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让纪晓岚跳水自杀_纪晓岚说了什么捡回一条命?匍匐的拼音_项羽_巨鹿_乾隆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膝行匍伏  项羽 巨鹿 乾隆

本文目录

  • 乾隆让纪晓岚跳水自杀,纪晓岚说了什么捡回一条命
  • 匍匐的拼音
  • 巨鹿之战的真相是什么项羽真的有那么厉害
  • 泰国军方受总理管还是国王管,三方谁的权力大为什么军方可以推翻民选总理下台

乾隆让纪晓岚跳水自杀,纪晓岚说了什么捡回一条命

清朝第一大才子,在对对子与写诗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史上能够官居大学士,除了博才多学外,最主要的还是他的应变能力。在清朝乾隆年间,属于清朝最为昌盛的时间,乾隆有时候会生性顽皮,会时不时刁难一下纪晓岚,然而纪晓岚每次都能妙趣横生的化解乾隆皇帝的刁难,往往能令皇上心悦诚服。

根据史书记载,乾隆当皇帝几十年之后,天下太平,国富民强,乾隆心情大好,于是下旨,在御花园举办大型宴会,邀请朝廷的文武重臣一起喝酒,庆祝得来不易的太平盛世。酒足饭饱之后,乾隆皇帝与大臣们谈笑风生聊得十分高兴,而一旁的纪晓岚却在一个人发呆。乾隆看见之后,心中很奇怪,觉得平日里纪晓岚总是风趣、幽默、伶俐,今天却有些反常。

于是乾隆决定戏耍一下纪晓岚,就对他说:纪爱卿,你是一个忠臣还是一个奸臣啊?纪晓岚见皇帝问话了,立刻起身回答说:臣当然是忠臣了。乾隆又问:是忠臣应该做什么呢?纪晓岚看了看乾隆身边的和珅,义正言辞地说:做忠臣,应该为君王尽心竭力,为百姓图谋福利,君让臣死,臣不敢不死!乾隆就是在等纪晓岚的这番话,听了之后,乾隆一脸严肃的对纪晓岚说:君让臣死,臣不敢不死。那你就跳后花园的荷花池投水自尽吧!乾隆心里清楚这是在拿纪晓岚开玩笑,可是其他大臣们不知道啊,都被突如其来的变故吓傻了,皇帝说的话就是圣旨啊,谁也不敢儿戏对待。就在众多大臣面面相觑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只听纪晓岚平静地说:臣领旨谢恩。说完之后真的向荷花池走去。

纪晓岚不慌不忙地走到了荷花池边上,做跃跃欲试要跳的姿势,其实乾隆皇帝早就对身边的侍卫做了交代,如果纪晓岚真的跳了下去,会有人立刻上前将他救起来的,乾隆可舍不得纪晓岚真的淹死。可是纪晓岚站在水边一动不动,嘴巴好像还在说个不停,看得众人不知所措,都以为纪晓岚怕了不敢跳了。过了好半天,纪晓岚又走回到了宴席上,并且在乾隆面前跪下说道:万岁,我不能跳湖自尽了,因为有人不想让我死啊。乾隆听纪晓岚这么说,也是一头雾水,就问是谁不让你死?纪晓岚回答说:就是屈原,是他刚才跟我说不能跳湖。乾隆和大臣们都十分纳闷,心想:屈原死了2000多年了,他怎么会跟纪晓岚说上话?

纪晓岚解释说:刚才我要跳湖的时候,水里突然出现了屈原的身影,他对我说:纪晓岚,你不能跳湖而死,当年我投汨罗江而死,是因为楚怀王昏庸无道,残害忠良,我走投无路才以死明志。而现在的乾隆皇帝,是历史上少有的明君,如果今天你跳湖自杀了,事情会被记载入史书,那么乾隆皇帝岂不是也要被后人看作是楚怀王一样的昏君了。纪晓岚接着对乾隆说:听完屈原对我说的一番话,我仔细想了想,他说得也对,我死事小,但给皇上留下骂名事大啊,所以臣不敢跳!众臣听了这话,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乾隆皇帝听罢,大笑道:“纪爱卿!我真是服了你!

