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学生进了初中后,好像就发生偏科现象了,对某些学科天生“不感冒”,然后越来越没有兴趣……其实问题的根源在于基础知识不扎实。磨刀不误砍柴工,如果孩子可以利用假期时间巩固基础,接下来的学习就会变得事半功倍。#万象大会#
针对文科类学科,特别是语文、历史,广泛、大量的阅读是必要的,因为这会给许多文科学霸们提供了众多的素材,这在无形之中大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写作文时,可以对很多写作方法做到了运用自如,这要得益于平时广泛的阅读。
那么怎么向这些文科学霸们学习呢?怎样阅读才能最大程度地拓展知识面?
1、读
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要知道每个字词句,以及标点的意思,要明确这段话或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又是怎样写的。理解文章的基本思想,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说明了什么,表现了什么。
2、查
借助词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含义。字典和词典,是读书学习的基本工具,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养成查阅字典、词典的习惯,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解除阅读中的困难,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而且有助于我们积累知识,扩大知识面。
3、划
给优美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加点或划线。圈、划、批、注,是读书过程中四种辅助的手段。把阅读过程中的思维过程、心得、体会,点点滴滴地写在书本上,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圈、划,指在阅读过程中,把自己认为精彩的词句,重要的句子,或者有疑问的句子划出来;批、注,可以在圈划的词句的边上写上自己的感受、评价等,也可以在整段或整篇文章的后面写批语。养成圈划批注的习惯,不仅可以加深对所阅读文章的理解,而且可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注入阅读者的思想感情。
4、摘
摘抄好词佳句,每读一篇文章,先把它抄录下来,然后反复诵读;或者一边抄一边读,抄好之后再读几遍。这种方法能使我们在抄读中博览群书,还能帮助记忆和加深理解,打好语言文字基础,俗语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是这个意思。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贵在坚持。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阅读是最美的,只要同学们愿意通过阅读去积累,自己的知识面也会越来越宽。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们的建议》中讲到: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课外阅读,也就没有风和帆。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行万里路”是不太现实的,这时,读“万卷书”便成为开阔眼界的最好方法。而如何正确地进行课外阅读是十分重要的。关于“如何读”的问题,我们可以运用以下方法来增强阅读效果,拓展知识面。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