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与《资治通鉴》的区别有哪些?古代饕餮神兽是真实存在的吗有什么历史记载和依据_史记_帝国_饕餮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史记 史记 帝国 饕餮

本文目录

  • 《史记》与《资治通鉴》的区别有哪些
  • 古代饕餮神兽是真实存在的吗有什么历史记载和依据
  • 《史记》是一部什么样的著作
  • 史记应该怎么读
  • 史记的价值有多大
  • 司马迁史记写了多少年的历史
  • 司马迁的《史记》是真实的吗
  • 司马迁《史记》是如何传下来的
  • 为什么虚无缥缈的罗马比贵霜,安息等有历史记载的国家出名
  • 司马迁的《史记》对比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哪个事实更可信他们是本家人吗

《史记》与《资治通鉴》的区别有哪些

《史记》与《资治通鉴》都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史学典籍,一个成书于汉代,一个成书于宋代。司马迁的《史记》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所谓“史学两司马”。

下面我来说明两部史书的特点,对比有什么区别:

一、《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而成,书中记载了上至皇帝时代,下至汉朝初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系统地记录了汉朝以前的历史发展。

全书共计130篇,合计52万字,内容分别为本纪、列传、世家、书、表五个部分。其中,记录帝王生活的本纪12篇,记录人物的列传70篇,记录诸侯世家的30篇,记录年代的表10篇,记录典章制度的书8篇。

《史记》的历史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以本纪、列传、世家、书、表的结构形式,开创了以人物为主体的历史编撰方法。

2、开创了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各领域结合的编史方法。

3、忠于历史事实,既不溢美,也不苛求,力争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

《史记》在中国历史上有极高的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史记》开创纪传体通史的先河,被后世评价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史记》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

二、《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由宋朝史学家司马光撰写而成,书中记载了上起春秋战国,下至宋朝初年,总共1362年历史。系统地记录了一千多年里王朝兴衰交替的沧桑历史。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三万字,历经19年才完成。

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

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

《资治通鉴》历史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他是一部编年体通史,按时间先后顺序叙述史事,用追叙和终言的手法,说明史事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产生系统而明晰的印象。

2、它的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王治乱、成败、安危的经验,作为历史的借鉴。

3、该书以史为鉴,为宋神宗所钦定。“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被历代统治者所推崇。一代伟人身边就经常放着《资治通鉴》,是他常读之书。

三、《史记》与《资治通鉴》有哪些区别:

1、体例不同。

《史记》是纪传体通史,主要以人物为中心,来记述重大的历史事件。

《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就是按时间先后,来记述重大历史事件。

2、著书的出发点不同。

《史记》除了历史价值之外,文学价值也很高,采用的是散文化笔法。

《资治通鉴》是官修的史书,目的是为皇帝提供治理国家的借鉴和参考,主要是叙述重大历史事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3、著作内容不同:《史记》是一个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皇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资治通鉴》是从战国开始,到五代结束。

4、史记属于二十四史之一,资治通鉴则不是。

5、《史记》是个人修史,没有国家背景。《资治通鉴》是官修史书,是国家行为。

古代饕餮神兽是真实存在的吗有什么历史记载和依据

应该不存在。

饕餮是一种传说中的凶兽,一直是贪婪、吃货的代名词。

其实你要看关于最早的记载,饕餮还真不是这样的。比如《山海经·北山经》记载: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钩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有兽焉,其状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鸮,是食人。

狍鸮就是饕餮的别称,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基本形象就是“羊身人脸”,眼睛在“腋下”,还有老虎的牙齿。叫声像婴儿,会吃人。

所以按照这个记载,饕餮仅仅是一种吃人的怪兽,没说人家多贪婪。

到了《神异经·西南荒经》中,饕餮的形象更加清晰了:

“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头上戴豕,贪如狼恶,好自积财,而不食人谷,彊者夺老弱者,畏群而击单,名曰饕餮。”

另外,《神异经·西荒经》中也有记载:

“饕餮,兽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

虽然描述上有差别,但是大概可以看出,饕餮是凶兽,但是还没有具体说它比较贪吃……

但是,后来饕餮就和蚩尤挂上钩了。根据传说,黄帝蚩尤一战,蚩尤被被黄帝所杀,他的首级落在地上,化成了饕餮。

由此演化而来的解释,一是蚩尤作为反面人物,用饕餮可以表现他的贪婪。二是后来黄帝认为蚩尤善战,所以把饕餮形象刻在青铜器上,用来震慑其他部落。

不管怎么说,饕餮开始变得贪婪了,而且由贪婪演化出了贪吃的形象。见到什么吃什么,甚至把自己也吃了,只剩下了头和嘴。

(电影中的饕餮形象)

