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书、画、印的四绝是什么?吴昌硕简介_齐白石_吴昌硕_艺术

本文目录

  • 诗、书、画、印的四绝是什么
  • 吴昌硕简介
  • 齐白石与吴昌硕,哪个更厉害
  • 民国时期,有哪些著名的画家,个人简介
  • 吴昌硕与齐白石谁的艺术成就更高一些

诗、书、画、印的四绝是什么

朋友们好!我是杨志勇!

诗书画印是文人、书画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因为它们结合在一起,会使作品意境升华,更加完美和谐。下面我再举例说明。

比如郑板桥的竹石图,如果只画无诗就不能表现作者的思想,一题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乱岩中…意境立即显现,以竹喻人,把作者的耿直,不与恶势力妥协表达的淋漓尽致!由此可见诗书跟画结合的重要性!

再说用印,国画在色彩上讲“千重青绿一点红“。文人画大多是水墨或是淡彩,盖上鲜红的印,就调剂了色彩的单调。盖闲章还能调节画面平衡,表达画家的志趣。

如自己会刻印,根据不同画面,盖上相关物象的诗句,更显得雅致清妙!如画兰可盖“留得清香入素琴“。画竹可盖“清影长伴读书声“等等…

这样作品就更具个性,反之每幅作品就那几个印,会兴味索然,减色不少。

这就是会治印的妙处,也就是为什么大家都要追求诗书画印精绝的原因。

吴昌硕简介

吴昌硕(1844年8月1日—1927年11月29日),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缶道人、石尊者等。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今湖州市安吉县)人。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

他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在绘画、书法、篆刻上都是旗帜性人物,在诗文、金石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吴昌硕热心提携后进,齐白石、王一亭、潘天寿、陈半丁、赵云壑、王个簃、沙孟海等均得其指授。

中国画教学人言去吴取潘,若如此潘于何处生,当无根基矣。或可吴为体,潘为用。

缶翁如道德经,尽善。白石如礼记,尽美。当以缶善(散)石,或用石美缶,可以尽善尽美矣如维摩诘。

老缶作篆如溯急流,用尽力气,不离故处。白石则如平波荡桨,力柔而缓,随之释然。

老缶、白石难能同徽宗甚至溥儒的审美品格相论。前者是根植于民间,后者则是皇家高品,庙堂江湖之别。如米勒、梵高比之于达芬奇、提香,然各有至理,非类优劣。

白石印刀法源自天发神谶,篆法大开合,空间情感激昂。刀法不喜雕琢,不做不削,其画却心机用尽。钱君陶失于弱,陈大羽过霸悍。老缶画不喜雕琢,其印也难脱。其功全在汉印,朱文偶有奇态,然并无特出之作。白文多有可观之作,沉雄古厚,更见苍辣活泼,孟海公由其入汉,后专吴熙载,更添文态。来翁师缶,做之极矣。钱公奇才,清辣苍雄。

白石曾言李可染草书作画,强于他,其唯以楷而已,以此训其不能沉厚。试想若能沉厚又以草书入画当如之何,缶翁有画款文:草书之幻、糊涂草写枯藤,颇为自矜。

潘天寿早年山水全从陈衡恪出,失于狂,却胜于风,总未能沉厚妥帖。款文亦未出陈之围囿,添之以经亨颐、黄道周、沈曾植,惜未朴融,各做本体的延伸推进。至其晚年,唯画可道,书印已不能相称。老缶,齐翁亦如此,晚年再不操刀,毕竟印难久攻,耗精费神。书画则不然,养心安神。却难共进,何能相称。

——崔大有《胡画胡说》

齐白石与吴昌硕,哪个更厉害

吴昌硕与齐白石,并称为“南吴北齐”,吴昌硕的法门是内省,以坚守古意的金石味,成就文人画最后的高峰;齐白石的法门则是外求,用热爱生活的烟火气,为新文人画探索出更多可能。他们凭借独具辨识度的艺术语言领时代风骚,成为中国近现代画坛的两座高山。