乾隆皇帝听了纪晓岚这一番话后,立马就改变了主意,让纪晓岚好好活着。

就凭一句话,就顺利化解了尴尬,不仅说了一句让皇帝顺心的话,还解除了困境。

在遇到尴尬场面时,首先不能心慌意乱,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纪晓岚因为有才华,所以他懂得以退为进,将错就错,自我娱乐一番,倒也巧妙至极,这种技术还是值得借鉴的。

自古以来,与皇帝聊天从来就不是件轻松事,一语不慎,轻则招致惩罚,重则脑袋搬家,甚至株连九族。

有人说,会聊天是一种能力,可与皇上聊天不仅是一种能力,更需要智慧。

  《齐书·王僧虔传》载,齐高帝萧道成喜书法,字写得很好。一次,他问书家王僧虔谁的字第一。王说:“臣书第一。”大家听此言,都捏了把汗。王又徐徐地说:“陛下书也第一。”高帝问其故,他说:“臣书,臣书中第一,陛下书,帝书中第一。”高帝大喜。

  王僧虔欲扬先抑,无阿谀奉承之嫌,又让高帝龙颜大悦,这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智慧的体现。

  与皇上聊天要时刻谨慎,绝不可随意。明人徐祯卿《翦胜野闻》中载:“(唐肃)食讫,拱箸致恭为礼。帝问曰:此何礼也?肃对曰:臣少习俗礼。帝怒曰:俗礼可施之天子乎?”唐肃在天子面前放筷子已犯了忌讳,皇上问话,又出言不逊,如此“大不敬”,被罚濠州守城,已是皇上开恩了!

  与皇上聊天用语必须得体。清笔记小说《不下带编》载:明嘉靖皇帝召太医令徐伟诊脉,徐进殿后匍匐膝行,见皇帝坐在小床上,龙衣拖到地上,不敢继续向前爬,奏道:“皇上龙衣在地上,臣不敢前。”嘉靖帝马上拉了拉衣服,伸出手腕让徐伟诊脉。诊脉毕,徐伟回道。皇帝下诏内阁重赏徐伟。只见诏书写道:“伟适诊脉,称衣在地上,足见忠爱。地上人也,地下鬼也。”徐伟看后,惶惧失色,庆幸自己丢了一条命。如果刚才说“衣在地下”,恐怕就要掉脑袋了,徐伟能不后怕吗?

  与皇上聊天要善于应变,自圆其说。纪晓岚喊乾隆“老头子”,被乾隆听到,问他何谓“老头子”,他在瞬间想好后回答:“皇上万寿无疆,这不是‘老吗?您老人家顶天立地,是百姓之‘头呀!帝王以天为父,以地为母,对于天地来讲就是‘子。连在一起,就是‘老头子三个字。皇上,臣说的有错吗?”就这样,纪晓岚轻松躲过一劫,也就是纪晓岚有这样的应变能力,若换得别人,可能就被杀头了!

  自古以来,与皇帝聊天从来就不是件轻松事,一语不慎,轻则招致惩罚,重则脑袋搬家,甚至株连九族。可见,不是谁都能与皇上聊天的!

匍匐的拼音

匍匐,拼音:pú fú

释义:

1.以腹贴地前进2.躯体贴地(像虫、蛇、龟)缓慢爬行3.使自己俯卧

匍匐近义词:膝行、爬行、蒲伏。

造句:

1 战士们冒着敌人猛烈的炮火匍匐前进。

2 蛇是一种匍匐前进的爬行动物。

3 战士们匍匐前进,接近敌人的阵地。

4 甘薯的蔓子匍匐在地上,把地面遮得严严的。

5 幸亏有战友的匍匐之救,否则,他也许不能生还了。

巨鹿之战的真相是什么项羽真的有那么厉害

巨鹿之战作为西楚霸王项羽的成名之战,更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例,史书对于此战有着较为详细的记载,然而细细读之,却不难发现,《史记》中关于这场经典战役的记载却是矛盾重重,背后充满了疑点,破釜沉舟、屡败章邯、逼降王离等事件似乎并不像《史记》中记载的那般简单。

△巨鹿之战局势

巨鹿之战始末

陈胜吴广起义之后,迅速建立张楚政权,稳住阵脚之后,随即命令皱纹率领大军(《汉书》记载十万,《前汉记》记载一百二十万)沿秦直道杀奔咸阳,一路势如破竹,直逼秦都咸阳。

在少府章邯的建议下,秦二世大赦天下,命章邯为将,率领骊山刑徒二十万(《前汉记》记载七十万)迎击叛军。章邯率领拼凑起来的秦军,在戏水大败周文,一路追击之下,周文兵败自杀,章邯直逼荥阳,随后又击杀荥阳将军田臧,攻破荥阳,李归等守城将领战死。

