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乔冠华的身后事:用2000元稿费安葬自己_乔冠华_章含之_苏州

乔冠华(1913-1983年),一位学者型的革命家、外交家。1971年,中国重新返回联合国,获得常任理事国的合法席位时,乔冠华在记者招待会上的“仰脸大笑”迅速被抓拍下来,第二天,乔冠华便因此迅速扬名海内外。

从此,“乔的笑”成为了一张记录外交历史、定格外交历史的照片。

他早期曾经是分析国际与国内战争形势的专家,后来成为了周恩来的得力助手,是外交部的“笔杆子”。毛泽东曾经评价乔冠华的文章抵得上“两个坦克师”。

1983年,一代外交家乔冠华生命损落,逝世后并没有被及时安葬,安葬时也仅用了生前的2000元稿费。

这其中的缘由何在?让我们一起来看。

一、与女儿的最后晚餐

乔冠华的第一任妻子是龚澎,龚澎是我国原新闻司司长,与乔冠华在重庆工作的时候认识。然而不幸的是,龚澎因病去世了。1970年9月20日,这个陪伴了乔冠华27年的绝世女子,永远地离开了乔冠华。

1973年,乔冠华续弦,第二任妻子是女外交家章含之,章含之曾经是反对袁世凯的著名的民主爱国人士章士钊之女,毛泽东的短期英文教师。然而好景不长,这段婚姻仅仅维持了十年,乔冠华就不幸身染重病,进入垂暮之年了。

因此,陪伴乔冠华走过人生最后日子的是女儿乔松都和第二任妻子章含之。

展开全文

乔松都是乔冠华与第一任妻子龚澎的女儿,1953年出生,1977年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后来在解放军医院做医生。1983年9月3日,当乔冠华最后一次因为肺部病变与咳血住院时,女儿乔松都匆忙赶来医院看望父亲。

原先在解放军医院的显微镜下忙忙碌碌的乔松都,早早就请好了病假,并先去水果店买了父亲最爱吃的香蕉,径直向北京医院的北楼走过去。

看到女儿后,乔冠华眼里闪烁着惊喜与快乐,说“你是第一个来看我的,可是我们还没有通知任何一个人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女儿乔松都随口回答,“做梦的呗!没有人告诉我”。乔松都在昨晚入夜时的确做了一个梦,梦见父亲乔冠华咳血需要住院,因此今天一大早就赶过来了。乔松都相信,在至亲之人之间,是存在彼此牵动的第六感的。

没多久,护士送来了晚饭,乔松都觉得自己该告辞了。见女儿要走,乔冠华急忙拦住,说,“你别走,我们再多坐一会儿!很快就六点了,我们在一起吃个饭!”

可是女儿乔松都说,“爸爸,你是病号,我是医生,医生是不能吃病号饭的,我不打扰你了!”乔冠华执意不让女儿走。

从小,乔冠华就习惯把炖好的鸡腿给女儿吃,这次哪怕成为了病人,乔冠华仍旧习惯性地把鸡腿夹到女儿的碗里,“快吃吧,就着饭一起吃下去!”乔松都点点头,什么都没说,默默地流着泪吃完了鸡腿饭。

可谁曾料想,这顿饭竟是乔冠华和女儿的最后晚餐!两个星期之后,当乔松都又一次看望父亲乔冠华时,乔冠华的病床已经被清空了,他被师傅送去了太平间。乔冠华最终也没能看到女儿最后一面。

二、与章含之永远诀别

9月22日上午,夫人章含之像往日那样为乔冠华喂食。乔冠华睁开眼睛,和平时没有多大差别,只是讲话吐字比较吃力。

此时的窗外,晴空万里,秋意正浓。乔冠华微微抬起手,直指窗外,微笑地对夫人章含之说,“好!”章含之听后很兴奋,以为乔冠华像以往发病那样,很快就会恢复了,一时语无伦次地说,“你今天真好,快要好了!”

这时,乔冠华的友人过来看望乔冠华,乔冠华还能清醒地知道二人到访与慰问,还笑着与友人打起了招呼说,“谢谢你们!”

这时,章含之冲了一小壶蛋白水,轻轻地对乔冠华说,“你累了吧,喝点蛋白水好吗?”这时的章含之轻轻地扶起乔冠华,用蛋白水一口一口地喂着乔冠华。

然而章含之没喂完蛋白水,乔冠华就慢慢地僵住了,嘴巴也不张开了,他慢慢地失去了力气,手也垂了下去,像是慢慢地睡着了一般。

这时的章含之感到不妙,她赶紧去按床铃,照顾乔冠华多时的护士小段听到铃声之后,赶紧赶了过来。以往丰富的经验告诉小段,乔冠华要与章含之永远地诀别了!

