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烂的世界帝国:隋唐时代_唐朝_佛教_隋朝

想到隋唐时代你想到什么了?是想到唐玄宗和杨玉环的凄美爱情故事,还是想到隋炀帝这个大昏君荒淫无度,修大运河让百姓怨声载道,还是想到在那个时代诞生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女地。隋唐时代鼎盛一时,这些广为流传的故事只是它的表面,拨开它的外皮,深入它的内核。你会发现这一切都有牢固的政治体制在支撑。本书的作者是日本著名学者契赫则宝贵,主要研究中国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代的政治社会文化史。他本人曾经在北大历史系陕西师范大学唐史研究所留学,还曾担任日本唐代史研究会会长,在日本汉学界享有权威地位,是这方面的专家。契赫泽宝龟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融会贯通的叙述那个灿烂的时代,让人读着常常豁然大悟。在书中他着重提出三个问题,一是唐朝继承了隋朝的哪些方面?如何定义隋朝地位?二是唐朝在安史之乱之后,为何还能够延续一个半世纪之久?他背后有何强悍的政治体制在支撑30佛教曾经在唐朝鼎盛一时,而后又坠入谷底,有何政治因素在其中起作用?接下来我们将分这三部分为你讲解这本书。

现在我们先来讲讲第一部分,唐朝与隋朝的关系。隋朝始于581年,终于618年,历时37年,十分短命,但唐朝不同,他延续了300年之久,虽然寿命不一样,但是两个朝代却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在血统文化制度上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历史上也爱并称他们为隋唐时代血统上的隋朝和唐朝可谓是一脉相承。隋炀帝的母亲和唐高宗李渊的母亲是姐妹,所以李渊和隋炀帝是同时期的表兄弟,他们的母亲都是独孤家族的后代,独孤家族是鲜卑族人,所以隋炀帝和李渊都是汉族与鲜卑族的爱情结晶,也就是混血儿。这么看来呢隋朝和唐朝都可以算是汉族与鲜卑族的混血王朝,虽然他们在文化制度上的表现都是汉化了的,但是这本书中契赫则宝贵,常常提到随唐朝皇帝身上多有一种北方游牧民族的气息,他们惊世骇俗的婚恋观就是这种气息的外化表现,就说唐玄宗李隆基,杨玉环呢本来是他的儿子,寿王李茂的王妃,却被他巧取豪夺,纳为贵妃。同样的武则天就曾是李世民的女人,在李世民死后,他又和李世民的儿子唐高宗李治相识相爱,后来甚至被封为皇后,登上帝位。这种老子抢了儿子的女人,儿子撬走老子的女人的事儿,对他们来说并不稀奇。早在隋朝,隋炀帝在害死父亲当天晚上,就侵犯了父亲的两个妃子,并将其纳为己有。我们现在听感觉是丧尽天良,但在当时那个社会却是大家接受度比较高的一件事情。这种不寻常和他们隋唐朝,统治者带有北方游牧民族的血统有很大的关系。为了更好的理解,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北方游牧民族的特性。他们和农耕社会族群差异的来源是,他们不像农耕社会有固定的土地耕作,生存能有一定的保障。生存在北方土地大多是处于干旱和半干旱状态,并不能从事生产活动,只能依靠畜牧和打猎维持生存。而因为马羊这些动物需要肥沃的草木来养活他们的居所,经常需要音质而变动,很不稳定。不仅如此,干旱狂风暴雨这些灾难性的天气对他们的影响也非常大,在这样残酷的环境下,生存成为了第一要务。暴力掠夺,弱肉强食,适者生存,就是生活法则。在这种情况之下,老年人如果老弱病残了,托曼团体进程就自然而然的要退位或者得不到好的自愿照顾。唐太宗师兄逼父退位就是这种思想的表现。此外,也正是由于资源的匮乏,游牧民族对待女性的态度也是以实用主义为导向的,他们把增加人口的利用率视为更重要的事儿,所以和父亲的女人在一起,对他们来说也不是不可以接受的。他们不同寻常的婚恋观正是源于此,除了血统和文化上的相似,在体制上唐朝对隋朝也有很多的继承,最明显的是法律上的继承。开皇律是隋朝的一部成文法律,他对以往朝代立法经验和内容进行总结,精简成12篇500条,大概就是分12个总的大类,500条小的条目,而唐律对他继承到什么程度呢?唐律共计12篇502条,比开黄绿条目上只多了两条。唐律不仅在形式上与开皇率基本相同,在内容上也基本保持原样。开皇律提出的5行十二八亿,唐律几乎都沿用了。除了法律方面外,唐朝还沿袭了隋朝的许多政治思想,比如对贵族的打击,在魏晋南北朝贵族势力很大,严重威胁着皇权的稳定,使国家动乱不断。隋文帝登基后就着重打击贵族制,限制贵族的权利,把地方贵族的权力收归中央,他还提出了科举制,为寒门子弟创造机会。同时也让人才供给不要依赖贵族之间的推荐。这些隋朝的政策方针,唐朝皇帝都进行了沿用。