△红色为秦军,紫色为楚军

此后,章邯继续东进,连破邓说、败伍徐、斩蔡赐、降宋留,一路追击张楚政权,最终陈胜被车夫庄贾杀死,张楚政权覆灭。之后,项梁于公元前208年(秦二世二年)6月立楚怀王孙子熊心为楚怀王,史称后怀王,建都盱眙(今江苏淮安)。

见章邯屡破叛军,秦二世又增派长史司马欣、董翳增员章邯,令其乘胜消灭其他反秦势力。此后,章邯先后败项梁、围魏咎、破齐楚联军,先后杀死魏相周市和齐王田儋,迫使魏王魏咎自尽。之后章邯兵围田荣,项梁率兵救援田荣,先后在东阿城和濮阳连败章邯,秦二世则发动关中剩余兵力增援章邯,章邯逐稳住阵脚,严守濮阳、环水。刘邦、项羽则绕过章邯,向定陶方向进军。

△红色秦军,紫色项梁,橙色刘邦项羽

此后,项梁率军从东阿前往定陶,结果被章邯夜间偷袭,武信君项梁被杀,刘邦、项羽撤往彭城。定陶之战后,章邯认为楚地叛乱已经不足为惧,逐渡过黄河向北进军,攻向邯郸方向。章邯率军于邯郸附近大败赵军,赵王赵歇、大将陈馀、丞相张耳逃往巨鹿城。章邯则令王离、涉间围攻巨鹿。

楚怀王则以心腹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率领范增、英布等领兵救赵。刘邦请求收集项梁、陈胜余部西行攻秦,获楚怀王恩准,刘邦逐领军向西进军,攻向咸阳方向。宋义、项羽行军至安阳,项羽杀死主将宋义夺取兵权,楚王无奈之下只好以项羽为上将军,领军向巨鹿进发。同时燕国、齐国虽派出援军,但持观望态度。

此后便是我们熟知的“破釜沉舟”,项羽率领楚军以有进无退的勇气猛攻秦军,九战九胜,王离被围后投降,章邯逐向西撤军,并派司马欣前往咸阳求援,结果得知咸阳发生变故,赵高杀死丞相李斯,司马欣并未求到援兵,且差点被赵高派人追杀致死,章邯一番思虑之后,逐率领秦兵投降。巨鹿之战结束。

巨鹿之战疑点重重

按照《史记》记载,巨鹿之战整个过程似乎极为合理,且司马迁描写较为细致,但仔细推敲,仍然不难发现很多疑点。简单列举几个较大的疑点:

1、章邯和王离军队的统属问题。王离的地位按理来讲并不比章邯低,且统帅的为上郡边军,与章邯互不统属,章邯命令王离围攻巨鹿极为蹊跷。此外,到底是王离军先进入赵地,击败赵军后兵围巨鹿,章邯主动向王离靠拢;还是章邯率先渡过黄河北进赵地,随后命令王离兵围巨鹿。这一点一直存在争议,至今并无定论,《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和《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存在冲突。

2、秦楚军队战斗力前后差异巨大。秦军方面主要有章邯和王离两部分兵力组成,根据史料记载,章邯手中兵力大约在20万上下,这支军队虽然早期由骊山刑徒组成,但经过长期与叛军作战,且胜多败少,再加上先后多次接受来自于关中的援军,很难说他们是一群乌合之众。而王离的军队数量应该在10万左右,且这十万军队便是蒙恬曾经率领的秦国边军,在蒙恬囚禁被杀后,王离成为了这支军队的统帅,这支军队的战斗力如何,想必也不必多说。可以说,章邯和王离率领的秦军或许算不上秦国精锐,但也绝对不是一般的乌合之众,战斗力至少应该是有保证的。而楚军呢?项羽手中不过6万兵马,而从此前的战果来看,面对章邯他们显然是败多胜少,要说他们的战斗力超过秦军,即使经过“破釜沉舟”的加成,我认为也不大可能,更何况兵力处在绝对的劣势。

△项羽

3、破釜沉舟的疑点。按照《史记》记载,秦军方面王离率领十万军队围攻巨鹿,章邯则率领二十万大军主要在巨鹿南侧棘原布防,主要目的应当是保障军队粮道和抵御楚地、齐地、燕地援军,配合王离围攻巨鹿。那么项羽渡过漳水之后是如何迅速突破章邯20万大军布置的防线的,是怎么做到“于是至则围王离”的?即使在“破釜沉舟”的加成之下,项羽要以六万兵马突破章邯二十万大军的防线,在章邯眼皮底下围困足有十万兵马的王离,并成功迫使对方投降,这显然有些不切实际。而且根据《史记•秦楚之际月表》的记载,项羽是在公元前208年(秦二世三年)11月发动的渡河作战,而王离却是在2个月后才投降的,如果王离真的是被项羽击败的,那么项羽是怎么在只携带三天粮食的情况下和王离、章邯大军持续作战两个月之久的,“破釜沉舟”可以鼓舞士气,“破釜沉舟”难道可以连饭都不吃了?而最大的疑点在于,在击败王离之后,出现了“章邯军棘原,项羽军漳南,相持未战”这句话,那么项羽在击败王离之后,在联合了赵军、齐军、燕军等诸侯军队后,为何又退回了漳水以南,并和章邯形成了对峙局面,之前九战九胜的楚军竟然拿章邯这股秦军毫无办法了?

