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
文学常识
苏轼 (1037- 1101)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政治家 ,思想家 ,文学家。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政论家,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为“三苏”,父子三人都名列“唐宋八大家”。苏轼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诗歌方面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本文选自《苏轼文集》,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写。
课文精讲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 解衣 1 欲睡 , 月色入户 , 欣然 2 起行。念 3 无与为乐者 , 遂 4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 寝 qǐn 5 , 相与 6 步于中庭 7 。庭下如积水空明 8 , 水中藻、 荇 xìng 9 交横 10 , 盖 11 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 何处无竹柏 ? 但 12 少闲人 13 如吾两人者耳 14 ?
注释
1.解衣:脱衣。解,把系着的东西打开。
2.欣然:高兴的样子。
3.念:考虑,想到。
4.遂:于是。
5.寝:睡、卧。
6.相与:共同,一起。
7.中庭:院子里。
8.空明:清澈透明。形容水的澄澈。
9.藻、荇:均为水生植物。
10.交横:交错纵横。
11.盖:大概是。
12.但:只是。
13.闲人:清闲的人,没有事情做的人。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也暗含被朝廷弃置无所事事的人。
14.耳:语气词,罢了。
译文:
展开全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我脱衣准备睡觉,这时月色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到门外。我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就到承天寺去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有像藻、荇那样的水草纵横交错,大概是竹子、松柏的影子。哪里的夜晚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词类活用
1.相与步于中庭 步 ( 名词用作动词,散步)
一词多义
1.寻 寻找,找到 寻张怀民。
副词,不久 未果,寻病终。
2. 与 一起 念无与为乐者。
参与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五)古今异义
1.闲人 古义: 清闲的人。
今义:指与事无关的人,多含贬义。
2.户 古义:门。
今义:人家。
3.但: 古义:只,只是。
今义:转折连词,但是
特殊句式
1.省略句
解衣欲睡:(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省略主语“我”)
2.倒装句
( 1)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介宾短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不过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定语后置,应为“但少如吾两人闲人者耳”)
课文理解
1.是什么引起了作者赏月的心情?
诱人的月色穿窗入户。
2.最能体现作者内心的喜悦和闲适的情趣的词语是?
欣然
3.写出本文中写景的句子并分析它好在哪里?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用了两个奇特的比喻,写出了月光澄澈透明,月影姗姗可爱。
4.作者抒发的感慨是什么?包含了作者什么感情?
①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有闲赏月的欣喜,这使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人生哲学。
5.你认为文中的“闲人”包含哪两层意思?
①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
②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6.中心概括
本文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营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而又微妙的心境:漫步的悠闲、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7.写作特色
( 1)层次分明。文章虽然只有一段,但从交代时间,到作者的行为,到写景,到抒怀点题,脉络清晰可见。
( 2)行文自然。作者按照 “所想 ——所为 ——所见 ——所感 ”的顺序来写,一气呵成。
( 3)写景别致。全文写景只有一句话,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先虚后实,暗用 “月光如水 ”的比喻,写法巧妙,匠心独运,别具一格。
课内练习
作家作品
《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的作者是(朝代)的,他与父亲弟弟合称“三苏”,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 《记承天寺夜游》写景部分可概括为。
一词多义
1.寻 ( ) 寻张怀民。
( ) 未果,寻病终。
2. 与 ( ) 念无与为乐者。
(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下列句子
( 1)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 1- 4题
【甲】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划线词。
①晓雾将 歇( ) ② 月色入 户( )
③ 庭下如积水空明 ( ) ④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
2.下列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
A.之:山川之美 甚矣,汝之不惠
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问今是何世
C.与: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寻:寻张怀民 寻病终
3.翻译下列句子。
①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回答下列问题。
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 ,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 。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 ” 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 “ ” 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课外练习
一、 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回答 1—5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
【乙】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 ① ,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 ② 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 ③ ,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 ④ ,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 ⑤ 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 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 [明 ]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
[注 ]①虎丘:苏州名胜。 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1、用斜线 “/ ”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
