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刘备养子的刘封,在蜀汉拥有崇高的政治地位。有鉴于此,刘封之死便引起极大争议,也留下诸多疑点。
《蜀书》对赐死刘封的理由,仅笼统描述为“侵凌孟达”与“不救关羽”,这当然不符合实际情况,纯系事后的遮掩附会。
先主责(刘)封之侵陵(孟)达,又不救(关)羽……于是赐封死。--《蜀书 刘封传》
刘封之死,原因有二。其一是刘封才干过人,对刘禅构成威胁;其二是以诸葛亮为代表的文武勋贵,对其持抵触态度。
关于刘封“因功受戮”的问题,我之前曾单独撰文论述,因此本文主要谈一谈蜀汉臣僚在该事件中的态度问题。
刘封赐死的时代背景极易被忽略,而它是左右刘备决策的核心因素之一。
建安二十五年(220)刘备六十岁,时日无多,而关羽、黄忠、法正等心腹肱骨均已死去。这就意味着诸葛亮在刘备死后独揽大权,是无可避免的历史大势。
因此在处理刘封的问题上,诸葛亮自然占据了较大的话语权。从史料推测,张飞、赵云为代表的元从集团,在该事件中亦与诸葛亮持相同态度,最终导致了刘封之死。
本文共 5700 字,阅读需 12 分钟
刘封的尴尬处境
刘封生前在蜀汉的政治地位极高,他位于《蜀书 卷十》的卷首,非同一般。
注:《蜀书 卷十》诸传主,按顺序依次为刘封、彭羕、廖立、李严、刘琰、魏延、杨仪。
纪传体史书,遵循“事类相从”的书写原则,而刘封列传又位于同卷的李严、魏延、杨仪等人之前。上述诸人名声如雷贯耳,刘封的地位也便可想而知。
列传之体,以事类相从。--裴松之
《蜀书》对刘封的描述是“刘备未有继嗣,养封为子”。可知刘封不是单纯的养子,而是“继嗣”,即刘备集团的储君。
先主至荆州,以未有继嗣,养(刘)封为子。--《蜀书 刘封传》
展开全文
刘备未有继嗣,养刘封为子
其实刘禅的出生,并未直接影响到刘封的地位。事实上直到刘封赐死的前一年(219),他依然占据着储君之位。
这个情况在建安二十四年(219)才发生变化。是年刘备称汉中王,立刘禅为王太子,变相褫夺了刘封的储君身份。
建安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立(刘禅)为王太子。--《蜀书 后主传》
刘封虽然失去了嗣子地位,但依然维持了极高的政治待遇。孟达在给刘封的书信中,曾表示对方“征则有偏任之威,居则有副军之号”。
(刘封)征则有偏任之威,居则有副军之号,远近所闻也。--《孟子度与刘封书》
“副军”是刘备为刘封特意设立的头衔,刘封曾先后出任副军中郎将和副军将军。
益州既定,以(刘)封为副军中郎将……建安二十四年……迁(刘)封为副军将军。--《蜀书 刘封传》
按《刘封传》记载,征北将军申耽,隶属副军将军刘封管辖。可知在蜀汉政权中,副军将军的秩阶班次,高于四征将军。
(刘备)乃遣(刘)封自汉中乘沔水下统(孟)达军……先主加(申)耽征北将军……迁(刘)封为副军将军。--《蜀书 刘封传》
“四征”在魏晋是重号头衔,曹操年轻时便曾希冀担任征西将军。副军将军的班次又高于四征将军,可见刘封地位之尊贵。
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让县自明书》
孟达所谓的“远近所闻”也是实际情况。因为刘封的养子身份,连曹操都知道。汉中之战时(219),刘封率军致师,被曹操骂作“卖履舍儿使假子拒战”。“卖履舍儿”无疑指刘备,至于“假子”则指代刘封。
太祖在汉中,而刘备栖于山头,使刘封下挑战。太祖骂曰:“卖履舍儿,长使假子拒汝公乎!”--《魏略》
曹操:卖履舍儿,长使假子拒汝公乎
由此可知,刘封虽然失去了继承权,但依然维持了极高的政治地位,他管辖汉中东三县(上庸、房陵、西城),在蜀汉东线总揽一方。
但彼时(219)刘禅已被立为王太子,刘封即将失势是显而易见的。
历朝历代的失位储君从来没有好下场,刘封亦不例外。只是因为彼时刘封领兵在外,所以躲过了潜在的清洗。
