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汉往昔——小时候的年味_正月_的是_新娘

杨育顺/文

于农历正月十二日晨

免年吉祥

虎年已逝兔年刚临,14亿多中国人和海外游子欢度新春佳节过大年。这次过年,有个近年不一样的事是新冠疫魔突然消遁得无影无踪,给了大家与亲人三年来第一次大团聚。今日正月十二,再过两天,元宵节一过,这个年就过完了。再要过年,则要等到370多天后的龙年了。

过年讲年味,大家谈论多的是现在过年食物丰富了,衣着华丽了,但年味少了。特别是60、50、40、30时代的老人,更觉年味淡了。

我是40年代人。我在儿童、少年时代的过年,与现在真是大不一样。现将我所历所见所闻简述如下,与大家分享。

打糍粑

展开全文

一、年前备年货

我的老家在汉阳县大集场线子街。每年一忙完秋收冬种,就进入农闲期了。但这时广大农村的农民并没真正闲下来。田地里虽闲了,但家里却忙活了起来,人们忙着备年货。整米是重头戏。将几百上千斤稻谷加工成米,土磨石臼,手推脚踏,得忙乎好大一阵子。米出来后,几乎家家户户要摊豆丝、打糍粑、磨汤元粉、做年糕,还要做阴米。

豆丝,用大米与黄豆绿豆做原料,浸泡1天后磨成浆,在土灶大锅上手持大蚌壳摊成。有馋嘴的,会弄上油盐咸菜大蒜肉粒鸡蛋调料等作馅,均匀放在摊成的皮上,再卷起来,成为可与老通城媲美的美味可口的豆皮。更多的是将皮在筲箕弓背上摊凉后再卷好切成段,放在凉席上在太阳下晒上几天彻底晒干存放起来,如同面条一样随用随取。这解决了稻谷产区产大米多,产面粉少的缺陷。

人们将糯米(或粳稻)泡后上木蒸笼,仅洒点水干蒸,蒸熟后摊凉。用于打糍粑做年糕。也可将饭粒晒干成阴米,在铁锅里放上砂,加火干炒,制作白米泡。有的人家还会抓把白米泡染上红红绿绿颜色掺合进白米泡中,成为多彩米泡。米泡可当干粮直接食用,也可以加糖用开水一冲即食。还有将米泡放进熬好麦芽糖的大锅中,加上炒熟的芝麻花生拌合均匀,起锅揑成一个个长条,再切成薄片,制成麻糖片(如同孝感麻糖)。也可加上炒熟的豆子芝麻用手揑成婴儿拳头大丸子型的糖果。还有用优质黄米粘制作香米泡。香米泡先要将米干蒸,蒸后阴干。在铁锅(加砂)上将阴米炒熟后,再用香油与炒熟的芝麻黄豆混在一起而成。这种香米泡,从米到成品,体积基本上没多大变化,吃起来香喷喷的,越吃越有味。因为有硬度,也称"格致米泡"。

开油锅是各家各户都少不了的。除炸鱼块肉丸外,油炸物还有兰花豆、花生米和翻馓、猪耳朵等。刮鱼氽是个技术活,一般选条2斤以上大白刁作原料。去掉鱼头鱼骨鱼皮,取用不带鱼刺的鱼肉,加调料用手揑成圆型或桔瓣型下开水锅滚滚即成。可以说当时的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是一座小型原生态食品加工厂。

杀年猪

进入冬至时分,家家户户忙着杀年猪和扑鱼。杀猪扑鱼加上挖藕,是男将们的事。这种活,因要多人合作,村子里实行换工制,今天李家明天张家要连续干上好多天。杀猪时,视为废物的猪尿泡,是小朋友爭夺之物。拿到手的小朋友,会将其洗净,用嘴吹气,让尿泡鼓起来,扎上绳,变成排球或足球,供大家娱乐。杀鸡时,大家对大阉鸡特别感兴趣,就是争抢拔鸡尾上长长的漂亮的羽毛,去制作踢毽子的毽子。

晒腊鱼腊肉

鱼肉鸡鸭鹅兔皆在醃制之列。在大缸配上桂皮八角和炒热的盐等香料调料醃上几天(中间要翻次缸),再将肉鱼禽类起缸挂在晒架上日晒夜露。最终的成品,可以看到冒出来的油滴。

进入腊八后,家家户户会趁天晴洗衣洗被。女主人女将们忙着为家人缝制衣服鞋。制衣要上集市扯布。有的富裕人家,要趁此时给一家老少缝制新衣,自已忙不过来,还要请裁缝师付驻家几天做衣服。我母亲针线活好,基本上年年可以接单。她不仅能做普通服装,还可手工缝制皮衣皮袍等,很受乡亲们欢迎。