吴昌硕,一位中国画坛上颇具影响力的大师。在传统文化融合、会通的大背景下,吴昌硕也受到影响,他的最大特点和优点也就是通融和超越。虽然时代对于他一生有巨大的推动力,但他自身的刻苦努力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吴昌硕与传统文人画家不同,兼诗、书、画、印四绝于一身,能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将四绝融会贯通,特别是他以金石入印,入书,入画,以最传统的艺术因素和审美理想塑造了崭新的艺术风格和风气。吴昌硕不仅实现了让绘画体现野逸与高古之气,还把中国画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对现代中国绘画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诗书画印,大纛巍巍,吴昌硕是近现代史上文人画抗鼎人物。

吴昌硕少时贫困,但他的父亲吴辛甲是一个读书人,喜欢治印,虽然落魄,却一直教儿子读书和篆刻。

所以吴昌硕的金石功底从小就开始奠定,并把文人气质和基因在长达几十年的练习中渗透进了艺术生命的血液中。少年成长时期,吴昌硕尚处在封建社会中,他考取过秀才,虽然仅仅做过一个月的官就解甲归田。以身许国,吴昌硕用了50多年的时间试图去做一个文人士大夫,当此路不通,不得已要以卖画为生时,他的爱国情怀和文人风骨依旧,将对传统文化尤其是金石文化复兴为己任,执着的追求贯穿着整个艺术生涯。

 吴昌硕的青少年时代恰逢太平天国动乱时期,饱受丧失骨肉家园之苦。51岁时,吴昌硕还随军北征过一段时间。令人欣慰的是,70岁后的吴昌硕达到了一生的顶峰,虽然大器晚成,但成名速度却令人惊叹。从60岁自定润格卖画开始,仅仅用了十数年,吴昌硕就成为后期海派开山的鼻祖。

  吴昌硕以金石书法笔意入画,自创了金石写意风格,他的大写意花卉作品,笔力遒健,古拙典雅,融诗书画印为一体,在精神品格上内涵丰厚。既有屈子的豪放,也有颜鲁公的高古,还有五柳先生的清雅,问鼎那个时代书画制高点是必然的了。1914至1921年的7年中,吴昌硕的画价倍增,高过张大千、吴湖帆以及溥心畲,日本人来上海求购吴昌硕一幅作品,开价100两银子!他被人们与虚谷、蒲华、任伯年并称为海派四杰,还被推举为西泠印社第一任社长。

吴昌硕善诗作,也写散文,亦有对前人书画的评论文章。其中以诗见长,特点是奇崛古朴,用典较多,不甚通俗。他苦吟数十年,未尝间断过。

以画传情以诗言志,表现了这位艺术大师的高尚情操和率真本色。比如《花卉十二条屏》菊题诗中写到:“秋鞠灿然白,入门无点尘。苍黄能不染,骨相本来真……”遗憾的是,吴昌硕作品中的文人气质和内涵并不为大众所理解和欣赏,也使“文人画最后的高峰”受到了冷落。

齐白石早年曾为木工,后以卖画为生,57岁后定居北京。擅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所作鱼虾虫蟹,天趣横生。

农民出身的齐白石是带着一颗不变的童心在创作着,尤其在衰年变法过程中,很多是童心的再现,他画小鱼围逐钓饵,是少时的儿戏;

画《墨猪出栏》,是对70年前放牧生活的记忆;

齐白石笔下的那些黑蜻蜓、红甲虫,都是挥之不去的阡陌梦境;

齐白石画鱼、画石榴、画桃子,都是来自农民的审美情趣的再现。

他的许多作品都有民间艺术喻意和象征性,乡情炽烈、底蕴深厚,构成了齐白石艺术的内在生命。

另外,注重技法的创新,形成独特的艺术语言,构成了齐白石艺术的外在形态。尤其画虾那生动而明快的墨色,花鸟画墨与色的强烈对比,浑朴稚拙的造型和笔法,十分彰显功力。还有精致入微的草虫,使画面工与写的极端对比,平正见奇的艺术构成,成为齐白石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视觉况味。情感与技法相结合,创作的出新,形成了齐白石艺术的总体风格。