今足下(指刘封)在远,尚可假息一时。--《孟子度与刘封书》
孟达在信中直言,“汉中王虑定于内,疑生于外”。虑定于内,即召还甚至杀害刘封;疑生于外,即担心刘封因不满失去储君之位而率部叛变。
仆(自我谦称,此处指孟达)揆汉中王(指刘备)虑定于内,疑生于外矣。虑定则心固,疑生则心惧。--《孟子度与刘封书》
历史的后续发展,印证了孟达的先见之明,也见证了刘封的悲剧下场。
诸葛亮等文武勋贵在事件中的态度
《刘封传》把刘封赐死的直接原因,归结为“不助关羽”,又称“诸葛亮劝刘备除之”,把主要责任推给了诸葛亮。
诸葛亮虑(刘)封刚猛,易世之后(指刘备死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蜀书 刘封传》
诸葛亮参与谗害刘封不假,但陈寿这种书写方式却有失偏颇,并不能客观反映政治情况的复杂性。
刘封出身长沙,在荆楚集团中拥有广泛的人脉;他担任储君十余年,在其周围必然形成了颇具规模的政治集团。虽然《蜀书》对此极为讳言,但从孟达的书信中,仍然可以推断刘封的政治能量。
孟达在信中表示“自立阿斗为太子,有识之士相为寒心”。
自立阿斗为太子已来,有识之人相为寒心。--《孟子度与刘封书》
自立阿斗为太子,有识之人相为寒心
此处的“有识之士”,无疑是指刘封的党羽。从刘备“虑定于内,疑生于外”的犹豫态度来看,刘封的政治集团规模应该不小。
换言之,刘封之死,乃是多个派系的博弈结果,绝非诸葛亮一人所能左右。
诸葛亮虽然得宠,毕竟是外姓旁人;他干预刘备的父子家事,无疑犯了“疏不间亲”的忌讳。以诸葛亮的才智,不可能不了解其中的利害关系。可知除诸葛亮之外,一定还有其他元老级人物参与此事。
孟达曾对刘封表示“恐左右必有以间于汉中王”。照此推断,谗害刘封的“左右之人”,应不止诸葛亮一人。
私怨人情,不能不见,恐左右必有以间于汉中王矣。--《孟子度与刘封书》
从史料线索可以推知,除诸葛亮之外,张飞、赵云很可能也是事件的参与者,他们对赐死刘封,应该持赞成或者默许态度。关羽生前,也可能就立储问题发表过意见。
(1)关羽
关羽死于刘封赐死(220)的前一年(219)。不过从刘封与关羽的相关记载看,二人应该颇有宿怨。
关羽北伐时(219)“连呼刘封、孟达发兵相助”,但上庸方面则“不承羽命”。上庸的实际话事人是刘封,可知此事必有刘封授意。
关羽围樊城、襄阳,连呼(刘)封、(孟)达,令发兵自助。封、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羽命。--《蜀书 刘封传》
关羽与刘备“恩若兄弟”,甚至“恩犹父子”,刘封不会不清楚关羽的重要性;但他还是选择“不助关羽”,可知二人必有旧怨。
先主与二人(关、张)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蜀书 关羽传》
关羽与(刘)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魏书 刘晔传》
按记载,刘封跟随刘备入川,之后镇守东三县;关羽则留守荆州,驻兵江陵,二人并不共事。因此构衅的唯一可能,便是关羽曾干预刘备的父子家事。
《三国演义》称关羽鄙视刘封,还骂对方为“螟蛉之子”,此事虽不见于正史记载,但逻辑上却与史实高度吻合。它点明了关羽在刘备立嗣问题上的态度。
汉中王遂遣人至荆州问关公,关公以将军(指刘封)乃螟蛉之子,不可僭立,劝汉中王远置将军于上庸山城之地,以杜后患。--《三国演义 第七十六回》
关羽以刘封为螟蛉之子,不可僭立
关羽之孙关统,后来被刘禅招为女婿。考虑到关羽生前的政治态度,刘禅的联姻行为,很可能有“酬报旧恩”的政治考虑。
(关兴)子(关)统嗣,尚公主,官至虎贲中郎将。--《蜀书 关羽传》
(2)张飞
张飞在该事件中,态度应该是最为明确的。因为张飞是刘备的亲家,也是刘禅的岳父。
