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绵千年的浪漫,烟花爆竹是如何成为春节标配的?_爆竹_瘟疫_火药

#天南地北大拜年# #头条百景中国年#

在竹节上钻上一个小孔,再小心翼翼地填入硝药。这个名叫李畋的唐朝年轻人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用融化的松油封住了小孔。

李畋用火点燃了引线,紧张地在一旁注视着。

“轰!”烟雾消散后,这个一脸黝黑的年轻人,显得格外兴奋。

成功了!

这种前所未有的巨响,震耳欲聋、充满了力量感,可以为天下苍生驱走瘴气,带来吉祥安宁!

公元618年,一个崭新而强大的王朝开始崛起。

辞旧迎新、普天同庆之时,应该用个什么新的、振奋人心的方式来庆祝纪念?一个建议得到朝廷采纳:可以用新式的爆竹来除妖驱邪,通过惊天动地的轰鸣,在天地间展示本朝威仪。

就这样,李畋被唐太宗李世民召入长安。

大庆当天,入夜,只见长安城内无数爆竹齐放。其轰响,如同天雷滚滚;其火光,照亮了夜空。唐太宗喜形于色,重赏李畋。从此,每逢喜庆佳节,燃放烟花爆竹就成为唐宫乃至民间固定的习俗。

延绵千年的浪漫,由此发轫。

一次“跨界”的创新

爆竹,是创新的产物。

它之所以在唐朝产生,得益于两种技术的成熟:熏蒸和火药。

展开全文

先民很早就有通过燃烧熏蒸给空气消毒的传统。古人将竹子、草或麻杆捆绑燃放,兼具照明与消毒驱邪的作用,被称为庭燎。

到了唐代,“药王”孙思邈最早记叙了“硫磺伏火法”,即通过把硝石、硫磺、含炭物质混合在一起制作火药。

李畋则通过跨领域的技术融合,发明了爆竹。

唐武德四年 (公元621年),李畋生于湘赣交界处的麻石村。他天资聪慧,练就了一身好武艺。而后他搬至狮形山半岭上狩猎为生,与采药人仲叟为伴。

一天,两人进山狩猎,在山里遭遇了风雨。回家后,仲叟一病不起。周围邻居都认为,仲叟是被山魈的邪气(实为瘴气)害了。

李畋十分焦急。他突然想到,父亲曾说燃竹可壮气驱邪。试了试,感觉有点效果,但是只是烟熏,效果一般。

李畋想让烟雾消杀的覆盖面再大一点。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引发爆炸,放大其威力。

于是,他将时兴的火药加入其中。他在竹节上钻一小孔,将硝药填入,用松油封口引爆,效果极佳。

爆竹点燃爆响,山鸣谷动,将鬼怪邪魅全都吓跑了。而爆炸产生的烟雾,也将周围的空气消杀得干干净净。

这样,无论是震撼作用,还是消毒效果,爆竹都让大家觉得满意。随后仲叟痊愈,也证明李畋的创新成功了。

乡邻纷纷学习效仿,当地一时间爆声四起,清香扑鼻,瘴气消散。

缘于一场瘟疫

按说,爆竹本是山间樵夫的发明,为何能够得到唐朝从上到下的推广呢?

因为当时唐朝正遭遇着一场瘟疫。

隋末唐朝,战乱频仍,疫病也流传广泛。公元612 年,隋炀帝在位时期,山东、河南大水,淹没四十余郡,不久出现瘟疫。山东地区疫情尤为严重,“人多死”。疫病的肆意蔓延,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瘟疫持续到了唐太宗时期,在多地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

630 年(贞观四年),突厥地西伊州(今哈密)疠疫导致“百姓死亡无数,长城之南,暴骨如丘。”

642 年(贞观十六年),夏,谷(湖北)、泾(甘肃)、徐(徐州)、戴(山西)、虢(河南灵宝)五州疫盛。

648 年(贞观二十二年),卿州大疫。山西、河南大疫。

当时瘟疫的品类亦多。比如疟疾、伤寒、麻风病、天花、寄生虫病、结核病等,各种“毒王”汇聚为害。有关学者考证,其时的瘟疫中,可能还包括令人闻之胆寒的“黑死病”——鼠疫。

世界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三次全球性的鼠疫。其中第一次在公元542至710年间,被称为查士丁尼大鼠疫。此次鼠疫源于埃及,一路经地中海传到君士坦丁堡;一路从海路传到罗马,再遍及欧洲大陆。

两条路线,均能到达中国。

为了控制住日益严重的疫情,各种防治手段都得到了广泛应用。比如,从隋末开始提倡体育锻炼,并用药物熏蒸来治病。通过爆竹进行空气消杀,也成为一种重要的手段。

最初爆竹的雏形,只是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

李畋发明了填入火药的增强版爆竹后,并得到唐太宗的推广。

“李畋被唐太宗召入长安,以百枚爆竹进京齐响生擒山魈,得敕封为‘先师’且领赏银千两。”

此后,李畋以爆竹为业,造福万民。

重大节日燃放爆竹慢慢变成习俗。在中原大地上,人们每逢节庆,纷纷将长竹竿点燃,或将一串串竹节挂在长竹竿上燃爆。

瘟疫终得控制,新生的唐朝得以喘了一口气,开始休养生息。

千年的浪漫

用竹子装火药制作成爆竹,固然是个里程碑式的创新。但用竹子做爆竹的外壳还是存在一些弊端,比如密封度不够好、不方便运输,等等。

于是,爆竹继续进化。

李畋用卷纸裹火药来燃放。爆竹也改了名,被称为“爆张”或“爆仗”。随后,人们除了听个响外,对爆竹的光、影、形也有了更多的追求,开发出了诸如“火药什戏烟火”等多种烟花。

到北宋时,烟花水平更加高超。有一种名为“药发傀儡”或“药法傀儡”的烟火,据说能够将戏曲人物形象展现在夜空中。

据《武林旧事》中记载,宋宫中每逢年节“宣放烟火百余架”,可见南宋时放烟花已是重大节日中的重头戏。

到了明清,烟花更为鼎盛。当时,爆竹已有双响震天雷、二踢脚、飞天十响等众多品种。

时至如今,爆竹和烟花的品类越来越多,制作工艺也越来越先进。

烟花繁,爆竹响。辞暮尔尔,烟火年年。

浪漫美丽的爆竹、烟火,每每将节日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饱含着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成为千年以来人们对于年味的集体记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