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张宗逊低授上将是受高岗的牵累”,是不是炒作?_大将_上将_两人

为了避免断章取义之嫌,以下全文转帖《张宗逊低授上将之谜》这篇文章如下:

张宗逊低授上将之谜

作者:笔谈历史风云

55年张宗逊本上报评大将军衔,但因受高岗的牵累而实际授予了上将军衔。张宗逊与高岗均为秦地同乡,二人在抗战时期均工作在陕北同一战壕,私交甚密。在55年1月中旬召开的军委座谈会上,张宗逊做为秋收起义的代表之一进入军委上报的初评大将名单。

1月底中央书记处商讨军委座谈会上报的大将名单,初步确定大将人选为十一人:张宗逊与后来授衔的十大将。张宗逊的大将名额是补阙原秋收起义大将代表杨立三病逝后遗下的空缺。

随着55年3月党的代表会议对高饶事件的总结会议,张宗逊在高饶事件中的不做为与甚不积极主动的表现被揭发开来。受同为陕西老乡高麻子的牵累,张宗逊在3月底的大将评选中因中央决定大将名额减少为十人而被剔除出大将人选,改评为上将军衔。在3月的党代会上,由于原与高岗关系甚密受高岗蒙蔽的彭德怀与黄克诚二人的深刻检讨与积极揭发,二人虽在高饶事件中陷得较深,但由于表现良好,被保护过关,而张宗逊却幸免于难。根据最近出版的《黄克诚年谱》批(应为:披)露,早在54年1月前后高饶事件还没有被清算的前夕,黄克诚就将中央决定处理与挽救高岗的决定透露给了张宗逊, 而张宗逊的表现却耐人寻味,在接下来党内对高岗的斗争中,身为中央候补委员 的张宗逊未能与党中央保持

高度一致,坚决与高岗对立并划清界线,张宗逊鼻子不灵,政治觉悟失去了敏感性,他在揭发高岗的斗争中未能反戈一击,表现犹(应为:尤)为不积极主动,与彭德怀与黄克诚的积极投入形成了鲜明对照。

张宗逊在高岗反党事件中的被动立场给他的政治生涯带来了很大影响,先是在55年评衔工作中丢掉了本应属于自已的大将军衔,随后又在中共八大上,做为七大中央候补委员,未能入选八大中央委员,仅安慰性地连任中央候补委员,与全部大将与共十一位上将入选八大中央委员相比,张宗逊做为上届候补委员未能当选中央委员,政治上的明哲保身与滑头表现让他以后的政治基本失去了诸多。更让人寻趣的是在58年军中反教条主义与59年庐山会议上,经过高饶事件洗尽的张宗逊积极向中央靠拢,在运动中奋力揭发肖克与彭德怀,让二人 蒙难,张宗逊在其人生舞台上演饰了两个丑角。

以上是低授上将这篇文章全文。以下是本人对这篇文章的几点看法:

1、张上将出生于1908年,家庭属于富裕农民。1926年1月,十八岁不到离开家乡,2月入黄埔军校第五期政治科学习。张宗逊家乡在陕西东部渭南县;而高的家乡在陕西省西北部横山县。共同点是都在陕西省,但不在一个地区。

另外,最重要的一点是:张宗逊1926年1月离开家乡,进入黄埔军校第五期政治科学习。高在陕北地区闹革命时期,和张宗逊没有交集。

2、红军时期,张宗逊在井冈山和江西中央苏区,随军转战;高岗在陕北地区奋战,两人也没有任何交集。

3、中央红军来到陕北,抗战前后,张宗逊由红四方面军调到红二方面军任师长。改编为八路军后,张任358旅长开赴山西抗日前线。高在延安任西北局书记、陕西省参议会议长。抗战后期,两人虽然同在西北地区,但张在晋绥军区任第三军分区司令,晋绥军区司令是贺龙、政委是关向应;高不在军队工作,两人还是没有直接工作上的交集。

展开全文

4、解放战争和建国以后,张宗逊在西北野战军和西北军区;高歌在东北,两人更没有交集。即使在两人先后调到北京以后,一个在军队系统;一个在党政系统,首先说两人没有直接的工作关系,再者说高到京后职务很高,不是随便好接近的。

