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历史」为什么汉明帝专门和皇室外戚过不去?_宗室_外戚_汉明

引言——汉明帝个性残暴所以才打压外戚?

三口之家,对待自己的亲戚尚且视若骨血。

为什么身为皇帝的汉明帝却专门和自己的亲戚们过不去?

看汉明帝一代,虽然留下了“明帝察察”的美名,但是外戚受到了过多的排挤!

光武帝宠爱一生的光烈皇后阴丽华,作为汉明帝刘庄的亲娘,却丝毫没能阻止阴氏一族受到打压!

阴丽华的亲侄子阴丰,身为驸马,杀害公主,被处以极刑!

这还不够,连带着亲爹妈阴就夫妇一起下了黄泉。

图1-1. 传说为汉明帝所立的白马寺一角

阴氏家族的族人,除了东汉初期光烈皇后的母亲和一个弟弟被强盗所害之外,其他族人都仗着她受宠爱而飞黄腾达!

可是到了汉明帝时期,这一套却行不通了!

此时,因为光武帝的死去,汉明帝迅速改变了对外戚的政策。他不再利用外戚对付宗室,而是尽可能地去打压!

为什么明帝有这种决心和魄力呢?

因为他在位时期宗室叛乱太多了!

有能力、有野心的宗室都因为造反被他杀了个精光,剩下的都是翻不起大风浪的小鱼小虾,他自然就不需要外戚作为制衡宗室的力量了。

展开全文

图1-2. 白马寺大门

汉明帝是个什么样的皇帝?

汉明帝刘庄是个自小很受宠爱的皇帝。

首先,他是光烈皇后的亲生骨肉。作为光武帝刘秀最宠爱的妃子的长子,他一出生就被刘秀视为帝国接班人来培养。

本来这没什么,嫡长子继承制,中国古代实行了几千年。

可问题就在于,刘庄一开始并不是嫡长子!

光武帝时期最早的正牌嫡长子是郭圣通的儿子刘疆!

可后来,在刘秀的安排下,刘庄又成了嫡长子。

图2-1. 河南洛阳光武殿刘秀像

为什么呢?

因为刘秀当年在河北起兵之时,娶郭圣通的真正原因是为了笼络她的舅舅真定王刘杨。

此后为了不与强大的郭圣通一系利益相悖,刘秀才被迫立了郭圣通为皇后,而将原配阴丽华只立为妃子。

自从将郭圣通立上后位开始的十五年间,刘秀无时无刻不想将阴丽华立上皇后的位置。

等到建武十七年时,万事具备,他便废郭圣通,而立阴丽华为后!

此后,刘庄便成为了嫡长子。

成为嫡长子以后,刘庄就顺其自然地登上了太子宝座。而本来的太子刘疆颇有自知之明,数次请辞之后被刘秀封为东海王。

而这个东海王,本来也是封给刘庄的。

图2-2. 山东临沂琅琊园——琅琊为东海国治所

除了受宠爱之外,刘庄还是一个自小非常聪明的皇帝。

早在建武十五年,十二岁的刘庄就显露出来了非凡的政治才能。当时,陈留吏因度田上朝述职,刘秀无意间看到他的报告上写着这么一行字:“颍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

刘秀觉得奇怪,就问陈留吏这是什么意思。陈留吏一开始不愿承认自己有猫腻,谎称这段牍是自己在大街上捡到的。

当时12岁的刘庄一眼就看穿了陈留吏在说谎,他从刘秀身后的帷幕里钻了出来,对刘秀解释道:“河南、南阳是帝乡,宗室很多,肯定有多占田地的情况。但是普通官员并不敢招惹宗室,所以上级派发任务时,吩咐河南、南阳不可问。”

刘秀一听恍然大悟,之后连忙又审问陈留吏,果然和刘庄的一模一样!

图2-3. 南阳府衙

既聪明,又受宠爱,刘庄小时候一定非常孤独。

这多少可以从他当上皇帝之后的事迹看出来。

刘庄登上帝位后,宗室纷纷暗中结交宾客,意图叛乱。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他的亲弟弟刘荆!

刘荆在宗室中算是比较有能力的,也是造反造得最狠的!

图2-4. 园林中的兵俑

共分三个阶段的刘荆叛乱

第一阶段,血条满格时期。刘荆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试图伪造书信撺掇东海王刘疆造反,以借刀杀人。

东海王刘疆即废太子刘疆。他的太子位置就是被刘庄夺去的,按理来说应该是最想造反的人才对。

可是,事情并不像常理预料,刘疆的太子位本就是他自己多番请辞的结果。他被废太子并未受到刘秀的压迫或朝中大臣的排挤,纯粹是自己观察形势做出的判断,所以心中怨恨较少。

图3-1. 法门寺出土的护法天王——东汉明帝时期

而仅剩的不甘心也因为东海国封地的疆域辽阔而烟消云散了。以东汉时期限制宗室的局面来看,刘秀早年给刘庄的封地东海国扎扎实实是个好地方!地盘又大,百姓又富有且安居乐业!