这时的章含之哪里顾得了那么多,她情绪激动得一下子号啕大哭起来,不断地呼喊着一句话:

“我什么都不要,我只要你啊!”

在章含之的心里,乔冠华就是天,就是地,就是她的全世界。可如今,这天地轰塌了,丈夫乔冠华就要走了!

北京医院关于乔冠华的病历记载了他人生的最后一刻:

用药后9:00神志清楚,能叫应,点头或摇头。

9:40神志清醒,还笑了一下,从夫人章含之手中喝了六七口蛋白水。

9:45呼吸减慢。9:50停止呼吸,做人工呼吸,给氧气。

10:03乔冠华心脏停止跳动,十分钟之后因抢救无效死亡。

1983年9月22日上午10点03分,乔冠华去世。去世原因是晚期肺癌,呼吸衰竭。

三、寻找旧迹,访问旧居

乔冠华没去世之前,与章含之的结婚就曾经遭人非议。现在,乔冠华去世了,章含之心灰意冷。坚决要求不发新闻,一切丧事从简。

因此,1983年9月23日,在乔冠华在北京去世后的第二天,《人民日报》在中间的版面上刊登了39字简短电报:

“新华社北京9月22日电: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顾问乔冠华同志因患肺癌,于今日上午10时40分在北京逝世,终年70岁。

在乔冠华火化之后,章含之抱着乔冠华的骨灰回到了乔冠华的故乡江苏盐城市,一是为了与乔冠华寻找旧迹,访问旧居;二是为了给乔冠华寻找一个落叶归根的好去处。

五十年前,乔冠华就是从这里走了出去,到清华求学。章含之听当地的一位史姓老人说,他当年就是从这里,摇着小船从乔冠华的村庄东桥庄出发,整整走了一天才把乔冠华送到了县城盐城。

从盐城,乔冠华再乘船到南通,再从南通乘船前往上海,到了上海之后,再改乘火车北上北平。当时的盐城乡村,陆路不通,很多都是水路,但是水路也危险,遇上不好的风浪天气,很有可能舟倾人亡。

从乔冠华迎娶章含之到去世,刚好过了十年,而如今,两人已经是“十年生死两茫茫”,章含之听到当年事,忆起当年人,心里岂能不痛?

在盐城作了短暂停留之后,章含之决定寻访乔冠华当年就读过的小学——盐城第二高等小学。然而,这已经是60年前的事了,60年风云变幻,60年沧海桑田,章含之遍访盐城,仍旧没有看到小学的旧址。

原来,当年日本鬼子入侵的时候,一把大火几乎把盐城的旧建筑烧为灰烬,夷为平地,旧盐城几乎不复存在!后来有人告诉章含之,乔冠华曾经就读过的小学,现在已经是郊区招待所了。而临近招待所的旁边,则是盐城监狱。

随后,章含之又寻访了乔冠华的旧居,这是一间四合院,天井很大,前后有两进院落。但是与周围人家的砖瓦房相比,这间四合院已经显得非常地破旧与寒暄了。

四合院早已人去楼空、物是人非了!当晚,章含之无法睡着,她看着乔冠华的照片,对他说,“这次我们一起回家,你高兴吗?”乔冠华一直笑着,章含之也笑了……

接下来几天,没等章含之提出埋葬乔冠华,使其落叶归根的想法,她便感觉到了盐城市当地领导人的“冷淡处理”。

因为除了当地一个退居二线的领导人,其余领导均没有出席陪同章含之。章含之便再次感到心灰意冷,因此让乔冠华魂归故里的事情便没有再提起。

不久之后,章含之带着乔冠华的骨灰返回北京,与乔的骨灰陪伴将近两年的时间!

