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的油田是哪家一年产量多高?东营如果没了石油,会不会成为下一个鹤岗_油田_东营_瓦尔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巴库油田 油田 东营 瓦尔

本文目录

  • 全球最大的油田是哪家一年产量多高
  • 东营如果没了石油,会不会成为下一个鹤岗
  • 如果德国在莫斯科城下失利后马上开始全国动员,是否能够在1942年成功夺取苏联巴库油田

全球最大的油田是哪家一年产量多高

目前全球已探明最大油田是位于沙特东部近海的加瓦尔油田,整个油田目前已探明可开采储量高达112亿吨,年产量峰值曾达到2.8亿吨,占据整个波斯湾石油产量的三分之一。

全球传统五大主要油田:

  • 第一,沙特阿拉伯东部的加瓦尔油田,总储量超过112亿吨;
  • 第二,科威特东南部的大布尔干油田,总储量约100亿吨;
  • 第三,委内瑞拉的玻利瓦尔油田,总储量超过56亿吨;
  • 第四,沙特阿拉伯东北部的萨法尼亚油田,总储量33亿吨;
  • 第五,伊拉克南部的鲁迈拉油田,总储量超过26亿吨。

加瓦尔油田地处沙特阿拉伯东部靠近波斯湾的近海内陆地区,整个油田占地面积就超过3200平方公里。1948年,加瓦尔油田正式被发现后引发了巨大轰动,1951年正式投产后,迅速超过了巴库油田等传统大油田,成为了全球最大规模的油田。

直到2005年,开采半个世纪后的加瓦尔油田剩余可开采储量仍旧在90亿吨以上。虽然多年来加瓦尔油田的平均产量有所下降,但其平均其产量仍旧在380万桶到420万桶之间。
加瓦尔油田除了拥有极度丰富的石油资源,还有超过9600亿立方米巨大储量的天然气资源。加瓦尔油田的原油大多都是轻质原油,含腊量非常低。直到今天,全球发现的其他大油田中,都没有能与加瓦尔油田的浅层低硫的等级相比的。

中东是公认的全球石油资源最丰富地方,但随着全球范围内新油田的不断发现,世界主要油田的排名都在不断变更。
位于哈萨克斯坦里海海域的卡沙甘油田总储量超过50亿吨,而巴西外海所发现的里贝拉油田总储量更加超过60亿吨,已经超过了曾经的沙特阿拉伯萨法尼亚油田,成为了新的全球最大的海上油田。

除此以外,在非洲的安哥拉地区、几内亚湾海域,亚洲的里海、南海,美洲的巴西外海以及北极地区,都陆续有超级大油田远景储量的发现。不过近年来发现的大油田,无论是储量还是产量,以及质量都还无法与沙特阿拉伯的加瓦尔油田相比。有意思的是,全球十大油田中有4个都在加瓦尔油田旁边,全球最大天然气田也距其不远。

东营如果没了石油,会不会成为下一个鹤岗

会,不但会成为鹤岗,还会成为玉门,鹤岗房子三万一套,玉门房子三百一套,还有被遗弃的工厂和社区,东营已经有这个趋势了,有在这边打工的外地朋友在市区外几公里十万买了套五十多平的大产权老破小,油田小区,配套尚可,交通也算便利,反正这边年轻人出门都开车。

对,我说的就是孤岛,行政上属于河口城区到东营港之间仙河镇,那边就是采油厂家属区,建设于1970年代,是个孤零零的镇子,楼房多数50—100平,各位看官,你们1990年代还节衣缩食时,他们很多就住楼房了,还是单位分的,办理房产证时,也就交个万把块钱当时一个职工收入可以养活两家人,就到2010年,他们这个群体家家户户有了汽车,偏远井队上下班都有班车,本地加油便宜,有的还能报销,别说从河口买房子上下班,就是在东城西城买房,跑高速过去河口港口仙河镇上班的职工都不少,不论油田单位还是地方政府事业单位的员工。

