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农村篾匠这个职业快失传了,还有必要传承吗
- 传统手工艺篾匠工艺现在还有人去学吗有一天会失传吗
- 农村以前的篾匠,现在都去从事什么行业了
- 80年代的篾匠,现在哪里还有篾做吗
- 现在农村做篾匠的人多吗
农村篾匠这个职业快失传了,还有必要传承吗
谢谢亲的邀请,卫农很高兴回答题主提出的这个问题。
篾匠,既可以说是一种职业,也是一门手艺。从业者可以用竹子,或枝条编织成各种生活用品,或者农具的。比如我们这里多以一些枝条编织成笼、篮子,以芦苇编织成席子的。
以前在我们这里用细枝条,或者用旧了的竹扫帚编织成各种笼、框、篮子,以满足人们日常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且会编织的人也比较多。但是由于我们这里农村人都睡大土炕,炕上都会铺用芦苇编的席子,会编织席子的人却不多。卫农想多说几句我们这里的编席匠,作为对这个行业的一种怀念吧。
编席子的人,也就是蔑匠。他们把芦苇剥光叶片后,用苇梭子把一根芦苇平均划分成三根蔑片,然后把篾片洒水闷湿,再用光滑的石碌碡反复碾压,使蔑片变柔壤,编席的蔑片就制做好了。然后找一个比较开阔点的房间,按照一定的尺寸大小,就可以开始编席子了。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睡大土炕的人少了,席子也逐渐淡出了人们视野。
近些年,随着金属、塑料等材料的普及, 机器工业的发展,不光是篾匠失去了生存的空间,还有木匠、铁匠、石匠等许多传统的手艺人现在越来越少,后继无人了。
这些传统手艺,也可以说是代表了中国古老文明发展的。现在随着市场和经济的变化,比如这种篾制品,虽然人们日常使用的比较少了,但是却在朝着更高端精巧的工艺品方向发展。
至于某一个行业能不能传承下去,还有没有必要继续传承的问题,只能让社会发展的潮流来决定了,不是谁说应该不应该就能决定得了的。但是,老匠人敬业奉献精神,却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光大的。
以上是卫农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批评指正。
文字原创,图片来之网络。
传统手工艺篾匠工艺现在还有人去学吗有一天会失传吗
小时候在老家见过篾匠,那时以为就是编筐子的手艺人,他们走村串户,辗转于乡村各地。长大后进城上学才知道,这是传统手工艺者--篾匠。在南方,篾匠把一根完整的竹子劈成各种各样的篾,再编制成各种各样的竹篾制品。北方的篾匠,是用加工好的柳条或白蜡条,编制成各种各样的柳编物品,有簸箕、簸箩、篮子、筐子等各式的家用物品,可以说是无处不在。
随着各种各样塑料制品的出现逐渐取代了竹编制品,篾制品失去了市场,几乎被淘汰,这样一来这些手艺人就赚不到养家糊口的钱了,纷纷转行去做其他的行业。现在的年轻人没几个人会想到去学习篾匠这种传统手工艺,家长也没有让孩子学习的这些传统手工艺的想法,都希望自己孩子上大学做不下力吃苦的工作。学校里没有篾匠专业,甚至连本教材都找不到,这种纯手工的操作越来越少,这个古老的行业正在悄然消逝。导致现在这些传统手艺都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失传。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工程的进行,还有一部分人坚守在传统手艺的道路上,篾匠手工艺这种极具实用和艺术价值的传统手工艺更应该被传承下来。 并且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篾制品又逐渐有了一定的市场。也可以组织商业化运作打造非遗工场,因为手工的灵气永远是机器无法代替的,传统的柳编制品在市场上依然有自己一席之地,通过文化交流与出口贸易,将竹篾制品传播到海外,将商业价值与艺术价值都开发出来,达到良性循环,让篾匠工艺传承人有钱可赚,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
对于中国传统的手工艺来说,每一个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每一个都值得我们去传承和保护。我相信篾匠手艺不会失传,可以多种形式让更多的人能够学习传统手艺,既是记忆中的“乡愁”,又可以此发家致富,在青山绿水中创造我们的金山银山!