齐白石的艺术接近大众的审美情趣,用当下时髦语言叫“接地气”。正如有关画白菜的题句所言:“不是独夸根有味,须知此老是农夫”,“不独老萍知此味,先人三代咬其根”,读着这样本色鲜明的独白诗,分明看到了一幅耕者的自画像。齐白石从来没有入仕愿望、懒于应酬、不管闲事、与世无争,始终怀着一颗乡心、童心和农夫之心。这是齐白石“衰年变法”的深刻底蕴,也是他和吴昌硕之间在本质上的区别。

另外,齐白石的艺术之源来自民间,他没有同代文人的思想感情,从实质上有着与过去文人之间不相同也不谐和的生命状态。

较之吴昌硕更幸运的是,齐白石怀着一颗爱国之心迎接了抗战胜利,受到蒋介石的礼遇。接着又走进了新中国,与毛泽东有过文墨之交,还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微博)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他的作品被广泛在民间传播,在洗脸盆、热水瓶、被面茶具上面等等,都能看到“齐白石”,其中不乏画中流传的脍炙人口的故事,如《蛙声十里出山泉》《墨虾》等。在国际上亦有影响,还被毕加索称为中国神奇的、了不起的一位画家!

吴昌硕与齐白石应当是并列在书画史上的两座重碑。各有千秋,不分伯仲,南吴北齐,当为定论。

民国时期,有哪些著名的画家,个人简介

民国时期著名的画家有吴昌硕(虽多生活于晚清,还是想把他纳入进来介绍)、周湘、黄宾虹、刘海粟、徐悲鸿、林风眠、齐白石等。简介如下:吴昌硕(1844-1927) 原名俊、俊卿,字昌硕,又字仓石,别号缶卢、苦铁、大龙等,晚清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为“后海派”中的代表,是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与虚谷、蒲华、任伯年齐名的“清末海派四杰”。就其绘画方面来说,最擅长写意花卉,受徐渭和八大山人影响最大,亦受赵之谦、任伯年影响。尤以金石书法入画,如盘虬屈铁,形成了富有金石味的独特画风,他自己说:“我平生得力之处在于能以作书之法作画。”他常常用篆笔写梅兰,狂草作葡萄。所作花卉木石,笔力老辣,力透纸背,纵横恣肆,气势雄强,布局新颖,构图也近书印的章法布白,喜取“之”字和“女”的格局,或作对角斜势,虚实相生,主体突出。其画笔墨淋漓,色彩浓郁,用色上似赵之谦,喜用浓丽对比的颜色,尤善用西洋红,色泽强烈鲜艳,气魄醇厚,一振晚清萎靡干柘之风,开现代写意画派新景象,形成了影响近现代中国画坛的直抒胸襟、酣畅淋漓的“大写意” 表现形式。周湘(1871~1933)字印侯,号隐庵,别署灌园老叟,黄渡镇人,近代的著名画家,是我国油画艺术的先驱者和美术教育家,亦是中国绘画艺术由传统的师承相授转变为正规的美术学校教育的创始人之一。出身于书香门第,幼年就读私塾时,即喜爱绘画。曾从上海名画家杨伯润学山水,从钱慧安习人物。复师事胡鼻山、吴大徵、王秋言、姚梅伯、胡公寿、金保三、周存伯等名流。工于山水,兼及仕女人物,又擅治印和书法。 戊戌变法失败,周湘流亡日本,在长崎、东京以卖画治印为生,受到当时日本文艺界的重视,画名大振,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后又到西欧英、法、德等国,与众多外国画家交游,学西洋画法。光绪三十三年(1907)回国,在上海八仙桥创办布景画传习所,有学生三四十名。刘海粟、徐悲鸿、张秉光、汪亚尘、丁悚、陈抱一等著名画家,早期均在此接受教育。后又创办中西图画函授学堂和上海油画院,边创作边从事美术教育。著有《周湘山水画谱》4册,民国13年自序成书。黄宾虹(1865-1955),原名懋质,名质,字朴存、朴人、亦作朴丞、劈琴,号宾虹,别署予向、虹叟、黄山山中人等,徽州府歙县人,出生于浙江金华。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开派巨匠,有“千古以来第一的用墨大师”之誉。其画风于丰富多变的笔墨中,蕴涵着深刻的民族文化精神与自然内美的美学取向。几十年来,黄宾虹的绘画一直受到美术界的广泛关注,并逐渐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影响着当今中国画坛。而其艺术价值的显现,又是全方位的。除其山水画外,花鸟画也境界不凡,书法成就更不能等闲视之;他还有着自己的画学理论建构;其金石篆刻、文字学、考古学也颇有建树。黄宾虹的确是一位“不能仅以画史目之”的学者型艺术家。由于黄宾虹在美术史上的突出贡献,在他90 岁寿辰的时候,被国家授予“中国人民优秀的画家”荣誉称号。其著作有:《黄山画家源流考》、《虹庐画谈》、《古画微》、《画学编》、《金石书画编》、《画法要旨》等,与邓实合辑《美术丛书》并有辑本《黄宾虹画语录》。刘海粟(1896年3月16日-1994年8月7日) ,原名槃,字季芳,号海翁。祖籍安徽省凤阳,1896年3月生于江苏省常州。 擅长油画、国画、美术教育。七十余年从事美术教育和创作,对中国画、油画、书法、诗词和艺术理论都有精深造诣,学贯中西、艺通古今,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国画创作博取传统精英而不泥古,注重写生,师造化而又欺造化,擅山水、花鸟、走兽,喜作泼墨泼彩法。画风豪放奇肆,苍莽劲拔,醇厚朴茂,多彩多姿,卓然自成一家,在国内外享有盛誉。1912年11月与乌始光、张聿光在上海创办现代中国第一所美术学校“上海国画美术院”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前身)任校长。 历任南京艺术学院院长、名誉院长、教授, 上海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英国剑桥国际传略中心授予“杰出成就奖”。 意大利欧洲学院授予“欧洲棕榈金奖”。出版有《刘海粟画集》《刘海粟油画选集》《刘海粟国画》《学画真诠》等。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汉族,江苏宜兴人,生于中国江苏宜兴屺亭桥。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尤以画马享名于世。其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1912年17岁时便在宜兴女子初级师范等学校任图画教员。