那边除了油田系统以及配套服务,没有其他产业,各种生活配套就是个乡镇的水平,油田职工再有钱,他们也去东营河口消费生活娱乐了,更何况,2010—2020这十年,他们都去东营城区,甚至孩子读书的所在的青岛济南上海天津北京之类的大城市买房了,那些建设于油田辉煌时期,国企风格浓厚的老小区,自然都空闲了下来

你说那边闲置的房子那么多,而且油田的房管,医疗,教育,等行政部门已经移交了地方政府,对于这种居住率极低的偏远且老破小的小区,管理维护肯定跟不上,人口逐渐流失,这类小区,能租出去,还是能卖上价去?

同样的老破小,你去西城的运输,集输,板块,胜泰路板块,八十年代建成的五十平的老房子,还是4—6K的交易价格。主城区向北十几公里外,钻井井下那边的老房子,两千一平也够呛卖的出去。

东营出现三万一套的房子,不是因为经济衰退,不是因为人口大量外流,而是四个字:

房多人少

以上答案,有点啰嗦,是解释给二极管思维的网民的,这个群体最大的特点就是别人说啥他信啥,手机一连网,觉得自己就是个秀才,不出门就知晓天下事。

下面进入正题:一个硬核工业城市,制造业占比将近70%,私家车入户率全国前五,人均GDP全国前五,人均可支配收入全省前三,下辖的县区,垦利(撤县并区之前),广饶,都一直是全国百强县。

炼油化工,轮胎橡胶工业全国占比15%—20%,全国前五的油田,前五的原油进口量,全国最全的石油产业链布局地,大庆,长庆等石油城市比不了的油城,国务院刚公布的经济发展前景指数全国前五十的地方,怎么会鹤岗化?

顺便说一句,整个胜利油田千亿的产值,在东营排名第二三,早已不是八十年代的支配地位。这个不是克拉玛依,鹤岗,大庆,陕北长庆油田这些可比的。

东营的地炼产业,化工,轮胎,就这些全国占比较高的用电量高的“落后产能”,也不过东营GDP的四成而已。

东营确实是资源城市,是黄河入海口,山东北部的偏远地区,只有难兄难弟滨州陪着一起吹海风,到现在都没通高铁。

但东营是山东的东营,不是黑龙江陕西内蒙四川,山东不是中西部落后省份,是东部沿海落后省份,有一个亿的总人口,往上数十几二十年,大量打工人涌入东营,近的有潍坊德州滨州济南淄博临沂的县乡居民,远的有川渝陕黑吉辽,跟着石油工人过来的,而且东营的经济已经融入山东省,而不是像鹤岗似的,因为煤矿而兴衰。

而连当年名噪一时的大庆油田,石油第一城,GDP和其他指标也被东营超越了,就算东营GDP打了七折,大企业联保贷款,挤兑,以及新旧动能转换,环保风暴,导致的倒闭潮大环境之下,东营也没有走上其他资源型城市的老路。

无他,就因为东营除了石油工业还有其他产业,背靠全山东省,除了比黑龙江更温暖的气候之外,还有更全面的各项产业链,人力资源,出海口,连通山东乃至整个华北的公路网,铁路以及原油码头,反观玉门,鹤岗,大庆,克拉玛依,长庆,神木,榆林,迁安,鞍山,本溪,鄂尔多斯,这些不论兴衰穷富的资源能源型城市,要么深居内地,要么产业种类少,甚至全靠开矿,要么所在省份地广人稀 ,要么交通运输成本居高不下。

