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杨玄感、李密叛乱失败的思考:文化造就圈子,圈子成就认识_李密_叛乱_政治

说起隋唐交替这段乱世历史,不得不提三个人:杨玄感、李密、李渊。他们都出身于顶层贵族阶层,在隋末社会动乱中分别为发起者、高潮的领导者和结束者。

同样是贵族的身份,在社会动乱中却出于不同的阶段,展现出对事态不同的认识,也收获了各自不同的结局,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必然?

由于西魏——北周对于军功和教育的重视,勋贵的子弟大都具备了文武合一这种才性特征。关陇集团涌现出的一批出将入相的代表,诸如李勣、尉迟敬德、苏定方等等都是这种才性特征。

这种人才大量的储备使得北周——隋朝拥有了比北齐、南陈乃至于突厥更大的政治优势。随着南朝士人、北齐士人陆续进入关中政权,贵族子弟普遍地接受了中原和江南的精致文化熏染,尚武的风气渐淡。结果就是这些源于北镇贵族子弟程度不同的文弱化了,而这种转变,是了解杨玄感、李密、李渊这三个处于北镇贵族人物后代核心的关键。

如果看这一事件的前后脉络,即从仁寿四年(604)汉王杨谅在晋阳起兵,一直到大业十三年(618)骁果在江都叛乱,整个杨广统治期间,贵族的叛乱时有发生,成为杨广大业政局的特色。

展开全文

史书说:“玄感选运夫少壮者得五千余人,丹杨、宜城篙梢三千余人。”

也就是说以礼部尚书在黎阳“督运”粮食的杨玄感并未统辖军队,所能征发的只有这些“运夫”和“篙梢”等搬运工。这些搬运工自然不会是正规士兵。杨玄感不仅没有现成可用的兵,最基本的军事装备也没有。率领不足一万手执“单刀柳楯”的搬运工叛乱,而且前去攻打东都洛阳,可见杨玄感在举事之前根本没有完整的政治认识和军事估量。

很多人对杨玄感策略的失误而惋惜。因为杨玄感有一个擅长谋划的军师,这就是第二位人物——李密。在有李密的参谋之下,杨玄感依然选择了最容易导致军事失败的策略,因此很多人认定杨玄感是有勇无谋的纨绔子弟。

杨玄感发动叛乱的动机,重点不是在军事上而是在政治上。也就是说,杨玄感的目的是反对隋帝杨广,并不是要推翻隋朝政权。

杨玄感和李密是刎颈之交,在动乱前派人将李密请到黎阳,问计于李密。李密献计三条:

一、占据蓟城,拒隋帝杨广的退路,“不过旬月,赍粮必尽。举麾一召,其众自降,不战而擒,此计之上也”。(当时隋炀帝在辽东前线)

二、占据长安,“天子虽还,失其襟带,据险临之,故当必克”。

三、攻打洛阳,“若随近逐便,先向东都,朝廷理当固守。引兵攻战,必延岁月,胜负殊未可知。”

杨玄感采纳第三策,理由是,“今百官家口并在东都,若不取之,安能动物?且经城不拔,何以示威?”

李密三策的着眼点是取得战略优势,但杨玄感与李密不同,他的目的在于“示威”,也就是将叛乱看作是一种宣传,吸引号召更多的“百官”加入到反杨广的阵营中。所以他选择攻打政治中心洛阳。但遗憾的是,政治示威从而引起天下响应并没有成为事实,这个期望如此之强烈,以至于杨玄感误判了形势。

由于杨玄感和李密在认识上的差距,杨对李密也有所疏远。后来杨玄感虽然听从李密进军关中的策略,但又违背李密直趋长安的原则,攻打弘农宫,导致战略全面失败。军事失利后,这对刎颈之交没有沿同一条道路逃亡,杨玄感逃往商洛山区,李密逃往关中。可见到了最后,两个人分歧已经明朗化。

杨玄感的策略是通过“废昏立明”来推翻隋炀帝,更新政治隋炀帝,而不是取而代之。杨玄感这个动机,李密并不是很了解,所以李密感慨,“楚公好反而不欲胜”。这也反映了两个人政治理想的不同:

即李密的重点在于“胜”,枪杆子里出政权;而杨玄感的重点在于“示威”,获得舆论的支持。

这两个人与杨玄感同谋反叛,颇耐人寻味。很显然,即使叛乱成功,二人所得回报,恐怕不会高于场帝所能给予者。

也就是说,二人参与谋反不是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而是追求某种政治理想。这就同时说明,当朝权贵子弟对于杨广的信心也已经消耗殆尽。正是在这种政治氛围下才有杨玄感这种“楚公好反而不欲胜”的谋反典型,从而形成一个新的权贵子弟交往圈子。

政变不是纸上谈兵,在专制主义时代,他们没有意识到反对隋炀帝就是反对隋朝政治,就是取而代之。如果参照玄武门之变,则这种贵族公子哥政治上“一呼百应”“揭竿而起”的莽撞和典型圈子化的文弱气息就更加突出。

但同为官二代的公子哥李渊为何是个“圈子中的异类”,从而反隋成功建立大唐?且看下文。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