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古代有快递行业么
- 土匪为什么不劫“八百里加急”
- 古时皇帝的圣旨从京城传到广州需要几天
古代有快递行业么
古代快递分两类,一类是政府的邮驿,很多驿站,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都是。二是民间的专人代送,家书类可能同乡捎过去,贵重物品由镖局承接。
土匪为什么不劫“八百里加急”
古代的土匪强盗讲究“七不夺,八不抢”,其中第三条,就是不抢进京赶考的考生,和驿站的邮差。
土匪要是敢抢八百里加急,等于是老虎嘴里拔牙、阎王桌上抓供果、癞蛤蟆跳油锅,活不耐烦了。
古代没有快递服务、也没有电报系统,帝王们为了掌握各地区的军情、民情等信息,便设立了驿站。
驿站里不仅能提供食宿,还能根据信息传递的级别,提供车、船、马、轿等多种交通工具。
通常情况下,驿站传递的加急信息,有百里加急、三百里加急、四百里加急、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等。
其中,八百里加急,是专门用来传递最紧急信息的,比如边关告急、地方大规模聚众造反,特别重要的军情战报等等。
由于它的操作难度较大,一般情况下,不到万不得已,不用八百里加急。
“八百里加急”是如何传递的?
与普通的文件、物品传递不同,“八百里加急”有其特殊的传递规定。
1、不许无关人员动用驿站资源
这一点不仅适用于八百里加急、六百里加急、四百里加急等紧急情况,也适用于驿站的日常传递。
驿站是古代的政治兼军事机构,它的主要职能是为朝廷传递重要的物资和信息等资源,以供朝廷决策和调配。
因大多涉及军政要务、事关重大,所以历朝历代的驿站,都会受到官方的特别保护。
驿站里最重要的两项资源,一个是驿卒,一个是驿马,只要不涉及军务,任何人不得调用。
清朝时,就曾发布过这样一项规定:
“钦差大臣、及邻省督抚、经过地方。如有擅动驿马、探报迎送、有累驿马者,降二级调用。容隐不举之上司,降一级调用。”
就是说,钦差大臣、一省巡抚到达地方时,如果擅自调用驿马,官职降两级使用,对钦差、巡抚都是如此严令,更别提地方上的官员了。
可见,驿站的使用是非常严格的。
但是,在唐朝,发生过一个例外。
唐玄宗宠爱的杨贵妃喜欢吃岭南的荔枝,但是长安距岭南千里之遥,如果走正常的运输路线,荔枝运到中途就坏完了。
为了保证爱妃吃到新鲜的荔枝,唐玄宗特意下令让驿站,为她加急运送荔枝。
《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
杜牧为此写过一首诗:“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来。”
唐玄宗为博美人一笑,占用国家宝贵的驿站资源,这是杨贵妃的荣幸,却也是大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之一。
2、每过一驿必须换马
负责传送八百里加急的驿卒,由于身负重任,到达一个驿站后,通常马休人不休,补充好干粮和水后,便要换匹体力充足的马,继续赶路。
因此,八百里加急的信件送到后,累晕乃至累死的驿卒,屡见不鲜。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古代法律明文规定:驿卒在传送文件时,可以不换人,但每过一个驿站必须换马,以防止马劳累致死。
比如,唐朝时就明令,驿卒如果不换马,要被杖责八十。
《唐律》载:“经驿不换马者,杖八十。”
除此之外,驿卒还要对劳累过度的驿马做出一定的赔偿。
在那个年代,马比人值钱呐!
3、能跑多快就跑多快
驿站送信的最快速度能达到多少呢?