从此,饕餮不仅贪婪,还彻底摆脱不掉贪吃的属性了。

现在著名的“饕餮纹”,多见于各种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上,而且在更早的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中,也出现了“饕餮纹”。

难道那个时候人们就认识了“饕餮”?不是这样的,“饕餮纹”只是一种称呼,是宋朝人取得名字。至于它所表现的到底是不是饕餮,现在还没有定论。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饕餮纹的形象很多,各种动物的形象都有。所以,饕餮纹表现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饕餮。

(饕餮纹)

后来的各类史料,对于饕餮的说法更多,所以到底饕餮是啥,没人说得清。

目前有一种关于饕餮的猜测,认为它有可能是一种早期的狼,因为从形象上比较接近(除了眼睛在腋下),而且狼比较贪,又能吃人。

不过这种说法仅仅是猜测,拿不出任何证据。看来,饕餮作为吃货的象征和代言人,恐怕还要继续很久呢。

《史记》是一部什么样的著作

第一、《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这是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先生的伟大创举。司马迁之后,纪传体成为后世编撰史书的标准体例,我们熟知的武英殿版二十四史,就全部以纪传体的方式写成。

第二、《史记》记录的历史时间跨度非常长,上起三皇五帝时期,下迄汉武帝太初四年,总共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一部内容丰富,包罗万象,贯通古今的史学名著。

第三、《史记》的文学性很强,描写人物栩栩如生,语言雄深峻洁,被唐宋八大家奉为古代的散文典范。《史记》当中记载的很多人物传记,完全可以当成优秀的短篇小说来读,故事逻辑性强,富有感染力。比如《史记》当中的《田单列传》记载的火牛阵、反间计等让人读之欲罢不能。对于《史记》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的评价最准确的,无疑是鲁迅先生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了。

第四、《史记》因为记录的历史时间过长,原始史料经过多个朝代的更迭,很多早已淹没在历史长河当中,无法找寻。因此,《史记》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以神话传说充做史料来记载。

不管怎样,《史记》都达到了司马迁所说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目的,其内容丰富,叙事逻辑清晰,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同时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

史记应该怎么读

史记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本书从文学性还是从历史性都很高,这本书我反复读了很多遍。主要的方法分享给你。

首先呢,先读熟。先阅读白话文,对实际的整体故事进行熟悉和了解。读完白话文,再对比的文言文再读一遍。因为是纪传体写法。事件分在各个传记之中。这就需要前后联系。融会贯通。

其次呢,是读懂。对各个事件和人物都熟悉之后,就要思考里面的人性和规律。对人性和规律的学习和熟悉,能够指点我们现在的生活,这就这就到了吸取营养的阶段。

最后呢,是读透。就不仅仅限于他文本的学习和熟悉。是要能够对成败进行总结。不能够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或者是能够促进更多的挖掘和思考。

这就是史记的读法,读下来需要个五六遍吧。

史记的价值有多大

谢谢大家!“《史记》的价值有多大”?这个问题提得真好。

今天,已经有四位答主做出了认真的回答。

我就说一点不一样的吧。

我是千千千里马,我喜爱中国的历史文化,权威解读,深度体验,我们一起进入。

中国的历史史籍,从我们中国人使用文字开始,到司马迁时代,大约不到一千年的历史。

中国的第一部史书是《左传》,产生在春秋时代。

假如《左传》以前还有史记性质的书籍,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还都是不够成熟的历史,起码不是完全可信的历史,其中不乏一定的传说。

因为,中国使用文字写作的历史,我们认为,不会早于殷商晚期。所以,从殷商晚期到春秋,也就五百年时间,但是,这五百年对于汉字的使用发展,却是一次重大的突破时期,这就是,汉字在这一阶段的发展中有了很大的范围扩大。以前,主要是一些“专业”的人使用一下文字。例如甲骨文里反复出现的“贞人”,就是主要的使用文字的“专业”群体。但是,周朝有了许多君子士人也习惯使用文字了。