展开全文

除此之外,不得不提的是隋炀帝劳民伤财修建的大运河,是隋朝社会矛盾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唐朝却享受到了大运河带来的好处,南北的连接被打通,贸易往来明显增加,国家经济收入也大大增加了。隋代被紧随其后的唐代的光环所遮挡,因而历来往往不受重视。然而正如秦和汉的关系一样,隋代实际上奠定了唐代前半期体制的基本框架,没有隋代打基础,唐朝早期也不可能如此顺畅的达到繁荣。唐朝确实是受惠于隋朝颇多,但是也不能否认唐朝在制度运转方面的韧性之强,特别是遭受安史之乱这样的毁灭性打击之后,唐朝还能续存一个半世纪之久,不可否认他背后是有着一套极其灵活的政治体制在支撑的,其中就包括律令制、官僚制和乡村自治等。

接下来我们来到第二部分,解析一下这几种制度是如何帮助唐朝能够稳定统治的。第一个律令之律指的是刑法法,令指的是飞行法法,律令项上涵盖了唐朝的政治制度和统治理念,向下约束着民间生活的各个方面,律令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在执行地位方面他也是高于皇帝的。如果皇帝违抗了律令,大臣们也可以引用律令来反对,这一定程度上避免皇帝更替带来的雍正风险,而且唐律令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唐朝本来就是一个对外开放特别频繁的国家,而且国土辽阔,经济活动复杂,法律难以全面覆盖。所以统治者很注重保留唐律令弹性的空间。作者就说,这唐律令的水准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唐朝之所以能维系达到300年之久,律令的存在应该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第二是由律令制、科举制等组成的官僚制和贵族制的对抗,律令制对贵族有同等的约束力,就算你是皇亲贵重,还是得好好遵守法律。皇帝呢也可以通过制定法律对贵族进行多重约束。例如限制贵族不得在出生地做官等。其次是科举制,科举制呢是在隋朝提出,但是在到了唐朝才发扬壮大选贤任能的权利移交到中央。寒门子弟不管门第如何,也可以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踏入仕途。这种中下层向上层流转的方式,打破了皇亲贵族和士族门阀对政治权力的垄断地位。据史学家统计,在中唐时期,在130多位宰相中竟是出身就占了近百人,超过了总人数的7成。科举制度真正影响了国家权力中心成员的构成。但是作者也说了,贵族和官僚权力之间关系一直处在不断的妥协和不断斗争中,政权有时候也会向强大贵族倾斜,比如著名的3省6部制,便残留着南北朝以来的贵族制的巨大影响。作者也说了,整个唐代重视家世出身以及贵族教养的风气始终没有大的变化。贵族制和官僚制乃是一种相互补充完善的关系。整个唐朝他们一直在暗中较劲,直到唐朝末期,由于白马之祸,世家大族的贵族子弟被残忍的杀害,贵族势力失去了后继力量,从此难以东山再起,贵族势力从此走到终结。总的来说,贯穿整个唐朝不变的趋势,使皇权更加集中,这对统治的稳定性起着重大作用。最后一点是乡村自治,现在大家都习惯说啊哪个村哪个村觉得村啊是一种很正常的存在,一开始就有了,但其实村的形成也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它的历史特别悠久,在东汉中期已经有村的这个集群出现了,但直到唐朝村的这种形式才得到承认。进入法典村的这种方式对百姓来说其实好处多多。在这个小圈子里面生活资料能分享,社交需求也能得到满足。利益和情感的黏连让这个小团体的存在非常的牢固,大家都很有归属感。对于国家来说,呢人群聚集的稳定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一环。看到各种优势,唐朝皇帝就决定把村的这种制度推行开,鼓励分散的居民按照村的形式聚集在一起生活,并按照户数设立村镇,也就是村官去管理村里的事务。不仅如此,还通过设立县乡村这样的行政单位方便去上传下达。这样的方式下,中央对基层的管理更方便了。作者就说,由此而建立起了国家权力与基层社会之间比较稳定的关系,这一点是支撑唐朝维持长时间统治的一个重要原因。不得不说这唐朝的皇帝真有远见,这样的行政体系我们现在还在使用,总而言之律令制、官僚制和乡村自治,对唐朝政治的稳定性都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接下来我们来到第三部分讨论一下佛教也是作者在书中频繁提及的一部分。佛教在盛唐的时候曾经鼎盛一时,却又在唐朝末期的会昌灭佛中元气大伤,一蹶不振,他被一时捧一时损的原因何在?有什么历史缘由?他和唐朝的兴衰又有何关系呢?众所周知,唐朝是当时的国际交流中心,而佛教更是在交流中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佛教作为共同的文化交流对象和精神信仰,让国际往来变得更加频繁,也更具认同感。当时唐朝代替佛教发源地,印度成为国际佛学交流中心,佛教也因此得到了更多的传播机会。趁着这个时期佛教传出到亚洲东南亚一带发扬光大,那时尤其是朝鲜和日本都很崇拜中国文化,高僧鉴真6次东渡,只为了把中国文化特别是佛学传到日本,直到如今,许多日本佛寺抄写经文用的就是汉字。武宗实行会昌灭佛后,佛教荣光不在,佛教一直是东南亚重要精神文明的连接点,所以武松的这些举措不单是对佛教的摧毁,更标志着唐朝放弃了亚洲文化圈中心的位置。从此亚洲文化中心往东南亚下移,佛教在汉朝就传入中国,那为什么到了唐朝才壮大发展呢?有什么历史缘由吗?其实佛教能在唐朝达到鼎盛,离不开唐朝前期丰厚的国力。

