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人类命运的生死抉择,流浪地球计划真的是一种胜利大逃亡吗?_地球_流浪_人类

近日,由刘慈欣的小说《流浪地球》改编的中国科幻电影再次搬上了银幕,赢得了中国科幻电影迷的一致好评。

影片中,当中国人面对人类命运的生死抉择时,选择“舍弃小我,成全大我”的精神气概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位观众。

超越生与死的抉择

说实话,流浪地球的科幻不是重点,一直以来我们不是沉浸在科幻带来的奇效里沉醉,而是在科幻中看到所有推到极致的生与死,爱与情。

流浪地球里对人的心理和态度表面是一种极端的冷漠,但其实如同火山熔岩,一直在内心存着一种爆发状态。如同那些被挖去成为燃料的巍峨山峰,那些被蒸发摧毁的城市遗迹,那些永远远去但永远留存在记忆里的回忆,那些站在山坡上可以看见的绿意和春风,那些曾经的海浪拍袭带来的咸腥味道。

义无反顾的道路

人类选择带着地球逃离太阳系,这是一种仿佛拖着斑斑血痕向前行进的死亡道路。这个场景让我想起了普罗米修斯和那个永远在推石头上山的国王。

展开全文

在黑暗的道路上义无反顾,面对没有边际的、没有同类的、没有生命的前进,当你回望时,你会看见你所有的美好都迅速的从你生命道路的两边向后倒退。你的面前永远是不能诉说的孤独、死亡、窒息、冰冷和生命像那闪烁的烟火迅速的产生而又快速的湮灭。

这种清淡又暗藏着对所有物体逝去的无奈,好像伸出去的手在黑暗中再也没有拉住同伴的手,好像向着深海坠去时回忆在眼前一闪而过。

大刘的这本《流浪地球》就像《碧蓝大海》这部电影,当你来到世界的另一条线另一个面上,所有的东西都像气泡一样在海中冉冉升起,然后在海面破裂。

书中所有的描绘,都像是脑中的一个梦中梦,所有的事物都置身于一个“被开肠破肚的状态”,至于像亲情,爱情、悲伤、愤怒、悔恨等情感,都如同普罗米修斯,永远的锁在风吹雨打的岩石之上,展示了成百上千年,依然还会在梦中再一次回味之前的那些甜美回忆,还有那些泛着青草气息的夏天。

人类为什么要带着地球逃跑,而不是坐飞船逃跑呢?

大刘在原著中有过交代,书中有“飞船派”和“地球派”的冲突,这不仅是成年人的分歧,甚至还是小朋友间的争执。飞船派和地球派不仅仅是两种观点,它们在演化之后更像是两种意识形态,以及两种不可调和的政见。

但最终占多数的地球派取得了领导权。因为只有像地球这样规模的生态系统,这样气势磅礴的生态循环,才能使生命万代不息。人类在宇宙间离开了地球,就像婴儿在沙漠里离开了母亲一样,根本无法独立生存。

为什么说《流浪地球》是真正的中国科幻呢?

原因就在这里,它的内核是东方的,只有安土重迁的农耕文明,才会带着地球逃亡,崇尚冒险的西方海盗文明,更倾向于坐着飞船逃跑。

据说,《流浪地球》电影剧组曾找过好莱坞特效团队谈合作,对方对于带着地球逃亡的设定甚至完全无法理解。

坚持微弱的希望

在未来的世界,我看到的是黑暗、冰冷和死亡,天地压抑阴沉,人们在封闭的地下城内负重前行,咬牙坚持着微弱的希望。让地球停止自转并逃离太阳系实在是一个大胆到惊世骇俗的想法,而巨大的代价很容易压垮普通人脆弱的神经。

正是因为体验过太阳时代的美好,才会对远离太阳而去的逃逸时代心怀恐惧,以至于光是想象就感觉到难以呼吸。如果是我,可能真的无法承受“流浪地球”式的逃亡,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经历的2500年大约140代人,对于整个人类来说实在是太漫长太痛苦了。

“流浪地球”计划真的是人类的胜利大逃亡吗?

宇宙真是太大、太残酷了,人类算什么啊?可能连蝼蚁都不如!我想这大概就是为什么人们总是在苦苦索求意义和原因吧,因为这是在面对种种无力抵挡的未知洪流时,我们唯一能够续存的信仰和希望。

“流浪地球”计划是伟大的,它是人类选择大逃亡的一种悲情方式,那么,它最后的结局真的能够算得上是一种胜利吗?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