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张曼玉访谈带来的新人生目标:Enjoy doing things itself_自己的_让我_的人

《旺角卡门》张曼玉

和自己的懒惰与赚的不多和解后,似乎表达欲和探索自我的动力也一并消亡了。焦虑和自我不满失去后,好像写作的题材也没了,对生活的青春度也下降了很多,没有记录的冲动。

我好像克服了一个精神困境,但又进入了一个新的精神困境。仍会引起我的表达欲的,还是那些旧有困境的重现:与别人

比较

啦、

不满意

自己啦、被没有变化的生活包裹得很

沉闷

啦。

记录与自我疗愈是我一直以来写作的两大动力,但自我疗愈的动力显然大于记录,所以接受自己的一切在心态上有助于生活,但显然会让我丢失写东西、创造东西、记录东西的灵感和热情。

唯有找到新的动力能破除这种局面。

今天看张曼玉的访谈时,我突然找到了这种新的动力,那就是“Enjoy doing it, then do it。”

在《花样年华》2000年多伦多的主演采访上,被问到和王家卫导演合作与和其他的东方导演合作有什么不同,张曼玉回答,其实电影的技术和流程都差不多,每次合作的导演和演员不同,但

我都只是享受拍电影这个过程

展开全文

,所以其实没有什么大的不同。

张国荣和成龙都评价过张曼玉十分敬业,认真。从成就上论,张曼玉拿过4座金马奖、5座金像奖,说是华人女演员之最也不为过。

围绕着这个名字的是作品本身,是草莓音乐节现场车祸,是一些港风美人回顾,她身上有太多作为演员的神秘感和作为影后的强者光环,所以当她给出如此率性真诚的答案时,反倒让我有些没想到。

大概我以为会是

“演员这份工作我要好好对待”

的敬业发言或是

“我要做最好的华语影后”

一类的野心宣言,结果她的答案竟然是“享受拍电影”——一太过于意料之外,又好像是情理之中。

因为她是息影十年后率性去追求自己音乐梦,但是录好了歌也不急着发的张曼玉,因为,她只是享受录歌的这个过程,并不知道歌弄好了要发在哪里。

和电影于她的意义如出一辙,“Acting is my life….I have my passion for cinema.”

如此强悍耀眼的成就,驱动力竟然仅仅是

passion/enjoy(热情/热爱/喜欢)

这种抽象的情感,大概真正拥有热爱的人所有的自发驱动力,是没有拥有的人所无法想象的。

这一点莫名治愈了我。

我似乎已经笃定,能有所成就的人都是因为有强大的野心和欲望一定要胜过别人,一定要出人头地,这样才能逆着本性而行;但我忽略了原来还有一种成就,是通过顺应自己的本性而达成,这种本性的名字叫热爱。

原来不是无野心,不成功;

成功的道路拥挤,但每个人的燃料不同,有的人喂养野心,有的人比拼耐力,有的人灌溉热爱,有的人不去挤成功之路但走稳自己的路重新定义了自己的成功。

不管资质天分勤奋程度自律性的高低,我们要做的只是正确的找到适合自己的燃料。

《奇葩说》里有一场辩论赛是清华学霸杨奇函PK吃货如晶,我忘了辩题,但记得他们的内容。杨奇函一开始不被看好,被网上的键盘侠批判,那天他骄傲的说“我通过自己的努力今天站在这里,辩论大有进步,证明了那些伤害我的言论都成了我的垫脚石。”

如晶却反驳:“那是恨驱使着你往前,但只有爱才能让我们真正变得更好。我站在这里,拿不到奇葩之王,一季季的参加,很多人取笑我,但是我还是站在这里,为什么?因为我爱辩论。”

这场比赛看得我热泪盈眶,杨奇函向死而生的悲壮和如晶战胜胆怯的热爱都让人动容。

如晶那样对辩论的热情,就像张曼玉对表演的热情一样,都是很稀少的东西;生活中更多见的是杨奇函那种靠自律、想要证明自己等等更常见的理由驱动着的成功,以及数量最广大的不知名的热爱自律能力三无的普通人,在花时间刷这些成功人的作品和故事。

张曼玉唤醒我的,是我发现我不具备杨奇函那样的野心和证明自己的悲壮,但我有如晶和张曼玉式的enjoy本身。

对自己的探索已经到了一个阶段,于是兴趣转而研究和分析人性和人际关系,发现太多灰白地带无需认真分析后,我对更多东西有了探索欲——

电影的情节、镜头语言、演员的表演;

一首歌的歌词好,好在哪里,类似的歌词有哪些、区别于其他歌词的特点在哪;

对于同一个问题为什么A和B看法不同,这种不同是否和A和B的生长环境和性格有关、性格除了和生长环境有关还和什么有关?

我对日常的很多琐事毫不关心,但对世上的很多东西充满兴趣

;我有了小小的追求,希望自己写的东西不光是单纯的记录和情绪发泄,而能有一些洞察和思考,也能为别人带来价值。

这些都是看不见的东西,但这些兴趣和小追求让我能进入心流,能在独处时屏蔽世界的声音,能一点一点把触感伸到美好事物更深的层面去

感受、共情和分析

思考和分析早就成了习惯,我所享受的是把这些思考和分析表达出来,或者在表达的时候一点一点形成思考和分析——这个过程本身是我所喜欢的。

我最近常常在自己的脑海中玩一个游戏,即

“事情的另一面”。

比如当我因为搞砸了一件事感到很沮丧的时候,朋友说了一句“没事”,我很快就恢复平静;这个游戏的玩法就是,如果是另一个朋友,ta会说什么?ta说的话又会让我有什么样的感受?

如果是容错率低、对自己苛刻的朋友,ta会指责我,让我下次注意,我会感到更加沮丧;

如果是心大且幽默的朋友,ta会开一个玩笑,我会在幽默中忘记沮丧;

这样我就能发现,这个安慰我没事的朋友是一个温和友善的朋友;而如果朋友指责我,也

并非是因为我不可饶恕,只是因为朋友习惯了对自己苛刻,而将这种苛刻投射到了我身上。

再比如姐妹买了一条很贵的围巾,我说假如我拍你的围巾发朋友圈,我朋友圈里的人估计都不认识这个牌子;姐妹马上接过话茬,说:“我朋友圈的人也不认识。”

这时我也会玩“事情的另一面”的游戏,假设姐妹如果一个虚荣的人遇到这种情况会说什么,以及我是一个自卑的人会说些什么——

假设和代入一个新视角,或是抽离出自己的生活冷眼旁观,就是这个游戏的精髓,它能让我看到很多我看不到的东西,

这个过程让我练习“分析”,而不是去随意评价。

我享受️️这种一件事情能看到多个角度的过程,尽管一切都不动声色地只在我脑海中发生。

这些都是我喜欢的,不是一件具体的某事,而是被探索欲和求知欲驱动,想要更了解一个人、一件事、一个人和环境互动、一个人在环境中的位置,也想要把一件事做得更好、了解更多背景知识和方法。

Enjoy doing something, then do it.

和自我疗愈解绑后,和更广阔的自我之外的东西相连接,期待这份视角给自己带来的写的更多的东西。

2023,用探索欲邂逅新的内容吧。

作者简介:

阿婉,98年生人,地铁生态观察家,菜鸟翻译。

第N次漂亮中,轻度努力人格。

Focus on the one most important thing.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