1916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并自修素描。先后留日、法,游历西欧诸国,观摹研究西方美术。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1933年起,先后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德国、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徐悲鸿的作品熔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显示了极高的艺术技巧和广博的艺术修养,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典范,在我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他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他在油画方面最大的成就是使印象主义的光与色的表现与古典主义严格而完美的造型相结合。他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到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他的素描和油画则渗入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在创作上他以“师法造化,寻求真理”为原则,作品多取材现实生活,或借古喻今,寄托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情怀,他的创作题材广泛,山水、花鸟、走兽、人物、历史、神话,无不落笔有神,栩栩如生。他的代表作油画《田横五百士》、《徯我后》、中国画《九方皋》、《愚公移山》等巨幅作品,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现了人民群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表达了对民族危亡的忧愤和对光明解放的向往。他常画的奔马、雄狮、晨鸡等,给人以生机和力量,表现了令人振奋的积极精神。尤其他的奔马,更是驰誉世界,几近成了现代中国画的象征和标志。徐悲鸿长期致力于美术教育工作,对中国美术队伍的建设和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无与伦比,影响深远。林风眠(1900—1991),原名林凤鸣,生于广东梅县,自幼喜爱绘画。9岁赴法勤工俭学。他先在法国蒂戎美术学校进修西洋画,后又转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深造。是享誉世界的绘画大师,是“中西融合”最早的倡导者和最为主要的代表人,是中国美术教育的开辟者和先驱,1925年回国后出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1926年受中华民国大学院院长——蔡元培之邀出任中华民国大学院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1927年林风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西子湖畔创办中国第一个艺术高等学府暨中国美术高等学府——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任校长。他提倡兼收并蓄,调和中西艺术,并身体力行,创造出富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的、高度个性化的抒情画风,为中国现代绘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和风格典范,也是20世纪实践中西文化融合具有革新开拓精神的先驱。林风眠关于中西融合的观点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传统笔墨观念,同时开启了对于诸如形式、材料等方面的关注,极大地丰富了20世纪中国绘画的创作面貌,为众多后继者诸如吴冠中、赵无极、刘国松等提供了可借鉴、深入的课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实在可算作是中国现代绘画艺术的启蒙者。林风眠是中国现代画坛的艺术大师,杰出的艺术教育家,中国美术学院的创始人,是中国现代绘画史当之无愧的一代宗师。齐白石(1864一1957),湖南湘潭人,名纯芝,小名阿芝,名璜,字渭清,号兰亭、濒生,别号白石山人,遂以齐白石名行世;并有齐大、木人、木居士、红豆生、星塘老屋后人、借山翁、借山吟馆主者、寄园、萍翁、寄萍堂主人、龙山社长、三百石印富翁、百树梨花主人等大量笔名与自号。二十世纪十大画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是我国20世纪著名的书画大师和书法篆刻巨匠。曾任北京国立艺专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北京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曾被授予“中国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荣获世界和平理事会1955年度国际和平金奖。代表作品有《花卉草虫十二开册页》,《白石草衣金石刻画》等。他将中国画的精神与时代的精神统一得完美无瑕,使中国画得到国际的重视;在他的笔下,大凡花鸟虫鱼、山水、人物无一不精,无一不新,为现代中国绘画史创造了一个质朴清新的艺术世界。他成功的以经典的笔墨意趣传达了中国画的现代艺术精神,深深得益于经典样式而又善于出新,故而他的画能够直接的感动人心,向天下众生传达生命的智慧和生活的哲理。他的山水画表达他对自己艺术创新的自信与深刻体悟,他的人物画长于传神达情,他将书法简约大方、雄健浑厚的笔意融入人物画中,完善了人物内在的神情的表达。

