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鸭杀大热后——商标被抢注 游戏被山寨_游戏_狼人_玩法

近日,一款2021年上线的游戏——《鹅鸭杀》(《Goose Goose Duck》)在中国大火,在各平台头部主播的带动下,几天内就有数十万玩家涌入该游戏,微博话题阅读量超6亿次。也如众人所预期,这款海外团队开发的游戏很快在国内被抢注了商标,山寨版也紧随其后......

编辑 | 又青

商标被抢注 游戏被山寨

《鹅鸭杀》由 Gaggle Studios 开发及发行,于2021年10月在 Steam 平台上线,在上线之初并未引发多少热度,一直不温不火。但就在上个月,这款游戏在众多游戏主播直播效果下,迅速在中国大热。

具体的反响表现在全平台热度的居高不下。从数十万的Steam单日在线人数、数亿次的微博话题阅读量、到数百万的各类短视频播放量,都可以看出这款游戏的火爆程度。

展开全文

网友自制表情包

爆火的同时,被抢注和山寨也成了预期中的事。首先是鹅鸭杀商标遭到抢注:

图自国家知识产权商标局官网

据悉,武汉鸣友网络的母公司武汉微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是游戏《贪吃蛇大作战》的运营方。

对此,开发者回应称,“有热心的网友发现一家中国公司已经申请注册了“鹅鸭杀”的商标, 我们在这里郑重的声明和澄清一下, 我公司还在积极寻找中国的合作公司和发行商中,目前为止还没有签署任何协议,也并没有权力在中国注册申请商标或是公司,任何第三方公司声称所谓的“官方”都是虚假的。感谢大家的理解和支持。”

这种抢注行为算不算恶意?国知局会如何判断这枚商标是否属于以使用为目的?开发者会否寻求在中国进行维权?业内人士也同广大玩家一起,关注着后续走向。但可以预计的是,商标被抢注后,这家北美的游戏公司想在国内进行维权将十分艰难。

与此同时,有传闻称腾讯已经拿下了《鹅鸭杀》的国服运营权,并且将在腾讯的WEGAME平台上架。对此,游戏的开发者也给出了回应:

Steam平台截图

开发者还在推特上表示,类似游戏的出现有助于减少他们服务器的负担......既然拿不到版权,原创者又如此“大度”,“那就直接抄吧”。这段时间,各类山寨“鹅鸭杀”游戏如雨后春笋,有擦边的网页游戏,也有“认真”抄袭的游戏厂商。

微信小程序截图

据开发商目前的表态来看,该游戏仍将只在Steam平台运营,预计这类现象仍将持续较长的时间。

“xx杀类游戏”玩法抄袭之争

对于“xx杀”类游戏玩法的抄袭之争,许多人认为这类游戏都是脱胎于最古早的狼人杀类游戏,且此前也有过“狼人杀”类PC游戏的出现,趁热度推出类似游戏的行为并非抄袭行为。

首先,“狼人杀”的原型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莫斯科大学心理学系的迪米特里·达维多夫发明了一种警察与杀手互猜身份的游戏,也就是“杀人游戏”,核心规则也得到了确定。

1990年以后,“杀人游戏”逐渐传播到了欧洲,随后到了美国,在每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都根据各自文化背景“演化”出了新的内容。

1997年,美国人安德鲁·普洛特金将“杀人游戏”与美国特有的“狼人传说”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最早的以狼人文化为背景的杀人游戏。在此之后,众多桌游设计公司纷纷开发出自己的“狼人游戏”。

从2017年开始,“狼人杀”以面对面桌游的形式在中国兴起,在多方资本的推动下,“狼人杀”也逐渐发展至线上,数十款游戏接连上场,各类“狼人杀”直播、综艺以及线下店铺也层出不穷。

因此,追溯到游戏的核心规则,确实不算抄袭,且《鹅鸭杀》吸引广大玩家的许多新玩法属于原创。

游戏界面截图

相比各类“xx杀游戏”,鹅鸭杀的门槛更低、玩法简单加上可爱的画风与角色的趣味性,使得其大火。游戏产业分析师张书乐表示,《鹅鸭杀》在中国市场的出圈,或许更多是因为Z世代中国玩家在桌游孵化下,有一定的习惯,并对换了点口味的差异化的体验有浓郁的兴趣。狼人杀整体玩法偏重于策略,而《鹅鸭杀》偏重于推理社交,等于改变了“狼人杀”的一些玩法结构,形成了颠覆感。

对于“狼人杀”类游戏后续的发展,张书乐则认为有一定难度,“整体上狼人杀的玩法套路已经定型,仅仅靠换形象、换场景式样的换皮,很难形成爆款。”

鹅鸭杀新年活动海报

但《鹅鸭杀》确实并非首款PC端狼人杀游戏,2020年,《Among Us》(《太空版狼人杀》)也曾一度演变为现象级的社交类游戏,收获游戏平台与社交媒体的双重高热,但几个月后话题度逐渐降温。

《Among Us》游戏界面截图

从玩法上来讲,《鹅鸭杀》与《Among Us》确实有相似之处,是否涉嫌抄袭仍有争议。而国内相当一部分游戏从画风到名称,从角色到玩法全部照搬,被集体诉讼并赔偿的风险很高。

目前,开发者正在积极寻求与中国公司对话,期待业内人士能与其达成合作,维护版权、保护原创。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知产力立场)

图片来源 | 网络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