就看段视频,读篇文章,就觉得某某地前途无量,某某地日暮途穷,个人建议为了他可怜的智商,远离手机

如果德国在莫斯科城下失利后马上开始全国动员,是否能够在1942年成功夺取苏联巴库油田

首先我们来简单分析下德军在东线前两年的进攻行动,东线战场在1941年和1942年的战争进程有的很高的相似度,德军在进攻初期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都是在冲向目标的最后一步功亏一篑,彻底失败。这绝非是偶然的因素,而应该在很深的层次寻求原因。苏联军队最大的优势就是有着惊人的恢复能力,即便在1941年那样的惨重损失下,苏联军队的总数都没有明显下降,而且反而增加了,这意味着苏联军队的战斗力并没有遭到致命的削弱。反观德军,由于拥有战略主动权和军队素质上的优势,在初期总能赢取胜利,甚至是决定性的胜利,但是随着进攻的持续,德军的实力其实是在不断的下降中,德军无法做到迅速补充进攻中的损失,所以随着进攻的持续,德军的战斗力呈不断下降的趋势,1941年底东线德军的整体战斗力只有战前的50-60%,1942年则更加严重,德军无法保持持续的强大进攻能力,而苏联军队却始终保持着足够的实力,在加上德军在战略指挥上的严重失误,德军的失败也就理所当然了。

所以德军要想在东线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就必须全面加强对东线德军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全面的动员行动将不可避免,必须为东线提供充足的兵员补充和武器装备的补给,维持德军的进攻能力。东线战场中决定性的兵种就是装甲兵,而装甲兵作战的主要武器就是坦克,坦克的产量将对战争的结局产生关键性的影响。苏联在1942年开始全面加速坦克的生产,前半年生产了11000辆坦克,后半年则增加到13000辆,整个1942 年坦克的产量高达24000辆,而苏军在1941后半年的坦克产量只有4700辆,也就是说苏军在1942年将多投入20000辆坦克,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苏军在1942年春季在哈尔科夫和克里木遭到严重的损失后仍旧可以重建军队,甚至额外的组建了具备强大突击能力的坦克集团军。反观德军在1942年的坦克产量反而低于1941年,整个1942年的坦克产量只有2300辆,坦克生产根本无法补充前线的损失,更不用说像苏军那样再组建新的坦克部队了。

1942年在关键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这两支重兵集团军已经失去了进攻能力,理论上来说,这两个集团军辖有大量的装甲师和摩托化师,具备很强的机动作战能力,但是在苏军的大反攻中,这两个集团军只抽调了实力很弱的装甲单位组成小型战斗群去阻止苏军在其两翼的推进,在苏军实力强大的坦克军、坦克集团军面前,这些战斗群毫无意义。那些在进攻初期表现强劲的装甲师和摩托化师都哪去了呢?这些师确实都部署在斯大林格勒附近,只不过都已经成为了空壳,坦克和装甲步兵编制严重不足,几乎丧失了作战能力,整个第6集团军的作战单位缺编率超过50%,也就是第6集团军的战斗力剩下原来的一半,而且由于缺乏燃料和坦克,机动作战能力几乎已经全部丧失。如果德军能保证对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充足的兵员和武器补充,始终让其处于满编的状态下,那么苏军的“天王星行动”几乎不可能取得胜利,就算包围第6 集团军,该集团军凭借强大的装甲部队也可以轻易的发起反突击,撕开苏军的包围圈。

最后从战术角度来看,德军在1942年的进攻行动呈明显的阶段性,无法实施连续的进攻,时间的间隔给了苏军重整部队的机会,使德军无法有效扩展此前的胜利。造成这种被动局面的主要原因就是补给的不足,德军再完成一次打击行动时不得不停下来等待补充,然后再发起新的进攻,第6集团军在顿河大亚湾和第1装甲集团军在捷列克河的停顿都是由于补给的不及时,使得苏军最终重建了那里的防御,德军无论在坦克、弹药还是燃料上都非常缺乏,所以在1942年展开全国总动员是德军像取得胜利的基本前提,即便在这样的前提下,德军仍旧不能犯分兵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的战略错误,要严格遵循兵力集中原则,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夺取高加索的巴库油田,完成1942年的战略目标。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