吴昌硕与齐白石谁的艺术成就更高一些

吴昌硕(1844年——1925年)和齐白石(1864年——1957年)都是我国20世纪顶级艺术大师,吴昌硕出生在浙江湖州,之后主要在上海一带活动,最终成长为海上画派的旗帜和一代宗师。

齐白石出生在湖南湘潭,一生中的主要成就是在1919年(55岁)定居北京后取得的,因此,他被看作是京津画派的艺术巨匠。

吴昌硕与齐白石素有“南吴北齐”的美誉,两人不论是在艺术成就方面,还是影响力和知名度方面,都非常高,况且,我国素有“文无第一”的说法,因此,比较他们的艺术成就,确实很难做出公正的评价。

(吴昌硕国画)

他们就像唐代的李白和杜甫,属于两座并立的高峰。喜欢吴昌硕的,自然会认为吴昌硕的艺术成就高,喜欢齐白石的,则会推崇齐白石。

吴昌硕和齐白石都属于旧式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修养非常看重,不管是出生于书香门第的吴昌硕,还是出生在农家的齐白石,自小都熟读四书五经,同时练习作诗、写字、画画,拥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是他们日后能成为大师的主要原因。

一个有意思的情况是,吴昌硕一生活了83岁,齐白石活了93岁,而吴昌硕又比齐白石早出生20年,冥冥之中,老天好像安排他们要在艺术上你追我赶,相互较劲。

实际上,他们一生从未见过面,却对对方的名字非常熟悉,属于亦师亦友的关系。尤其对于小20岁的齐白石来说,一直在心中把吴昌硕看作自己的老师,不断通过写诗向吴昌硕示好,表示崇拜。

