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杭晨
春节前,我驱车来到杭州市上城区九堡街道三村村。下车后,我找到一位村民问路。听说是找社区卫生服务站责任医生白玲,老人热情地为我带路,还不时用朴实的话语夸赞她。“白医生人很好的。”老人说,自己受过白医生不少照顾。
村里老人习惯“家门口”看病
村里的卫生服务站很好找,就位于村委会后方,在村中心最繁华的街道上。不到200平方米的空间里,全科诊室、健康教育室、预防保健室、针灸推拿室、治疗室等一应俱全。
上午9时,诊室门口已围了十几位老人。白玲招呼着每一位来者,唠着家常话,大家都是老相识了。
“今天人不算多,高峰时期一上午要看六七十位,大多数是老年人。”白玲说,村里老人还是习惯在“家门口”看病。
这是白玲作为责任医师在三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的第10个年头,与她并肩作战的还有其他两名责任护士。这支年轻的80后医师团队守护着辖区2837位村民,特别是733位60周岁以上老年人的健康。
在册高血压患者667位、糖尿病患者180位、冠心病人55位、肿瘤病人60位、残疾人79位……白玲熟练地报出这串数字,足见她工作的用心、扎实。
近段时间,村民们陆续“阳康”,但卫生服务站的医护人员仍不得闲,不少老年人还有身体乏力、失眠等症状。白玲除了评估病情、对症治疗,还充当起心理咨询师角色,开导老人,提振老人信心。
在为病人看诊期间,白玲的手机时不时跳出消息,有的是咨询用药,有的是预约上门服务,有的只是单纯与她问声早,白玲得空都会一一回复。回复的话语虽不长,但胜在有用、及时,像是给患者吃了一颗“定心丸”。
手机24小时保持畅通
里头,白玲负责诊治病人;外头,责任护士杨春明忙着为前来看病的村民挂号、取药。
这位操着东北口音的姑娘,在与村民交流的过程中时不时还能冒出一两句不太地道的本地方言,“虽然我讲得不标准,但是这样能拉近我们之间的距离。”
在这里工作10余年,杨春明摸索出了一套与老年人的相处之道。“第一要有耐心,第二要切身体会老人的感受。”
除了坐诊,白玲所在的医师团队还常利用休息时间上门为村民服务。中午去这家换药,晚上去那家查看病情……密密麻麻的随访日程躺在白玲的备忘录里,哪些老人有基础疾病需要定期随访,哪些老人目前独居需要重点关注,她都了然于胸。
去年,三村村新设家庭病床20余张,由卫生服务站医师团队上门服务,医保实时结算。这样的服务,对行动不便的老人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
为表达谢意,这些年,常有老人送来自己种的新鲜蔬菜。白玲说,这样质朴的好意很难回绝,唯有用更热情细致的服务回报。
虽然卫生服务站在春节期间停诊,但医护人员与往年一样,还是会将手机保持24小时畅通,只要村民有需求,随叫随到。
杨春明和我说,为应对春节期间村里老人可能出现的突发健康状况,自己已经6年没回老家了,挺想念家乡父母亲友的。今年,她提前和村民们“请了个假”,回去看看父母,吃一顿久违的团圆饭。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