4、王离为何不攻打巨鹿。从秦军公元前208年9月兵围巨鹿,到王离于公元前207年1月投降,王离的十万大军围攻巨鹿长达数月,竟然没有一点关于王离攻城的记载。从武臣起兵造反,到李良反叛武臣且最终杀死武臣,再到张耳逃到信都立赵歇为赵王,直到被围在巨鹿城来看,赵军的战斗力简直称得上不堪一击,而且巨鹿不过是一个防御工事并不怎么完善的小城,这样的军队怎么可能守得住巨鹿几个月之久。还有一点比较奇怪,王离对巨鹿北部陈馀匆匆聚集起来的几万兵力视若无睹,而陈馀对于围攻巨鹿的王离军队,除了在张耳催促之下发兵五千外,再没有一点动作,同时在王离围困之下的巨鹿城,竟然能够随意派遣人员与外界交流,简直奇怪到了极点。

5、王离军战败疑点重重。在《史记》中,除了《项羽本纪》明确记载了项羽“破釜沉舟”后包围且歼灭王离军,最终迫使王离投降外,《史记•张耳陈余列传》、《史记•黥布列传》等其他篇章均没有项羽和王离直接交战的任何记载。而关于王离战败的原因更是五花八门,有记载说王离是因为粮草不济被击败,有说是项羽和各诸侯联手之后逐步击败王离和章邯,司马迁本人也没给出一个确切答案。而且,就算王离不敌项羽,那么他真的只有投降一条路吗?为何不第一时间向友军章邯靠拢,而章邯竟然也坐视王离被围至投降,没有一点救援的措施。

6、章邯军战败疑点。在“破釜沉舟”击败王离之后,按照“项羽使蒲将军日夜引兵渡三户,军漳南,与秦战,再破之。项羽悉引兵击秦军纡水上,大破之。”的记载来看,项羽与章邯最少再次战败了章邯两次,一次是在漳水渡口“三户”,另一次是在纡水,可事实真的如此吗?如果说项羽真的打败了章邯,那么应当会记录相关战果的,就如之前章邯战败各反秦军队一般,均记载了败军的败退方向和章邯的追击方向。可是项羽两次击败章邯,按照记载来看,打了败仗的章邯似乎一直驻扎在漳水北部的棘原,根本没动地方,反倒是打了胜仗的项羽两次退回漳水以南,岂不奇怪?而从“章邯军棘原,项羽军漳南,相持未战。秦军数却,二世使人让章邯”这个记载来看,秦军显然是主动撤退。


综上所述,总之整个巨鹿之战都是疑点重重。我认为,王离和章邯的战败乃至投降,更多可能源于秦国内部的变故,项羽的领军作战或许起到了作用,但应该不是主要原因。

当然,以上大多仅为猜测,至于真相如何,恐怕已经无人能知了。

泰国军方受总理管还是国王管,三方谁的权力大为什么军方可以推翻民选总理下台

军方的幕后大BOSS还真是泰国国王,总理只有行政权。

泰国自1932年6月的首次军事政变后,已经发生了大小20次事政变,颁布过17部宪法,举行了27次大选(第27次正在进行中),组成过50届内阁,政府总理走马灯似的轮换,军人文官互相拆台。

但是,经历了如此频繁的政变,泰国国王竟然一直稳坐龙庭,王室始终保持着保持至高无上的地位。无论是高官还是大明星,见了王室成员一律先“膝行”(膝盖蹭着地板)几步,然后匍匐式的行礼,趴着或者跪着跟王室成员对话。除非下图这种实在老的走不动的,有可能趴下就起不来了,才能猫着腰做椅子上,这算是异常开恩了。

