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初中教育。2018年7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决定实施百所公办初中强校工程。区教育局制定并完善了《宝山区“强校工程”与“紧密型教育集团”结合方案》《宝山区公办初中强校工程实验校区级专家团队配备方案》《宝山区推进公办初中强校工程实验校一校一档案管理要求》《宝山区公办初中强校工程实验校现场问诊工作方案》等四项配套措施,成立“区初中强校工程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和区域统筹,帮助学校解决自身难以解决的新矛盾、新情况、新问题,为实现“四个明显”的总目标压茬推进。
明确工作思路,明显改善教育教学状态
在明确“优先支持实验校校园文化建设、优先安排实验校校舍大修”的工作思路下,宝山区内十所实验校均完成了校园修缮工作,稳步推进并完成了一批与当代育人目标、中国传统文化、宝山地域特色、民族抗战精神相结合的校园文化建设项目,明显改善教育教学状态。
上海市吴淞第二中学
上海市吴淞第二中学全方位推进校园特色项目建设。区教育局和学校投入专项经费,通过聘请专业教练进课堂、组建校队、举办羽毛球文化节等活动,推进学校“羽锋”羽毛球项目发展。学校通过“非遗进校园(蔡氏剪纸)”项目,形成“我是小小传承人”劳动教育特色品牌,全校学生人人学会剪纸、人人热爱剪纸、人人传承非遗。
展开全文
学校与吴淞中学紧密合作推进航模项目,积极营造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校园氛围,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同时,学校建立起一批科创社团,航模、机器人、生活中的物理和化学、头脑OM等社团。学生们还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素养拓展活动和“社区小先生”暑期综合活动,通过体验式学习,培养了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了科学探索的积极性。
上海市存志附属宝山实验学校
上海市存志附属宝山实验学校于2021年暑期完成了校舍大修,添置了现代化教学设备,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确立了“存创新之志,存进取之志,存共享之志”为全体师生共同价值追求。
学校在天龙太极第一代传人周道鑫老师带领下,坚持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形成太极每天一练、每周一课、每月一赛、每学期一评,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创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做到存志学子人人会太极。
不仅练习太极,学校还从太极出发追溯中华文化内核,举起“和”文化大旗,并确立了和“风”德育、和“立”课程、和“味”课堂、和“美”教师四个校本体系。学校新增宣传栏,布置“和美教师”“和乐少年”风采展示区,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和“最美办公室”评选,以此提升师生内生外铄的精神面貌。
泗塘第二中学
泗塘第二中学对校园内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二八无名英雄纪念碑进行了合理布局,与“我爱宝山”文化长廊相互映衬,突出爱国主义教育氛围。
在崭新校园环境和文化浸润中,学校德育团队在强校之初确立了德育项目:做“五有”好家长,伴孩子快乐成长!即“有一双激励孩子勇于进步的擎天手;有一双关注孩子行为表现的千里眼;有一对倾听孩子内心需求的顺风耳;有一颗帮助孩子快乐成长的仁爱心;有一个引导孩子全面发展的智慧脑”,以期形成家校合力,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通过逐年推进的家校联动活动,学校帮助家长进行优质的家庭教育,促进孩子形成良好的品格和积极的心态。
同时,借助强校工程契机,学校建立起体育健康教育课程和创新型劳动教育课程两大特色课程。建立了“非遗”进校园传习点、“3D创新实验室”、“种子培育生态园——合园”、“智能家居”等项目,大大激发了学生兴趣特长的生长点。
打造工作亮点,明显增强学校办学特色
紧抓办学特色,找到独特的发展之路,让学生在校园中快乐成长,是重塑学校自信的最好答案。随着强校工程的深入推进,宝山区十所强校工程实验校的办学亮点陆续展现,学校办学特色明显增强。
上海市盛桥中学
强校先强师,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上海市盛桥中学立足校本,重构理念,成立了青年教师沙龙,组建了以校长为首的培训领导小组,以“任务驱动”为主要手段,通过师徒结对、课堂实践、专题讲座、论坛展示、竞赛评比等方式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沙龙活动,引领青年教师踏上成长之路。
队伍建设举措催生了教师内动力,学校教师发挥才智,开发了20余门拓展型课程,涵盖德智体美劳五方面,如纸模、数字油画、扎染、跳踢、足球、篮球、影视欣赏与戏剧表演等,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其中,以“影视”和劳动教育相结合的“影领劳动”也成为学校劳动教育的亮点,突破了课程界限,体现了对课程融合的探索和创新。
2020年暑假,学校对教学楼、跳踢馆和文化长廊重新进行了设计和修缮,并发起“四楼一馆”征名活动,使校园文化内涵更深入人心。修缮后的校园建筑和布局更加体现“奋飞”精神和“跳踢”特色,给全体师生带来耳目一新之感,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上海市宝山区求真中学北校
上海市宝山区求真中学北校聚焦学校薄弱环节,即学生学习动机不足、表现不够自信、综合能力弱等,从“教”与“育”两个方面实施强校工程,凝练成动机、表现和能力的“三要素学生发展方式”办学特色,促进学生学会选择与运用适合自己个体的发展方式,学会自主发展。