做鞋比较费时费工。先要用废布糊鞋衬制鞋底鞋面。鞋底要用多层鞋衬,厚厚的。制作颇费功夫,要一针一针用劲纳成。鞋底纳好了再与鞋面缝在一起整合成鞋。还有织毛衣的。有的人家买不起毛线,采用多股棉钱代替毛线。女将们会三五成群吆喝在一起,靠着背风墙,一边纳鞋底织毛衣,一边夸天,倒是别有一番天地。

赶大集

节前赶集是大事,各家各户要备年货,大大小小的集市都十分红火。有将家产物品售出换钱的,更多的是购买家中所需食品饮料等。集市上天天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买卖十分兴隆。

这里,要谈谈我们家乡有地方特色的菜和食品。菜主要有用于煨汤的粉粉的莲藕。届时,家家户户都会煨上几铫子汤自食或待客。还有采挖的野生钻在地下的泥蒿等。同为汉阳县,大集处于中间,大集及东北方向地区不产泥蒿只产艾蒿,只有西南的汉南洪北一带产泥蒿。很多年轻人常常起五更背着小锄小铲去泥蒿产地挖泥蒿。他们踏着夜色迎着旭日出发,直至日头落山在夜幕中归家,一天往返近七八十里路。有句俗语"正月泥二月蒿三月四月当柴烧"。意即正月吃地下根,二月吃刚冒出地的青茎,三月就无法食用了。现在大中城市市场上售卖的泥蒿多为人工大棚种植的青绿色泥蒿茎,虽上市时间拉长了,但它的味道要比野外地下纯天然的泥蒿根要淡多了。我至今很少卖市场上销售的青泥蒿,倒连年要想方设法寻觅点泥蒿根,并在春节期间亲手做成凉拌泥蒿待客。

大集绿豆包子

地方特色食品是全球唯一食品一一豆盘包子。这包子不大,1个用面不足1两,发面与做其它包子大致相当,只是稍加了一点食用碱。馅子主料为绿豆,泡上1天后上锅煮烂。滤掉汁水成豆泥,加上生姜油盐调料成馅。用馅包好包子,上笼蒸熟,摊凉后入油锅,炸成金黄色后捞起上盘。也可不用油炸,将白包子重新蒸热而食用的。当时大集街上包子馆有好几家。最出名的是大杨和记、小杨和记。我母亲与他们是亲戚,在里面打工。10岁的我,也曾进店包过包子。

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要敬灶王菩萨。过了二十八,要打扬尘(做清洁)贴对联等。

贴对联贴门神

贴对联,不仅大门要贴,而且后门侧门房门都要贴。大门门板上,还要贴上财神菩萨,还有一小幅开门见喜。另还要在家门正前方的大树和其它物体上贴上对我生财,在猪栏牛羊圈鸡笼上贴上六畜兴旺等。

抬花轿

寒冬腊月,农村有两件大事,一是砌新屋,二是接媳妇。砌屋用人用工多,耗时长,放在一边不多言。讲讲嫁女娶媳吧!这个时期,是一年中婚庆高峰期。有钱无钱,接个媳妇过年。办婚礼,要闹腾好几天。首日铺活(亦称抬盒子),男方要将给女方家送礼物,主要是将肉(包括一贴有红纸的猪头)鱼(鱼上也贴有纸)等,用大木盒抬到女方,再将女方的嫁妆抬回来。高潮是迎亲。当年没有小轿车,接新娘要抬花轿。花轿里面坐新娘,其坐处仅是1个6面体的木框子,面积1平方米左右高约2米。轿面用彩布彩带罩上,轿顶配有铜顶。轿的两侧配有抬扛。新娘进轿,在轿门轿布一盖后,就不能再出头露面了。起轿时,有前后4人(也有6人8人的)抬着花轿。若女方娘家到婆家近尚好说,若远就苦了新娘,她要方便就成了大难题,新娘出嫁前会尽量控制饮水。

更有隔水要坐船的。听老人讲,有次过湖船行湖当中喜轿翻沉了,其他人得以逃生,新娘却被闷在轿中出不来而淹死了。迎亲时除了一顶花轿,还有一乘黑色的媒婆轿。这轿前后仅有1人抬轿,媒婆面前有一块普通的遮阳布,这轿较之新娘轿要逊色得多。抬轿人在一路上会不时戏弄新娘,他们将轿子使力大角度左右晃动,弄得新娘在轿中坐之不安。

