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甲骨:跨越千年的文明之约_甲骨_殷墟_光明日报

说到甲骨文,大家一定很熟悉,它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作为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同时也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供了宝贵资料。

“殷墟甲骨”专题展厅 光明日报记者 陈雪摄/光明图片

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发现从中药铺买来的“龙骨”上有一些奇异刻画,与青铜器上的金文有些相似,便决定向外界高价收购带字甲骨进行深入研究,由此开启了探索、发掘、收藏、研究甲骨文的大门。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派董作宾赴安阳调查殷墟甲骨出土情况,由此开始了殷墟考古发掘工作。殷墟甲骨共有三次重要发现,分别是殷墟内出土数量最多的完整窖藏小屯YH127坑、具有明确年代的小屯南地甲骨、史料价值独特的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根据2022年11月10日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发布会介绍,至今甲骨已发现约15万片,经科学考古发掘的有35000余片,单字数量已逾4000字。

自20世纪30年代首次入藏甲骨以来,国家图书馆一直积极进行收藏、保护、传拓、研究,对甲骨的释文、分期、分类进行整理,目前已整理约3万片。我们收藏甲骨35651片,其中有字甲骨34783片,是世界上甲骨藏量最多的单位。所藏甲骨大部分来自政府拨交或捐赠,少部分购自古玩店、旧书店,其中大多曾被孟定生、罗振玉、刘体智、罗伯昭等名家收藏。

展开全文

四方风甲骨 光明日报记者 陈雪摄/光明图片

本次“殷墟甲骨”专题展出国家图书馆藏甲骨共35片,所选甲骨尺寸较大、刻字清晰、代表性较强,且大部分为首次展出。亮点展品如甲骨5405为刘体智旧藏,是国家图书馆藏甲骨中字数最多、尺寸最大的一块,长43.5厘米,宽24厘米,正面196字,背面22字,共218字,还保存了许多形态多样的钻凿,为甲骨钻凿形态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甲骨6006,其研究过程非常曲折:王国维在研究中发现有两片甲骨可以缀合,拼接成一条比较完整的商王世系卜辞,后来,董作宾用甲骨6006对这两片甲骨进行缀合,缀合后的卜辞内容为乙未日向诸位祖先祭祀,以及进献品物的数量,尤其重要的是,它较完整地记录了上甲至小甲的商王世系,证实了《史记·殷本纪》的记载基本正确,并修正了《史记·殷本纪》相关记载,其重要文献价值可见一斑。恰逢癸卯兔年,展览还特别选择记载商王田猎,猎获麋鹿和兔的龟腹甲残片甲骨2174进行展出,上面的“兔”字象形基本把兔子的前后腿、小短尾等外形表现出来,十分生动传神。

展览中还有不少考古发掘资料图片和相关研究成果,观众可以系统了解甲骨的考古发掘、制作流程、占卜程序、钻凿方式、刻辞内容等,与三千年前的古文字“对话”。

“殷墟甲骨”专题融入声光电等现代科技,以绚丽的视觉效果,激发观众对甲骨的兴趣。我们还将通过馆长探馆直播、线上讲座等方式为观众深入解读“四大发现”,并联合字节跳动公益将文物陈展与VR技术深度结合,让古籍“活”起来。欢迎大家前来,共赴跨越千年的文明之约。

来源:《光明日报》2023年2月15日07版

讲述人:熊远明,系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任、国家典藏博物馆馆长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陈雪、陈之殷、王斯敏;光明日报通讯员 陈魏玮、韩华、解天龙、吴歆哲

编辑:潇潇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