因此,有《诗经》的文字本,有《左传》这样的史书,也有孔子的教科书体系。这在商朝是不可想象的。

由于汉字的推广发展,春秋到战国时代,是中国各种著作产生的第一个鼎盛时代。特别是进入战国时代,七国都有自己的国史。

战国晚期,士人写作蔚然成风,例如屈原、庄子、荀子、韩非子、李斯。这是中国文化历史学的第一个高潮。

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对中国文化史籍是有一定破坏的。

司马迁写作《史记》由于是父子两代人的汉景帝到汉武帝的七十年时间里。所以,对中国历史是在非常萧条的情况下,一次全面系统整理和集中,保存了相对完整的中国古代历史。

如果,没有司马迁父子,特别是司马迁对国家档案馆的历史文献的整理、考证,校对、调查、研究,那么,中国完整的历史就会支离破碎,中国的五千年文明史的历史记载就会支离破碎。

《史记》不但是中国古代完整历史的书籍,也是整个古代亚洲的历史,《史记》是众多历史典籍里面最有思想,最有科学精神,最有哲学抱负,最有文学价值的历史,所以,《史记》的价值也远远超出了历史价值之外,是中国文化历史长河里的不绝源泉。对中国人民的精神和国家的自信心影响深远。我们后代人怎么高度评论都不过分。

司马迁史记写了多少年的历史

 《史记》,作者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列“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最初称为《太史公书》、《太史公记》、《太史记》,记载了黄帝时代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从太初元年(前104年)开始撰写,历时十三年(也有说十八年)才完成。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世历代“正史”所传承。对后世的纪传体史书影响深远。

《史记》取材相当广泛。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来源。更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的分析和选择,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东汉史学家班固曾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史记》同时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巨著,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有很高的文学价值,鲁迅先生赞誉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的《史记》是真实的吗

大家好,弹指千年为您解答~

事实上一直以来,许多学者对于史记的真实性都存在不小的质疑。毕竟史记是司马迁个人编撰而成的,那这其中是否包含了司马迁个人杜撰或者主观判断的情节呢?

司马迁的祖先是周朝的太史,可以说他一家几代都是史官,而编撰史记则是司马迁父亲司马谈的临终的遗愿,古人是很讲究孝道的,既然是父亲遗愿可想而知司马迁在史记在耗费的心血绝对是不可想象的。

司马迁的史记,主要资料都是他们家族的史官记录,这些记录真实不真实是无从考证的,其中有没有虚假的成分估计司马迁自己也不是那么清楚 。虽然司马迁编撰史记的时候是经过了大量筛选的,但是肯定不能去伪存真。从秦始皇到汉武帝时期,真实度应该能高一点,但是也不能说完全真实,因为就像现在,民国时候和文革时候的很多事情今天看来都是假的,又怎么能保证写出来的史书就完全真实?

我们来举个栗子:小明今天在街上捡到一块钱,于是他在日记记录:某年某月某日小明今天在街上捡到一块钱。等几年过去小明去世之后,别人看到这篇记录就这么写的,除此之外也没有证据,那这一天小明是不是真的捡到一块钱?信不信只能是看读者自己了。而历史其实也是这样,有的时候通过考古,或者查阅别的文献可以印证,而有些就说不清楚了,真实与否就在读者一念间。

笔者认为:史记不可能百分之百是真实的,史记记载有可能是司马迁听到或者了解到的,这一点谁都不能肯定没有错误。再者呢,古代其实和现在一样会把皇室负面的记载删除,只留下好看好听的一面。所以史记只能是参考,不能全信。

司马迁《史记》是如何传下来的

司马迁能写出史记,首先是得益于他的家庭,他的父亲司马谈就是著名学者,曾经担任过太史令。

作为官二代,司马迁少小时期就跟随父亲走遍大江南北,从山东到江苏,从湖南到四川,可以说,司马迁是真正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正是有了这样的学养基础,才让他能在后来完成了浩瀚巨作《史记》。

作为一名史官,司马谈一直就想写一部通史,因为工作关系,他接触了大量珍贵的图书文献,广泛涉猎各种历史史料。

但是司马谈最终未能完成自己的心愿,因为随同汉武帝赴泰山封禅,途中身染重病,在临死之前给司马迁留下遗言:“我死以后,你一定要接替我做太史令……能写出一部通史是我毕生的心愿,你一定要替我完成这个愿望!”