改变学生,要先改变教师与课堂。在项目的推进过程中,学校以“学-行-思-悟”四步为路径,通过分层培训、课堂践行、案例反思、总结内化,有效地改进教学行为、优化教学方式。与此同时,学校以“基于爱玛德育生态的学生自主管理、自我发展”项目为载体,建立“自律、自学、自强、自怡、自立”的“五自”学生自主管理特色项目,优化德育实践,开展学生自我教育,形成以“校自主管理委员会—班级班干部自主管理—学生个人自主管理”三级自主管理机制,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上海市大场中学
上海市大场中学秉持“人人有进步,个个能成才”的办学理念,提出以“纯洁、勇敢、自信、坚韧、大爱”的“蒲公英”精神统领学校特色建设,建设“蒲公英学校文化”,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做人自信、举止有礼、治学严谨、健康活泼、全面发展的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初中毕业生。
学校引进专职心理教师,成立心理咨询中心,开设心理课程,每天中午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成立“成蹊”班主任工作室,聘请德育专家来校指导,通过专家报告、活动观摩、团体心理辅导、头脑风暴、读书分享、竞赛活动等学习,青年班主任的工作能力和专业发展得到有效提升。
学校还积极拓展丰富“蒲公英”社团活动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其中无人机和3D打印社团在各类比赛中取得出色成绩,师生作品多次被“学习强国”平台所采用,学校获评全国青少年足球特色学校。
理清工作方向,明显提高整体办学质量
以强校工程为契机,各实验校高度关注课堂、关注教学、关注学生发展,同时以科学为引领、以课题为引领,努力提高学校整体办学质量。
上海市吴淞初级中学
上海市吴淞初级中学以美化、优化、强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打造“魅力校园”为发展目标,进一步优化了育人环境,强化了教育教学管理水平,营造出良好的育人氛围,逐步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
学校在课堂上探索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以“梯度式学历案”让学习“看得见”。如数学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隐性学力,形成了更适合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学历案设计模型,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语文学科开发完成的“摩天轮”阅读项目,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根据各个年级学生的不同阅读水平,定位阅读能力、阅读目标;英语学科遵循大单元教学方式,深入探索单元教学,牢牢把握以核心素养为根本的核心理念来开展教学。
学校还基于区数字化转型的背景,通过信息化促进教育评价改革,实现学生发展评价数字化,一键生成每位学生的“数字画像”,以丰富、详实的数据,让教师更好地、更客观地认识和了解学生。
月浦实验学校
月浦实验学校坚持加强教研组文化建设,紧扣课程标准,提升作业管理,学校教科研水平逐年提高。
在教研组建设方面,通过一个市级课程领导力研究项目、一个区级重点课题和四个区级一般课题打出了一套组合拳。通过实践研究,优化了校本教研模式和教研组建设路径,形成了“三化一品”和“七个一”的课程领导力策略,创设了学校教研组持续优化的良好生态。
目前,学校分级分层进行日常研修活动,既有横向体现教师发展层级的学科教研组团队,即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开展学科日常研修活动,提升学科能力;又有纵向体现教师能力的专业团队,如班主任团队、党员教师团队、骨干教师团队、青年教师团队等,这些专业团队进行各自领域的专业化培训。这两种研修形式互为补充,有力地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提升了教师专业能力。
陈伯吹中学
陈伯吹中学追随陈伯吹先生“勤慎谦和”的为人治学教育观,倡导“平和育人、协调发展”的办学理念,以滋养学生人文素养为育人之本,用心点燃每一位学子心中的“良知品行”之灯。
学校以“平和课堂”为载体,优化育人环境和过程,打好教学主阵地;以“四爱教育”为特色,积极拓展育人新路径。学校重视学生的人文艺术素养培养,以“伯吹文化”为切入口,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提高整体办学质量。如重视人文艺术素养的培养,建设书香校园。借助陈伯吹老先生的儿童文学影响力,构建与发展校园的阅读文化,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丰富的养料和水分;以合唱为艺术教育的切入点,加强“伯吹之声”合唱团建设,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欣赏情趣。
重视工作反馈,明显提升家长对学校的满意度
家长是教育因素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区内十所实验校在稳扎稳打推进强校工程项目落地的同时,十分关注家长对学校的评价与认可。
上大附中实验学校
上大附中实验学校积极推进家校互动工作,构建新型家校沟通机制,确保家校形成合力,努力建设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合力育人体系。
“回音壁”“家长驻校办公”“家长微课进校园”等是学校家校互动的品牌特色教育项目。“回音壁”创设更好交互型平台,完善家长接待制度和教师家访制度,增强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家长驻校办公”旨在打造更专业家长监督团队。学校每周开展家长来校驻校办公,让家长深入了解课堂,并担任学生就餐管理员,感受学校日常工作。“家长微课进校园”则是积累了一批课程资源,弥补学校教师专业的短板,丰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也增进了家长对学校工作的互知、互动,使家长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同路人。
来源:上海宝山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