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这两位伟大的母亲,就不会有她们名垂青史的两个儿子!_欧阳修_母亲_贫寒

展开全文

经验告诉我们,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儿女。在家庭的潜移默化下,你早期成长的每一步,或多或少,都会留下父母教诲的影子。所以,才会有“父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之说。

提起历史上的四大贤母,一般的人,对于孟母三迁和岳母刺字的故事,会比较熟悉。但对于另外两个伟大的母亲,种种原因,普通人知道的并不多。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两位杰出的母亲。

先说东晋人陶侃,作为一代名将,他在早期动荡不安的年代里,不仅为国家作出过卓越贡献,更是以其出色的文治武功,在青史上颇多建树。但我们需要知道,在这位优秀的人物背后,站立的,就是他普通却又高大无比的母亲。

陶侃从小家境贫寒,父亲早亡后,陶母就一直靠纺纱织布,来维持母子俩的温饱和生计。不论条件多么艰苦,陶母都要求儿子刻苦读书。在交朋友上,她告诫陶侃,一定要交比自己更有水平、更有文化的人。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和学到更有用的东西。

有一次,陶侃的朋友范逵来家做客,因遇大雪,便借宿在陶家。天寒地冻,马无饲料,陶母就揭去自己床铺上的稻草席,剁碎喂马。家中贫寒,无以待客,陶母就剪下自己的长发,卖给邻人,换钱购买酒菜。此举在当地传开后,经由当地政府考核,陶侃从此走上了仕途之路,进而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而成语“截发筵宾”,也由此而来。

后来,陶侃在浙江任职,监管渔业期间,有一次,一位下属送了一坛鱼鲊(腌鱼)给他。念及一生贫居乡间的母亲,陶侃马上嘱咐下人,想把这坛腌鱼送给母亲品尝。过了几天,陶母却原封不动地退了回来,还给儿子写了这样一封信:“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封坛退鲊”的成语也从此诞生。

再来说另外一个人,欧阳修。他不仅是北宋年间的著名政治家,还因其杰出的文学才华,成为横跨两个朝代的“唐宋八大家”之一。而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史,更不可能绕过他的成就和名字。

同样,在欧阳修的背后,也站有一位平凡和伟大的母亲。欧母的经历和陶母有些相像,都是早年丧夫。她一个人含辛茹苦带着欧阳修长大。虽然条件艰难,但她意志坚定,在没钱请人教儿子读书的情况下,就用最原始的方式,来教育和培养欧阳修。

从欧阳修五岁开始,欧母就亲自教他读书识字,以及为人处世的道理。家徒四壁之下,没有笔墨纸砚,欧母就用芦苇杆代替毛笔,在地上铺一些沙,把沙当纸,一笔一画地教欧阳修写字。成语“画荻教子”,也经由这个温暖而又感人的细节,得以流传千古。

欧阳修出息以后,曾因积极支持变法,被贬职。但欧母却并没有责怪儿子,而是劝慰欧阳修说,你为正义遭受曲折,不能说不光彩。我们家过惯了贫寒的生活,只要思想上你没有负担,并且精神不衰,我就高兴。

向这两位伟大的母亲致敬!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