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天气探测迈入相控阵时代_暴雨_预报_天气

原标题:专职监测极端暴雨 顶尖天气雷达落子随州大洪山 湖北天气探测迈入相控阵时代

武汉晚报讯(记者王慧纯 通讯员李傲)极端暴雨为什么多发?极端暴雨能预报吗?2023暴雨东湖论坛聚集了来自国内外暴雨研究领域的顶尖专家和科研人员。19日,针对大众感兴趣的这些问题,专家作出解答。

“毛毛雨下不下来,暴雨就变多了”

不仅是极端暴雨,去年长江流域的高温干旱,突如其来的强对流天气……人们明显感觉到近年来极端灾害性天气多发、频发,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徐祥德对此解读:大量的科学研究和证据已经表明,暴雨等极端气象灾害的严重程度和出现频率都在不断“刷新纪录”。

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所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环境条件都在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所有的天气系统和极端天气事件的位置、强度也在发生变化。全球升温导致降水增加,气候变化是极端天气不稳定性加剧的根本原因。监测显示,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不断升高,表明人为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还在不断增加。2022年全国平均气温为有观测记录以来的历史第二高,全球平均气温也达到历史第五高,《自然》杂志的研究也显示,21世纪未来全球的进一步变暖会继续加剧这些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他以气溶胶为例,“气溶胶对降水就有影响,它的颗粒很小,把雨滴包围了,毛毛雨就下不下来,暴雨就变多了。”徐祥德表示,此前我国东部气溶胶较多,经过蓝天工程治理,气溶胶问题相对不那么严重,“这几年毛毛雨又回来了”。

落子随州大洪山 湖北天气探测迈入相控阵时代

极端天气频发,需要积极防范预警。目前我国暴雨预警主要依靠监测和数值预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傅云飞介绍,“监测主要靠搭载了雷达、被动微波等仪器的卫星平台,探测雨的信息,包括雨粒子大小、浓度、分布,云团移动规律、局地生成,把这些信息放到天气模式里进行数值预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他表示,我国目前暴雨监测技术的“器”,即观测工具还是不错的,“雷达技术成熟,单频雷达、双频雷达、相控阵雷达都有。在这个领域我们的研究和国外是平级的,有些还更超前。武汉暴雨研究所是‘国家队’‘专业队’,很长时间专注这方面的研究,做得很好”。日前,由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随州市气象局、湖北文旅集团等合作建设的X波段双偏振相控阵天气雷达在随州市大洪山成功完成吊装,湖北天气探测迈入相控阵时代。不过,由于我国地理环境复杂,从西部到东部形成三级台阶:青藏高原、四川盆地、中东部,人口和城市密集的中东部监测能力和手段较强,西部地区和青藏高原等地区还是探测空白地区,需要加强。“未来要运用多种手段,比如风云4号卫星,全网全国无差别覆盖,让观测和预报都达到同等水平。”

徐祥德提出,防范预警是个复杂的问题,他建议要加强垂直探测,确保采集的数据更加精准,“目前探空主要是早8点晚8点两个时段,如果对流发生在中午,那就不够了。加强垂直探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观测,平漂气球在中午下降,多了成倍的探测信息。观测技术和数值预报技术的发展对暴雨预报会有很大提升,上一个台阶”。

极端暴雨预报仍是难题

到目前为止,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在极端暴雨机理、监测、预报预警技术方面已取得很多成果,如构建了贯穿长江流域的暴雨科学试验体系,持续开展外场科学试验,云降水微物理研究取得新认识;在强对流灾害天气快速识别预警和短临预报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自主研发了一系列新型探测技术和系统,并搭建了持续性暴雨预报技术平台,取得了社会经济效益。

但极端暴雨预报仍是一个大难题。傅云飞称,极端降水本就是小概率事件,形成过程非常复杂,对其规律认识有限,需要大量深入扎实的研究探索;因此,精准预报难度极大,目前主要依赖于监测和临近预报,提前一两个小时预报,撤离人员减少损失。徐祥德表示,要应对极端暴雨这样的极端性天气,一是技术上要提高预报技术水平,在暴雨监测预警技术、中尺度暴雨机理研究、区域数值预报模式及关键技术、水文气象耦合关键技术等领域开展研究;二是服务上进一步提升决策气象服务的时效性、精准性和针对性。加强与外部门合作沟通,推进气象灾害预警短信精准靶向发布,有效利用应急广播播发气象预警,同时要让气象宣传科普更贴近人民,营造全社会防灾减灾救灾意识。

【来源:凤凰网-湖北】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