四、回归大地,长眠苏州

寻访乔冠华的故乡不成,章含之想到了自己的故乡苏州。恰巧,乔冠华当年在苏州的好友李颢诚挚邀请章含之,并多次写信让章含之到苏州小住。

原来,李颢与乔冠华是在重庆认识的,是一名资深的外科医生。当时的乔冠华在重庆担任新华社日报社国际新闻主编。

一次,乔冠华得了急性腹膜炎,脸色惨白,很快就进入了病危状态。当时的李颢当机立断,与另外一位外科医生梁树芳冒着被特务发现的危险,一起为乔冠华做了手术,这才挽回了乔冠华一命。因此,乔冠华与李颢成为好友。

当时的李颢夫妇得知章含之的困境之后,主动提出并告诉章含之:“如果没有合适的地方,就把老乔的骨灰埋葬在苏州,我愿意为走完人生之路的朋友、兄弟、同志做一个守墓人”。

章含之听后非常感动,也非常温暖,当即泪如雨下。但是,当时的章含之没有立即答应,她只是提出想把丈夫乔冠华的骨灰继续留在北京的卧室常伴自己。

但李颢坚决反对,并耐心劝说。他们说,章含之年龄还不大,应该早点开始自己的新生活。原来乔冠华就很喜欢东山的山清水秀,他曾经也说过自己死后也要找一个像苏州那样清净的山水之地安葬,乔冠华也一定会高兴的。

最后,章含之被李颢夫妇二人的真诚所感动,于是决定去苏州东山寻找合适的墓地。因为章含之的故乡就在苏州,外祖母和妈妈都是地道的苏州东山人。2002年10月,章含之说,“我是苏州人,因为我妈妈就是苏州洞庭东山人,外婆家就在东山。”

但是,令章含之没有想到的是,苏州吴县当地的领导对这件事给予了极大的热情与帮助。苏州吴县当地的管正书记和杨其林主任等人,在苏州的太湖半岛,跑遍了苏州墓地,最后找到了在藤湾湖沙村东侧的一个小山坡,小山坡不大,只有16平方米。

但是这里背靠着山地,面对着太湖,有山有水,清静不已,非常适合乔冠华长眠。

为了体现乔冠华的人生艰苦以及简朴节约,章含之要求乔冠华的墓地越简单越好,还提供了简单的墓地草图。加上由于乔冠华生前患病多日,章含之已经经济窘迫,因此她自己也非常担心墓地的费用问题。

但是,苏州吴县当地的领导说,

“你能选择东山安葬乔冠华同志,这是我们的光荣!乔部长活在人民心里,他的墓将来肯定会是使东山扬名的一个景点。至于费用,你是自己出钱修,我们决定只收取材料费和人工费。这块地就算是我们东山人民对他的一点贡献,感谢他为国增光。”

章含之听后感动不已,于是她拿出仅有的、丈夫生前留下的2000多元稿费作为购置墓碑的费用。

乔冠华能够长眠苏州,章含之对此很满意,也感到很高兴。因为章含之本来也很喜欢苏州,她说,“解放前我常来苏州……我很喜欢苏州特有的江南水乡风情……我对苏州情有独钟……”

1985年秋,乔冠华的墓地终于建好了。

墓地周围是鹅卵石,鹅卵石类似乔冠华去盐城第二高等小学那条天天踩过的鹅卵石小巷,象征着乔冠华从这条铺满鹅卵石的小巷走出家乡,走向全世界。

墓地背后种植有塔松,乔冠华曾经跟随周恩来和陈毅前往出席日内瓦会议,他曾对章含之说,他最喜欢的就是日内瓦的塔松。墓地前面的台阶旁则种植有两棵桂花树——一棵是金桂,一棵是银桂。

乔冠华喜欢桂花散发出来的幽雅芳香,章含之也希望乔冠华能够时常闻到桂花的芳香!

1985年11月15日,章含之带着乔冠华的骨灰去苏州安葬了!临行前,章含之仍旧非常不舍,毕竟这个黑色大理石的骨灰里就是自己的丈夫,但丈夫很快就要被安葬在冷暗的泥土下面了。最后,章含之决定拿出一小份骨灰常随自己,就像乔冠华能够常随自己身边一样。

1985年11月17日,随着泥土一点点地填埋,乔冠华的墓穴慢慢地被填平了。多少往事,一切随风飘过,一代外交家乔冠华终于回归大地,长眠苏州!

小结:

乔冠华的一生,既历经坎坷,也历经风光。曾经被反对派打得吐血,多次生命垂危;曾经以笔代刀、挥斥方遒,被记者一拥而上,竞相提问。

但乔与女儿依依惜别,与妻子微笑诀别之后,他的身后事竟如此简单、简约、简朴!惟愿乔冠华走得安静、安详、安乐!惟愿世间以乔为榜样,以薄葬为尚!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