司马谈虽然未能起手写作通史,但是已经积累了大量一手资料,并对部分史料确立了论点,例如司马迁写成的《史记》中的《刺客列传》、《郦生陆贾列传》、《樊郦滕灌列传》、《张释之冯唐列传》诸篇之赞语,就是司马谈的原作。

所以说,司马迁能完成《史记》,既是在完成父亲的遗愿,也是站在父亲的肩膀上完成这部大作的,可以说,《史记》里包含的是两代史学家的贡献。

中国历史上负责记载历史的史官一直都有父死子继的传统,因而司马炎病故后,司马迁也继承了父亲太史令的职位,这个职位相当于国家天文台台长,历史上的司马迁,其实首先是一个星象学家,历史学只不过是他的一个爱好。

抱着一定要继承遗志,写好一部史书的心愿,司马迁开始了《史记》的写作。但是直到因为李凌事件触怒了汉武帝被送进监狱时,这部书稿尚未完成,所以司马迁在遭受到腐刑后,能忍辱求生,也是和因为已经完成了半部《史记》有关,如果自杀身死,不仅父亲遗愿落空,已经完成的成果也将付之东流。

我们常说司马迁忍辱写《史记》,常常以为进了监狱后才开始写,实际情况是,此前用了半生做筹备,集父子两代的努力,在已经完成部分书稿的情况下,在监狱里创作完成了余下的书稿。

有意思的是,《史记》创作完成后,因为是罪人之身,书稿并没有公开,司马迁把它交给了自己的女儿司马英,司马英嫁给了杨敞,杨敞后来两度官至丞相,司马英把书稿传给了儿子杨恽,杨恽也是官员,一度位列九卿,他对这部书稿爱不释手。

此时已经是汉宣帝时期,司马迁案件时过境迁,杨恽就把这部书稿拿出来推荐给了汉宣帝,从此天下人才知道世上还有一部书叫《史记》。

所以我们今天能看到《史记》,不仅受益于司马迁的创作,还受益于司马迁外孙子杨恽的推广。

为什么虚无缥缈的罗马比贵霜,安息等有历史记载的国家出名

首先罗马、贵霜、安息都是有历史记载的,不存在什么虚无缥缈。罗马的历史记载更不是虚无缥缈的。现代文明的源头是西方,而西方文明的源头是希腊和罗马。

在古代世界历史上的欧亚大陆有四大帝国:罗马帝国、贵霜帝国、安息帝国、大汉王朝。这四个大帝国基本平分了欧亚大陆的大部分领土。剩下的就是一些小国家。都是依附在这些大帝国之下生存。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贵霜、安息和罗马帝国。

贵霜帝国

贵霜帝国很少有人知道,贵霜帝国其实是中亚一部分和南亚,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南亚次大陆加上阿富汗。

贵霜帝国,公元1世纪中期至3世纪下期(这里有人可能说是公元4世纪上叶才灭亡的,其实在公元3世纪下叶已分裂,名存实亡(公元375年),历史记载模糊了)。

贵霜帝国是曾存在于中亚的古代盛国。其鼎盛时期是公元105年至公元250年。不过比我国同时期的汉朝要存在的久远,当时汉朝开始衰落,而贵霜帝国依然强悍,最终延续到了中国的南北朝时期。

贵霜帝国的疆域从今日的塔吉克绵延至里海、阿富汗及恒河流域。贵霜帝国在迦腻色伽一世和其承继者统治之下达至鼎盛,曾拥有人口几百万,士兵二十多万,被认为是当时欧亚四大强国之一,与汉朝、罗马、安息并列。

贵霜帝国的建立者和中国也有关系:是以前位于甘肃河西走廊的大月氏部落建立的(五翕侯之一贵霜翕侯部落),大月氏被匈奴人赶出河西走廊,一部分就在西域继续游牧,一部分则翻越帕米尔高原远走中亚。

当时的中亚印度则是很多个小国,大月氏看准了时机,想统一这些地方,占领了中亚西亚地区与波斯。

因此当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共同对付匈奴的时候,大月氏没有答应,不愿意出兵。

贵霜帝国的兴趣在南亚,后来汉朝彻底打败匈奴,将之驱逐至欧洲,此后大月氏仗着丝绸之路必经之处的便宜,逐渐积累了足够的财富。

后来贵霜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灭掉休密、双靡、肸顿、都密等四部翕候,统一了这些地方。从此中亚形成了一个强悍的贵霜帝国。以喀布尔为首都,于公元55年初步建立了贵霜帝国。