清代的历史学家赵翼说过这样一段话:
“发出即封入纸函……其迟速皆由军机司员判明于函外,曰马上飞递者不过日行三百里,有紧急则另判日行里数,或四五百里,或六百里,并有六百里加快者。“
也就是说,发出信件的人,如果认为这封信比较紧急,就会在封皮上注明“马上飞递”四个字,这时要求每天必须行进300里,再紧急一点的,要日行400-500里,甚至600里。
最紧急的情况,可以达到日行800里。
我们在称赞项羽的乌骓马、吕布的赤兔马等宝马良驹时,常用一个词——日行千里。
与世所罕见的宝马相比,驿站的马能达到日行800里,已经难能可贵了。
除了要求速度外,对特别紧急的公文等,朝廷还对送达的时间和行走的路程,做出专门的规定。
比如,《唐律》就规定:“诸乘驿马辄枉道者,一里杖一百,五里加一等,罪止徒二年。越至他所者,各加一等。”
就是说,驿卒在送信时,如果多绕道一里,就杖责100,绕道5里以上,不仅罪加一等,还要被流放2年。
在严厉的规定下,驿站的送信速度才有了保证。
晚唐诗人岑参就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中写道:“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流星。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
把驿骑比作流星,可见当时的驿站传递速度之快。
清朝,施琅收复台湾时,军情从福建传到紫禁城,用了6天时间,算下来,当时的传递速度就达到了每天600里以上。
4、驿卒身带特殊标识物
为了让八百里加急的驿卒和其他驿卒做区别,官方一般会发给驿卒一个专门的凭证,一方面为了防止打劫,一方面提醒下一站工作人员提前做好准备。
在不同朝代,这个凭证也是不同的。
宋代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
“驿传有三等:曰步递、马递、急脚递。急脚递最遽,日行四百里,唯军兴则用之。熙宁中,又有金字牌急脚递,如古之羽檄也,以木牌朱漆黄金字,光明眩目,过如飞电,望之者无不避路,日行五百余里。”
由此可见,宋代的“八百里加急”其实只能达到日行500多里,驿卒携带的凭证是一块金牌。
说是金牌,其实材质是木质的,一般朱漆为底,上面刻有八个金字:“御前文字,不得入铺”,看到这个凭证,驿站的工作人员要打起十万分的精神,这表示驿卒传送的消息万分紧急,不得留其在驿站逗留。
1140年,秦桧和宋高宗合谋,一天之内,发了十二道金牌,将岳飞从前线召回,用的就是这种传递方式和凭证。
在宋朝之前,驿卒使用的凭证大多是纸质的,作用跟唐僧使用的“通关文牒”差不多。
元朝时,为了更快地收集地方上的消息,元政府设置了2万多所“急递铺”。
在运送紧急公文时,这些铺丁一般腰挂铃铛,夜间还要拿着火把,走到窄路时,就用力摇铃,好叫行人避让,在快到下一个急递铺时,也用力振铃,下铺听到铃声,就要提前做好换马准备。
到了清朝,负责运送八百里加急的驿卒,一般会在腰间别上一面黄色的旗子。
如果是打了胜仗,送信的人会在腰间别一面红色的旗子,俗称“红旗报捷”。
清代小说《官场现形记》有载:“先生此去,何异登仙。指日红旗报捷,甚么司马黄堂,都是指顾间事。“
俗话说:行船走马三分险。驿递马夫们在传达军情文书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生不少插曲,遇到盗贼劫匪更是常有的事,那么,劫匪们敢劫八百里加急吗?
答案是:但凡脑子正常点的劫匪,都不敢打八百里加急的主意。
为什么土匪不敢劫八百里加急?
我认为主要有这4个原因:
1、风险极大
从上文我们可以可知,八百里加急是为朝廷运送紧急信息的,土匪敢劫八百里加急,就相当于跟朝廷作对。
以个人或团伙之力,对抗整个朝廷,这结果用脚趾头都能想出来,轻则处死,重则全家连坐。
如果因土匪的缘故,耽误了运送公文的行程,那也是吃不了兜着走。
《唐律》规定:“文书晚到一天,杖八十,两天加倍,以此类推,最重的处徒罪二年。假如耽误的是紧急军事文书,则罪加三等。因书信延误而遭致战事失败,则判处绞刑。”
宋朝时,还出台了一部专门的“通信”法规——《宋玉新书》,里面就规定:土匪如果劫取的是一般文书,会被判处徒刑,也就是流放;如果劫取的是机密文件,则被判处绞刑;涉及军事情报的,直接处斩。
所以,凡是想活命的土匪,都会主动给这些驿卒让道,绝不会给自己找麻烦。
2、回报很低
这些八百里加急的驿卒,全身上下除了朝廷的公文、极少的干粮和水之外,什么也不会带,黄金什么的更不可能。
土匪抢劫他们,实在捞不到任何油水。
这笔“买卖”,既不能买吃的、换喝的,也不能解他们的燃眉之急,实在是大大的不划算。
3、装备差距太大
“八百里加急”的驿卒,乘坐的是专门饲养的快马,可以日行600-800里。
而土匪们的坐骑良莠不齐,有的是老马、有的甚至没有,单从奔跑速度上,驿卒就甩土匪一大截了。
赶都赶不上,土匪劫谁去?