通过以上四点看,张高两人没有任何历史上的工作关系,说“张宗逊与高岗均为秦地同乡,二人在抗战时期均工作在陕北同一战壕,私交甚密”,这一说法是《张宗逊低授上将之谜》这篇文章作者的想象,没有任何材料可以证明这个说法。另外我想问问:“私交甚密”作者是怎么知道的?只是因为是同省老乡,就影响到了授大将军衔和当选中央委员,这个作者的炒作素材足以震撼头条平台。

关注军史的读者应该都知道,解放战争中彭老总指挥西北野战军或者第一野战军作战,有两位主要助手:军事上的主要助手是张宗逊;党政工作的主要助手是(名字不说了,大家都知道)。张宗逊建国后五二年十月调到总参任副总长,主管全军军事训练和全军军事院校工作。到粟裕任总长时期,张宗逊是十位副总长中排名第一位的副总长,可以说是很受重用。

在张宗逊回忆录中对高事件没有提到,对批彭的庐山会议回忆是:“发生了中央庐山会议,彭德怀、黄克诚同志被免去了军队职务。也曾有人说我从西北到总部长期跟随彭德怀同志,是彭、黄同伙, 申言要追查我与彭、黄的关系。由于贺龙、罗荣桓和毛主席的保护,在罗瑞卿同志任总长后,中央仍然任命我当副总长,继续分管全军教育训练并负责协调各兵种的工作。”

张宗逊回忆录没有提到高事件,但高事件和张宗逊有没有关系呢?张宗逊回忆录提到的文化十年中,张挨批时列了很多罪名,但却没有和高事件有关的罪名。如果张和高事件真有所谓的关系,“十年”那些“派们”能放过这个整人的好素材吗?这也从反面的验证了张和高事件没有任何关系,有关系只是《张宗逊低授上将之谜》这个作者的猜测。

高事件是关联到很多当时人物的一个事件,受影响的人物全部是在东北地区工作与高有直接上下级关系的同事,即某上将所言的“五虎上将”。在军队系统受影响的也只限于是在东北军区,但说张和高事件也有关系,这可是创造性地重大发现。

在大将名额有限的情况下,张授上将在正常范围内,因为张的地区代表性条件不够。笔谈作者非要说应该授大将,没有授大将就扣上和政治有关的大帽子,这明显就是炒作。

其他的什么委员不想多说了,主要是为平台考虑,让读者看吧!

1958年,国防部副部长黄克诚大将、副总参谋长张宗逊上将、彭绍辉上将等欢送去密山国营农场为农业生产出力的同志们。接见老红军战士许成余。

彭德怀和张宗逊

时任军委副主席张震上将看望张宗逊老将军,张宗逊老将军秘书许少将在座陪同。

王树声大将、陈赓大将、许光达大将、张宗逊上将等,1955年10月1日在天安门上观看国庆阅兵仪式。

1964年大练兵期间,叶剑英元帅、许光达大将、张宗逊上将、许世友上将观看比武表演。

甘泗淇、彭德怀、 张宗逊、 赵寿山合影。

1948年2月,瓦子街战役(即宜川战役)时,西北野战军指挥员在一起研究作战方案。右起:彭德怀司令员、甘泗淇副政委、赵寿山、张宗逊副司令员。

1953年,张宗逊随朱德总司令在刘伯承院长陪同下视察军事学院。

张宗逊、陈士榘等观看部队器材装备。

西北军区干部合影,左1、彭绍辉、左2、张宗逊、左4、贺炳炎、中排右2、廖汉生。

1953年,军事学院毕业典礼上,张宗逊宣读情报系第一期学员毕业命令。

1940年,在晋西北夏季反“扫荡”中,358旅旅长张宗逊(中间未戴军帽者)在部署战斗。

1960年,在全军步兵武器射击竞赛大会上,张宗逊副总参谋长(右)和甘泗淇副主任向获得优等射击成绩的代表队授奖旗。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