之后在公元90年,贵霜帝国试图像迎娶一位东汉的公主,结果当时西域都护班超根本没往长安报信,可能有点看不起这个暴发户帝国,直接拒绝说了贵霜。

据《后汉书.班超传》著,汉和帝永元二年(公元90年),贵霜副王谢率兵七万人攻班超。

之后贵霜帝国派遣七万精锐前来攻打西域,当时班超只有2000边防军,最终都没有向汉朝要求支援,班超用2000边军用计谋打败了贵霜帝国的7万精锐。之后贵霜向班超请罪,两国关系又重新修好。

贵霜帝国虽是希腊人,却笃信佛教,对于早期传播佛教来国有一定的贡献。

安息帝国

安息,西方作“帕提亚”,伊朗高原古代国家,中国史籍称“安息”、“安息国”。

在公元前250年到前248年左右的这几年里,一个名为阿赛西的部落酋长带领着自己的兄弟起义了,从此宣布自己独立了。这就是安息国的起源。当时的汉人也根据他们国王的名字称这个国家为安息。

安息帝国位于中亚,是波斯帝国的继承者帕提亚王国是被称为安息帝国,也可以说是波斯第二帝国。位于今天波斯湾和伊朗高原一带,与罗马帝国隔幼发拉底河为界,首都泰西封位于今天的伊拉克首都巴格达附近。和罗马帝国接壤并偶有交战。

安息帝国位于罗马帝国与汉朝中国之间的丝绸之路上,便成为了商贸中心。汉朝时期丝绸之路出使者最远到达了安息境内,不过没有达到过罗马。

安息帝国的疆域最大时北至里海,南至波斯湾,东接大夏、古印度,西至幼发拉底河即今伊朗、伊拉克、亚美尼亚全境,土耳其、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的部分。

安息帝国共有18个诸侯国,其中11个为高地王国、7个为低地王国。高地王国有帕提亚、赫尔卡尼亚、阿里亚、花剌子模、米底的阿特罗帕特尼、亚美尼亚、哈特拉、阿迪亚波纳、奥斯若恩和塞琉西亚。

低地王国有巴比伦尼亚、查拉塞尼、伽米坎科尔曼和锡斯坦等。

据西方历史学家考证,安息和罗马的一次战争还是汉朝帮忙,安息才取得了胜利,这件事还没有得到中国历史学界的认可,但是安息人撒谎却被记载到了中国历史典籍里了。

不过安息帝国和我国的汉朝还是有着一定的差距的,因为汉朝有一名使者路过安息帝国。安息就集合了他们帝国最强大最精锐的部队作为仪仗队来欢迎大汉使者,让大汉使者见识一下厉害。

大汉使者看完他们国家这个专门由精锐部队组成的仪仗队之后,历史资料上显示使者是说了这样一句话:

“安息,大国,多奇物,土著,颇与中国同业,而兵弱”

安息帝国炫耀自己的武力,却最终换来的时汉朝使者嘲笑。

安息帝国在密司立对提二世死后,安息帝国的实力逐渐的衰弱,这一段时间,世界的西方有新兴的罗马势力。东方的贵霜帝国也正处于繁荣时期,在这两强压力下,安息的处境越来越困难。最终于公元224年被阿尔达希尔波斯萨珊王国代替。

罗马帝国

罗马帝国分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是以地中海为中心,跨越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中国史书称为大秦、拂菻。

对于贵霜帝国、安息帝国,我们还是对于罗马帝国的不管是听说还是了解多一点,那句“条条大路通罗马”相信大多人都是听说过的。

当时的汉朝和罗马由于没有直接接触,也就避免了冲突和摩擦,因此双方都有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而双方都是互有猜想。以至于汉朝人称呼罗马为“大秦”,认为罗马人和自己一样,身材高大,信誉良好,作战勇猛,都是谦谦君子。

而罗马人看到来自汉朝的丝织品后,大为赞赏,把丝绸当做奢侈品,在罗马一两黄金一两丝,罗马人称呼汉朝为“塞里丝国”。罗马人想着那汉朝一定是黄金遍地的国度,之后便有了后来的马可波罗来中国了,马可波罗的驱动力就在东方寻求黄金。可见汉朝给当时的罗马人造成了多么大的心理震动。

