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林委员:建议实施“1亿新生代农民工安居工程”_农民工_住房_新生代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10日讯(记者 马常艳)新生代农民工安居问题是需要重点关注的民生问题之一。针对这个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王昌林在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专访时提出建议:实施“1亿新生代农民工安居工程”,从2023年开始连续10年促进年均1000万有条件、有意愿的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安居。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王昌林(受访者供图)

王昌林引用数据指出,目前我国约有1.4亿新生代农民工,占全国农民工总数的一半左右。这部分人口普遍受教育程度较高,受房价等因素影响,难以在城市落户定居。

“未来10年实施‘1亿新生代农民工安居工程’政府的公共支出为1.12万亿元,年均约1121亿元。”王昌林对需要的财政支出做了初步测算。

王昌林分析,“1亿新生代农民工安居工程”可以发挥实实在在的带动作用:有利于壮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扩大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有利于推动城镇化、工业化高质量发展;有利于促进要素下乡、带动乡村振兴;有利于优化人口发展战略落实;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对于“1亿新生代农民工安居工程”的具体实施,王昌林提出四个方面的政策举措建议。

一是多渠道筹集面向农民工的保障性房源。将保障性住房(含公共租赁房)纳入居住证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范围。鼓励政府将持有的存量住房用作保障性住房,鼓励有关机构整合拥有长期租赁权的社会闲置房源用作廉租房,政府予以租金补贴。支持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的租赁住房政府长期租赁作为公租房。支持各地立足当地实际,制定在商品住房项目中配建保障性住房政策,明确配建比例。

二是构建面向农民工的“2242”可支付健康住房供给结构。利用税收和信贷政策激励房地产商开发面积适中的紧凑型健康住房,为农民工中20%的中高收入群体提供可支付住房;激励大型企业和开发区建设功能完备的住宅区,为农民工中20%的单身中低收入者提供健康住房;推动老旧小区和城中村改造,为农民工中40%的中低收入群体提供小面积可支付健康住房;运用公共财政资金以配建配租新建等多种形式为农民工中20%的最低收入群体提供公共租赁住房,使公租房供给规模与政府公共财政承受能力相适应。

三是“人地钱”挂钩政策向重点城市倾斜。对人口流入重点城市,在中央、省级支持下按照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强化要素集聚,加强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保障。扩大农民工聚集地区土地供给,推动土地计划指标更加合理化,探索建立全国性的建设用地、补充耕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适度加大对农民工集聚地区的支持力度,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特别是均衡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和比例,扩大债券规模,提升专项债券市场化水平,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

四是建立政府、企业、个人、社会成本分担机制。构建并坚持由政府(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个人、社会共同参与的成本分担机制,明确成本承担主体和支出责任。政府承担的成本主要包括保障性住房和配套公共服务投入等方面的建设成本以及相关管理服务成本;企业主要承担配建保障性住房的成本等;农民工自身承担购买或租赁房屋、个人生活等方面的成本。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