新娘迎进门时,要闹公公,闹洞房,办酒席,十分热闹。次日新郎要陪新娘回娘家。这个时侯娘家人反过来会闹女婿,进村时人们迎接他的是铺头盖脑的苦栋果,大家一个劲向他头上砸。新郎用歺时,往往有碗打有鸡蛋的藕汤或鸡汤,这鸡蛋下锅时间短,蛋白虽凝固了,蛋黄仍是液态。更要命的是女方家人会在鸡蛋中插上不显眼小竹签考女婿。他若想避开竹签,就得小心咬破鸡蛋,弄不好他咬开后会弄得满脸满碗流黄。人们会起轰发笑。在闹婚礼时,还少不了人们讨喜钱(红包)。喜钱装的不多,一般1千(1毛)钱,少有1万(1元),发包人一撒,大家哄抢,抢到手的高兴得手舞足蹈。

一切准备就绪后,就等着过年了!

团年饭

二、卅晚大团圆

俗话有:有钱无钱,回家过年。大家讲究一家人不管你平日在哪里,卅晚要回来大团聚。我父亲三、四十年代在汉口打工,腊月卅老板给了几天年假,他要从汉口回到汉阳县大集场家中。当时没公汽,只有木船和小火轮行驰在马沧湖上(现知音湖),坐木船需一老天时间,坐火轮也得耗时半天。人多船少,坐不上船者就只能走步路。

这段路有60多里长。如仅是担点物品走走路,倒不是难事。关键是年关时,在汉阳扁担山一带常有打劫事发生。东西被抢走事小,严重者打劫者会将你打伤打残乃至丢命。过往行人路过此地都是提心吊胆格外小心。

我家在大集场线子街。卅晚,夜幕降临。在吃年饭前,作为小孩可自由活动。我曾与几个小伙伴打着手工制作的灯笼,到街上开杂货店的人家去给老板拜年。口里齐声喊着:拜年拜年,克滕向前,恭禧老板发财,请给我们压岁钱。老板会高高兴兴迎接我们,一边讲谢谢,一边掏腰包给我们压岁钱。钱不多,一人1千元(相当现在1毛钱),人人有份。或者给我们发几粒糖果或几根蜡烛,让我们的灯笼更加红红火火。

一家人围坐吃团年饭,晚辈要给长辈下跪叩头拜年,祝长命百岁。长辈要给晚辈发压岁钱。团年饭开始时要烧香烛敬祖先,并敬上酒,然后将酒泼撒在地上。同时,燃放千字头万字头鞭炮。鞭炮声落时,小孩子会争着去捡未燃鞭炮,再用烧好的香一个个点燃,发出呯呯响声。这个时侯,左邻右舍的鞭炮会几乎同时响起,震天动地,十分壮观。

烤火

团年饭边吃边谈,一般没一二个小时下不了桌。团年饭后,一家人不得再外出,也不入睡而守岁。冬天寒冷,用火盆烧上备好的干树蔸(一般用黄荆树蔸),围坐烤火谈年海阔天空,或成人打麻将下相棋小孩用扑克牌打百分玩十点半等消遣消遣。

直到次年正月初一凌晨5时左右,方可开门,全家人出行到土地庙去敬土地公公。开门和到土地庙都要放鞭炮。出行时讲究任何人都不得出声。有年我在外婆家尉武山小万湾过春节,隔壁周家出行时有1人违规讲话,其他人制止他别讲话。哪知你一言我一语,越讲越热闹。我们闷在心中好笑。

三、正月乐新年

进入正月,总体给人以欢乐,但也有例外。遇到上年有人亡故之家,门上要贴黄对联。一家人要守到初三都不能出门,到初四后才能外出。亲友从初一零时起,来拜敬新亡人,每来一帮客人都要燃放鞭炮。可以说从零点后,鞭炮声会响个不停。

除了上述人家,其他都在尽情欢乐之中。出行之后,先到左邻右舍去拜年。主人会留客,有的会泡上一碗放有几粒红枣的白米泡,有的会奉上一碗加了2个鸡蛋的排骨藕汤或鸡汤,还有会留下用个有八大碗几小盏的正席。互相拜年,喝酒吃饭,成为主题。70年代初有年我在大家老家过春节,正月初一从早到晚上了5次正席。主人讲你不喝酒也可,只要你上席动动筷子坐一坐。

走亲戚

在本村本湾拜过年,要走亲戚。亲戚多的,好几天都走不完。你来我往,更需时日。

玩高龙

除了吃喝,就是尽情的玩乐。在我们汉阳乡下,灯是少不了的。灯有大大小小形形色色不同的灯。先谈下灯笼吧,灯笼完全是土法手工制作。先要到野外去砍几根细竹,再备上线绳、彩纸、浆糊等。灯型有普通型,更有与生肖年紧贴的生肖灯,如虎灯、兔灯、鸡灯、马灯、龙灯等。