农村以前的篾匠,现在都去从事什么行业了
农村以前的篾匠,现在都去从事什么行了?
谢悟空邀请!
一朝军师一朝臣,改天换地行不行。
昨日为官今日休,天有阴晴把路行。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胜旧人。
在中国成立以来,中华大地发生了区变。特别是近年来,国策开放,使许多贫穷之人大转变,更使许多农民走出家门,走在打工路上,还有原农村的许多手工艺也走出去了。
提问:农村以前的篾匠,现在都去从事什么行业了?我以前是篾匠,从90年开始停止作篾工艺。原因,现在工作科技发达,许多要用的工具,是用胶皮类或铁皮类,简单又便宜,(如:菜篮以前一个工作两个,工价多少,一个菜篮是一天工价。如果买一个胶菜篮几块钱,你情愿用篾篮还是胶篮呢?现在农业少了,使用工具也少了)。以前许多篾匠现在年纪老了,干什么重活干不动。另一种人,有儿有媳在外打工或上班,不希要干什麽重活。在80年后没有年轻人学艺,怕苦怕累是第二,没有多大收入是第一。现在就是有作篾匠者,也只作点小东小西买买罢了。
看现在形式,恐怕有好多行业要失传的事发生。我亲眼发现,农村各行各业以停止了,年轻点出门打工,年纪大了在休息养老。
80年代的篾匠,现在哪里还有篾做吗
说到篾匠,竹子就是他们材料。儿时家里接篾匠编织各种竹器、篾傢俱。
以前,农村农家少不了箩筐、肥筐、土箕、晒垫、窝筐(团窝分大小)、簸箕、撮箕、大筛(稀)、小筛(密)、面筛(粉)、淘篮、花篮、四角篮、鞋篮、饭箕、汽篷、还有每个人出生后睡的摇篮、背篓、竹椅、竹橙、鱼篓、鸡罩、竹床、竹莲子、竹桌子、后来挑禾谷挑棉花用的大长篓等等,每家屋后都有一块竹园,荊竹、楠竹、竹子生长迅速,如雨后春笋,二三年就可以制作竹器篾器。
在老家种田时,看的多,用的多,自己慢慢尝试破竹子编织篾器,如日常用的淘篮,四角篮、肥筐、土筐、刷锅用的刷帚,春夏季下雨织个鱼篓放在流水口,就有鱼吃,很是惬意。
由于时代的变迁,很多大宗竹器篾器淘汰了,水泥晒场、编织袋(蛇皮袋)、三轮车、塑料制品等的兴起和出现,使人们从事各种劳动生活,越发快捷方便。
题主是一位80年代的篾匠,或是替别人相托,哪里有篾活做。据我观察,小件篾器还有市场,竹篾工艺品很受城里人喜爱,市场上也还有做篾器生意的。发挥你的特长,也不为是一条生财之道。建议你在所在镇,县城、不远的地级市考察一番,了解市场需求,与商家建立供需链接,自己租个地方,边制作(编织)边零售,边批发也是可取的。
现在本地方基本上没有篾器社了,都是个人在家制作后弄到街上销售,上到店里。像蒸笼都是沿海地区通过物流发来的。通过有这方面在外打工的介绍,到沿海竹器篾器厂家去打工,也不失为上策。
(以上图片均网络下载)
现在农村做篾匠的人多吗
实话实说,现在农村做篾匠的人很少了,这比例可能百分之一都占不到了。
不是我危言耸听,再过一二十年,随着以前那些篾匠的老去,蔑匠这个行业在许多地方就会消失了。
记得在我小的时候,那时候篾匠可是很吃香的手艺。
因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民的生活可以说与篾编息息相关。
割草打柴需要背篓,晒粮食需要篾编的晒席,就连夏天扇风用的扇子,大多都是用篾条编的。所以,那时候请个篾匠来家里做篾活,还得早早的给篾匠师傅预约才行。
可是现如今,好多的农民都选择外出打工,在家务农的人很少,再加上,现在塑料制品的普及,人们已经很少使用篾编制品了。
当然,用篾编制品的人少了,那么从事这个行业的篾匠也就相应的减少了。
我是李茗说乡乡村,欢迎大家阅读并点评,谢谢!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