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2、解释划线字
( 1)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 2) 念无与为乐者 __________
( 3) 尝秋夜坐钓月矶 _____( 4) 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2)念无与为乐者 ,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4、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
5、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 ?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 6-10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节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
注释:①拏:通 “挠 ”,撑、划。②毳衣:细毛皮衣③雾凇沆砀:寒气弥漫。
6.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实词的含义。
① 欣然起行 欣然 :②月色入 户户:
③ 是日更定矣 是:④上下 一白 一:
7.选出下列划线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余强饮三大白 而别 舟已行矣, 而剑不行 《刻舟求剑》
B.湖中 焉得有此人 始一反 焉 《愚公移山》
C.念无与乐 者则凡可以得生 者何不用也(《孟子》二章)
D.相与步 于中庭 战 于长勺《曹列论战》
8.选出朗读时停顿更恰当的一项( )(只填序号)
①余拏一小舟 /拥毳衣炉火独往 /湖心亭看雪
②余拏一小舟 /拥毳衣炉火 /独往湖心亭看雪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0.请比较两文中划线句子在写景手法上的异同。
相同点:为了突出景物特点(甲文月明,乙文雪大),两文都运用了 的描写手法。
不同点:甲文运用了 的描写手法,乙文运用了白描、点面结合的描写手法。
三、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 1- 3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东坡志林 ·记承天寺夜游》 )
【乙】余 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 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 ①,意谓是如何得到 ?良久忽曰: “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 !”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若人悟此, 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 ②,退则死法③,当恁么④时也不妨熟歇。 (《东坡志林 ·记游松风亭》 )
【注】①木末:树梢。②死敌:死于敌手。③死法:死于军法。④恁么:如此,这样。
1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1)月色入 户( )(2)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余 尝寓居惠州嘉祐寺( ) (4)思欲 就亭止息(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13.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两文所展露的胸怀有什么共同之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述。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第 14—— 17题。
【甲】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观月记
张孝祥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 ,天无纤云 ,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 ,其高十仞 ,四环之水 ,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 ,尽却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 ,与月相夺 ,水如玉盘 ,沙如金积 ,光采激射 ,体寒目眩 ,阆风、瑶台、广寒之宫 ,虽未尝身至其地 ,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 ,临水之观 ,独往而远人 ,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有删改 )
14.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1)怀民亦未 寝()(2)水中藻、荇 交横()
(3)尽 却童隶而登焉 ()(4)临水之观 ()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盖中秋之月 ,临水之观 ,独往而远人 ,于是为备。
16.两文都写到了月亮 ,【甲】文写月的句子是 “”,【乙】文写月的句子是 “”,都突出了月光 的特点。
17.在写景的同时 ,两文都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请仔细品味。
(1)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阆风、瑶台、广寒之宫 ,虽未尝身至其地 ,当亦如是而止耳。
五、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选文一】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选文二】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文三】儋耳夜书
己卯上元,余在儋耳 ① 。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 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糅,屠酤纷然 ② ,归舍已三鼓矣。 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 ③ , 更欲远去,不知钓者未必得大鱼也。
[注释 ]①己卯上元:宋哲宗元符二年正月十五。上元节即元宵节。儋耳:今海南省儋县,苏轼于公元 1097年被贬至此。②民夷杂糅:指汉人和少数民族混杂在一起。屠酤:屠,屠户; 酤gū ,卖酒者;这里泛指各种店铺商贩。③韩退之:韩愈,字退之。曾写诗《赠侯喜》:“君欲钓鱼须远去,大鱼岂肯居沮洳。”述其钓鱼钓不着大鱼,埋怨水太浅,要另觅垂钓佳处,暗指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沮( jù)洳( rù):低湿泥泞的地方。
1.三篇选文的作者都是苏轼,他是(朝代)文学家,他因散文成就而位列“”之一。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 1) 何似在人间( ) ( 2)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3)予欣然 从之( ) ( 4) 更欲远去( )
3.句子翻译。
( 1)翻译“选文二”的画线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2)对“选文三”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矣。
A.房屋中间关门熟睡,已经是第二次打鼾了。
B.家里的人关门熟睡,已经是第二次打鼾了。
C.家里的人关门熟睡,已经是鼾声阵阵了。
D.房屋中间关门熟睡,已经是鼾声阵阵了。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 恰当的一项是( )。
A.三篇选文所述事件均发生在秋季。
B.三篇选文分别描述了作者和子由、张怀民、老书生月夜同游之事。
C.三篇选文都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
D.三篇选文都表达了作者仕途不顺时内心复杂的情感。
5.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 1)从选文一的上阕“□”和“□”两个词中可以看到诗人矛盾纠结的内心情感。
( 2)选文二的“闲人”一词是全文的点晴之笔,表现了作者 和的情感。
( 3)选文三写作者“放杖而笑”,请结合全文与注释分析他“笑”的两个原因。
六、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书上元夜游