虽然张氏和刘禅的成婚时间(221)稍晚于刘封之死(220),但考虑到刘备与张飞的亲密关系,可知两家的婚姻大事无疑早已敲定。
后主敬哀皇后,车骑将军张飞长女也。章武元年,纳为太子妃。--《蜀书 敬哀皇后传》
何况帝王之家娶亲,需提前一年下聘。由此可知,即使刘禅与张氏成婚于章武元年(221),两家缔结亲事也无疑在此之前。
(陈)宫曰:“古者自受聘成婚之期,各有定例。天子一年,诸侯半年,大夫一季,庶民一月。”--《三国演义 第十六回》
鉴于与刘禅的婚姻关系,张飞是绝不可能替刘封说话的。甚至出于种种原因(比如关羽之死),他很可能默许甚至参与了对刘封的谗害。
(3)赵云
赵云老成持重,轻易不参与政务决策,更不会干预刘备的家事。但由于他曾负责宿卫工作,因此与刘禅的关系非同一般。
“当阳救主”、“截江夺斗”之事脍炙人口,天下所闻。对刘禅而言,赵云是救命恩人;对赵云而言,刘禅是未来主君。二者彼此依托,互为表里。
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蜀书 赵云传》
夫人欲将后主还吴,赵云、张飞勒兵截江,乃得后主还。--《云别传》
当阳之役,义贯金石
赵云死后,蜀汉官方高度表彰其功绩,主要论点即围绕“后主幼冲,赵云忠顺”的陈年旧事。
后主诏曰:“(赵)云昔从先帝,功绩既著。朕以幼冲,涉涂艰难,赖恃忠顺,济于危险。”--《云别传》
赵云是刘禅的恩人,却不是刘封的恩人。如果刘封继位,赵云不仅不会得到感激尊崇,甚至可能会因为刘禅的缘故而遭到猜忌。
“刘封刚猛,易世难制”绝不是诸葛亮一人的意见,曾与刘封共事的张飞、赵云等人,对此也一定深有体会。
(刘封)将兵俱与诸葛亮、张飞等溯流西上,所在战克。--《蜀书 刘封传》
(诸葛)亮率(赵)云与张飞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县。--《蜀书 赵云传》
换言之,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元勋旧人,政治态度明显是亲近于刘禅的。两相比对,刘封拥有的人脉关系和政治筹码,到底显得分量不足。
刘备的政治态度
虽然诸多勋臣对“赐死刘封”持默许甚至纵容的态度,但此事毕竟是父子家事,最终决策人只能是刘备。
人皆有私心,希望能让亲生血脉继承大业,因此刘备废黜刘封并不奇怪;但杀害刘封,则不免显得有些过火。
从刘封、刘禅的姓名来看,刘备是把刘封当成亲生子对待的,也曾寄希望于兄弟和睦。
封,即祭天;禅,即祭地。换言之,刘封与刘禅,便是祭天与祭地。封禅是天子特权,因此兄弟合璧,又能隐喻出刘备的帝王之志。
从历史背景看,刘备赐死刘封,是一个相当艰难的决定。它与刘备的年龄问题,以及蜀汉的人才凋敝问题高度相关。
(1)刘备的年龄问题
刘封被赐死时(220),刘备已经六十岁。刘备曾说“人过五十,不称夭寿”,考虑到当时的卫生条件和医疗技术,刘备已经意识到自己趋近寿命上限。因此他必须要做好后事安排。
先主遗诏敕后主曰:“……人五十不称夭,(朕)年已六十有余,何所复恨!”--《诸葛亮集》
人五十不称夭,朕六十有余,何所复恨
关、张、赵、马、黄等高级军官,彼时均已老迈或死亡。
黄忠与刘封死于同年(220),关羽则死于前一年(219)。张飞、赵云功勋宿将,与刘备平辈,剩余寿命也不会太久。
马超“羁旅归国,常怀危惧”,并不受到刘备信任。实际马超的健康状况也很成问题,他比刘备还早死一年(222)。
(章武)二年(马超)卒,时年四十七。--《蜀书 马超传》
因此,刘备死后(223),蜀汉的军政大权只能落入诸葛亮为首的少壮派之手。
(2)蜀汉的人才凋敝问题
刘备赐死刘封时(220),蜀汉的人才储备已经出现了青黄不接的迹象。
魏延、冯习、张南、傅肜等少壮派军官,以斗将为主,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后来还死在了伐吴之役中(221-222)。
