听的男声念这两句,气势一下就出来了。当然其中李白那首: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也是同样气势纵横。
8、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把辛弃疾的词想了很多,还是挑了这一句。醉里挑灯看剑有些无奈感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有些悲愤欲绝。所以还是这一句吧。想他推一把松树,独个站在那里仰天大侠的模样,脑子里什么都没有想,那一瞬没什么家国天下,北望中原。
9、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写辛弃疾不能不写东坡大爷。
在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射天狼纠结了一会,还是选择了上阙。毕竟挽弓射月只是他的幻想,而千骑貂裘少年狂,却是眼前的事实。
10、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很喜欢这一句,超过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要是当时果真引刀一快了,也就真的不负少年头了。
还有很多很多,要写的时候脑子里却是一片空白。
-----------丸------------
文:祁门小谢
庄子思想对于现实人生的意义有哪些
庄子(约前369_前286年),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后人将其与老子并称“老庄”或“老庄哲学”。
《逍遥游》:逍遥者,优游、自由自在、快乐;无欲无求、不贪能逍遥。“鹪鸟巢于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为不贪;“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为无欲无求。
《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物我两忘,物我为一;故生“庄周梦蝶”、“蝶梦庄周”之问?物我为一,“天人合一”者,即“庄周梦蝶”亦“蝶梦庄周”也;“天人合一”乃庄子的主旨思想。
《养生主》篇:“老庄哲学”中有道法自然、顺应自然、自然而然的思想,养生思想根于此。以“庖丁解牛”说养生存在道德缺陷_“动刀其(甚)微,滐然己解,牛不知其死,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拷问:牛不知痛苦?不信把刀割在自己脖子上试试看?人养生_牛想生_用“庖丁解牛”喻养生不妥?文惠君曰:I“善哉!吾闻庖丁言,得养生焉”。后文有缺腿与不哀例证养生,然本篇之“养生”养得很牵强?不合庄子文笔?
《人世间》篇:“有用之用”与“无用之用”。万物皆有用,区别在用途不同,作用大小有别。“唯道集虚”。虚者,虚空广博;宇宙中只有“道”能作到集群虚空广博-“道”能生万物、融万物、和合万物-万物源于“道”-万物归宗于“道”。
《大宗师》篇:“以道为师”。此“道”与老子“道”是继承关系;“以道为师”是对老子“道”的继承和发展。“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人、鱼相同处物质的满足;人、鱼不同处_人有思想、有精神上的追求;“道”乃东方文明至高无上之哲学理念!“道”乃东方文明至高无上之境界!问道、悟道、求道乃人生至高无上之追求!“以道为师”者,“道”为航标用!“道”为灯塔用!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