刘疆每年坐等收税就能过起滋润的小生活。这伪造的书信一送来,首先就把他吓了个大跳,接着立马忙不迭地就跟刘庄报告了这件事。

于是,刘荆的第一次造反失败。念在同母弟的份上,刘庄并未对其做出惩罚,只是降爵为广陵王,令其就国。

图3-2. 广陵——江苏扬州瘦西湖

第二阶段,半死不活阶段。刘疆的行为将刘荆叛贼的名声宣传的人尽皆知,此后朝中再无人敢亲近于他。

此时,刘庄俨然已经气急败坏。

他等不及地找来相士,询问是否能起兵,结果被大惊失色的相士又告了一状!

可能因为此事没有实际实施的原因,明帝仍旧没有惩罚他。

图3-3. 高邮西汉广陵王墓模型

第三个阶段,垂死挣扎阶段。

刘庄在封国的孟浪之举,使得封国下属的官员都不敢再亲近于他。

如此他在朝内、封地内亲信尽失,唯一的造反方法只剩下了求神!

他也确实这样做了,在第三次造反中,他采取使用巫咒之术诅咒明帝的策略。

最后,在郡国官吏的告发下东窗事发,他这才自杀了事。

图3-4. 扬州汉广陵王墓博物馆

造反造到这个阶段,观众都不愿意看了,他活着也没什么太大意思了!

除了刘荆之外,郭圣通的两个儿子刘康、刘延,许美人的儿子刘英纷纷在封国组织造反。

最后,刘英因为事情败露自杀,刘康、刘延则因为罪责较轻仅仅被削减了封地。

图3-5. 济南——刘康的封地

诛杀外戚,汉明帝从不手软

如果说对宗室汉明帝尚且手下留情的话,对待外戚汉明帝则通通实行铁血政策!

前朝遗老,对东汉建国都有功的大功臣——大司空窦融,因为从兄子窦林犯罪而受到连坐,最终赐死。

而窦融的长子窦穆——也就是光武帝的驸马,按辈分而言和明帝同辈,因为私占六安国领土、私下对汉明帝口出怨言、贿赂官吏等罪行,和两个儿子窦宣、窦勋同死狱中!

除此之外,还有由阴丰事件引起的国舅阴就夫妇自杀,光武帝亲命的辅政大臣——汉明帝的姐夫梁松被杀等!

图4-1. 安徽六安——秋雨绵绵,柿柿如意

而没有被杀的外戚,在汉明帝一朝也处境堪忧。

汉明帝在位时,曾继承先帝遗志,绘云台二十八将肖像当作供奉。在前朝大功臣中,唯独漏了自己的岳父伏波将军马援。

此外,明帝的三个舅子马廖、马光,马防终其一生都位不过九卿!

图4-2. 伏波将军马援雕塑

总结——个人偏向很明显

汉明帝时期,对待外戚格外铁血有其历史原因。

一是经过光武一朝的发展,外戚势力逐渐强大。新晋的阴氏家族,一门四侯,光武之前只不过是南阳的一介富户。

外戚势力的发展使得很多纨绔子弟开始包揽大权,胡作非为,这对于国家的统治是不利的。

作为历史上有名的严厉君王,汉明帝对外戚打压也在情理之中。

二是从汉明帝打压外戚,但对宗室宽容来看,他个人的情感上也明显偏向宗室。

个人猜测,这是因为他从小受到宗室成员的宠爱而导致的。

图5-1. 长安

他一出生,便被光武帝捧在手里。作为开国皇帝,他本人威望极强,因此光武一朝的宗室影响有限。光武帝又借外戚挟制宗室,宗室就更加翻不起什么风浪来。

正是在这种环境下成长,明帝还是少年时就获得了比许多老牌诸侯还要广大的东海国作为领地。以光武帝的声望,这并没有在朝内外引起什么非议,所以明帝少年时期就是集合天下宠爱于一身的。

更不用说,刘疆拱手将太子位相让,这种事着实可以让人感动一辈子!

而且,刘疆此后对明帝都十分忠诚,并没有逾越之举。

图5-2. 山东临沂宾河日出

偏偏就是在这个时候,外戚势力的迅猛发展使得素质良莠不齐的外戚子弟开始进入皇室的视野。这种情况下,外戚对于明帝而言,印象可能就是不好的。

更不用说明帝本人是极重法治的皇帝,自然不会法外容情。

而且观察明帝一代的政治成就,有意思的现象是,所有被打击的宗室势力都是因为造反,而且大部分都是畏罪自杀而死,明帝采取的是宽容态度;所有被打击的外戚都是犯法,明帝采取的是连坐的铁血政策。

图5-3. 法门寺——始建于东汉明帝时期

这其中的偏向性就很明显了!

仔细思考一番,宗室子弟完全安分守己,除了造反之外什么坏事都不干这种可能性很小,更有可能是明帝本身就偏向于宗室。

结合度田事件来看,宗室子弟私占田地的也有不少。明帝也不是完全包庇他们,反而一针见血地指出其问题。

虽然少年时期的政治理念无法完全代表成年时的政治理念,但从史书上“明帝察察”几个字的评价来看,大致还是八九不离十的。

所以剩下的原因,也只能归为个人情感了!

图5-4. 山东省青岛市——汉画像砖

参考文献

[1] 司马彪. 后汉书[M].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5.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