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匾额上插着一支箭,200多年都没人敢拔,究竟有何原因?_紫禁城_故宫_天理教

入京神主奉,于沈故宫留。——《太庙》

庄严雄伟的北京故宫,也被称为紫禁城,是明清两朝的皇家宫殿,在当时的中国人眼中,它有着高不可攀的地位,也意味着至高无上的权力。而到了现代,虽然封建帝国已经彻底消亡,而故宫历经几百年的风霜血雨,依旧屹立在首都北京城中,并且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一种象征。然而除却它的精神象征意义,故宫更多的是作为一个文物保护单位,以及一个旅游景点被人熟知。

据有关部门统计,故宫在2019年共接待游客1929万人次,这意味着平均每天都要有超过5万人去故宫旅游,观赏那个古老而崇高的皇家宫殿。而就在这么多的游客之中,却很少有人发现在故宫的隆宗门匾额上插着一支箭,并且这支箭已经生锈得不成样子,据考证是清朝嘉庆年间的物品,插在已经200多年的历史了。这就让人不禁好奇,在如此戒备森严的故宫之后怎么会出现一只莫名其妙的箭插在如此显眼的位置?并且经过200多年也没人敢上去拔掉,这究竟有何原因呢?

事情还要从清朝灭亡明朝的时候开始说起。由于清王朝是由北方的少数民族满族掌权控制,这就招致了很多汉人的不满,因此我们知道,在明王朝灭亡,清王朝掌权后,那个时代汉族的很多仁人志士喊出了“反清复明”的口号。这倒不是他们有多么怀念明朝的统治,而仅仅是因为在血统上不满于清朝的外族血统。反正都是被统治,他们更希望可以由汉人自己统治自己,而不是被一个少数民族统治,因为这可能意味着汉人有亡种灭族的危险。如清代诗人傅山在其著作《甲胄集》中就表达过对明朝的眷恋“怕眠谁与闻鸡舞,恋著崇祯十七年”。

展开全文

因此在当时的这种时代背景下,很多民间人士自发组织了一些革命团体,也就是我们在影视作品中经常看到的,如“天地会”、“白莲教”等反清团体。他们期望通过这些组织这些团体进行武装斗争,来推翻清王朝,重新恢复明朝的统治。在这些反清团体中,有一个名叫“天理教”的组织,也被称为“八卦教”,属于“白莲教”的一个支教,由林清、李文成、冯克善等人创建并领导。关于林清,清代笔记《啸亭杂录》有记录:有林清者,本籍浙江,久居京邸,住京南宋家庄。幼为王提督柄弄童,随王于苗疆久,颇解武伎,遂为彼教所推,尊为法祖。林清作为一个汉人,内心有着强烈的反满意图,在他的领导下,天理教开始了计划以直接攻占紫禁城为主要目的反清起义。当时正是嘉庆帝在位,天理教也主要是在嘉庆年间进行反清运动。

但由于天理教人数不多,仅有两百多人,很难达到直接攻占紫禁城的目的,于是他们一直伺机而动。不过由于林清的个人能力,他成功策动了宫内的一些官员当作内应,并把故宫内发生的重要事件向他通告。由于满人属于游牧民族,在北方以打猎放牧为生。尽管在建立清王朝之后,一直生活在汉文化地区,在生活方式上很多也被汉化。但由于清王朝的文化根基仍旧没变,很多满族的文化习俗还是在皇宫里流传,打猎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在1813年8月13日,嘉庆帝率领皇宫内的绝大部分兵力去到河北承德打猎,只留下了少数兵力镇守紫禁城。这个信息很快传到林清、李文成等人的耳朵里。虽然天理教人数不多,但由于当时紫禁城只有少数士兵把守,林清等人认为完全有拿下的可能,于是他们一面感叹时机终于到了,一面策划起了攻打紫禁城的行动。

嘉庆十八年十月八日,经过一段时间的策划,天理教终于开始展开进攻紫禁城的运动。起义军先是靠着钱财开路,先遣部队有几十人顺利进入到了紫禁城中,但由于守卫及时发现,后面的大部队关在了宫门外面。先进来的起义军正准备在宫内大开杀戒,但走到了隆宗门前,被禁闭的大门给拒之在外,而城墙又十分髙耸,无法翻墙,于是气愤的起义军开始朝着隆宗门射箭,其中有一箭正巧落在了牌匾上。后来紫禁城的增援部队赶到,将起义军给一网打尽。

嘉庆帝回到皇宫后,看到隆宗门的场景非常生气,为了警醒士兵,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嘉庆帝下令不准将牌匾上的箭给拔下来。于是那支箭就一直在牌匾上待了200多年没人敢拔,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场景。

参考资料:

《甲胄集》

《啸亭杂录》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古今史学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