年轻一代中,兼资文武的成员,比较出色的有诸葛亮、法正、李严、刘巴、黄权、廖立等人。
黄权出身益州,刘备对他始终有所芥蒂。廖立性格偏狭,又在长沙太守任上弃官逃亡,存在严重的政治污点,亦难当大任。
先主假(黄)权将军,善矣,然犹薄少,未足彰忠义之高节。--《三国志评》
(孙)权遣吕蒙奄袭南三郡,(廖)立脱身走,自归先主。先主素识待之,不深责也。--《蜀书 廖立传》
法正与刘封死于同年(220);刘巴的政治立场则存在问题,不受刘备信任。刘备认为“刘巴才智绝人,非我难独任”。因此可以托孤之人,只剩下诸葛亮和李严。
(法正)明年卒,时年四十五。--《蜀书 法正传》
(刘)备又曰:“子初(刘巴字子初)才智绝人,如孤,可任用之,非孤者难独任也。”--《零陵先贤传》
李严的年纪比诸葛亮稍长,预期寿命短于诸葛亮;李严的才干资望又不及诸葛亮,恐难制衡对方。
诸葛亮比刘备年轻二十岁,正值盛年;兼刘禅幼弱无知,不堪政事。因此刘备生前已经预料到,自己死后,诸葛亮独揽朝政是不可避免的历史大势。
先主于永安病笃,召(诸葛)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蜀书 诸葛亮传》
刘备托孤白帝城
在此背景下,刘封的存在便会成为蜀汉的定时炸弹。一个有军功、有资望、性格刚猛的皇兄,无疑会对刘禅的统治构成巨大威胁。
因此由诸葛亮出面表态,谏言诛杀刘封,其政治意义远超实际意义。刘备权衡再三,终于做出了赐死刘封的决定。
刘封死后,刘备“为之流涕”,诸葛亮则厚待刘封家属。刘封之子刘林官至牙门将,并未受到进一步迫害。
(刘)封叹曰:“恨不用孟子度之言!”先主为之流涕。--《蜀书 刘封传》
(刘)封子(刘)林为牙门将,咸熙元年内移河东。--裴松之
由此可知,刘备君臣深知刘封罪不至死,因此他们存在内疚情绪;但赐死刘封又是大势所迫,不得不为。
小结
刘封之死是历史冤案,但它又是不可避免的历史悲剧。
其实刘备很清楚,刘封“不助关羽”,或许有私心作祟,但它并不是导致关羽覆灭的直接原因。
因为关羽是在围攻樊城时“呼刘封自助”,可知处在兵力优势阶段。至于关羽败走麦城时,东吴已经派陆逊等人截断了上庸、房陵到荆州的通道,刘封彼时即使再想发兵援救,也爱莫能助了。
关羽围樊城、襄阳,连呼(刘)封、(孟)达,令发兵自助。--《蜀书 刘封传》
(陆)逊遣将军李异、谢旌等将三千人,攻蜀将詹晏、陈凤……又攻房陵太守邓辅、南乡太守郭睦,大破之。--《吴书 陆逊传》
刘备是政治家,这就意味着他的决策需要服务于现实的政治目的。换言之,刘备赐死刘封的动机绝不单纯。
刘封在蜀汉存在广泛的人脉基础,这必然导致刘备投鼠忌器,未敢轻动;但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元从集团站在刘禅一边,又导致天平两端的砝码出现变化。
彼时(220)刘备已经老迈,时日无多;蜀汉人才凋敝的苗头,又意味着诸葛亮独揽大权无可避免。因此诸葛亮等人的意见,便占据了极高的权重。
此时身在成都的刘封,已经完全身不由己。他“亲非骨血而据势权,义非君臣而处上位”,又遭到刘备“左右之人”的离间,乃至“祸之将至而不避”,最终惨死牢狱,饮恨黄泉,一一印证了孟达的昔日预言。
今足下(指刘封)与汉中王,道路之人耳,亲非骨血而据势权,义非君臣而处上位……知祸将至而留之,非智也。--《孟子度与刘封书》
从刘备“为之流涕”与诸葛亮厚待刘封家属的记载看,蜀汉君臣明显知道刘封罪不至死;但刘封的尴尬身份以及特殊的时代背景,又导致他难逃一死。刘备、刘封、诸葛亮,虽然行事相异,却都身不由己,最终铸成一幕历史悲剧,令人不胜唏嘘。
我是胖咪,头条号历史原创作者。漫谈历史趣闻,专注三国史。从史海沉钩中的蛛丝马迹、吉光片羽,来剖析展开背后隐藏的深意。
Thanks for reading.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