1913年,将近70岁的吴昌硕坐上“西泠印社”的第一任社长的宝座时,在艺术界可谓是如日中天,被公认为全国艺术界的领头羊。而此时50岁左右的齐白石,在书画界还是无名小卒,为了生计,还在家乡一带四处奔波。

齐白石真正在书画界崭露头角,是在1919年之后的事情了。在1917年上北京期间,齐白石偶然认识了陈师曾(1876年——1923年),这是第一个对他绘画道路影响非常大的人。陈师曾当时是国内著名的艺术评论家兼书画家,通过他撰写文章向社会推荐,并不断介绍齐白石认识京派其他画家后,齐白石很快在北京书画圈站稳脚跟,并展现出强劲的实力。

如要非要比较吴昌硕与齐白石到底谁的艺术成就更高一些?我觉得,吴昌硕要高于齐白石。

评价一个人的艺术成就时,在我国评价体系中,通常用传统文化的修养,即,诗书画印方面的艺术水准来衡量。

下面,一一对他们的诗书画印水准进行分析和比较,就能得出客观结果。

在诗词创作上,吴昌硕出版过《缶庐集》,齐白石出版过《白石诗草》《借山吟馆诗草》,两人从6、7岁进入私塾之后,在先生的教导下,就能按照格律做出各种体裁的诗作,水平远远超出同龄人。如果将来不进入书画界,他们必定会成为优秀的诗人。

从诗词成就来看,两人旗鼓相当。

从书法成就来看,吴昌硕显然要高于齐白石。

吴昌硕被誉为几百年来“石鼓篆书第一人”,用笔老辣却不失活泼,是因为他在临写《石鼓文》时,觉得原来的字体显得过于静穆和庄严,导致审美趣味有些生硬、呆滞,不够灵动,因此,吴昌硕把字体向纵向拉长了一些,采用了上下、左右参差取势的特点,并使用了许多圆笔,让字体显得活泼、柔和、妩媚了一些。

这个创新是空前绝后的,直接发掘了篆书的另一种审美情趣,对后世影响极大。所有学习篆书的人,都要学习吴昌硕的篆书。

另外,吴昌硕也被评为20世纪中国十大书法家之首,这些成就齐白石远远比不上。在书法上,齐白石一直把吴昌硕看作自己的老师。

在绘画上,吴昌硕和齐白石各有千秋,实力也算是旗鼓相当。

吴昌硕的画以篆书笔意入画,画中线条力透纸背,形成了金石味浓烈的画风,画面色、墨交融,酣畅淋漓,不论是小品画还是大尺寸画,画面都显得很大气,因此,他被誉为文人画的最后高峰。

齐白石的绘画更追求生活气息,画面朴实无华,如同给文人画灌注了现代人的情感,欣赏他的画,如同听一个老爷爷在讲述农村的故事,生动有趣,余味无穷。

在篆刻成就上,显然,吴昌硕要胜过齐白石,他被公认为篆刻界的一代宗师。

在1913年,吴昌硕能被大家推举为西泠印社第一任社长,没有超强实力是难以服众的。在当上西泠印社社长后,吴昌硕把印社搞得风生水起,为国内培养了许多篆刻名家,许多日本篆刻家也不远万里慕名前来,拜在吴昌硕门下学习篆刻。

在日本篆刻界,吴昌硕被称作印圣,跟书圣王羲之、画圣吴道子、草圣张芝齐名。

而齐白石在篆刻上的成就并不突出,他的所有篆刻技法,都学自吴昌硕。

综上所述,在诗书画印四个艺术领域的比较上,齐白石在诗词和绘画两个领域跟吴昌硕相当,在书法和篆刻上,他远远落后吴昌硕。

因此,可以说,在艺术成就上,吴昌硕比齐白石更高一些。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