我曾在泰国的孔子学院当过海外汉语教师,开始的时候,这种等级过于分明的礼数,着实把我吓了一跳。学生们来办公室找我,总是先“扑通”一声,跪倒在进门处,膝行“走“过来。我作为老师,如果站着,他们就弯腰、半蹲跟我说话,或者直接下跪;我要是坐着,他们就跪着。我要是坐个低矮的小凳子,他们就会趴在地上,以手肘支撑身体,仰着头....搞得我总觉得裙子会走光。回来以后,可再也享受不到这个待遇了,现在的中国学生,有的跟大爷似的。

好了,咱们在回到军权这个话题上来。实际情况是,泰国国王不同于英国、日本这种君主立宪制国王。在泰国,国王不止是个“吉祥物”和“签字工具”,还是挺有实权的。宪法无可争议的赋予了国王军权和否定议会决议的权力。

(下图,已故的“人民的国王”普密蓬全家福。这个画风.......相比之下,是不是英国的秃头王子和龅牙公主们,还有假笑的日本皇室们都感觉顺眼多了)泰国军队是独立于民选政府的,且不隶属任何政党。但是,宪法规定泰国国王为三军最高统帅。于是,从“人民的国王”普密蓬掌权初期开始,按照这个宪法保护,王室就一直在在军队里面安插和扶植“自己人”。所以,长期以来,泰国军队绝对效忠国王,甚至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王室的“御林军”。

在泰国,军和政是分开的。总理代表的政府只有治理国家的权力,并没有调动军队的权利;军队一直掌握枢密院和泰国陆军司令手里,而这二位,都是国王的自己人。

(把英拉赶下台的现任泰国总理巴育——看这眼神就不好惹。巴育是也军人出身,英拉兄妹的流亡属于军人政变赶下文官政府的典型案例)那么,民选的政府总理呢,就比较悲催了。总理在常管理国家日常事务方面说了算,但遇到其他需要维稳的情况,往往还得求着军队。一摊上事儿,军方领导往往会给总理为首的文官政府出“幺蛾子”。所以,泰国政变可以被看成是文官政府和军方的互斗,一个跷跷板的关系,而国王是唯一能平衡各方力量的中心人物,也是最后的裁判+老好人。

每当政局出现某种不安定的因素时,普密蓬国王会以自己的崇高的威望发出号召并亲自做工作,能很快使局势转危为安。结果一般也会迎合泰王的心意,不然国王不高兴,军队会接着折腾的,或者直接推翻国王看着不顺眼的文官政府。

反正,变来变去,只要国王对结果满意,政变就具有无可争议的钦定合法性。

于是,每次政变后,军队首领和政变上台的政府领导们都会首先宣布效忠泰王,之后,都以“膝行”的方式觐见泰王,跪伏在国王脚下,聆听教诲。

(下图,1992年5月普密蓬在调停的首相与在野党之间的矛盾)

比如,2012年的英拉大米案事件中,虽然从英拉下台到流亡再到缺席审判,王室啥也没说,但也与泰国王室对政界发难英拉的默许,甚至支持有很大关系。毕竟,他信,英拉的西那瓦家族虽然出身精英商界,但其政党理念与依靠对象是普通商人、农民等社会中下层阶级(红衫军的主要成分),与曼谷的贵族世家格格不入,甚至在利益相悖,因此也触及了泰国王室的利益。

但是,话又说回来,据说上月刚娶了自己的女保镖队长,昨天才加冕完的现任泰国国王哇集拉隆功倒是跟他信兄妹私交颇好,不知道情况会不会发生转机。

这个拉玛十世哇集拉隆功国王绝对是个性情中人,相当尽兴的放飞自我,单看他的四任妻子——表妹、明星、艳星、保镖,此人就不是个按常理出牌的主儿。

其实,对于政变,泰国老百姓们早都以为常了。国王也不怎么放心里去的,反正变来变去,军队都是自己的。此外,政府频繁的更迭也没怎么改变泰国的大政方针,对经济发展影响也不太大。作为佛教国家,政变中,对反对派大开杀戒的流血惨案,更是相当的罕见。

(比如下图,2006年的政变现场,一副军民融合的场景,周边市民们还带孩子来参观坦克,在各种装甲武器旁边跟军人合照)

坦克也装扮的“花红绿柳”的

甚至我亲身碰到的红衫军集会,也就像是个大型的party,大家都很开心,很尽兴的样子。据观察,现场军民关系融洽。

毕竟,大家都清楚,无论怎么折腾,幕后的大BOSS——崇高的国王一直引领者我们,于是,一下子就安心了。

本人文章一律原创,拒绝他人抄袭、任意转载,如遇到类似“白鹿野史”、“坚持不懈创作的人”这种全部照抄者,一定投诉到底!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