唐朝建立之后,经过了几代帝王的励精图治,王朝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稳定的社会环境,较为清明的政治,繁荣发达的经济,为唐代佛教走向鼎盛时期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唐朝的君主们对佛教有更好的思想准备。在汉朝,自从汉武帝任用董仲舒,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就开始在东汉西汉的称霸之旅。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传统道德崩坏,儒学受到冲击,思想解体,而转眼到了隋唐朝这个时期的皇帝,他们都是北方游牧民族血统,先皇们是靠暴力打下的江山,他们中的许多人并没有接受过强制的儒学教育,所以对各种教派能以比较开放的态度兼收并包,更何况唐朝初期下层民众刚从战乱中缓过来,急需一种精神慰藉。儒学强调伦理纲常,道教则主张清静无为,这时候都派不上用场。佛学不一样,他强调世道轮回,因果报应,恶人会坠入地狱,好人会飞天涅槃,这都让人能够更坦然的面对人生苦难和不公。在这样的环境下,佛教教化的作用力对意志民众作恶,甚至比法律还管用。当时的统治者立马发现,佛教是一记不可多得的社会稳定剂,立即进行推广,而把佛教推向鼎盛地位的人是武则天,当时他想登上帝位,需要一种理论依据,而道家和儒家他都不敢用,李唐,王朝尊崇道教,信奉王位一脉相承,而儒家着重强调男尊女卑,但是佛家不一样,佛经里本来就有女人做国王的记录,男女是平等的。武则天为了让自己即位,有理有据,便自称是弥勒佛下生当代,假借佛的旨意登上皇位。在这样的情景下,武则天自然大力鼓励佛教的发展,为自己助力,将佛教推向了顶峰,让佛教成为了当时事实意义上的国教。唐朝前期的君主大多都大力修佛寺、建佛塔,鼓励民众出家抄佛经。皇帝本人也广教,僧侣赋予他们特权,出家人一时风头无两,但物极必反,盛极必衰。在唐后期,统治阶层发现佛教的过度发展给国家积累了很多顽疾,对统治造成危害。到了武松统治时期,矛盾爆发到极点,他下令拆毁佛寺4600余座,僧尼还俗26万多人,佛教遭受毁灭性打击,从此荣光不在,这就是有名的会昌毁佛,让皇帝下定决心开始灭佛,行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有经济和思想两方面的因素,在经济上国家要供养大量的桑尼,其实是很大的经济负担。

就说这桑尼他是一不下地二不织衣服的,他们的日常呢就是在庙里抄一抄佛经,或者是诵读佛经,精神上或许对社会有贡献,但物质上是绝对没有的,不仅没有,还需要依赖社会各界的供给,这供给可不是一般的供给,啊就不说收到的巨额不失款项,只说要修建大量寺庙,就费了不少国库的银子,还要占用大量的农耕土地,还有佛家是不用缴税的,很多人为了逃避税赋躲到了寺庙里,国家税收因此少了很大一部分。这要是搁在繁荣昌盛的盛世,就没什么大碍,钱嘛花就花了,毕竟国库满着。呢但是到了唐后期,特别是经历了安史之乱后,国力衰微,国库入不敷出,推行佛教还需要虚耗那么多钱财,如此矛盾便一触即发。除了经济上的矛盾,佛教与政治跟本质的矛盾,在思想上佛教提倡众生平等,对地权重视不够,人们后来信佛多过信地皇,这严重威胁了封建礼制。而本质上来说,封建王朝的建立基本上还是依赖于地权的高度集中。因此在不能对此起到助推作用的情况之下,佛教受到儒家的压制是不可避免的。嗯嗯中国封建时代历经上千年,如果你把历史的维度拉长来看,其实也不过是一个权力越来越集中的故事,顺应这种趋势的事物就能得到发扬推进,和这种趋势逆流而行的事物就会被抑制。即使过程可能来来回回,但是发展的方向总是不变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