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将黄克诚回忆北上东北首次见到林彪,建议建立根据地_根据地_部队_建立

创立根据地

在进入东北之前,我已估计到东北是国民党军队必争之地,我党中央决心调大批部队进入东北,目的是为了日后与国民党军队决战。蒋介石也正借助于美国的军舰、飞机,向东北调兵遣将。在目前国民党军队的兵力和装.备上都远远优于我军的情况下,我军既不可能马上独占东北,也不可能以速战速决取得东北决战的胜利。必须首先在广大农村和部分中小城市建立巩固的根据地,立住脚跟,然后以根据地作依托,逐步发展壮大,作长期斗争准备。待一旦时机成熟,再进行战略决战。因此,当务之急,不是与国民党军队在铁路沿线作战,而是迅速占领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发动群众,建设根据地。

在新四军第三师主力部队到达东北之前,李运昌所部已先期一个多月由冀东进入东北,并很快收编了大批游杂武装。后来,由于国民党军队陆续进入东北,向铁路沿线和大城市发动进攻,李运昌部被迫从锦州等地撤退。11月26日,锦州被国民党军队占领。

我刚刚到达锦州江家屯,就接到东北局的电报,命令我率部负责切断铁路交通,阻止国民党军队进入沈阳。

当时,我们部队经过长途跋涉,非常疲劳,而且面临一系列困难无法解决,很难进行大规模作战。前据中央干9月15日转发曾克林的报告说:“在沈阳及各地堆积之各种轻重武器及物资甚多,无人看管,随便可以拿到。”但我们到达东北后,情况并非如此。苏联红军占领东北之后,因为受到苏联与国民党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之约束,不准我军进入大减市,不准我军接收苏军缴获的日伪军用物资。

当时的东北,土匪蜂起,人民群众听信国民党的欺骗宣传,对我们很不了解,也没有地方党和人民政权的支持,部队的给养相当困难,出去搞粮食需要派出整排整连的武装,少数人根本无法通行。部队指战员没有棉鞋、棉帽和手套,从苏北带来的一套薄棉衣,根本抵不住东北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先头部队及先遣人员,因出发仓促,连薄棉衣也没有穿上,困难更大。加之在冀东三河境内向部队作进军东北动员时,对这些困难估计不足,此时部队的情绪出现了波动。我们只好重新做思想工作,动员大家克服困难,战胜困难。在这种情况之下,要部队同刚出关的国民党精锐部队在铁路沿线打硬仗,其结果可想而知。

有鉴于此,我于11月26日给毛泽东发去一封电报,除报告我部已到达东北及部队所在位置外。着重报告了部队遇到了极为困难的情况。我在电报中讲了“七无”等情况,即“无党(组织)、无群众(支持)、无政权、无粮食、无经费、无医药,无衣服鞋袜等,部队士气受到极大影响。锦州、山海关以西地区土匪极多,少数人不能通行,战场极坏。而敌人已占领锦州,将直达长春。我提议我军暂不作战,进行短期休整,恢复体力,并以一部主力去占领中小城市,建立乡村根据地,作长期斗争之准备。”我在电报中说明,由于我刚到东北,与东北局的同志不熟悉,所以直接给毛泽东发电报请示并提出建议。

展开全文

11月27日,我又将某些县政权由改编的伪军所控制的情况,电报中央军委,并说明“东北特工、土匪甚多,如不及早着手建立根据地,我主力在东北亦很难应付。”

毛泽东回电指示我直接向东北局请示和提出建议。11月29日,中央军委亦给我回电指示:“关于你部编制、干部配备与活动地区和作战意见等,你均可与林彪坦白商谈,并由你与林向中央提出意见解决。”

接到中央军委电报指示的当天,我即给东北局发去急电,提出对目前工作的建议。电文如下(略有删节):

(一)已进入及将进入东北之主力及新组成之部队,数日特别巨(大),力量强大。但若无党政民之支持,无粮食经费的充分供给,无兵员的源源补充,将大〔大)减弱强大力量。....…这样下去,不仅影响作战,且有陷入不利地位之危险。因此,运用冬季不能进行大现模作战之五个月期间,发动乡村群众,肃清土匪,建立党与政权,应为当前之急务。求得五个月内建立根据地的初步基础,便利明春之大规模作战。