罗马帝国的西罗马帝国在末期接连不断发生人民起义和外族入侵。高卢的巴高达运动,北非的阿哥尼斯特运动动摇了帝国的政权。

公元378年西哥特人大败罗马军队,410年攻占罗马城,418年在高卢西南部建立西哥特王国。汪达尔人于439年在北非建立汪达尔-阿兰王国。476年9月,最后一个西罗马帝国皇帝罗慕卢斯·奥古斯图卢斯也被废除,西罗马帝国宣布灭亡。东罗马帝国于1453年为奥斯曼帝国所灭。

总结:

为什么罗马比贵霜和安息出名呢?看到这里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出罗马帝国的存在的时间是比较长的,对比贵霜帝国和安息帝国几百年的时间,罗马帝国存在是上千年的时间

而罗马帝国也不存在虚无缥缈的情况,明显可以是分为东罗马和西罗马。单是比较短的西罗马存在的时间都比安息帝国和贵霜帝国存在久,而东罗马存在的时间更是这来这两个国家的几倍。我们也知道存在的时间久,留下的历史记载就多。

紫陌在怎么看也应该是罗马出名。再者四大文明也是依赖河流而延续的文明。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分别是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恒河流域、黄河流域,这四个文明也是人类文明最早诞生的地区。

而两河流域就是指幼发拉底河和底格拉斯两河,那看地图也知道罗马帝国是挨着幼发拉底河的,文明容易延续和发展,而安息帝国虽然也挨着,但是挂的早。

大多数人对外国的了解也只是限于强国,或者一些有特点的国家,比如美国是强国,还有世界上最小的国家梵蒂冈。这些我们大多是知道的。说个几内亚比绍共和国我们大多人就不知道了(位于非洲西部)。

在举一个例子,我们知道世界第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那第二峰,第五峰,第九峰我们还知道吗?相信有不少人是不了解的。而安息帝国和贵霜帝国也是一样。没有出名的事迹让我们了解和认知,我们怎么就知道了呢?

而罗马帝国相对来说就出名多了,不过是在古代历史上还是现今我们都是熟悉的,现今的条条大路通罗马,古代的罗马东西分裂。人么喜欢探索有吸引的事物,对于“无伤大雅”的事物兴趣就比较低。

我们知道美国的原始住民是印第安人。我们就不知道安息帝国和贵霜帝国的原始住民是什么。基于人们喜欢的探索的方向不同,出名程度也就不一样了。就算我们中国的历史,人人多少都知道一些关于楚汉争霸、三国鼎立的历史。而十六国时期和五代十国我们相对了解就比较少了。所以安息帝国和贵霜帝国不少人都没听过,还什么谈什么出名呢!


大家知道安息和贵霜吗?

我是紫陌,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期待和你一起探讨更多的问题。

司马迁的《史记》对比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哪个事实更可信他们是本家人吗

司马迁的《史记》同司马光《资治通鉴》都是我国历史上很重要的纪实性历史文献,对于后世史学家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很有帮助。我感觉《资治通鉴》很多史实,尤其是汉武帝之前的历史,应该参考借鉴了《史记》的资料。

一、《史记》和《资治通鉴》

1、《史记》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司马迁遭受腐刑之辱后写下的,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对于史前的很多史料,司马迁也是根据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紡撰,有些也是模棱两可,无据可查了。但因为在司马迁之前再没有人整理和记录那段漫长的历史,也就只有这个版本是最权威的了。

2、《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他写的历史时间段是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资治通鉴》对于西周以前的一千多年历史没有写到,但比《史记》多记载了从汉武帝到五代时期的近一千年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讲:

《资治通鉴》是《史记》的延续,二者记录的史实应该没有多少冲突,应该说都是可信的。

二、司马迁和司马光

司马迁和司马光是不同朝代的两个人,虽然都 姓司马,但风马牛不相及,完全没有任何关系。

1、司马迁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是记录历史的,但他自己的生平却很有争议,包括他的生卒确切年份,老家哪里等信息,其实是不确定的。

2、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 ,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佑元年(1086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名列“元佑党人“,配享宋哲宗庙廷,图形昭勋阁;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从祀历代帝王庙。

我们小时候知道司马光是从那则“司马光砸缸”故事开始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司马光的聪明和机智。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