己卯上元 ① ,予在儋州 ② ,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 ③ 杂揉,屠沽 ④ 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 ⑤ 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 ⑥ 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注释 ]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②儋州:苏轼被贬之地,现属海南。③民:指汉族。夷:指当地少数民族。④屠沽: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⑤过:苏轼的小儿子。⑥韩退之钓鱼:韩愈曾在诗中借钓不着大鱼,埋怨水太浅,要另觅垂钓之处,暗指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
1.甲乙两文的作者是苏轼,他和韩愈、王安石等人合称为“ ”,初中阶段教材中我们学过的他的诗词或文还有《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 1)遂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 )
( 2)予欣然 从之(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归舍已三鼓矣。
4.【甲】文中作者夜游承天寺见到的景象是“ ”;【乙】文中作者上元日夜游见到的景象是“ ”。
5.分析“ 步城西, 入僧舍, 历小巷”中三个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6.下列对两文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画线句写出了月光的动态美以及因月色不期而至引发的愉悦之情。
B.乙文结尾用韩愈的典故,把人生比作钓鱼,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得失的辩证思考。
C.甲乙两文分别用凝练之笔描写了庭中夜色之美和上元夜繁荣之景、淳朴民风。
D.甲乙两文都表现了作者被贬后抑郁无法排遣,寻求解脱而不得的苦闷心情。
7.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 ”这几句与他在这两篇小品文中流露出的情感有异曲同工之妙。
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 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请按要求完成下表的基础知识积累。
作品
文学常识
词语解释
句子翻译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是甲词的 ( 1) ,作者都是宋朝的 ( 2) (人名)
记承天寺夜游
月色 入户 入: ( 3)
相与步于中庭 译句: ( 4)
2.下列对作品内容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词的小序和乙文的首句,都交代了作者写作的背景和缘由 。
B.甲词以夜已深而人难以入眠,写出了自己对人间生活的厌弃。
C.乙文巧用比喻写月光清澈透明,点染出疏影摇曳的美妙境界。
D.甲词和乙文均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将复杂情感融于景中。
3.甲词有作者内心的伤悲、无奈等,乙文中“□□”二字夹杂着自嘲、自解等况味,但两篇作品中都能感受到作者虽身处逆境却仍 的情怀。
八、阅读下面文字 ,完成 1-4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东坡先生与黄门公 ① 南迁 ② ,相遇于梧、藤 ③ 间。道旁有鬻 ④ 汤饼者,共买食之。觕 ⑤ 恶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 ,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 :“九三郎 ,尔尚欲咀嚼耶 ?”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 ,曰 :“此先生饮酒但饮湿 ⑥ 而已。” (选自陆游《老学庵笔记》
[注释 ]①黄门公 :指苏辙,下文中的“九三郎”也是对苏辙的称谓。②南迁 :贬谪到南方。③梧、藤 :梧州、藤州。④鬻 :卖。⑤觕 (cū ):同“粗”。⑥饮湿 :指润湿嘴巴。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欣然起行 ② 念无与为乐者
③共买食之 ④饮酒 但饮湿
2.翻译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②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3.对 [甲 ][乙 ]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 ]文中“亦”和“相与”点出两人相似的遭遇和心境。
B. [乙 ]文描写了被贬后的艰难生活。大笑看似写乐 ,实则写人物的苦闷。
C. [甲 ]文以第一人称写寻友赏月的悠闲。 [乙 ]文以第三人称叙述故事,“徐”和“大笑”准确传神地写出了人物的风采。
D. [甲 ][乙 ]两文都采用记叙和描写的方式来写被贬后的生活,最后都以议论结尾。
4.如果你是东坡先生在 [乙 ]文的情境中,会对九三郎说什么 ?
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 4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凡物皆有可观。 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醨 ① ,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
【注释】①哺糟啜醨( chuò lí):吃酒糟,喝薄酒。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 1) 念无与为乐者念: ( 2) 相与步于中庭相与:
( 3) 盖竹柏影也盖: ( 4)皆可以 饱饱: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2)苟有可观,皆有可乐。
3.请自选一个角度,对下面的句子进行赏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乙文中说“凡物皆有可观”“吾安往而不乐”。甲文中哪些内容可以印证这两句话?
课内练习
参考答案:北宋 苏轼 苏洵 苏辙 月色如水
参考答案:
1.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2.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3.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像水中交错的藻、荇,大概是竹子、松柏的影子。
参考答案:
1.①消散 ② 门 ③ 院子(或 “庭院 ”) ④只是(或 “只 ”)
2. B
3. ① 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表达与此相近即可 )
②水中藻、荇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表达与此相近即可 )( “盖 ”是发语词,可译为 “大概是 ”,也可以不译出,直接翻译出 “也 ”字判断句也可)
4.①描写 议论(答 “抒情 ”也可)
②闲 仙
课外练习
一、参考答案:
1.不复饮酒 /亦不复谈 /以静意对之
2.( 1)但:只是 ( 2)念:考虑、想到
( 3)尝:曾经 ( 4)及:等到
3.( 1)可是终究比不上山静无人,(我)独自一个人去用心领悟(它的美景)。
( 2)我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就到承天寺去寻找张怀民。
4.用比喻来描写夜色。积水喻月光,藻荇交横喻月下竹柏影。
5.月色美好;幽静 (月色幽美,夜静使人心悠然。 )(意思对即可)
二、参考答案:
6.( 1)欣然:高兴的样子;( 2)户:门;( 3)是:这;( 4)一:全。
7. D;
8. ②;
9.( 1)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 2)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10.情景交融;虚实结合。
三、参考答案:
11.( 1)门 (2)只,只是 (3)曾经 (4)到,靠近
12. (1)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2)于是 (或 '因此 ', '由于这 '等 )(我 )如同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
13.乐观、旷达 (或 '豁达、洒脱 '等 );随缘自适 (或 '随遇而安 ''等 )
学习经典知识,成就大好人生!
二十年专注文言,读经典,学文言!
各年级资料分享“微信”群上线,请添加微信:xuziyue0007 (条老师),备注申请:“姓名+年级+地区”,邀您入群。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