(二)要发动群众,需要干部。各地千部一时不易赶到,东北局手中无干部,我作如下建议:

1、立即划分主力师(或旅)的补充熟悉地区,作为该师(旅)之根据地,每师(或旅)划三个县到五个县。

2、该师(或旅)立即派遣地方工作干部,前往规定地区,开辟工作,建立政权、党委,发动群众,建立地方武装。

3、该师(或旅)派出必要兵团负责肃清土匪,恢复社会秩序。

4、该师(或旅)在规定地区内收集·粮食资财,建立医院、工厂,扩大新兵源源补充主力部队。

5、被规定之地区,如已有党委、军区,则派出干部受党委领导;如无党委,须由军队派得力干部组织临时党委、政权、分区,以领导工作之进行。

6、主力部队集结作战,伤病员则送该地休养。

(三)上述建议如整个部队不能实施,则请划十个县地区给三师各旅去建立后方,开辟工作,以免除伤病员随队,妨碍主力行动与作战。

我认为二十万军队没有千万以上群众支持,是不堪设想的。是否有当,请考虑示复。

我先后给东北局发了三封内容类似的电报,提出建立根据地的建议,但始终未见回音。为了执行东北局原来给我部的作战命令,我便与副师长兼参谋长洪学智一道,带领各旅干部去看地形,待回到驻地,恰巧李天佑奉林彪之命来我部联系。通过与李天佑交谈,我才知道中央已派林彪负责组织东北人民自治军(后改称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统一指挥我军进入东北的各部队。而林彪的总司令部离我们的驻地大约只有二三十华里。我立即与李天佑一起骑马去见林彪,当面向林彪陈述了我的上述建议。我说,我们是疲惫之师,且无根据地作依托;而敌人是乘坐轮船来的精锐之师。

“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是不可取的。当前最重要的是建立后方,站稳脚跟,逐渐发展壮大自己,以期将来同国民党军队进行决战。林彪采纳了我的意见,并命令部队转移到义县、阜新一线。做发动群众的工作。我则同林彪会合,驻到义县附近的乡下。我就便又向他陈述关于建立根据地、打开东北工作局面的想法和建议。

正在这时,毛泽东来电,询问我们对东北工作所拟采取方针的意见口我根据自己的.上述想法,拟了一份电报稿,送给林彪看后,即给毛泽东发出。据我所知,当时在东北工作的其他领导同志,也都给毛泽东回电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1月28日,毛泽东给东北局发来了《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著名电报指示,指出东北斗争的艰苦性,及时地提出了把东北的工作重心放在距离国民党占领中心较远的城市和广大乡村方面,“让开大路,占领两厢”,以便发动群众,建立巩固的根据地,逐步积蓄力量,准备在将来转入反攻。在电报中还特别提醒说:’‘必须使一切干部明白,国民党在东北一个时期内将强过我党,如果我们不从发动群众斗争、替群众解决问题、一切依靠群众这一点出发,并动员一切力量从事细心的群众工作,在一年之内,特别是在最近几个月的紧急时机内,打下初步的可靠的基础,我们在东北就将陷入孤立,不能建立巩固根据地,不能战胜国民党的进攻,而有遭遇极大困难甚至失败的一叮能;反之,如果我们紧紧依靠群众,我们就将战胜一切困难,一步一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毛泽东的这一指示,指明了东北工作的正确方针,对统一大家的认识,坚定信心。为最后夺取解放东北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我率部移驻义县附近期间,就将新四军第三师的部队分散在义县和黑山边境一带,清剿土匪,做发动群众的工作。不久国民党军队进玫义县,我同林彪一起撤到阜新。紧接着国民党军队又向阜新大举进攻,我建议林彪先撤走。林彪遂率山东部队梁兴初、罗华生的两个师以及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撤到康平、法库一线。待林彪撤走以后,我将新四军第三师的第十旅和独立旅分散在阜新以北、彰武东西地区活动,消灭土匪,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我率第八旅和三个特务团等部北进通辽,于1946年1月1日攻下通辽,歼灭了国民党收编的伪军一千余人和地主土匪武装一部。随即我们就在通辽、开鲁一带开辟工作,发动群众,消灭土匪,建立政权。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