4、官方的保护
驿站是朝廷设置的官方机构,隶属于兵部管辖。
所以,驿站也设置有驿长、驿隶、驿丁、驿卒等岗位,他们的工资虽然不高,但也是正儿八经的国家公务员。
朝廷为了驿站的正常运转,也会做很多工作。
比如,在唐朝时,吏部不仅会定期考核邮驿人员,还会不定期巡检驿站的情况,为了防止盗贼作乱,朝廷在各驿站还设有数量不等的防兵等。
有人不禁就问了:那如果是重要军情,被敌方拦截了,怎么办?
咱们的担忧古人早就想到了,他们在传递重要的军事情报时,会安排多个驿卒,从不同的方向出发,这里面绝大多数只是为了掩人耳目,只有极个别的驿卒才会携带准确的情报。
总结:
综上所述,历史上绝大多数土匪是不敢抢劫八百里加急的。
土匪们都会进行成本核算,一般他们只是想要劫点财、色什么的,能让一家老小更好地生存下去。
劫八百里加急,非但不会给现有的物质生活带来任何改善,还极有可能葬送掉自己和全家人的小命。
这样的买卖,太不划算。
身为盗贼土匪,也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就是所谓的“盗亦有道”吧!
古时皇帝的圣旨从京城传到广州需要几天
在这个网络信息漫天飞的时代,我们传递文件那只是瞬间的事。
举例来说,就是我们中央当天下发到各地方的文件都是即发即到的,加密电传电脑传递分分钟的事儿,那我们古代皇帝下达的圣旨从北京到广州需要多长时间呢?
提到这里脑海里会想到“驿站”这两个字,是的,我国古时候的文件传输靠得是“驿站”,这驿站是全世界最早的信息传递的组织。
在我国古代,一般会每隔 20 里的地方就会有一个驿站,一旦需要传递的公文上注明“马上飞递”的字样,驿员则立马按照每天 300 里的速度来进行传递。
要是紧急情况,传送速度可以达到每天 400 里、600 里、最快达到 800 里。
而要达到800里,则是要分别由40匹品种优良的马,还有体质健康的驿员以接力式长跑的方式,每隔 20 里来完成,古代的一里比现今的500米要短一点点,这也相当于每一匹马每一段都要跑9000多米。
所以人们常常用“八百里加急”的来形容。
从以上的描述,那么在从如今的北京传递一道圣旨到广州,若是走路那么要用三个多的时间,若水路坐船也要二十日的时间,若是骑马要用十几日的时间,如果是十万火急的快马速送日夜就要四天的时间。
(信使)
如果按照唐代的会更快,因为唐代的一尺相当于是现在的 0.303米,则一里路就是454.2米,然而现在从北京到广州一就是2117800米,如果五百公里为500000米,那么算下来时间大概只需要四天就可以到了目的地,如果能再快一点,那么每天走它800公里的话,只需要两天半多三天不到就能把消息送到了,所以说古代办事效率也是挺高的,但是付出的代价就相当的大。
最后我们了解一下我们国家的文件传递: 在汉代的时候,按照制度,由中央向地方下达的诏书。
如图这样一级一级的下发文件,需要传递。
可那时候没有网络电脑、高铁,他们传递公文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分别有步递、车递、马递、船递、最后就是信鸽。
然车递、马递是每三十里左右会设有一个驿站。跟据考证,陆路传递公文的速度,慢的是每日行一百六十里,如果加急的可到数百里。
汉代的公文系统的完整性客观上基本上为后世王朝奠定了模式,在到后来的唐宋元明清,一直是如此。
据《大唐六典》里曾经有过记载,在最唐盛的时期就已经设有1639 多个驿站,且专门用来从事驿务的人员就高达共二万多人。
最出名的就是如唐玄宗,竟荒唐的为了让杨玉环吃到最新鲜的荔枝,讨得她欢心,利用驿丞给自己宠爱的女人运来荔枝。
诗人杜牧专门作了这首诗来抨击玄宗:“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玄宗和杨贵妃)
到了明代,皇帝为了使政令通达,就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联络“通讯”系统,而这个系统则是由三部分组成:驿传(信使)、急递(现在的邮政)和递运(运输)。
围绕北京这个地方,这个庞大的网络系统下共有1936个驿站,驿道总长143700里(合84200公里),每隔60或80里就设一个驿站。
然后传递快信就用急递,每到10里就设一个急递铺,送信的骑马就从前一个急递铺转到下一个急递铺,骑行速度是300里/h,简单的说就是两个急递铺之间用时为45分钟。
(明驿站系统)
其实在现在看来中国古代驿站、宣传亭,相对于其他古老帝国,确实是高科技的。
但是随着后来时代在不段的变化,我们的通讯也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那就是1839年在英国最早出现的电报线路和架设在大西方的铁路。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小土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