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惊蛰已至,拥抱春天吧!_惊蛰_荠菜_节气

数九寒天结束 春耕农事伊始

农历二月十五

动物经冬日蛰伏

春暖伴雷而复出活动

寓为 “惊蛰”

成就了二十四节气中

最生动的一支

二月节

万物出乎震

震为雷

展开全文

故曰惊蛰

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时下已经不需要毛衣的保暖,一件外套足以可以抵抗清晨的微微寒意。天空比往日明亮的速度要快,清晨六点半,世界已经披上温柔的暖光。 惊蛰后的金华,不再寒冷。

其实,在南方,在惊蛰到来之前,万物早已醒转过来。几幕春雨,几日阳光,更是催发了它们的萌动之心。于是,只是一个转眼的功夫,草,就已绿了,花,就都开了。

惊蛰 三候

一候 桃始华

桃花的花芽在严冬时蛰伏,于惊蛰之际开始开花,阳和发生,自此渐盛。南北朝时期梁朝皇帝萧纲在《咏初桃》中写道 “初桃丽新采,照地吐其芳。枝间留紫燕,叶里发轻香。飞花入露井,交干拂华堂。若映窗前柳,悬疑红粉妆。”

二候 仓庚鸣

对于惊蛰时节的天气,《诗经》有言: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仓庚为黄鹂,黄鹂最早感春阳之气,嘤其鸣,求其友。仓庚亦作仓鶊,别名黄鹂、黄莺、搏黍、金衣公子、鵹黄等。《章龟经》曰:“仓,清也;庚,新也。感春阳清新之气而初出,故名。”郑玄注云:“仓庚仲春而鸣,嫁娶之候也。”《幽风·七月》有:“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三候 鹰化鸠

鹰,鸷鸟也。节气中的“化”是变回旧形的意思,此时鹰化为鸠,至秋则鸠复化为鹰。有人认为,鹰每年二、三月飞返北方繁殖,已经不见迹影,此时只有斑鸠飞出来,因此古人以为春天的斑鸠是由秋天的老鹰变化而来。于今人们更愿意把这比作美好的隐喻,意为春气温和,连鹰都变得像鸠一样温柔了。

惊蛰 三作

一作 食生梨

在传统文化中,一般节日忌讳吃梨。不过惊蛰吃梨,寓意着和害虫分离,远离疾病。古语道:“冷惊蛰,暖春分”,仲春二月亦处于乍寒乍暖之际,气温多变,气候较为干燥,容易口干舌燥、外感咳嗽。吃梨能助益脾肺,令五脏平和,以增强体质,抵御病菌的侵袭。

二作 驱虫蚁

惊蛰后金华气候回暖,雨量较多,最宜于各种昆虫的繁殖。所以对防除害虫,显得尤为重要紧迫。

《千金月令》上提及:“惊蛰日,取石灰糁门限外,可绝虫蚁。”在惊蛰这天,金华的居民们将石灰撒在门槛外,阻隔虫蚁烦扰。 “惊蛰当日,我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这是义乌祖辈传下来的习俗”。在古时金华农家视惊蛰为“扫虫节”,人们拿着扫帚到田里举行扫虫的仪式,比喻将一切害虫都“扫除”干净。如遇上虫害,家家户户纷纷将扫把插到田头地间,以请扫帚神来帮助消除虫灾。

三作 蒙鼓皮

响雷,是惊蛰节气的主要特点。古代人想像雷神是位鸟嘴人身安全,长出来了羽翼的大神,一手执锤,一手连斩围绕全身的许多天鼓,传出隆隆的雷声。惊蛰节气这一天,天界有雷神敲击天鼓,世间也通过这个机会来蒙鼓皮。《周礼》卷四十《挥人》篇上说:"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注:"惊蛰,孟春之中也,蛰虫始闻雷声而动;鼓,所取象也;冒,蒙鼓以革。"

促春遘时雨

始雷发东隅

众蛰各潜骇

草木纵横舒

———《拟古》 陶渊明

《说文解字》中提到, “蛰,藏也”,令人不禁感叹于生命形式之丰满。无关乎生长抑或消亡之两极,生命竟还有“蛰”这一种微妙的存在。似静非止,不动然蓄,外伏内涌,厚积薄发。生活,不仅是为了派生,亦是为了容纳。惊蛰,就是为了将此前一切的蓄势,转为撼然的逾越!

惊蛰· 金华食鲜

惊蛰 。

二月十五

惊蛰时节万物发生,三四月份的荠菜尤为鲜嫩。荠菜生命力顽强,在田间地头里,无需播种,不必浇水,自然就蓬勃而发了。吃法很多,凉拌、炒肉丝、做汤、煮粥、蒸包子、包水饺等都可以,清香美味,充满肺腑的满是和煦的阳光和雨露的清新味道,以及田野蒸蒸日上的青春气息。

南方水乡人的米饭,就着荠菜能生津;北国粗狂汉的面食,裹着荠菜也喷香。金华人深谙美食之道,断是不会辜负荠菜这一地鲜的。

惊蛰已至,生命苏醒

在这个风和日丽、春花盛放的时节里

让我们一起走进万象更新的大自然

赴一场与春光的浪漫约会

本文由金华文化发布整理编辑

感谢所有摄影作者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来源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