龙灯有手提小龙灯,更有几十斤重的竖式大龙灯,这种龙灯,高达五六米,靠一根如同成年人手臂粗的长长竹杆起主心骨作用,再用竹条细竹扎成龙型,穿上龙衣,贴上用彩纸(或彩布)做的龙鳞等,配有龙头龙尾龙爪,里面还要点上腊烛(既要点燃又要能防火),仿如活灵活现的真龙。人们称这龙为高龙或天龙。玩这种龙的人不仅需要力大更要掌握技巧。特别是横扫下来时,要近地又不贴地,然后再又舞起,才为高手。

舞地龙

还有一种地龙,需多人同舞,有龙头龙身龙尾,除龙头龙尾各有1人外,各节龙身也需有1人。玩龙头的人,根据逗引者滑稽动作,舞出不同姿式后。后面舞龙身龙尾的要相应变化姿式,让几十米长的龙如一整体活起来。

舞天龙地龙的队伍,配有锣鼓等,在锣鼓声伴奏下,显出声势。春节期间,舞天龙地龙的队伍,要去各村各乡各家各户去拜年,到了哪里,哪里都会有鞭炮迎接,并递烟敬茶。有的乡村还立有乡规村规,明确某年由某户作东备足食物,留舞灯者用歺,共同欢度佳节。

打莲响

除了玩龙灯外,划採莲船、打莲响、玩蚌壳精、扭秧歌、打腰鼓等也很盛行。划採莲船,先要备好採莲船,再物色新娘艄公骚婆,在人们哟哟声就可划起来。打莲响,选用1米左右的竹竿加上铜钱彩带彩线制作莲响。打莲响时,用莲响敲打手背臂腿部等,多人同台表演时,要特别注意动作协调一致,做到整齐划一。

赶庙会

在正月,还有庙会,搭戏台唱大戏。湖北江汉平原多为楚戏。我上小学时,班上还专门排演过楚剧《罗汉钱》,母女俩一番对口戏"罗汉钱我把你保存了20年"等,至今我还记得几句。举办庙会时,四乡八岭的乡亲都会来赶会,除了白天外主要在晚上。会场上挂着汽灯(点灯时要打气,这灯用油),这汽灯特别亮,还能防风。好大一个会场,挂上2盏灯,场地上如同白昼。会场四周有许多商贩,以食品果品为多。当时卖饮料的少,买片大块鲜嫩红著片或削好的卜荠,如同吃水果,也够解渴了。当然也少了糖葫芦油炸花生米兰花豆臭豆腐干子等。这庙会,四处分开时日办,大家可以今日赶东方明日赶西方,赶个没完。

正月天,是农历一年中最寒冷之时,往往会有暴雪冰冻降临。五六十年代,低温曾达一10℃以下,塘河湖面结上了厚厚一层冰。此时过年,除了平常踢毽子、打陀螺、弹珠子、跳房子、跳绳子、拔河、放风筝等活动外,还可参入冰雪运动,溜滑冰、堆雪人、打雪仗等,大家沉浸在欢乐之中。

闹元宵

春节的高潮是元宵节闹元宵。家家户户要吃汤元,表达大团圆。元宵夜鞭炮声响个不停,各种游乐活动齐上阵,够热闹的。

到了正月十六,算年过完了。也有将整个正月视为过年的,不到正月最后一天年就不算过完。有因事在正月廾几去拜迟年的,主人会高兴的讲:有效,仍在年中!

而今畜禽与食品加工,基本上工厂化。服装鞋类也是工业化生产。城镇居民住上高楼大厦,各入各门,平日交往少,春节顶多一声新年好表示下意思。更甚的是不加区别一刀切彻底禁鞭,除城镇外,连偏僻零星乡村都禁了鞭。计划经济年代,企业红火,闹新春闹元宵劲头大,现在也难有人出面去闹一闹。

今昔对比,的确是年味没有了,至少是年味淡了。年味,中华民族传承了上千年,已入国家非遗之列。而今早已传到海外。应了墙内开花墙外香,老外们过春节倒闹得十分红火。但愿过春节发源地的中国,这年味要承前启后,结合新时代新形势新特点,不断发扬光大,让中国老百姓过上真正欢乐祥和的新春佳节。

(作者杨育顺系湖北省商务厅原巡视员、湖北省商贸流通业联合会原会长)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